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码中国式现代化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如何学深悟透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现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黄旭 胡剑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脉,体现着中国特色、内生于中国实践,是折射着中国智慧的现代化形态,必将引起人类文明发展格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转变,也必将对现代化发展形态与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自进入文明阶段以来,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文明样态,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文明圈,文明成为标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文化符号和身份标签。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优秀精神文明基因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也不是没有渊源与历史的孤立时段。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必有其发展由来与历史溯往。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脉,体现着中国特色、内生于中国实践,是折射着中国智慧的现代化形态,必将引起人类文明发展格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转变,也必将对现代化发展形态与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自古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探寻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共生之途,追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之道,求索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之路,对人类自身、世界关系、人与自然等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精密而深邃的探索,天人一体、四海一家的观念在现代治理中有充分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当前,应更加深刻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治理观、道德观、交往观,从而为遴选人才、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等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滋养的人类文明形态。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在政权危机与亡国危机交织下步履蹒跚地被动进入现代化历程,历经对西方器物、制度、政治、文化的学习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厘清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方位与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作用、内在冲突及不能克服的矛盾,指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演化史及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构建起科学的现代化观。在革命建设实践与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得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文明形态在悠悠东方大国焕发出生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革命时期创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人间伟业,在建设时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自力更生地创造并印证了内源性人类文明新形态。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新”在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与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成为与其他文明形态相区分的首要标志。

  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集人类文明形态之大成,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华文化在很长时间内都为其他国家及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养料与帮助,中华文明孕育和形成的一些重要科学技术及文明载体改变、推进了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持续不断地学习、吸纳着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对其他民族的器物、思想、文化等进行了普遍的了解、借鉴、吸收,并在包容的基础上加以中国化的改造,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风格与文明发展特征。中华民族一直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倡导文明的差异性,并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对其他文明的成果加以借鉴与吸收。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进一步在学习、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方面加快了步伐,探索富强与复兴之道,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事物发展的阶梯性,尊重事物发展的多样性;更应该正视文明发展的差异化,理解各种事物在时空、阶段上呈现的不同;更应该珍视各种文明在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独到的作用与独特的魅力;更应该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作者均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仰义方 谭雪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跃迁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人民追求现代化、创造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光辉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束了近代以来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入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性战略谋划,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开创的现代化,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不断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肩负起领导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使命,科学擘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制胜法宝,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善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善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新时代新征程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一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二是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和坚强意志。三是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心骨,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时刻坚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自我革命中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以“赶考”姿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篇章。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CDJ014成果)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周迪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让我们坚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描绘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将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表明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只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才会如期实现。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对共同富裕的理解需要解读“共同”与“富裕”两个关键词,引申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辩证关系。“富裕”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才能实现富裕的目标。“共同”则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关系的公平分配制度之上,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西方社会以资本为中心而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这就注定西方资本主义不能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而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属性保障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生产前提,决定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

  遵循逐步推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阶段任务与最终目标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富裕”体现效率,“共同”体现公平。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做大做好“蛋糕”实现经济增长,解决了效率问题;切好分好“蛋糕”处理分配关系,解决了公平问题。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通过“提低”来提高中低收入水平、通过“扩中”保证合法收入稳定、通过“控高”来合理调节高收入、通过“去非”取缔非法收入,最终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设计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即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三次分配鼓励公益化、慈善化的机制回馈社会,形成“先富帮后富”的社会风气。我国现阶段客观存在的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决定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富裕,而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后富”,最后变“共富”的进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现形式上分阶段、分地区、分程度,在实现原则上需要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消除两极分化,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当作奋斗目标。在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如今,我们通过不懈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让我们坚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描绘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本文为重庆市教科规划项目、重庆社会科学院2023自主项目成果)


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杨振军

发挥数据新生产要素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通过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字底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把握历史机遇,完成任务使命,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先行”,发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引领作用,以信息化数字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信息化数字化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规模巨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正进一步释放对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在信息化数字化条件下蕴藏着超大的数据资源潜力。发挥数据新生产要素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通过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字底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信息化数字化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信息化数字化的驱动效应、协同效应、网络外部性和共享性特征,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能,也为均衡发展、公平公正提供了有力支撑。信息化数字化促进机会均等。数字社会,每个人都是数据的贡献者和受益者,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信息即时、机会平等、金融普惠,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摩擦成本,有利于营造“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共享网络空间发展红利。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切实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有效阻断低收入群体的贫困代际传递,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信息化数字化促进分配公平。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创业、自营职业和灵活就业,拓宽收入渠道,有效提升从业者参与初次分配能力;赋能智慧监管手段,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在二次分配中有效抑制非法和灰色收入,在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同时,拓宽网络公益捐赠渠道,提高慈善捐助及时性、便捷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信息化数字化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现代化的有效举措。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增量”。新兴媒介技术拓宽了社会化传播渠道,赋予了精神文明新载体形式,丰富了精神文明新实践内涵,构建了精神文明新传播格局。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智能穿戴、无人驾驶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物质文化需求,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更加有力彰显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信息化数字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一方面,信息资源作为非消耗资源,具有永久性和可复制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用越多产业价值越大。信息化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改变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大户”“污染大户”面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另一方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动生态治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提高生态监测水平,增强环保监督能力,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是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的坚强保障。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方兴未艾,创新性、渗透性、辐射带动性日益凸显,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引发新变革、创造新机遇。人类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可以有效促进世界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极大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网上网下发展空间,有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新机遇、作出新贡献。同时,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安全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网信办信息化协调处)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编辑:黄江迪 徐粘琴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推送稿件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23-63670349

我们都在看

数字城市公司喜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一图看懂 | 2023年国资国企六大任务

一图看懂 | 2023年国企党建将要这样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