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6个人搭起“专属生命通道” 活着的希望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流淌
“儿子一周要做三次血透,现在因疫情出不去……”2月25日,成都高新区楠香山小区所属社区的工作人员接到紧急求助。需要做透析的,是身患肾病、双眼失明的小伙子小王。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中断血透就等于结束生命,在社区和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的帮助下,为小王和其他4名身处“封控区”的尿毒症患者,搭建起专属生命通道,让他们安全完成了血透。
“儿子有肾病要长期血透,每周3次。但是现在小区正在管控中,我们不能出门到医院。所以求助你们!我现在也在隔离中!”
2月25日,成都高新区楠香山小区所属社区的工作人员接到这样一条紧急求助。
社区工作人员在协调转运的同时,将求助信息转达给了市一医院。
接到电话前,医院早已针对本轮疫情做好各项准备,安排了单独的血透室,并做好了隔离、消毒各项工作。
接到电话后,为保障患者能第一时间得到治疗。血透室安排了专人等候转运来的患者。小王到达后,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
在隔离血透间里,血透护士曹静身穿防护服。这些天,她一直在帮助封控区的肾病患者透析治疗,“透析病人体质很差,高血压、营养不良等,感染的机率会高很多。”曹静的声音有些沙哑,“在给这些封控区患者做治疗的同时,医院还要持续为普通血透患者提供治疗,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格外用心,要一定确保所有血透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血透室医护人员看来,透析是一项生命工程,病人不透析就会没命。“我们跟病人们长期相处,都心疼病人们。”
时至凌晨,市一医院隔离血透室内依旧灯火通明,完成当天患者的血液透析后,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都没有休息,马上对病区和器材进行消毒消杀,为迎接第二天的患者做好准备。
在距离血透室不远的房间里,组成了血透室医护人员的临时“卧室”,有工作人员24小时不离医院,疫情下的市一医院血透室,患者透析治疗一刻不停,生命的希望在这里流淌。
近一周,和小王一样在市一医院得到及时血透治疗的,一共有6名封控患者,他们都因疫情封控无法出门,在社区和医院的共同帮助下,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医院还安排了医务专员,直接与患者联系,提供延续专科对接服务。
“原本在家里很心急,家人也担心。但来到这里一切都安排地都很周到,我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做完血透后,燃眉之急得到了化解,小王向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另一位封控区血透患者说,经过市一医院和社区的多方协调和努力,在疫情的情况下,能为大家安排的这么好,让他倍感温暖,深受感动,“感谢医院的认真和努力,守护着我们透析患者的生命健康”。
血液透析是借助血液透析设备于体外替代人体肾脏工作,俗称“人工肾”,治疗时需要一种特制的管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透析器净化,再将净化后的血液返回患者体内,治疗安全是整个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为此,科室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借助现有区域,分隔出患者和医务人员双通道,避免医护患在行进路途中发生交叉感染;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时全程佩戴口罩;每个透析单元保持1米距离,避免患者相距太近带来感染风险;床位、机器进行终末处理,每透析一人次要经过两次消毒擦拭;透析大厅早、中、晚开窗通风,定时空气消毒,不留一处死角;同时,患者的所有治疗严格落实三查七对,杜绝差错,每一班指定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核对检查各项治疗参数,严把治疗安全,患者如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立即组织急救小组进行协助。
“心里永远有一根弦绷着。”肾内科科主任陈民这样形容自己这几天来的状态的。
陈民说,原本血透室的工作就比较繁琐,我们一直严格按照医院感控标准坚持每换一班病人就进行清洁和消毒。疫情发生后“同事里面有几个住在封闭区域内,还需要隔离观察。”工作变多了,人却少了,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任务就更多了。血透护士专业性强,必须经过至少3个月的专业培训及考核才能独立上岗。在这场医院搭建的生命通道中,隔离病区曾主任和医务科唐兵华、苏杰等同事都付出了非常辛苦的努力。
护士长李蓉说,“我们都咬牙坚持,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之下,我们也没有一个人抱怨退缩,守护着血透患者的‘生命线’。”
在这一场“战疫”里,不落下一人是城市的温度所在,让大病患者可以平稳度过这个疫情,更是医护工作者们的坚守。
文/外宣办曹一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