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2陈培永教授解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出自《哲学的宣言》,05:55)
==个人读书公号,大家解读平台==
马克思(1818.5.5 - 1883.3.14)
恩格斯(1820.11.28-1895.8.5)
从今天起,本栏目“经典解读”每周日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陈培永教授的个人公众号“非菩提者”一起,同步推送他的解读马原著系列图书有声朗读,本次推送5期关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一文的有声解读,解读文本出自陈培永教授《哲学的宣言——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如是读》一书。在此,特别感谢陈培永教授的授权、支持与合作。
下面是第2期:
宗教的祛魅
第一章
第一节
马克思的哲学始于对宗教的批判。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关注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并在17岁那年留下了关于宗教的最早文献。那是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他写了三篇作文,其中一篇就是宗教作文,主要论述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的原因和实质,以及这种结合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
少年马克思写道,只有基督才能够拯救我们,同基督结合为一体是绝对必要的。离开基督,我们就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离开基督,我们就会被上帝所抛弃。与基督结合为一体,能使人在苦难中得到安慰,使人的内心高尚,使人得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它是伊壁鸠鲁主义者在其肤浅哲学中,是比较深刻的思想家在其知识的深处所不能获得的。
在当时马克思的心目中,宗教的地位显然要高于哲学,哲学被认为是次要的,因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快乐要高于哲学思索的快乐。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作为典型被马克思提到,正是因为他是坚决反对崇拜和迷信神的代表。他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是善的唯一标准,人应该通过哲学认识自然和人生,从痛苦和恐惧中走出来,求得快乐。
涉世未深的马克思,在当时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宗教观。没过几年,伊壁鸠鲁成为马克思高度推崇的哲学家,这反映在1840年他写的《博士论文》的序言里。马克思提到了哲学与神学的较量,开始强调哲学的重要性,指出把哲学带上宗教法庭的立场,无需任何论证就是错误的。他谈到:
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
哲学应该享有最高的权威,它不能经受任何的侮辱。哲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志,是征服世界的心脏,它绝不能受宗教所支配,不会去寻求绝对的“神”。马克思满怀激情地指出:哲学自己的自白,哲学自己的格言,就是“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哲学高扬人的自我意识,而不是人之外的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哲学就是要在世俗领域追寻与呵护自由,寻求人的救赎和解放。
马克思把哲学与宗教对立起来,就是要彰显出人的意志,人自己的能量,反对宗教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贬低,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压制。如果说宗教注重依靠神的力量,依靠神来救赎人,哲学则要依靠人自己的力量,实现人对自我的救赎。
对马克思而言,可能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无法说清的力量,但人类社会由人不由神,不由天。必须从宗教中走出来,依靠哲学的力量,依靠人的理性的力量,实现对人的社会的认知。
直到今天,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的看法是,宗教也是哲学,是哲学的一种表达形式,不能把宗教从哲学中抛开去谈。有人的结论是,哲学的最终归宿是宗教,当理性无法解决自己困惑的时候,就需要信仰,宗教恰恰提供的是信仰。
宗教一定意义上说确实是一种哲学,两者都包含着深邃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道理,有一些共通的方面。但它与哲学有着根本差异,它强调信仰大于理性,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而哲学强调的是理性大于信仰,人拥有足够智慧把握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当然,不能因此就把哲学与理性等同,把宗教与信仰等同。认定哲学的归宿是宗教,信仰只有宗教一种形式,忘记了真正的信仰应该建立在有理性有智慧的人的基础之上,一群很傻很天真的人注定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往往谈的是信仰,实际上是愚昧。
如果一种所谓的宗教不让人怀疑,不让人理性思考,反而束缚人的觉醒,那它就不配作为真正的信仰。哲学完全可以催生人的理性,激发人的追问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真正的信仰,区别于宗教信仰形式的信仰。
现代社会流行一种逻辑,看到信仰缺失,就想到要重建信仰,然后就推出宗教是个好东西,这种逻辑本身是立不住脚的。
宗教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总是那么好,它可能会被利用而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在西方历史上,那些造成大规模死亡的事件很多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今天的世界,有些宗教势力更是打着信仰的旗号、在圣战的名义下干着杀戮的勾当。
【陈培永教授个人公众号“非菩提者”】
【经典悦读系列丛书】
热诚邀请各位学者专家
莅临“经典解读”栏目,参与有声解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