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强北故事 | 40年前基建工程兵闯深圳,书写青春无悔!

华小强 华强北博物馆HQB Museum 2021-01-20
40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深圳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城市。

当年谁会想到,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

会在四十载后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华强北作为深圳的发展缩影,

也在这40年的时间里,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建设者,

让华强北变身为“中国电子第一街”


近日,我们走访了深圳市京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罗云水,作为第一批来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他参与了华强北电子产业的建设,也见证了华强北的不断成长。当年的华强北是什么样子的?这40年时间里华强北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罗云水的讲述,也将我们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罗云水

出生于浙江省常山县,1982年作为基建工程兵参与深圳建设。1985年加入京华电子,现任深圳市京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1981年的华强北。图中前面的三层小楼是京华电子公司员工食堂,后面的六层楼是京华员工宿舍(如今的京华大院10号楼)。后面的山就是笔架山公园与银湖山。(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今天的华强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十分热闹。但如果回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却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而罗云水是这样跟我们描述他对深圳的“第一印象”的:


我是1982年11月来到深圳的,在部队是一名基建工程兵,响应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号召来建设经济特区。来深圳之前,部队领导告诉我们,深圳靠近香港,大家印象里的香港非常繁华,所以我们觉得深圳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非常开心。结果下了火车,一个个都傻了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荒山野岭,到处都是推土机,尘土飞扬。举目望去,周围都是工地,能看到的建筑一个是现在罗湖的友谊大厦,当时还都是脚手架;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华强北的电子大厦,也正在盖。


1983年9月8日,战士们住的草棚遭受台风摧残。(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翻拍于《建设者之歌》画册)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难以想象,但当年来到深圳的这些基建工程兵们可是吃尽苦头: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食物供应也非常有限,而更多的考验还在后面。1983年7月8日,一场大火了吞噬了营地,营房刹那间成了一片火海。万万没有想到,另一场更大的灾难正悄然逼近:1983年9月9日,一场强度为12级的超强台风正面袭击深圳。呼啸的大风把大树连根拔起,营地也被吹得七零八散。当时作为警卫班班长的罗云水也尽快组织战士们做好灾后安置工作,与一帮战友们十几个小时滴水未喝、粒米未进。到最后,因为实在忍受不了饥饿,他硬着头皮去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食堂找食物,最终从几米深的废墟底下,找到了几个被脏水浸泡了十多个小时的馒头。没想到却患上了急性肠胃炎,在医院住了好几天院才好转。罗云水也笑称,他们当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81年,深南大道边正在兴建的当年深圳第一高楼——电子大厦。(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摄影:周顺斌 )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罗云水一脸淡然,但我们却听得惊心动魄。采访中我们问他,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当年这段岁月,他会怎么描述?罗云水很坚定的说:“如果形容当年就是激情燃烧,到现在我们依然青春无悔。”正是因为老一辈深圳建设者们的这种无悔付出,才为深圳和华强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3年,也是让罗云水刻骨铭心的一年。在经历了火灾和台风的考验之后,他们接到上级指示通知,在9月15日举行了庄严的部队集体转业大会。军人变成工人,绿军装换成蓝工服,这些基建工程兵们学着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建设深圳。罗云水也进入了工程兵改编的深圳市属公司。


上世纪80年代的华强北与京华电子。(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85年4月5日,放弃了许多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罗云水调到京华电子公司工作。被问到为什么要放弃当时许多人看好的铁饭碗,他也为我们分享了当年的想法:

我们从部队来深圳的时候就听说过京华电子,当年京华和华强也是深圳名气最大的两家公司。我觉得进入京华电子,个人也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所以就坚持要去京华电子公司工作。


1981年5月,京华电子生产了国内第一台双卡收录机。(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深圳特区建立初期,工业发展规划以电子工业为主。而京华电子公司作为国家电子工业部在特区的第一个生产型窗口企业,得到了中央、广东省、深圳市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85年引发轰动的京华第一款自主品牌收录机JW898A,到1989年生产的年产量超过250万台的袖珍收录机JW100B,80年代,京华电子生产的产品可谓是一机难求,承载着一代华强北人乃至中国人的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京华电子公司机芯车间员工认真检测产品(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85年4月,罗云水被分配到京华电子办公室工作。(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88年京华电子与香港东茗集团合资的华乐电子公司正式投产。华乐公司曾经进入中国300家最大的外资企业的行列。(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95年后,华强北和深圳市也进入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后,深圳在1999年召开了第一届高新技术交易会,从原来低端的“三来一补”人员密集型产业,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京华电子也及时把握时机,成为深圳市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也不断见证着华强北的发展。


1986年开始,京华电子自己研发生产收录机、组合音响,当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企业。(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从1985年到今天,罗云水在京华电子已经工作了整整35年,他也见证着这家企业随着历史发展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京华电子创立于1980年,是华强北也是深圳市最早成立的一批企业。刚到京华电子的时候,只有100多名员工,主要生产收录机和音响;到了1995年发展最辉煌的时候,京华电子员工已经超过7000人。


今天的京华电子,依然参与和见证着速度创新的华强北精神。(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当我们向罗云水询问,什么是他眼中的“华强北精神”。他自豪的说:“我经常跟同事们说,我现在闭着眼睛都能从家里走到华强北。因为这条路我已经走了35年,我对这里也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而我眼中的华强北精神,就是速度!就是创新!就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华强北从当年的荒地变成工业区,再到今天繁华的商业中心和世界知名的“电子市场风向标”基地,三年前又从商业区变成了商业步行街;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到现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市场,现在的华强北已经脱胎换骨,华丽转身。”而华强北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罗云水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未来的华强北还将以创新为主,因为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也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华强北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思路开阔,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华强北只要不断创新创造,未来的华强北也将迎来我们难以想象的辉煌未来。


从基建工程兵到国企高管,罗云水参与和见证着华强北的风云激荡。而“华强北精神”也将被不断发扬和传承,深深铭刻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上。




博物馆Q&A


请您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来形容您心目中的华强北。


凤凰涅磐,华丽转身。


我看到您日常非常喜欢拍照,华强北有哪些值得拍照打卡的地方吗?


赛格广场的雄伟,电子大厦的历史,步行街的花坛,步行街弹钢琴的路人都是非常有意义、有意境的拍摄对象。


如果有外地朋友想去华强北,您会带他去哪里逛逛?


逛茂业百货、华强电子市场、苏宁电器、龙胜市场。


你有没有值得推荐的华强北地道美食或者老字号餐厅?


好当家、巴蜀风、蘩楼、长沙臭豆腐、桃园小笼包。


如果让您挑选一件展品放进华强北博物馆,您会选择什么?


1985年进华强北京华电子公司工作时的工作证。






华强北博物馆藏品火热征集中!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征集详情


如果你也有关于华强北历史的“老物件”,
欢迎跟我们联系,让你的华强北故事住进博物馆吧~点击下方文字链接,了解征集详情

华强北博物馆藏品征集公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