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成为全球青少年群体第二死亡原因,幸福教育迫在眉睫!
网络上青少年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据了解,学习压力和焦虑抑郁是中国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对此,不少教育专家提出了“幸福教育”的教育观。
文、编 | Jade
又一起自杀事件。
10月10日,广东省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发生了一起学生跳楼事件,一名14岁的中学生选择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频出。在全球范围,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图片来源:世卫组织
据了解,学业压力和焦虑抑郁是导致中国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些如花年华的孩子的逝去,“幸福教育”又再一次地被众多学校及家长提及。
在这一期的“国际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中顶思就特别邀请了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贵阳校区校长,同时也是网易公开课“寻找幸福教育的秘密”主讲人的徐加胜校长和青岛赫德双语学校小学校长和“幸福教室”的创建者李虹霞校长来共话“幸福教育与家校建设”。
徐: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贵阳校区徐加胜校长
李:青岛赫德双语学校小学校长李虹霞校长
01
什么是幸福教育?
徐校长,您作为主攻青少年教育儿童心理学的专家,同时也做了很多场关于幸福教育的讲座,能否请您谈一谈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
徐:我觉得“幸福教育”可能从结果和过程两个角度去讲。
从结果来看,如果一个学生能够非常享受她所在的教育空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里都感觉到很温暖、很安全。)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获得个体生命独特性的展现,那么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幸福的。
从过程来看,我认为幸福的教育其实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良好互动的过程。(在家里,孩子和父母的互动很温暖;在学校,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很温暖)。
而这良好的互动的基础则是在了解每个孩子每个阶段的性格特点和个体生命天赋的基础上,去包容和尊重孩子。
李校长,您此前创造了一个名闻遐迩的“幸福教室”,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幸福教室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室呢?
李:如果说一般性的教室仅是一个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那么幸福教室则是让孩子们智慧闪光力量勃发的源泉,能够让所有的师生在语言的海洋里自由的翱翔。
因此,这间教室应该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彼此相互关爱、欣赏,弥漫着爱意、平等、民主和温馨。
同时还能够让家长和老师都共同感受到温馨、温暖、舒适和开放,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共同体。
在孩子们刚出生的时候,孩子是幸福的,亲子关系也很融洽,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和父母的幸福感会逐渐消失呢?能否请两位谈谈各自的看法?
徐: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孩子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小生物体,对世间万物的欲望仅限于对饮食和安全上的欲望,只要父母在衣食住行方面把他\她照顾得很好就够了。与此同时,父母对他\她也没有太大的期望。因此,这个阶段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幸福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他\她想要彰显自己生命的意志、想要被认可、还希望可以影响周围的世界。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去约束他\她,就势必会产生冲突。
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也开始有所期待,孩子们不再能够由着自己的本能行事。例如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时候,孩子从每天只负责玩到需要学习需要完成作业。
这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必然的的,或许会有些许痛苦,但也能从痛苦中体会到很多过去未曾体会到的快乐。
李:是的,孩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中,学校其实承担了很多。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与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可以通过改造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他\她应该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在学业上、人格上的塑造。
02
幸福教育在学校的落地
那么两位校长所在的学校是如果来具体落实幸福教育的这一教育理念的呢?
徐:我觉得首先需要从教师团队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入手。
在我看来,师生关系其实更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亲子关系。老师所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孩子其实就是老师精神的后裔。
所以老师应该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和温暖。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了解孩子各自的天赋,让他\她能够在各自的舞台都享受到掌声。
李: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需要校长的经验和引领;关爱和欣赏。
校长需要为老师开辟一片教育的净土,阻挡不必要不合理的干扰,让老师看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享受工作的快乐。这样老师才能够更好地爱和陪伴孩子。家长也能更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学校。
工业时代背景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矛盾感无处不在。反映在教育上则是家长们的焦虑感。能否请两位校长,从幸福教育、家校沟通角度,谈谈贵校是如何处理家长的焦虑情绪的呢?
徐:在我看来,幸福是“诚于中形于外”的,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幸福和不焦虑是真正地想明白了教育的本质,绝非盲目乐观。
首先,我觉得老师本身要是不焦虑的幸福的,因为幸福感的传递不可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有老师本身不焦虑了,才能够了解家长焦虑的原因是什么,才能够更好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其次,通过家长工作坊保持与家长一定频度的沟通,通过专业知识的分享环节家长的焦虑感。
再次,在我们学校,每学期会有一次覆盖全校新生的家访。可以一对一的与家长针对个体的焦虑的问题进行沟通,成为他们的疏导师。
最后,学校需要适度地安排学校的展示活动,并把每一个环节准备充分,让家长对学校产生难忘的印象。
李:我非常认同徐校所说的对与家长进行的一定密度的见面会。
在去年赫德集团的一个针对家长的“学校满意度”的不记名问卷调查中,青岛赫德获得了4个100%的满意度的结果,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
在青岛赫德,我们会在家长进入学校之前,开设一场又一场的宣讲会,介绍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在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后再选择进入我们的学校。随后还会有课程说明会,满足家长对学业的了解欲望。
在家长进入学校之前,我们还有由校长和家长进行的一对一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告诉家长,我们的课程如何进行,在什么时间进行到哪种程度等等。
另外,我们的课程每当开启和结束的时候都会邀请家长参与观看我们的课程发布会。
这样一来,家长几乎全程参与了学校的课程,见证了孩子一个又一个的飞跃与成长,看到了孩子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自信的展示。慢慢地,家长也就不再焦虑了。
能否请两位校长谈谈,幸福应该如何去衡量?
徐:在我看来,幸福感应该是一个又一个很暖的故事和瞬间,是校园里每个都很幸福的人的一种微观的外在呈现。
因此,比起单纯的数据,我更喜欢老师随手抓拍的校园中每一个幸福温暖的瞬间。
李:我认为幸福应该是一种放松的精神状态和投入的生命状态。
对老师而言,如果一个老师他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他的教学;他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让我看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愿意去陪伴、贴近孩子,愿意去感知孩子的世界,去聆听儿童发自内心的需求。那我认为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幸福的老师。
对孩子而言,如果我们给符合他这个年龄段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孩子愿意主动学习,能够让孩子轻松愉悦地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孩子。
03
教育是快乐的“吃苦”过程
刚刚两位校长都提到了教育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但也有不少人提到“快乐教育”是不愿参与竞争的借口,是麻痹家长意念的烟雾弹。中国也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两位校长看来,教育到底是一个吃苦的过程,还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徐:其实我觉得苦和乐是相对而言的。
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磨砺是为了锋芒,耐寒是为了暗香来。这些付出都是有回报的。
所有的这些苦其实是一个肉体层面上的痛苦,得到的确实精神层面的极致的愉悦与升华。
就好比现在很多人热爱跑步,跑步本身是很辛苦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跑步能给生命带来更大的活力,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健康。
但我们要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痛苦。家长不应该把孩子当初人生中的装饰品,想像用别墅、名车一样,用孩子优异的成绩来点缀自己的人生。
对于精神上的痛苦我们要极力避免,对于肉体上的痛苦,则应该引导学生去追求超越肉体层面,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
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社群中发挥自己的生命价值,了解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生存逻辑。
李:我非常赞同徐校长的观点。一个人的幸福感,更多地体现在他的价值实现和成就感上。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在孩子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后,获得的个人价值的体现。
因此,我认为,教育应该把孩子引导到快乐学习的道路上。在整个学习设计的时候,把被动的、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沉浸的、体验式的、项目式的学习方式。
让孩子所学的知识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的教育变得快乐起来。
刚刚两位校长都提到了学习过程。在我心中有一个最大的困惑就在于辅导孩子作业上。辅导作业对亲子关系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现在在家长圈甚至都有一个词叫做“恐辅症”。那么,在两位校长所在的学校是否也存在这一的情况呢?
李:我们学校是没有“作业”的,有的只是学习成果。我们通过让学生完全一个作品的方式来考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
即便是朗诵这样的环节,我们也是通过让学生在自己的喜马拉雅账号上传自己的配乐朗诵作品的方式来完成。
徐:在我看来,作业量的设置是很难把握的。因为每一位家长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但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学业更多是由一些先天因素决定的。
所以学校不能去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能培养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培养好了,很多东西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RAISE2020峰会重磅来袭,
本届峰会亮点多多,
详情见下方海报,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往期精选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李校长,您此前创造了一个名闻遐迩的“幸福教室”,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幸福教室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