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书馆ㅣ悉达多

Chris黄小辉 Chris的圈子
2024-11-27


杂书馆 · 悉达多

May.9.2021


﹁德﹂赫尔曼·黑塞

      杨武能﹁译﹂

      译林出版社




△Anchor:Chris,Music:Theher Jao Na




  作  者



简  介 



赫尔曼·黑塞是德国作家、诗人。因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作品贯穿着一种“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展现出对漂泊、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他刻画人类处于困境、彷徨、孤独时在精神领域里的反思与探索;他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具有心理的深度,亦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人类的博大爱心。


黑塞熟知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思想,并融会贯通,最终归入基督教的“博爱”名下,触发其对个人价值、社会规约与人生目的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宗教观与哲学思想。



赫尔曼•黑塞







  本  书



简  介 



这一本《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悉达多的一生。


不过要事前声明的是,此书中的悉达多,并非佛陀释迦牟尼本人。


释迦牟尼名为悉达多·乔达摩,黑塞在这本小说里把释迦牟尼分为悉达多和乔达摩两个人。


乔达摩是已经悟道的,而悉达多则是那个抛弃荣华富贵寻求真理的沙门。


前者代表所有的道理,后者代表所有的体验,两者缺一不可,又不能互相替代。


因此本书中的悉达多是一个同样追求悟道、渴望解脱的婆罗门之子,他走的修行道路和佛陀刚好相反,不过殊途同归,可以看作是无数走向证悟之道的修行者的代表之一。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


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达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珈玛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


在与珈玛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


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












  本  书



评  述    



曾有人这样评价说:“谁理解了《悉达多》,谁就理解了人生,就理解了黑塞的全部诗歌”。


本书是一本小说,但全书的语言优雅、隽永,充满着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这跟黑塞是个诗人有关吧。


书中那些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的句子非常打动人,如“到底是我失去了财富,还是财富失去了我”、“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目标缠住了,每个人都忍受着痛苦”等等……


在小说中,黑塞将大彻大悟者佛陀“乔达摩•悉达多”演化为四个人物:探索实践的“悉达多”,轻信教条的“果文达”;言教的导师——佛陀“乔达摩”,身教的导师——船夫兼渡人彼岸者“瓦苏代瓦”。


小说中还有另外二个在俗世中使悉达多获得解脱的重要导师:爱欲的化身——名妓“珈玛拉”,世俗生活的象征——大商人“伽马斯瓦弥”。


还有一个因果轮回的纽带:悉达多与珈玛拉之子——小悉达多。


这些人物交替登场,伴随着悉达多走向证悟的求道过程。


这一路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悔恨、修行、学习爱、最终内心平静修得圆满,这大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追寻自我生命的全过程吧。


人必须亲身去经历,一切教义知识都无法让人真正明白道之真意,任何言辞也无法替代自身的体悟,用心去感受一切,不拘于表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找到自己。


时间是幻像,一切也并非真实,在时间的长河上,一切幻化成过往,未来亦不可知、不必追。


一切目标只能阻碍你发现真实的世界,忽略了养育你的美丽的大千世界,宽容、仁慈、学会去爱,爱世界万物、爱一切生灵,爱当下,才是大爱。




生命之河







  复  盘



全  书    



少年悉达多,几乎幸运地拥有了一切,英俊挺拔的外表、受人喜爱的性格、出身高贵的阶级,拥有最好的老师与伙伴,从小就在最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


然而他却并不快乐。


他觉得一味地学习别人教授给他的知识,永远无法证悟自己的道,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挣脱了父亲的阻扰,离开了熟悉的一切,成为了一个苦修的沙门,把自己折磨得骨瘦如柴,四处流浪。


然而苦修除了让他的意志变得更坚强,以及对身体的欲望更低之外,并没有一点悟道的迹象。


此时他听到了有关佛陀的传闻,知道他是一个觉悟者,有非常多追随的人,于是和好友果文达结伴前去拜见。


来到佛陀所在的耶塔瓦纳林苑,他们终于见到了闻名已久的世尊释迦牟尼,聆听佛陀说法。


青年悉达多见到佛陀之后心生敬仰,相信这位长者的确是觉悟之人,也发自内心地相信佛陀所说的教义。他的好友果文达义无反顾地成为佛陀的弟子,并劝悉达多一起,认为这是解脱之路。


然而,悉达多没有跟随佛陀。


悉达多认为佛陀的秘密、觉悟、智慧是由于自身探索、遵循自己的途径,通过思索、禅定、认识、证悟所获得的,是无法用讲经传道教授给任何人的。


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到达解脱。


所以他要走自己的道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觉悟、解脱之路。


于是青年悉达多告辞了佛陀与他的朋友,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此后的悉达多开始觉醒,领悟到世间一切都是圆融统一的,要读懂世界这本生命之书,就不应该对任何生活形式和存在的事物产生排斥或存在“分别心”。


悉达多说“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于是,他开始对世俗的生活产生了好奇,重新开始审视所有见到的一切,开始放飞自我。


渐渐地,他开始体会到俗人们的欲望与快乐。

他见到美丽的女子会有冲动与渴望,第一次有了性欲。他爱上了名妓珈玛拉,于是打扮了自己一番,前去追求。


不过名妓表示,虽然你长得很帅,但你太穷了。


于是悉达多开始学着如何赚钱,聪明的他,学什么都快,不久就精通了经商之道,他受到了富商伽马斯瓦弥的喜爱与帮助。他在俗世之中拥有了财富、权力、地位,以及那位名妓。


他学会了各种享受,学会做爱,在红尘之中学习各种之前不屑一顾的体验。


渐渐地,年华老去,那个求道的悉达多不知不觉变成为衰老的富豪,中年悉达多开始感到疲惫、倦怠,对声色犬马的一切产生着厌离心。


他看着自己成为自己厌恶的肥腻中年人,意识到自己的灵魂在枯萎,开始惧怕必然到来的死亡,也对茫茫前途产生忧虑,他的心灵日渐被痛苦、忧郁、恐惧所占据。


此时,中年的悉达多抛弃了感官之娱、享乐生活、金钱财富,独自逃到了山林,他热切地希望完全忘掉自己,希望得到安宁,希望死掉……他来到河边,企图自杀并葬身水底永远地沉睡下去……


他迎着死亡往水下沉,闭着眼睛,突然从心灵某个偏僻的角落传来了一点声音,那是所有婆罗门祈祷的开头和结尾都用的字:“唵”,意思大致是“功德圆满”或“完美无瑕”。


他沉睡的心灵突然苏醒,认识到自己正在干蠢事,无知到想自寻短见。这最后时刻的全部痛苦、全部醒悟、全部绝望就在“唵”闯入他意识的一瞬间完成了,贪得无厌的悉达多死去了,一个新的悉达多却已从酣睡中醒来。


此时的悉达多终于亲身体悟到了佛陀的话一点不假,尘世间的物质享乐只能带来空虚与堕落。他决定捡起当初的志向,追求觉悟与解脱。


在河边,他开始审视之前所有的经历和体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无常,感受到自我的虚妄。


贵族、苦行僧、浪子、富豪,种种身份都是自己,却又都不是自己。在自己的愁苦和迷惘中,中年悉达多认识了自己。


这一刻,他如获新生,重新成为了一个孩子,成为无欲无求的状态,再次追寻起了自己的道。


他再一次地成为了那个修行者悉达多。


在河边,他重逢了渡他过河的船夫瓦苏代瓦,悉达多侃侃而谈,而船夫总是满脸笑容地倾听着。


悉达多留在了船夫身边,跟他学习撑船、学习干活,学习倾听,不怀激情,不存热望,不加判断,不带见解。


悉达多透过船夫向河水学到了那个秘密:时间并不存在。河水到处都同时存在,在源头、在河口、在瀑布、在渡口、在急流、在大海、在山涧,到处都同时存在,因此对于它,只有现在,而不存在未来的阴影。


悉达多发现自己的生活也是一条河,少年悉达多跟成年悉达多以及老年悉达多,只是被影子隔开罢了,而不存在现实的间隔。


悉达多先前的出生并非过去,他的死亡与回归梵天也并非将来。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有本质和现时存在。


他发现一切的烦恼都源于时间,一切自我折磨和自我恐吓,就由于时间,一旦克服了时间,一旦从思想里摈除了时间,世间的一切艰难困苦,敌对仇视,就一扫而光了。


此时,妓女伽玛拉离世,为悉达多留下了他们的儿子小悉达多,孩子倔强、叛逆、骄纵,但悉达多一味地纵容。


自打他的儿子来了以后,悉达多完全变成了俗人一个,他为爱一个人受苦,为爱一个人痴迷,由于爱竟变成了傻瓜。


悉达多清楚的感到,这种对儿子盲目的爱是一种激情,是一种人性的表现。


它并非毫无价值,而是必不可少,它源于自己的天性。这种欲望也需要满足,这种痛苦也需要品尝,这种蠢事也需要干一干。


最后,儿子不告而别远离了父亲来自亲情上的羁绊,悉达多陷入极大的痛苦。


他深深感到对逃走了的儿子的爱,觉得它就像自己内心的一道伤口,他变得缺乏理性,和凡夫俗子一样。


在船夫的启发下,悉达多再次向河水凝神细听,悉达多望着河水,流水映出一幅幅画面:


出现了他父亲,他形单影只,因思念儿子而悲伤;出现了他自己,也孤孤单单,也为思念远方的儿子苦恼;出现了他儿子,同样孤独无依,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在青春欲望的驱使下闯荡,各人有各人的目标,各人为各人的目标痴迷,各人有各人的困扰,这好似一场轮回。


悉达多将他的自我融入进了倾听之中,于是便听见了一切,听见了整体,听见了统一。


悉达多停止了与命运抗争,停止了烦恼痛苦。他脸上绽放着睿智的欢乐,心中不再有不合时宜的愿望,他懂得了圆满完美,乐于顺应事变的河流,乐于顺应生活的潮流,满怀着同情,满怀着喜悦,热衷于流淌,隶属于统一。


在故事的最后,悉达多也成为了一个船夫,一个令人见面就心生尊敬与亲和的老人。


他懂得了世人的快乐与痛苦,爱与恨,亲情与友情,虚妄与执着,所以他再也没有一点孤傲与清高。


所有渺小的、浅薄的、愚蠢的、邪恶的,他都没有分别地对待,如同那大河之水,包容万物。


是的,他悟道了,他不再感到痛苦,全身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智慧之光,安静、祥和,慈悲。


然而,他到底悟道了什么?


老年的悉达多对少时的朋友果文达说:“智慧是无法传达的,这是我发现的思想之一。另一个思想是: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


悉达多认为尘世并非不圆满,它每一瞬间都是圆满的,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就蕴含着老人,所有新生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生。


在深沉的禅定中,有可能忘掉时间,把一切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生活通通视为同时,于是一切都是善,一切都完美,一切都属于梵天。


悉达多说:我以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会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财富,需要虚荣,需要最可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抗争,以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而是听其自然,而是爱它,乐意从属于他。


我觉得爱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


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这可能是思想家的事。


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恨这个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以河为师 悟道成佛





以上就是这本小说《悉达多》的精彩内容,小说所表达的黑塞的哲学信仰可总结为以下四点:


1.向内探索,认识自我,成为自我,永远坚守自我,追随本心。


2.批判苦行禁欲与世俗生活,鼓励试错,提倡中道。


3.顺其自然,知足抱朴,和谐统一,逍遥无为。


4.爱一切事物和一切人,爱而不贪恋,不据为己有,利他主义。


如果想要深入地了解黑塞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还是需要购买此书来阅读一番。


今天推荐的是杨武能2015年版的译本,他将黑塞的思想用直白的文字流畅地翻译了出来,整体阅读起来是非常舒服自然的一个体验。



• 完 •


文字:Chris

排版:Chris

 一期一会ㅣ杂书馆 


每月一期无用书单

记录我的阅读生活

更多好书,请点击「杂书馆」话题查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hris的圈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