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

顶思 2019-11-23

以下文章来源于阅读第一 ,作者Readfirst

孩子处在随时吸收新知识的重要时期,需要“无目的,无答案”的放空时间,让他们的想法和好奇可以漫游天际,成为一个自由的思考者。很多时候,好的设计和创造就来源于对日常的质疑和挑战,以及一双执行改变的手。而创造力教育,不仅是播撒一颗种子,更是用劳动、合作、提问和放空,给这颗种子添些阳光雨露和养分,让这颗种子最终能够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我们观察了日本的基础教育,总结了他们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八字“真经”!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阅读第一(ID:Readfirst)


文 | Vivi

编 | 田菁


还记得好些年前,电视上引进了一档非常神奇的日本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这个节目名一说出来,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有创意,脑洞大,超有趣!


《超级变变变》于1979年开播,至今仍在播出中,日本男女老少,全民参与。节目的初衷就是为了激发国民创造力,利用肢体语言和辅助道具,在三分钟内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评审评分的关键就是传神和创意。


开播至今,经典无数,参与者无数。有一个班级的同学集体报名的——


55位小朋友表演一朵层层绽放的烟花,获得满分20分


也有一家子出动的——

一位妈妈把三个孩子绑在身上,变成一颗毛豆,获得了满分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历届高分节目中,那些独自或结伴表演的小朋友们。在最有创造力潜能的年纪,日本小孩儿们简直是把创意玩儿出了花!

两个11岁的小朋友身穿白色的衣服,通过合作表演了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白色事物


可以说,日本就是一个“创造之国”,他们产品设计大多又有创意又美观实用——


从大型建筑,


著名的熊本县Daichi踩水幼儿园,中庭的地面偏低,形成一个凹槽,孩子们可以在雨天积水而成的天然水塘玩耍


到家居小物,


猜猜这是啥?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这是“冰酒石”,最初设计是被用来饮用冰镇威士忌,相比冰块融化会稀释酒的口感,冰酒石可谓好看又好用!

还有一些,虽然无厘头,但确实反映了人的实际生活需求——


把上衣口袋变成纸巾抽盒



穿戴式便签纸


防止雨打湿脚背的小伞伞


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既有创意又有动手能力,这个“创造之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俗话说,“万事从小抓起”,我观察了一番日本的基础教育,总结了他们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八字“真经”!


01

劳动:手脑双全,回归生活


日本的主妇朋友和我分享了一个事实:日本的小学教育中,劳动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并且学校、社会和家庭都不遗余力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可不是简单走走过场,扫个地,擦个黑板,而通常是种植花草蔬菜,学习用天然的食材进行烹饪,更好更有效地整理空间……等等等等。


举个例子,日本小学五年级开始,孩子们会上一门“家政课”。具体学什么?以下列举的这些事,可都是写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


缝衣服:


清扫走廊:


养育小兔子:


这些活动是不是都特别接地气?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出这种“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力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优秀的创造绝不是不是漫无目的地凭空造出什么,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努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拾起灵感。


上面那些看似无厘头的小设计,口袋式纸巾抽盒、穿戴式便签、防淋湿小伞,背后可不都是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扰吗。


02

合作:伙伴意识,配合协作


日本是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注重合作的国家。


关于合作这一点,其实也和劳动息息相关。在日本小学的劳动中,有一项非常特殊的内容——“給食”(きゅう-しょく),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配餐。



“給食”培养的不仅是孩子们对食物的珍惜和感恩,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精神。


日本小学里,食物由负责的食堂老师们做好之后,会让孩子自己承担运送和分配的工作。


孩子们组成几组,穿戴干净的制服,用专门的洗手液消毒,然后去厨房排队领餐,找到自己班级的餐车,把食物抬出去。


每个班级的配餐量都会稍多一些,那么剩下的食物给谁吃呢?想吃的孩子,来石头剪刀布“决胜负”吧!


下午的打扫活动中,也需要孩子们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把教室擦得干干净净。



创造有其标新立异和独立性,但常常被忽略的是,创造和合作精神也有很深的联系


日本以创意闻名全球的游戏公司“任天堂”在前阵子就用一堆瓦楞纸刷屏了全世界的社交媒体——任天堂Labo。

玩家可将任天堂NS设备插到一个个形状各异组装简单的卡牌纸盒中(即瓦楞纸),组成自己希望的工具,常见的有钢琴、鱼竿、机器人,等等……


那么,被盛赞为“重新定义游戏”的任天堂Labo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起初,是创始人之一阪口翼构思了这款产品的设计,但技术上如何实施,他找不到突破口;然后,河本浩一加入,提出了“配套做一些容易上手的游戏模型”这一建议;经过人员扩充和一轮轮的头脑风暴,最后,任天堂Labo的硬件负责人小笠原嘉泰利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光学配件”,让这堆瓦楞纸在实际运行上更加流畅。


三人和整个团队通力合作,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创意和专业,最终让任天堂Labo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所有人都称赞这款产品的脑洞和颠覆性。


所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意能量!


曾有一项研究表明,创造力有三个旺盛期,分别为5-6岁,8-10岁,以及13-15岁。并且,在第三个时期,即中学时期的孩子,创造力是最有可能发生飞跃的。


这一时期,孩子们会更加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益处,有共同兴趣的孩子聚在一起,将过往的知识和想法结合,很可能就创造出了一个新作品,


03

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事实上,每个爸妈都经历过一个会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然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爸妈听到的“为什么”也慢慢变少了。


可能因为孩子不再喜欢追着大人们问了,也可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心中的“为什么”被一点一点抹杀了。


2011年,日本推出了一档节目《啊!设计》,专门给4岁以上的孩子讲述设计原理和奥秘。在我看来,这档最为可贵之处,就是重新唤起了孩子心中的“为什么”,并把这颗好奇心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慢慢长成一棵关于创造力的“参天大树”。


《啊!设计》中有个环节叫“天马行空”,就是一男一女在生活情境中对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为什么「书」是现在这样设计的呢?还有其他更好的形式吗?


首先,试试看长条状的「书」吧。……咦?这样设计的话,想要回顾之前的某段内容就变得很麻烦了。


还有什么办法呢?再想想……



如果把长条书折起来呢?嗯,读起来是方便了,不过,也容易被风吹走呢。


好吧,那用胶水把纸的边缘粘在一起,既方便阅读,又抗风。


层层深入的问题,简单明了的画面,孩子跟着节目一起思考,才理解了:原来,「书」设计成现在这样,是有这么多用意的啊。


《啊!设计》这种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设计进行提问的方式,不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是帮助他们培养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很多时候,好的设计和创造就来源于对日常的质疑和挑战,以及一双执行改变的手。


04

放空:想象无界,天马行空

观察下来,我很想说,日本教育中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本身就创意无限啊!


他们有一种非常特别的绘画教学法,叫“无名颜料”(Nameless Paints)。这个方法由日本的两位设计师发明,并获得了2012年的科尤设计奖。


“无名颜料”就是说,颜料管上并不会标明黄色、蓝色这些颜色。相反,每根管子上只有一种或几种颜色的大小不一的斑点。


那么,“无名颜料”如何改变孩子们思考和学习的方式呢?


假设一个孩子拿到一管颜料,管身上有红色和黄色两个相同大小的斑点,那么只有当TA挤出颜料,才能得到咖啡色(同等大小的红色和黄色混合)这个颜色。


那么,如果颜料管上是一个较小的红色斑点和一个较大的黄色斑点,它挤出来会是什么颜色呢?


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我想得到某种颜色,我应该混合哪些颜色呢?


你猜对了吗?


我想,不给颜料命名,也许透露着日本创造力教育中最大的善意


不要求孩子按照既定的方式和规则执行,不限制孩子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不给他们的思考设定边界。创造力有时候很简单,前提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


不止日本,但凡放眼全世界,就会发现,有创造力之人聚合的地方,一定不是全天无休的工作和学习。3M公司从1948年开始,就提倡员工每天要抽出15%的时间用于思考。Google公司也提倡员工抽出20%的零散时间来思考。


孩子处在随时吸收新知识的重要时期,恰恰是在这个阶段,才更需要“无目的,无答案”的放空时间,让他们的想法和好奇可以漫游天际,成为一个自由的思考者。


叶芝有句名言:“教育,不仅是注满一桶水,还是点燃一把火。”


那么,创造力教育,不仅是播撒一颗种子,更是用劳动、合作、提问和放空,给这颗种子添些阳光雨露和养分,让这颗种子最终能够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日本有个绘画小神童,名叫奥村門土(Mondo Okumura),出生于2003年的他,10岁时就接稿办画展,14岁时已经积累了1481幅超有创意和个性的画作,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插画师


Mondo的爸爸说,Mondo也就是在两三岁空闲的时候随手瞎画,他的灵感,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也是在留意到了Mondo随手的画作也颇有意思,他的爸爸才鼓励他坚持画画,并尽量给他的取材和绘画留出时间和空间,让Mondo能尽其所能,施展长处。



Mondo的故事让我联想到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


其实,不局限于日本,但凡我们观察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都会发现,他们的背后是一个鼓励个性,相对宽松的家庭。


相反,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教育和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TED有一场著名演讲“学校如何扼杀创造力”,其中就提到,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更关注他们头脑的发育,而不是小时候那些“跑跑跳跳”之类的事情。


以前的孩子,上学之前就是和同伴玩耍,接触大自然。现在不同了,上学的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可能熬到半夜12点,还没上学的孩子在提前上各种补习班。孩子们不但没有放空时间,还要承受父母的焦虑和学校的“压榨”。


在凯茜·戴维森所著的《现在你看到了》中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可谓令人警醒:

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二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这意味着,孩子还在接受“过去的教养方式”,却要面对未来的问题。


所以长远看来,创造力更要被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借鉴日本小学教育中这“八字真经”越发重要。也许,我们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能让“创造力”更加自由生长的环境,这也是他们向多变的未来走去的强大动力和底气。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2019顶思“创变管理者”国际校长研修课程

NEW

社群活动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教育资源博览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