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馆ㅣ历史的温度2
杂书馆
May.16.2021
作者: 张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出版年: 2018.2
◐◑◒◓
△Anchor:Chris,Music:玉置浩二.Friend
本书概述
这部有关于历史的书,是我看到的,继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最喜欢的历史作品。
张玮个人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中信出版社将其作品进行了整理收录,出版成系列书籍,目前已经出版至第五册。
虽然每一本都很厚,多达500多页,但是跟着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起承转合,一同悲愤、一同哭泣,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会让人看上瘾的历史书,甚至舍不得看完……
有人说,读历史是为了理解过去和未来。也有人说,写历史是为了保存历史的真相,传给后世,警惕未来。
有人认为书写历史的人,应该心平气和,不应该为某一时代的喜怒哀乐所局限,从而笔端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
这也许是一种重温历史的方式,但不是全部。
个人感觉读历史、写历史其实都可以带有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某种形式的感动,是某个细节扣动了自己的心弦。那种久久不去的共鸣,也许是历史在当下生活中的映射。
作者张玮的文字绝大多数基于第三人称,力求客观呈现。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甚至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而张玮在每一篇的末尾都设有一个“馒头说”的版块,留给了自己一定发挥的空间,在其中可以看到他的情绪,他的观点,他的三观。
战争与杀戮
《历史的温度2》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人物、逸闻、信念和体育。这四条主线讲述了作者对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
他笔下的历史认知,自然比不上专业历史书籍来得严谨和理性,但是绝对谈得上有趣,那种感觉,就像是两个喜欢历史的人面对面侃侃而谈,即使讲得不对,也能够怡然自得!这大概是另外一种读书的乐趣吧!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
这是作者在书中提到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个人对这句话认同得无法更多了,在看过全书后反而有了更深的感触。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据统计,纳粹在二战中所杀死的犹太人达到了600万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底线。这不再单单是种族仇恨的结果,这已然是一场针对犹太种族的清洗大行动。
书中提到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医生,他不是以悬壶救世、救死扶伤让人铭记,而是顶着“医生”的头衔,做着连地狱恶魔都可能做不出来的事,他就是约瑟夫•门格勒。
门格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各种“科学实验”。
为了测试飞行员在高空受到压强时的承受力,就让集中营的犯人进入真空负压室,然后不断升高气压,直到他们的肺部爆裂,或者看着他们用自己的手指抓脸,用头撞墙,以减轻自己身上的压力。
门格勒对孩子没有任何怜悯之心,他的理论是:“人和狗一样,都有谱系,有人在实验室里培养出了良种犬,我也能在里面培养出优良人种来。”
为了实现他的科研目的,让一批又一批孩子躺上手术台,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切除他们的器官,或注射各种病毒和细菌做实验。
张玮考证到门格勒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是“双胞胎”,前后1500对双胞胎被送到门格勒的手里,最终幸存下来的只有不到100对。在实验后,他们不是被杀就是被肢解,门格勒甚至将两个吉普赛孩子缝在一起形成一个连体双胞胎。
这般行径,你很难想象是出自人类之手,读来不无令人作呕。
为何德国人乃至当时世界的人如此仇视犹太人,其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当年出卖耶稣的犹大是犹太人(但这点太过牵强,也太过拙劣);
第二,整个欧洲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偏偏犹太人要特立独行,始终忠于自己的传统信仰——犹太教,这便与其他欧洲人产生了不同,而恃多凌少是人类的本性所在,导致犹太人被孤立了出来;
第三,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战后,德国经济一蹶不振,许多德国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而此时犹太人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聪明大脑,依旧过着富裕的生活,这必然会激发矛盾,加之积累已久的基督教所传输的对反犹思想,和希特勒的出现,二战爆发,犹太人的噩梦来临。
其间犯下的累累恶行,在《历史的温度》这一套书的不同章节中都有所收录,而且提到不止一。总之,二战结束,德国战败收场,但是短短几年间,600万生灵涂炭。
原以为人类已从二战中得到了足够的教训,但时间来到了1994年,种族冲突、屠戮却依然在卢旺达地区上演。
人类从来都低估了自己的恶,已经是20世纪末的文明时代,高度发展的文明依然也未能压制人类的兽行。
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卢旺达政府调停之时总统罹难,尚未盖棺定论,胡图族便按捺不住地立马发动了针对图西族血腥的报复,连少数想要帮助图西族的胡图族人民也未能幸免。甚至胡图族还挑选出患了艾滋病的人去与图西族的人民交配,企图让图西族彻底灭绝。
而此次种族清洗中,共有100万人被杀,占当时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5000。在即将步入千禧年之际,世界却蒙此重难。
果真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张玮点评说:在这个星球上,会自相残杀的生物其实不多,人类算是其中之一。而会有组织地大规模残杀自己同类的生物,整个地球上,应该只有人类。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确实在科技文明进程上又跨越了一大步,但人类内心那些自私、嫉妒、仇恨、嗜血的基因,却不会因此荡然无存——一个平时彬彬有礼、安分守己的人,说不定哪天就会因为一个看上去非常荒谬的原因,在煽动和挑唆之下,瞬间就被裹挟进“集体无意识”的杀戮狂欢中。不要以为自己离疯狂很远。
人类啊,永远对自己保持警惕吧!
历史的侧面
近期,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那个年代的历史是绝望彻骨的、是激情澎湃的、甚至是幽默活泼的。
1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少数知识分子的觉醒发展为人民的觉醒,一片新的浪潮为那个年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树人也是那个觉醒年代不能忽略的一个伟大知识分子,他写出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当他在完成的手稿上写下笔名“鲁迅”之时,热泪从他的脸颊上滚落,让观众振奋不已。
张玮在这本书中也书写了鲁迅的故事,不过与《觉醒年代》重在描述鲁迅革命道路上的积极意义有所不同,张玮重点在记录鲁迅背后的两位女性——许广平和朱安。
张玮说:
“对于爱情来说,有一种很无奈的结局,叫「有实无名」。
对于婚姻来说,有一个很悲剧的状态,叫「有名无实」。
这两种状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似乎一直存在。”
朱安“有名无实”,活了69岁,其中40多年因为包办婚姻,是独守空房的,去世后连块墓碑都没有。但她一直尽心侍奉鲁迅家中的老人,也从没有说过鲁迅乃至许广平的半句坏话。
许广平“有实无名”,在鲁迅生命最后的十年,她在生活上对其精心照料,在精神上全力支持。在鲁迅去世后,许广平花费巨大心血整理他的作品,还曾身陷囹圄,遭受刑罚。最终,也是因为鲁迅的作品而意外逝世。
诚然,鲁迅先生铮铮傲骨,妙手文章,洞人心、启民智,俯首甘为孺子牛。从感情方面来讲,他确实也是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张玮的文字对历史人物英雄的一面和凡人的一面的把握都非常到位。
有些著作,过于侧重“英雄”,使得说教意味太浓;有些影视作品,过于侧重“凡人”,使得理想主义太弱。稍微好一点的作品,浓墨重彩“英雄”的一面,穿插些许“凡人”的一面,但实际上搞得像是两个人。
为什么一个历史人物不可以既是英雄,也是凡人呢?
鲁迅的英雄行为与凡人行为,统一于一个性格与价值观框架,张玮真实还原鲁迅背后的女人,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愈发地丰满了起来。
体育逸事
在本期杂书馆中,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一下作者张玮。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
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因为从事多年体育赛事记者,所以张玮对体育的认知有深入的思考,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五环”中,用了6个体育领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探讨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体育能否超越政治”?
在这一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拳王阿里对美国服兵役的反抗,看到“小球推动大球”庄则栋国球外交的一段历史,看到乒乓球手容国团31岁自缢身亡背后的真相,还有体育领悟无法避开的主题奥运会有关的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让体育远离政治”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宗旨。
但遗憾的是,体育从来没能远离过政治。
正如张玮所评价的那样:
“体育有自己的规则和规律,而政治,总是希望以它所习惯的或它所希望的规律,来改变体育。
“有时候,它会温情脉脉、因势利导,但有时候,它会不问来由,简单粗暴。
“阿里之所以退役后甚至逝世后依然享有盛誉,绝不仅限于他的体育成绩,更是因为他一直试图以一个运动员身份,以体育的名义来反抗不公平的政治,至少,他希望体育能让政治变得不那么狰狞和蛮横。”
道阻且长 未来可期
透过张玮的文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历史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人,是活生生的人性和兽性。
在他的故事里,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民族的希望,当然也能体味到群体无意识的恐怖以及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狰狞。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下了希望的火种,在每一次的危机关头,我们总能爆发出流淌在血液里的坚韧,即使千疮百孔,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信念。
历史不能睡去,那一个个数字和年份,不是冰冷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在这个世界上实实在在活过的生命,或多或少,都在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看到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在这场漫长的征途中,历史终会被铭记。
道阻且长,但终点可期。
• 完 •
文字:Chris
排版:Chris
一期一会ㅣ杂书馆
每月一期无用书单
记录我的阅读生活
▽
更多好书,请点击「杂书馆」话题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