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一女生被9名同学围殴羞辱,阻断校园欺凌的恶瘤义不容辞

2018-04-02 郑钢 顶思

连接改变教育

据澎湃新闻4月2日报道,就读于云南昭通盐津县普洱中学初一的一名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围殴羞辱。近日,网上盛传该围殴视频。面对校园欺凌现象,除了在网上发表评论,我们还需要了解它的本质,挖掘事件的深层含义,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事件当事人们。看校长详解如何面对校园欺凌。


    编译 | 郑钢

        编 | 田菁


今天凌晨,澎湃新闻发布的一篇“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围殴羞辱,学校公开道歉”文章立刻引发了2.2万网友评论,腾讯新闻随后在周一早高峰期间推送了此篇文章,相信很多上班族的朋友们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了此次的新闻事件,无疑,校园欺凌再一次暴露在公众眼前。


针对这篇报道,澎湃新闻客户端显示的最热网友评论如下图所示:



而小思以“校园欺凌”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新闻,百度新闻搜索显示了近34700篇,



“校园欺凌”行为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身为旁观者的我们无法亲身体会到事件当事人们的心理感受,但网友们的评论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大众的一些心理,我们指责欺凌者的行为,我们心疼挨打的孩子,我们质疑学校到底在教什么,当然,我们也在呼吁法律帮助。



那么,校园欺凌包含哪些行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孩子的心理是怎样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或许下面的文章能对你有些启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今,校园欺凌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校园欺凌就像是校园里的毒瘤,正在侵袭着纯真校园这块净土,严重侵害学生身心健康。欺凌行为令人发指,具有暴力型,这种行为具有反复性,如顽疾一般,会经常爆发。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别欺凌者,他们的身上,都留着不可忽略的问题。如果教师或家长忽视的话,后果会很严重。


让我们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是校园欺凌:


欺凌可能发生在上学期间或者放学后,根据报道,欺凌发生最为频繁的地方是在学校的建筑大楼里,相当高的比例是发生在操场或者公交汽车。校园欺凌也有可能发生在去学校或者放学的途中,也有可能发生在儿童乐园里。今天互联网的时代,欺凌还以文本信息、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方式发生在网络空间。


力量间的不平衡

欺凌他人的人常会借用个人的优势力量或权力控制、伤害他人,例如:强壮的身体、拥有会使对方难堪的信息或者在某个群体具有号召力或人脉基础。力量间的不平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移发生变化,即使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反复

欺凌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或者具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欺凌包括语言威胁、谣言传播、在语言或肢体上袭击他人、或者有意识地在团体里排斥某个人。


我们可以将欺凌分成三类:


语言暴力:语言上的暴力是说不堪入耳的话,包括嘲笑、谩骂、不恰当的性评论、嘲讽、威胁。


社交暴力:社交暴力指的是破坏对方的社会关系,如中伤他人的名声或破化对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有目的地排斥、孤立他人、告诉别人不要与被害者成为朋友;散播关于被害者的谣言;在公共场所羞辱他人。


肢体暴力:肢体暴力往往指的是伤害他人的身体或者财产,包括袭击、踢打、猛击、吐唾沫、推搡、绊倒、攥取或破坏他人的财物、作出羞辱他人的动作。



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当我们谈到欺凌时,大家会自然而然地叫欺负他人的学生是“欺凌者”,而相对应的是“被害者”。但这种思维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当孩子被称为“欺凌者”或“被害者”,会出现以下弊端:


传达出孩子的行为无法改变的信息;


无法识别或了解到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的多重角色;


忽视其他影响欺凌行为形成的因素,如同伴影响、学校文化;


与给涉及到欺凌的孩子贴标签不同的是,我们应该聚焦于他们的行为,例如:


千万不要称呼一个孩子是“欺凌者”,而是“实施欺凌行为的人”;


千万不要称呼一个孩子是“受害者”,而是“被欺凌的人”;


千万不要称呼一个孩子是“欺凌者和受害者”,而是“既对他人欺凌又被欺凌的人。”


孩子在欺凌发生时扮演什么角色?


欺凌发生时,孩子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是欺凌者,或者是被欺凌者,或者是目击者。有时孩子卷入欺凌时,他的角色不止一个。有时他也许既是被欺凌者又是欺凌者,或者也是目击者。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深谙孩子多种角色的扮演,这样能阻止欺凌或者对欺凌积极回应。


在欺凌事件中孩子扮演的角色并不局限于欺凌他人或者被他人欺凌的行为。研究者常常会讨论“欺凌圈”,界定那些直接参与欺凌的孩子和那些主动或被动参与欺凌的孩子。



直接的角色包括“实施欺凌行为的人”,他们对同伴实施欺凌的行为,有许多危险的因素导致他们卷入欺凌,常常他们需要教育改变他们的行为,以及告诉影响他们行为的因素。


“被欺凌的人”,这些孩子是欺凌行为的目标,一些因素将他们置于可能被欺凌的处境,当时不是所有具有这些特征的孩子被欺凌。他们有必要学习如何应对欺凌。


即使一个孩子不是直接参与欺凌,他们也许对于欺凌推波助澜,目击事件同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当欺凌发生时,他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面对。这一点尤其重要。


间接的角色是:

助手:这些孩子在欺凌事件里并不是挑起者或带头人,但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会鼓动欺凌行为或者偶尔参与。


强化者:这些孩子并不是直接参与欺凌,但是他们是现场的观众,在气氛和士气上给予鼓励。他们常常起哄、喝彩、大笑,肯定或者鼓励那些参与欺凌的孩子。


旁观者:这些孩子对于欺凌事件保持独立和远离。他们既不强化欺凌行为也不保护被欺凌的孩子。他们只是冷眼旁观,并不选边站,支持或反对某一方,即使如何,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助推欺凌行为的发生。他们也许想要施以援助之手,可以不知道怎么办。


保护者:这些孩子积极地安慰那些被欺凌的孩子,或者当欺凌发生时,挺身而出,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处理欺凌事件时,要充分认识到孩子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因为那些既欺凌他人又被他人欺凌的孩子更具危险行为倾向,如绝望和自杀。还有这样的观点会将人们的视野转移到间接角色上,采取预防性的措施,而不仅仅关注那些欺凌事件的直接角色。             


 现场阻止欺凌事件


当成年人积极并持续回应欺凌行为时,他们向孩子发出“这样的行为是有悖社会秩序,违反社会伦理”的信号。研究证明成年人的积极行为会有效阻止欺凌,那么成年人应该如何做呢?



01

采取正确的行为


● 第一时间介入,有必要的话请其他成年人一起参与;


● 将涉及到欺凌事件的孩子分开;


● 确保所有人具有安全的环境;


● 立即实施医药或精神上的治疗;


● 保持冷静,安抚事件的当事人,包括旁观者;


● 在介入和干扰时,注意自己的行为。


02

避免这些常见的误区


● 千万别轻视欺凌行为,不要认为孩子自己能够解决矛盾;


● 不要企图马上得到事情真相;


● 不要强迫孩子在他人面前或者公开地说出他们所目睹的一切;


● 不要在其他孩子面前询问涉及欺凌的孩子;


● 不要将所有涉及到欺凌的孩子召集到一起谈话;


● 不要强迫实施欺凌的孩子当场道歉。


03

如有必要的话,请求帮助


● 当出现凶器时;


● 当生命严重受到伤害或者生命垂危时;


● 当出现仇恨动机诱发的暴力时,如种族歧视或者性别憎恶;


● 当出现性暴力时;


● 当出现任何违反法律行为时,如抢劫、敲诈,勒索时。 


 查明是何原因


不管你是刚刚阻止了一起欺凌行为还是孩子向你求救,你都必须采取以下正确的措施:


01

了解事实真相


● 将涉及到欺凌事件的孩子分开;


● 从不同的来源,大人还是小孩,尽可能地多了解信息;


● 学会倾听,不要指责;


● 当你在了解事件经过时,避免说出“欺凌”的字眼。


有时要得到正确的信息会很难,尤其是很多学生卷入其中,或网络欺凌,或社交欺凌时,尽量去收集信息,验证是否正确。


02

确定是否属于“欺凌”


有很多行为看上去像是欺凌,可实际上不是。这是非常重要去确定到底是不是欺凌,这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因此要考虑以下问题:


● 欺凌行为中的可追溯的历史有吗?孩子过去是否有过冲突?


● 是否存在着双方力量间的不平衡,记住力量间的不平衡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差异,有时会很难辨别。


● 类似的事件以前发生过吗?孩子担心将来还会发生吗?


记住,谁开始讲话并不重要,有些被欺凌的孩子也许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不是被欺凌的理由和借口。       

   

 如何给予孩子帮助


所有的孩子,不管是被欺凌的,还是欺凌别人,或则目击者,他们的身心都会受到影响。要保证欺凌不再发生,并将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



给予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帮助


● 倾听,将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了解正在发生什么?向孩子展示你正在努力地帮助他;


● 让孩子确信欺凌并不是他们的过错;


● 知道被欺凌的孩子很难开口讨论事件;


● 提出建议,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教师或父母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或者现场重现法,引导孩子当此类事件发生时,将如何应对;


● 借助协同思维,集合多方力量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和帮助被欺凌的孩子。


● 询问孩子大人还能做什么,来确保他感到安全。记住改变应该降到最低限度,在欺凌事件他并没有错,不应该承担过失或付出代价,如考虑换个班级或者调整公交线路。


● 制定一个多方协调教学计划,在学校、社会组织和父母间形成良好的沟通,讨论应该采取的措施,并在政策和法律的范畴里做出约束。


● 坚持,欺凌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努力去阻止这一切发生,并持续去努力。


避免以下错误


● 不要告诉孩子忽视欺凌;


不要指责被欺凌的孩子,即使是他挑起欺凌,没有应该受到欺凌;


● 不要告诉孩子在身体上去反击欺凌的人,这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停课和开除。


父母应该压制与实施欺凌行为人的家长见面的想法,见面只会使事情更糟,学校和其他人员应该起到调解的作用。


帮助孩子认识和避免欺凌行为


父母、学校教师和社工组织负有重要的角色去评估和分析欺凌行为。


保证孩子知道什么是有问题的行为,欺凌他人的孩子必须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会和伤害他人;


向欺凌他人的孩子表明欺凌是严重的事件。冷静地告诉他欺凌不会被容忍,任何人无权去将粗鲁的行为或语言施加在他人身上。


● 与孩子一起,分析他们为什么被欺凌。


使用正义修复法预防或阻止欺凌,如组织一次“如何成为他人的朋友”班级讨论;写一个故事关于欺凌的后果或者团队合作的益处;选择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诋毁他人的负面效果,如何合作等等主题;角色扮演或者陈述、演讲;开展民主权利与欺凌之间关系的项目调查;阅读一本关于欺凌的书籍;


引导欺凌他人的孩子去修复关系或者弥补伤害,如写一份道歉信、为受到欺凌的同伴或者社区里的他人做一件好事;补偿不当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当解决一次欺凌事件后,并不是高枕无论了,而是要继续努力去帮助具有欺凌行为的孩子理解和知道他们所做的是如何影响其他人,例如表扬人们的善行或者成为友好相处要做些什么、能带来什么?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