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著名俳句和俳句的幽玄之美

吴汝钧 送信的人走了 2023-01-11


日本著名俳句

1


上野的樱花     



在樱花下

人还会陌生的嘛!


——一茶


2


蝴蝶

醒来,醒来

我要和你做朋友


——芭蕉


3


公雉高啼一声

它吞下了整个

春天的原野


——野朗


4


五月的滂沱大雨

覆盖了一切

除了那座长长的濑田桥


——芭蕉


5


夏日的倾盆大雨

正打在

鲤鱼的头上


——子规


6


头目

在今夜的月光下

引吭高歌


——芜村


7


“我要它,我要它”

幼儿强索着

那轮明月


——一茶



附录


好高明

萤火虫飞上了

大厦


——一茶



8


万里无云

我头脱了斗笠


——山头火


9


养在瓶中

深山里弄来的木莲花

绽放了


——秋樱子


10


古池

青蛙一跃

扑通一声


——芭蕉



关于蝴蝶的俳句,还有几首,兹录以下几首


A


每风吹动

蝶儿便跟着变换了它的舞步

再栖止在柳条上


——芭蕉



B


蝶儿

栖止在山庙的大钟上

酣睡着


——芭蕉


C


归心似箭

坐着汽车回家乡

呀,一只山蝶


——秋樱子


D


蝴蝶儿消失了

我的魂魄

方才返回


——和风


E


蝴蝶儿消失了

天空

一片蔚蓝


——林火




附录:关于儿童与母爱的俳句


A


冰雹!

孩子们

让我们冲过去


——芭蕉


B


赏雪去

直到我们

翻筋斗


——芭蕉


C


雪已融化

村子里

全是孩子


——一茶


D


压岁钱

连婴儿

也伸着他的小手


——一茶


E


我多么希望

变成个少年

元旦的时候


——一茶


F


野山柿

母亲正吃着

枯涩的那一半


——一茶

-----------------------------------

吴汝钧

俳句的幽玄之美


日本的文学作品,大抵都表现这些虚无主义情调的凄美心境。在江户时代早期(元禄时代)的戏剧作家近松式,其作品几全以自杀终场,由此可见一斑。他的作品,因此被称为自我否定之文学。

 

十一世纪初的《源氏物语》,描写贵族社会生活,是有名的王朝文学,但却充满了人生朝露的悲观色彩。兹录其中“苜蓿之露”一段:

明石公主不久要返回皇宫,于是她来到紫上皇后的居所,向她告辞。其时,外面吹着秋风,微微灰白的苜蓿在这黄昏时分摇曳着。


源氏陛下也到这里来。他见到紫上从床上起来,凝视着外面的庭园。在诧愕之余,他问道:“你起来了,你能支持么?和明石在一块儿,你好些么?”源氏的亲切慰问,使紫上有无限伤感。她即席吟了一首诗,叹息自己生命的短暂,犹如在苜蓿上即将消逝的露水。


看到庭园的苜蓿不停地颤动着,露水正要落下来的样子,源氏轻轻地流下了泪来。他也回敬紫上一首诗,悲哀地表示,他希望在这个与露水争着消逝的世界里,不存有谁先逝去谁留下来的那种命运。


黎明时分,明石握着紫上的手。但她已黯然离去,像露水那样。

 

这段故事,真是典型的人生朝露的轻叹。这里没有大悲哀,大恐惧,也不是大气的作品,但却予人一种内心的彷徨不安的感觉。彷徨不安都无常。日本人最后即本这一点无常感,而接受了佛教,在这种宗教中替生命找寻暂时的归宿。我说暂时,是因为虚无主义的形态本质上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归宿的。既是无所肯定,即作为归宿的东西终究亦必会被否定掉,被“虚无”掉。一切借为虚无所化掉,变成如梦如幻。一切现实的即有成果,皆可如实地借来,亦可如实地撤消。一往无前,只是虚空。这是人生的也是天地的真正悲哀。

 

德哲学家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论及近代的西方与古典希腊罗马的西方的文化精神。他称前者为浮士德灵魂,表示近代西方人要在无穷的知识追求中才能找到生命的归宿。后者他称为阿波罗灵魂,那时一种美感的表现,要在具体的自然资料中,表现形相的以至形而上的美感。他的书中好象没有谈及日本。尚若我们也以这种方式来论日本。我想可以把它称为樱花灵魂。这是由无常无执所烘托出来的一种美的意识。世间物无常,无幻如化,犹如樱花。它虽然是无常,也自有其成、坏、灭或生、长、老、死的过程,而表现真世间的精彩。惟其无常,故必需不起执着。这是顺应,实际上也是非顺应不可,问题是是否有一颗洒脱的心灵而已,日本人是颇认为他们是有这样一颗心灵的。他们认为,死是悲哀,但重要的是要保持那种凄美的情调,像樱花缤纷飘落那样。


日本的艺术,与自然四季分不开,可以说是十分重视自然的因素。例如,在被认为具有高度艺术与文化意义的茶道与花道中,所使用的器具,便有四季之分。在所谓俳句(按,俳句是日本古代诗歌的一种体式,其音节次序为五—七—五)中,亦有所谓的季语来表示季节。这是一种传统规律,作诗必须遵守。岁时记即是一本转本解释季语的古书。

 

芭蕉的一首表示季语的俳句,译为中文,则如:


菊之香

在奈良

古佛


这俳句的季语是菊,像秋。实际上,菊花是四时都开的,尚若是春菊,必须说“菊苗”或“菊若叶”(按若即年轻之意),若是夏之菊,则说“夏菊”,若是冬之菊,必须说“寒菊”,菊与樱,同是日本所特别重视的花。

 

说到俳句,日本人认为这是高度艺术的表现,这不只是作诗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灵。它的字数少,但意思要极为浓缩,表现深邃的意境或心境。试看芭蕉所写的一首:


清瀑

水波面散聚着

青松叶


清瀑、水波、青松叶都是澄清而洁净的东西,据说这是描绘心灵的高洁。

大阪外国语大学的仓谷教授说他最喜爱的一首俳句是


海上寻活

在鸭子的叫声

朦胧一片白


他说最后一句实显示出日本人心境的一面,那是空灵而又带有点迷茫的意味。

 

这类文学恐怕很难理解,实际上亦是无法清楚知晓其捏含的,它好象一副画,要凭你自己的心境、体验及直觉智慧去领略。

 

上面说,日本的艺术与自然分不开,俳句即多就自然的景物来取材。不少日本学者以为,尽管保持自然的原状,实是日本艺术的特征。取庭园为例,西方的庭园,其花坛多作圆形或三角形的几何图形,而加哂纳感喷水,这都是浓厚的人工斧痕,日本的庭园,则是另外一种作风。在那纤细的面积,亦往往费一番心思,设计一个园景,以保持自然之全。草木、流水、山石,都是不能缺少的内容。其布置也尽量讲求自然之美,使人感到和谐。佛寺禅院,内部多设计很有幽美的庭园,以供人欣赏。


幽玄是日本美学上的饿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这本来是老庄的词汇,其后用来描述佛法的深邃。这词语在日本人用来,则表示一种艺术美,其主要所指,是一种极为高雅的情调。所谓“余情深邈而幽远,予人幽雅的感觉。”

 

能乐创始人世阿弥(一三六三—一四四三)在其能乐论中,以幽玄为一种高雅优丽的情趣,他说:“岩石上开花,这便是幽玄。”

 

关于幽玄这个词的了解,我曾感到迷惑。它有英语中的occult profound elgant,simple quiet ,subtle.等意思,但似乎没有一个相应的字能尽其蕴。它有文艺的意思,但不止于文艺,而亦有形而上的宗教方面的涵义,使人有“不机不可窥测”之感。

 

其后我发觉,幽玄实是日本心境的事,最好不要就字面来推敲其意思。这是感受的,而不是理解。怎样感受呢?我想最好是到神社里体会以下。神社是作为日本原始的宗教——神道教的道场,那时充满着凄然空寂的场所。特别是那些在郊外疏于打扫的神社,草木丛生,在清晨或黄昏,薄薄一片水气,悠悠上下,一切好象都是在朦胧中。时而有一两片落叶,岂然作响。在这种环境中,人不期然有一种由形上到形下的天地鬼神的感觉。这便是幽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