其他

改造国民性:鲁迅先生的虚妄之旅

2017-09-25 哲空空 思想酷

喜欢就点击“思想酷”,打开置顶公众号功能

带您领略浩瀚无边的思想世界

酷哥微信18910623426


1881年9月25日,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诞生。提到鲁迅,很多人会想起一个词:“国民劣根性”。鲁迅先生的一生,可以说与“劣根性”死磕到底。那么,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国民性改造”进展如何?



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大先生,凭一杆文人之笔,将自己拉升至民族魂的高度,千秋万岁名,喧嚣身后事,逝世这么多年,那份热度也从未失散。紧随在他身后的,是一长串头角峥嵘的名衔: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对于七零后和八零后,鲁迅的意义则在于,课本中那些或尖锐或幽默或悲怆的篇章,早和我们青春的脉搏、逝去的光阴粘连在一起,铸就成挥之不去的记忆。

 

鲁迅给我的印象,第一是愤怒,第二是颓丧。


愤怒从何来?在鲁迅写给他的“小刺猬”许广平的信中,有这样一条线索:“民元革命最初目的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劣根性,于是就不肯了。若国民性不改,无论是专制,是共和,还是别的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扼腕叹息!先生“论时事不留情面,砭固弊常取典型”,思想深刻,文笔飞扬,却为何如此坚信和热衷于国民性的改造?君不见您的前生后世,“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文人之笔不可将其改造,“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大众运动,同样无法将它更改丝毫!

 

回望少年时光,脑中浮现出如此画面:一个惨绿少年站在讲台上,摇头晃脑,背诵《为了忘却的纪念》。先生多篇文章被选作课文,篇篇要求背诵,那时年纪小,看不懂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只觉得这个叫“鲁迅”的家伙实在讨厌,吃饱了没事干,净写些没用的,给我们添麻烦。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指的是教师。据说,最早是斯大林用来称呼作家。这和鲁迅改造国民性似乎一脉相承。扪心自问,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经历那么多“工程师”之手,我的灵魂并未被塑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我之所以苦背先生文章,是为了怕罚,而不是为灵魂升华。我甚至认为,从古至今,人的灵魂是不变的,人性也是一以贯之的,你可以用一套制度来约束它,比如背不出课文就罚站,却绝不能改变人性本身。

 

可惜,意识到这点已过而立之年。重读先生文章,方悟其愤怒之源。但是,先生活在传统与现代胶着的乱世,又有着“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的身世,斯人而有斯疾,谁又忍心去责怪他呢?父亲病重,少年鲁迅四处求索良方,一个郎中开出药引:冬天的芦笋,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结子的平地木……如此荒唐的药引如何寻觅?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鲁迅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这是时代给他的第一个刺激。第二个刺激发生在东瀛讲堂。课间休息,教师常放映时事画片,一次,鲁迅在画片中见到许多久违了的同胞,一个被绑在中间砍头示众,许多看客站在左右观赏,都是强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

 

因这两个刺激,鲁迅认封建作敌手,视传统为仇雠。此后,遂弃医从文,用文艺来改造国民之精神。深厚的旧学功底,别致的西学造诣,让鲁迅成为独步天下的文字豪侠,言辞犀利,一剑封喉,其文章恰如投枪和匕首,天生反骨,悍气十足。先生曾将自己的书房戏称为“绿林书屋”,岂徒有虚名哉?


 

先生文章,固无可匹敌,然而几乎一切的文字,都建立在“改造国民性”的虚空之上,仿佛堂吉诃德与风车之战,目标既为乌有,结果难免徒劳。何况,先生之笔锋,阴、冷、黑、沉、尖、辣、烈,有如七伤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手固然被痛打成落水狗,自己也不免三刀六洞,体无完肤。

 

对于这点,鲁迅其实心知肚明。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他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有很多偏激的声音。这或许是年龄与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是对的……”

 

信中鲁迅还提到,改造国民性,这件事太难了,简直无从着手。既然无从着手,愤怒的战士,自然转为颓丧。

 

从愤怒到颓丧的路上,鲁迅所钟爱的那些青年,也纷纷向他补刀。先生早年相信进化论,奉青年若神明,因挫折不断,逐渐心寒,在《三闲集》序言中道:“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然而此后也还为初初上阵的青年们呐喊几声,不过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青年崇拜与国民性改造,是鲁迅两大软肋。先生一生揭竿拔旗,四面树敌,高段位的对手,往往知悉痛点,大做文章。郭沫若写过一篇《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将鲁迅比作老头子,说“杀杀杀”是老头子的哲学,把不合他胃口的青年杀尽,老头子就可以不死了。

 

面对挑衅,以鲁迅性格之刚烈,自不会置之不理,于是后期作品多为打笔仗,这又给了对手以口实。梁实秋讥讽鲁迅为杂感家,说这种人只是一味不满现状,今天说这里有毛病,明天说那里有毛病,有数不清的毛病,也就有数不清的杂感,一旦有人开药方,他就格外不满,唯恐现状得到改善,让他无杂感可作。

 

改造国民性的虚妄,对青年的幻想,友朋的暗箭,敌人的明枪,一切的一切,都让鲁迅颓丧。一般人颓丧,无非借酒浇愁、逛逛青楼,但先生颓丧了,就创造出一个世界来。这种“高级颓丧”,集中体现在《野草》的23篇,代表了鲁迅文学的最高水准,它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致,不论风格呈现还是语言雕琢,丝毫不逊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先生对自己的作品鲜有溢美之词,唯独对《野草》颇为自得,他给萧军写信道:“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梦醒后无路可走的颓唐,虽可在文学中发泄,将理想之痛苦凝固为艺术之结晶,但对鲁迅来说,文章的传世并不足以安慰他深入骨髓的寂寞,这寂寞一天天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他的灵魂。先生太想中国变好,中国人变好,却因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找不到路径,此种情况下,不甘寂寞的他,只好病急乱投医了。先生晚年无休止的笔战,对胡适等学者过激的批判,以及对苏俄模式的期盼,盖皆出于此乎?

 

无论怎样,真正懂先生的人,如学者,都会明白,鲁迅的思想与任何集体主义都风马牛不相及。先生有句话颇具预言性:“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而大家尚以为是黄金世界的事,其病根就在人们各各不同,不能像印刷书似的每本一律。”

 

如今,鲁迅成了他自己口中的“文化雪花膏”,各门各派,有需要时,都会筛检出只言片语,装点自家门面。先生泉下有知,定会哑然失笑:知我罪我,悉听尊便!“于浩歌狂热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先生寂寞,先生千古。


酷哥注:


1. 所谓民族劣根性,其实是人性的自然体现,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完美的,但西方基于人性本恶进行制度建设,规约人性;推崇人性本善的中国,则认为这是特殊民族性养成的,必须要改造。


2. 为何今天屡屡将鲁迅凡俗化甚至污名化?鲁迅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是否具有非他莫有的价值?如果有,到底是哪一点才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用鲁迅的思想映照现实,先知书店推荐您阅读,著名鲁迅研究大家钱理群先生的新著

注:欢迎转发。欢迎供稿。一切事宜请联系微信18910623426,为了不至走散,请关注本号码为了让您的体验更好,先知书店已全新改版!


让思想的翅膀多飞会儿


中国文化五大病

胡适反对“空谈主义”的根本原因

孙隆基:儒家思想的三个致命伤

酱缸时代的英雄,只有一条路可走

中国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严重误读


思想酷

微信号:sixiangku2016

新浪微博@先知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