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教乱象丛生,都是学校的错吗?

2017-09-06 吴微 顶思

连接改变教育

北京某国际学校曝出“性侵”丑闻,网友在深扒之下,发现的却是一片外教严重泛滥、监管失序的现实。谁该为外教乱象负责?借这个机会,让我们梳理一下国际化学校外教招聘和管理中的那些痛点。


文 | 吴微


北京某国际学校“聘用有性侵案底的外教”,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激起舆论的千层之浪。就这个单体事件看,校方实际在审核程序上并没有大的漏洞和硬伤:


该外教于2011年入职,校方做过严格背景调查,该名外教已按北京市外专局和出入境管理局规定,提供所有合法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学历证明和教师资格证书,以及中国其他国际学校推荐信;


该名外教已办理合法工作签证,并且其长年在中国工作,一直持有合法工作签证;


2017年,学校在例行教师背景调查中,加拿大警方提供的记录仍显示他为“无犯罪记录”。


另外,校方还在声明外证明,这名外教在学校的这几年,确定无此类犯罪行为,而在一些大号以曝光角度揭露这名外教案底时,仍有这样的留言出现在问责和攻击性评论中间——


所以,在这起深究之下竟有些无解感觉的事件中,我们应该拿出来的态度,既不该是一边倒的“反外教”,也不该是一边倒地“同情以宽容”——毕竟在教师这样的职业中,这样的行为还是零容忍的。我们应该拿出来的态度,是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需要:我们为什么渴求外教?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外教?


这起深究之下竟有些无解的事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是幸灾乐祸的看热闹,还是无可奈何地“聊表安慰”?是一边倒地 “反外教”,还是继续拿外教当金字招牌?——借这个机会,不妨梳理一下国际化学校外教招聘和管理中的那些痛点。


泥沙俱下,外教是从哪里开始“变味”的?


不可否认的是,外教对中国国际化教育所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在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逾30年里,外教给中国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更正宗的英语”,还帮学生打开了解世界的视野,以及给学校带去更丰富多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0世纪80年代,讲台上的“洋面孔”首先出现在少数高校的外语系讲台上;随着中国产业与市场越来越国际化,与此相当的教育诉求开始落地、发展,从满足外籍人士子女教育的国际学校,发展到给中国孩子提供融合课程的泛国际化学校,外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从课程,到学生课外活动,到校园组织方式的创建者。


一位有10年教龄的国际学校Z老师,曾是上海某重点中学国际部的创建老师之一,她现在回忆起创校的那批外教老师,还是充满敬意,这些外教很多是英美名校毕业,并且非常敬业,“他们把很多自己经历的教育经验,带到了中国的学校”。


但最近几年,外教给中国学校和中国同事的感觉,却变味了。


和“性侵”这样的极端事件相比,对于很多国际学校、双语学校来说,外教令人头痛的“常规”问题包括:教学能力投入不够、流动性大、文化差异,以及和中教同事难以融合的问题。


很多外教来中国教书,只是将其作为一段人生体验:比如为期一到两年的Gap Year,或者只是一个更便利的旅游项目——留任率低,流动性高,这几乎已经成了在华外教一个公认的群体特征。曾有位苏州国际化学校的招生主管跟我说,招聘外教,她几乎已经放弃了考虑留任这一条要求。


其他外教常见问题,我采访了北京一位对国际学校运营有丰富经验的C老师,她给我列了一份更细化的“常见问题”列表,包括:教学能力匮乏、对教育教学的投入程度低、喜欢流连夜店、酗酒对职业发展平台不满意、没有归属感对中国国情、学校制度以及中国学生特点不了解以及部分外教会在中国教师面前展示优越感,难沟通等。


外教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学校一边深受其苦,一边仍不断聘入外教?从客观方面看,有些课程,外教的确有优势,比如一些国际课程中的美国历史、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的确外教在学术理解上更强,另外就是一些艺术类课程,外教相对会比传统中国教师有经验、有想法。但从主观方面看,外教潮最大的推波助澜者,却是来自家长。


家长对外教的过度追捧,导致供需市场变得疯狂,造成今天外教素质“泥沙俱下”的局面。来自中国外国专家局的数据显示,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2007年为33万人次,2011年则猛增到53万人次。


外教监管:仍在摸石过河的路上


回到北京双语学校的那个事件。很多家长在看到这条新闻时,第一时间会质疑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污点的外教,是怎么被招进来的?


如果学校能证明自己的招聘流程并没有明显漏洞,那是不是意味着,学校引入外教的审核程序本身有缺失?


我们首先从源头上看看。


在顶思小伙伴的帮助下,我们一起查阅了外专局最新文件。其中对引入外教的基本要求是这样的:



而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官网上,明确附有外国人来华工作应提交的申请材料清单,包括: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申请表、工作资历证明、最高学位(学历)证书或相关批准文书、职业资格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体检证明、聘用合同或任职证明(包括跨国公司派遣函)、申请人护照或国际旅行证件、申请人6个月内正面免冠照片、随行家属相关证明材料等十项资料及原件。


其中,无犯罪记录证明这一项,应该是我们尤为好奇的,文件中也给出了明确要求和备注。


要求:应当由申请人国籍国或经常居住地警察、安全、 法院等部门出具并经我驻外使、领馆认证或外国驻华使、领馆认证。 在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应经所在地区公证机关公证。 经常居住地指申请人离开国籍国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不包括在中国境内。无犯罪记录签发时间应在 6 个月内。


备注:外国高端人才(A 类) 该项采用承诺制。 不接收仅为本人声明无犯罪的宣誓性无犯罪记录。 外交(含外国驻华使、 领馆)出具的非宣誓性无犯罪记录可直接接收,不再认证。


我和北京的C老师一起探讨了关于“如果曝光加拿大老师有犯罪记录,为何学校没有调查出来”这个问题,C老师说,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学校为了满足规定,又为了简化程序,向加拿大老师的“经常居住地”——也就是其上一个供职学校的所在城市,开具无犯罪证明,且只做了最近的无犯罪记录证明。那的确是有可能查不到的。


对外教的核查程度,几乎完全视乎学校的严谨与否,上海的Z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曾因体检报告问题没有接收外教的例子,因为健康和学校工作强度不匹配。


不过,这样更谨慎态度的核查也可能是早几年的事情了,近两三年,泛国际化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出来,简化审核程序可能是外教和部分学校共识,这是造就一些外教准入门槛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你仍不能说对外教的监管是一个单向下滑的过程,在另外一个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对外教的管理办法也一直在调整,“就我个人感觉,是一个不断变严格的过程。”C老师对我说。


根据她的经验,在2011年之前,外教提交的各项材料只需复印件,后来学历证明和无犯罪证明必须提交原件。做无犯罪证明中的一项内容是要有宣誓,之前去国内的外国领馆就可以,现在必须回到本国,在本国领馆做宣誓证明。


另外一个问题是,被引入中国的外教从哪里来?C老师告诉我,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类是通过外教中介公司、猎头,一种是国外大学的就业网站,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在校老师推荐


“外教通常有自己的关系网、人脉圈,外教间的相互推荐是一个常见且便利的途径,所以有时你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夫妻二人都在一个学校里执教。”C老师说。她还提到,其之前供职的学校每年还会去美国参加招聘会,“实际上招聘结果也一般,但可以储备人才。”


在顶思去年发布的《2016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中,也提到一些学校常用的海外招聘平台,使用率较高的有ChinaJob,Teachanywhere和Teachers- teachers,占比分别为29%、18%和14%。


学校使用过的海外招聘渠道 

图表来自顶思《2016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


在C老师看来,以目前的途径,其实还是有点粗放式:学校很难找到真正高质量、也与学校要求匹配的外教。我请她站在国际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去谈,有哪些工作,可以优化外教的质量,C老师给我列出7条建议:


1、学校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国际学校特点设计人事管理方案;

2、加强招聘阶段的资格审查、背景调查、面试把关;

3、招聘之初尽可能详细地明确要求和规则;

4、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平台,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5、建立有效的中外教沟通合作机制(如同一岗位由中外教共同承担);

6、建立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重视人文关怀;

7、保障合理的福利待遇;


外教,是真需求,还是教育里的炫耀性消费


实际上,在外教招聘和管理的程序之外,我们探讨中国的外教“乱象”,仍绕不过一个推手式的存在:家长群体。如果家长继续觉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外教”,那么外教乱象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在庞大而非理性的需求量之前,学校无法以“宁缺毋滥”的心态去寻觅外教——不敢缺啊!


关于“外教热”的话题,我曾和沪上一位资深国际教育媒体主编探讨过,她认为家长对外教的追捧最主要的心理,是出于家长对国际化教育出现的“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我出了更多的钱,所以要有更好的教育服务、更高级的配置、更洋气的老师——外教很多时候,成了家长炫耀性消费心态下学校的“硬件”构成,而非出于真正寻求更好教育的考虑。


外教在何时是真需求,是外教在教研学术上真正能起到补充、提升力量,或是在教学法上有先进之处的时候,而并非现下很多为了配置而配置的目的。


而同样是在国际化学校,另一支正在慢慢崛起的力量,实际上是中国的双语教师。和外教质量滑坡之路相反,双语中教的发展是一条稳健而低调的曲线,这些中教的发展大致有这样一些特征:


首先是资深:很多双语中教或是早年进入只招收外籍孩子的国际学校,或是公办学校国际部的初创员工,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沉淀,实际上已经有很强的专业度。


一位从纯国际学校转入双语学校的L老师告诉我,实际上一些早几年看起来很新鲜的教学形式,中国老师也有掌握了,而在反复验证中,中国的一些教学传统,也被证明其科学的地方。更多双语学校开始采用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中教的专业度已经超过外教。


然后是丰富性。如果把外教和80、90年代以前的公立教师对比,外教让我们觉得眼前一亮的地方,更多来自他的丰富性,他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国际化视野,但常常被低估的是,现在的双语老师,很多是海归,在稳定下来之前,可能在国外尝试过很多工作。所以这样的教师,其实在视野和底蕴上,很多甚至超过学校随便招进来的外教;


最后是投入程度。理解中国教育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双语中教,会比外教更稳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教研和学校管理。


中外教师离职原因对比  

图表来自顶思《2016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


在和这些双语中教接触的过程中,我一直留意这样一桩事,在吸纳国际化课程优势的融合课程中,究竟有没有什么课,是中方老师教不了的?并没有。而在这条“中国文化为主的国际化课程”发展之路上,真正能在融合中做出学术研究成果、推动民族教育向前的担纲力量,也必然是这些有双语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中国老师。


“在学校里,最近几年的真实情况已经演变成,学校找外教进来,成熟的中教老师带这些外教熟悉规则和教学法,早不再是中教跟外教学的情形了。但很多家长还是会认为,中方教师是辅助的那个,这就很可悲。”来自上海一所双语学校的老师说。


聘入一个有犯罪记录的外教,相对还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外教”?如何真正发展本国的双语师资力量?才是这一事件背后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