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届学科实验室3.0大会,“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创新与课堂实践
连接改变教育
2018年4月,由《实验教学与仪器》杂志社、“有为教育装备工作室”联合主办的2018首届学科实验室3.0与实验教学融合创新大会在南京未来网络小镇盛大举行。
本次大会以“学科实验室3.0建设与实验教学融合创新”为主题,汇集了来自25个省份、45个城市的教育装备部门、中小学校、教研和科研部门以及部分师范大学等,共计近500名专家、学者、名师,共同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和新课程标准的学科实验室(学科教室)3.0建设和学科教育教学创新。
此次盛会将教育科技与在学校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探讨,其中各学科资深学者与教师,也将自己在该领域的实践与认知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度解析。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和未来教育学者 魏忠博士
在辨析创新教育与当下实践现状方面,来自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和未来教育学者,魏忠博士,在会上发表了他提出了关于创新教育的以下5问,并给出了自己的辨析。
1.小时候玩积木长大能当成建筑师吗?(非常遗憾,我见过的IT高手都不是玩儿童版的教学系统成长起来的,从小玩成人版的反而更容易成功)
2.“花哨创客”是否荒废了“主课的田”?(非常遗憾,没有结构化的主课的支撑,花哨创客无论当下和过20年回头看,都很难成功)
3.“大赛教育”让学渣怎么办?(非常遗憾,以赛代课,是职业类学校教育的问题,职业教育的成功不取决于少数“学霸”的大赛冠军,而取决于“学渣”的出路)
4.为什么写儿歌的都是作曲大师?对于基础教育,学科前沿如何让学生顶天?(非常遗憾,任何好的“教育方法”,都不如用前沿和有见解的声音打开孩子的灵光,就像苏东坡见了欧阳修一面便入了欧门,而他的启蒙老师10年却做不到)
5.信息化如何让创新落地于应试选拔?(非常遗憾,应试教育要不得,应试万万取消不得,就像英国教育部学上海一样,从统计规律来说,应试选拔的失败者相比成功者的薪水会差5倍,这是一个非常“人间”的问题;而美国亚裔移民无论是印度还是华人,在国内面对应试竞争的能力同样使得留学后在美国成就远远超出美国人的比例)
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而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成长轨迹及其指导,本身就是比考上什么大学更重要的教育变量。如果说“知识”这种教育变量通过测验、考试、出勤、行为能够体现的话,那么“技能”这种教育变量通过实验、创新、动手、实训能够体现,“体验”这种教育变量能够通过小组、答辩、作品、大赛能够体现。事实上美国的名校录取近30年的发展要的就是这些高中学业数据,再由学生和学校双发自主选择。
从而他提出了,教育之真:知识“顶天”,与教育之趣:技能“立地”,及教育之美:体验“在人间”的将创新实践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论,认为创新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知识、技能、体验的深度理解和实践,学科中知识的本质是面向未来10年的“顶天”、实验的核心是面对未来20年的“立地”、创新的秘诀是面向未来30年的“在人间”。
南京师范大学讲师、江苏苏威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褚庆生老师
而在当下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认知与趋势方面,来自南京师范大学讲师,江苏苏威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褚庆生老师,也分享了他认为的“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他认为, “互联网+”环境下的实验教学首先是开放与共享的,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不但老师可以创造知识,学生也可以获取或者说使用知识甚至是创造知识,学生的一些想法通过互联网也能得以实现。所以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模式,它是开放的,并且知识是可以共享的。
其次, “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比如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设计通过互联网可以传播得更远。传统模式下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些资源可能只局限于某几个学校或某一个地区。
第三点是碎片化。“互联网+”模式下知识的获取是碎片化的,这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思考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因此要解决碎片化的问题。
再者,“互联网+”实验教学绝不仅仅是把实验虚拟化,不能只是将原来课本上的实验、教案上的素材或者实验报告电子化或者是实验的内容电子化,这不是目的。
在褚庆生老师看来,“互联网+”环境下建设理科实验室,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其次,就是要坚持教育本质,教育的目的不光是学知识,更要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再者,是要拥抱新技术。最后就是,通过技术来搭建一个教育知识与资源平台,也正是苏威尔目前发展的方向。
北京市中教启星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建宇
而在专项学科中的具体创新实践案例中,来自北京市中教启星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建宇,给大家分享了从企业角度的一个非常落地的具体的学科历史的创新教学应用。
他提到,当然,现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我们刚才看到就是在那样的教室,实际上是缺乏装备、课程与内容的支撑的,对教师来说,备课的负担很重。现在的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只是薄薄的一册,几千年的历史只有几十页。对教师来说,要真正把这个课讲好难度非常大——没有支撑,更谈不上教师能够组织学生真正地去动手去做,更不可能把学科的素养落到实地;对学生来说,历史枯燥乏味,没兴趣、记不住,既不能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素养,也无法取得好成绩。
针对这样的情况,周建宇总裁提出一个历史学科实验室解决方案,主要以老师和学生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研提供支撑,包括历史交互教学系统、全息教学系统、历史用途系列、VR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像历史活动墙、传统文化体验套装以及历史专题课程等。最终通过这些工具软件和内容课程的支撑,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些历史学科素养落到实地。
首先,通过历史交互教学系统,一个为老师提供了和现在统编教材相匹配的、庞大的教学资源库,结合到课堂中,支持教师更好授课,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再者,通过历史用图系列软件,将历史地图进行动态还原,而这个恰好是信息技术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再通过历史VR教学系统,复原历史虚拟真实的生活场景与居住环境,去帮助一个学生理清历史,或者说能够让他从时间、空间将事件都整理清楚。最后通过历史专题探索系列课程,借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不仅在教室里,学生在课余时间仍然可以通过平板、手机继续学习。
整场大会,将教学创新的科技前沿与课堂里的真实实践,进行了探讨与挖掘,让行业内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创新,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来源:有为教育装备工作室 ID:DQ__edu)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