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馆ㅣ李银河说爱情
/ 杂书馆 /
Jun.13.2021
李
说
银
爱
河
情
作者:李银河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19-8
△Anchor:Chris,Music: 莫文蔚-爱情
爱的形式丰富且多元,又有多少个人真正地修满了爱情课的学分呢?很多人都被爱围绕、也被爱所困扰。有的看似情感充盈,性欲充沛,可惜却不懂什么是爱。有的看似寡淡无趣,甚至佛系,但内心的爱却满满当当。有多少人真正地收获了爱情,收获了它的“滋养”而非是“消耗”?
爱太过私密,也太过主观,更接近于一种感觉,而捕捉到这种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觉,全凭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感受力。如果我们不了解什么是爱,那我们就无法做到更好的爱。
普鲁斯特说“所有陷入情网的人,爱的不是真实的对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虚构的对象,是自己的感觉本身”,按此逻辑,好像所有的爱情都是一种自恋了,因此也会有人说“爱情从来都是单向的”。
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与感受力是不同的,从爱中获得的滋养与满足也会有所不同。食欲与性欲最大的区别在于,食欲可以单独一个人满足,性欲的满足却往往牵涉到另一个人,要算一种社会行为。所以爱情,也是一种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会发生的关系,因为关乎到除了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所以影响爱情幸福度的因素就变得复杂且多元了起来。
这本《李银河说爱情》,是李银河在喜马拉雅上的音频同名节目的文字整理。因为是音频转述成文章的形式,极大多数内容都十分口话化、直白、简洁。
李银河在这本中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什么是爱,以及在爱的范畴里的那些关于婚姻制度、性的多重性、婚姻生活、生育问题和性别认同等等话题。每个话题的讲述中,都有大量的现实案例、历史成因、科学依据,以及她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
非常喜欢她以讲述的口吻传达了她的爱情观,她说“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那它就是发生了,它在实际生活中不但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她对社会民智的开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必须结婚吗?房子和爱情哪个更奢侈?不生孩子老了以后就会很凄惨吗?怎么看待PUA现象?
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答案。如果换一个人都会遮遮掩掩绕一段再说,而李银河就是直接给,非常坦荡。她的魅力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勇气,有一种知识分子该有的硬核。
李银河在书中希望传播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爱的平等观。对所有的爱都一视同仁,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无论是同龄还是跨代。她也在积极地倡导女人要依靠自己的独立工作 、独立收入去争取与男人平等的家庭地位,而不是把自己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那是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
1
什么是真爱?
几千年来,有太多人在寻找这个答案,但还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明白。不过李银河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婚姻、性和家庭,对于爱情,的确也是有一些感悟的。
每个人对爱情的看法,多少都来自自己的感情经历。李银河也有自己的故事。
大家都对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爱情不陌生了,不过,小波去世后,李银河又认识了大侠,李银河说自己经历了两次“激情之爱”。
王小波去世二十多年后,李银河回忆当初说:“能够得到他对我的激情之爱,我就觉得这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
小波去世之后,李银河与大侠经历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激情之爱。大侠对她的爱真是特别真挚的,刚认识的时候,他说有段时间只要一想到李银河,身体里就有股热流,从心口一直往下流。他本来是个不擅长写作的人,但是因为爱情的缘故变成了诗人,给李银河写了很多情诗,非常动人。
两人的爱情持续到现在也有二十年了,感觉两个人快变成一个人了,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慢慢变成了亲情,激情变成了柔情。
李银河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发生了激情之爱,那个力量真的是无坚不摧的、完全抵挡不住的,跟一般的所谓找对象,考虑这样那样条件的很不一样。”
李银河按亲密关系的程度,把爱情分成三个层次:好感、喜欢和激情之爱。
比较低的层次就是好感。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可以在一起。
第二个层次是喜欢,就是觉得挺喜欢对方的,感情上也挺温柔的,但是没有太多激情。
第三个层次才是激情之爱,它才是最高阶段的爱,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坠入情网之类的话。所谓坠入情网有一种迷恋的成分,有一种非理性的迷恋,所以有人会说一见钟情。实际上,激情之爱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
有些人对激情之爱有一点儿质疑,怀疑它只不过是一种夸张的幻觉而已。
一位欧洲的电影导演说爱情从来都是单方面的。当激情之爱发生的时候,你就跟戴了放大镜似的,会把对方的优点剧烈地夸大,中国古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说“所有陷入情网的人,爱的不是真实的对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虚构的对象,是自己的感觉本身。”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爱情这件事呢?
李银河在本书中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她认为:“爱情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它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值得珍视也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那它就是发生了,它在实际生活中不但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
到底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
以李银河的经验总结了两点方法论:
首先,得有强大的意愿、强大的渴望。
其次,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要拥有爱的能力,能够辨认爱,回应爱,抓住爱。
李银河希望广大的读者,如果正在寻找自己的爱,一定要有非常强大的渴望,这欲望越是强烈,那个真正属于你的“对的人”到来的概率就越大。
有个原理叫吸引力法则,就是说如果你非常渴望一个东西,就会发射出这种信息,然后在你周边的环境里面,符合这种信息的东西就会被吸引过来。那么用在爱情上,如果你特别渴望爱,那你就会在这上面特别专注、特别用心,就会特别地去追求、渴望那个人出现,那么发生真爱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如果你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爱情,那可能说明你渴望得还不够。
此外,如果有人对你付出了激情之爱,你也要能够心领神会,给出响应,紧紧抓住它,陶醉在爱的激情之中,就像李银河响应了王小波和大侠那样,那你才会最终得到爱情,不会与爱失之交臂。
2
如何找到灵魂伴侣?
怎样的人,可以称为灵魂伴侣?
顾名思义,就是灵魂契合度非常高的两个人。这样的伴侣,一定超越世俗意义的生活,上升到灵魂交流的层面。
你喜欢对方,对方也喜欢你,你感兴趣的事情,对方同样感兴趣。两个人不仅性格脾气相投,而且能够在各种问题上无话不谈。当你袒露内心深处的幽微想法时,能够获得对方的倾听与理解。
我由此想起民国时期的徐志摩与林徽因。
徐志摩在英国遇到才貌双全的林徽因,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为此,他决定与本就没有感情基础的张幼仪离婚。
他的老师梁启超写信,劝诫说:“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
在回信中,徐志摩表达了自己的执着追求:“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在《李银河说爱情》这本书里,李银河将灵魂伴侣分为两种类型。
很多时候,灵魂伴侣是情投意合的恋人,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初初相见,黛玉低眉抬头,宝玉定神细看,四目相对之际,宝玉不禁感叹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的相遇与惊艳,岂不是缘于心弦频率的共鸣吗?
也有时候,灵魂伴侣是互相欣赏的知己。俞伯牙与钟子期,铮铮琴声,高山流水,在他俩之间,无需多言,却已心领神会。
总而言之,身为灵魂伴侣的两个人必须志趣相投,心灵相通。
人为何渴望灵魂伴侣?
编剧廖一梅在《柔软》的剧本中写下:“每个人都很孤独,在人这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这句话大概说出了人们对灵魂伴侣的渴望。
我们生而孤独,所以寻寻觅觅,总是渴望遇见那个对的人,也就是最能懂得自己的人。
年过四十却依然单身的王志文在一期访谈节目中被问道:“为何还不结婚?”王志文回答“还没遇到合适的。”
主持人又问:“怎样算得上合适?”王志文说:“所谓的合适,就是能随时随地聊天。”
其实仔细想想,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想找一个能够随时随地聊天的人,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聊天是一件需要棋逢对手的事。
总有一些时候,你心里郁积着一些东西,不吐不快,想找人倾诉,可是翻遍通讯录,要么,怕打扰对方;要么,觉得对方没兴趣;要么,对方即便有兴趣也没有那个理解力。
所以,找一个你想跟她说,又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这个能够让你想说、又能说的人,就是灵魂伴侣。不管你想表达什么,他都愿意倾听,也不管你以何种方式表达,他都能恰到好处地给予回应,帮你读懂自己,看清世界。
恋爱中、婚姻里,在一起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对话中度过。灵魂伴侣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见,就要珍惜。
关于如何找到灵魂伴侣,李银河在书中给出两点建议:
首先,自己要有灵魂;
其次,自己要有爱的能力,也就是成为别人灵魂伴侣的能力。
完整的生命,不应该只限于饮食男女。肉体关乎物质生活,灵魂负责精神生活。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变大,大家忙着赚钱、养家、购房、买车,有闲情逸致已是奢侈,探讨灵魂更是多余。
事实上,当我们只顾追赶别人的节奏,将自己灵魂弃置一旁,又怎么可能,在碌碌红尘中遇到灵魂伴侣呢?
3
爱情最美好的结果是婚姻吗?
李银河在本书中为我们历数了婚姻起源。
人类最早从群婚开始,需要群体生活来抵制外敌。接着有了一个母权制时代,男人随来随走。后来进入了父权制时代,便开始了一夫多妻制度,男性是主要劳动力,女性需要依附他们。一夫多妻一直延续到了近代才被一夫一妻制度所取代。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到底有什么功能呢?李银河归纳为三点:
第一、养育孩子。
第二、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三、规范性行为。
那么,李银河认为的高质量的理想婚姻又是怎样的呢?
她认为有个层次区别:
首先,两人个能够“吃到一块儿,睡到一块、玩到一块。她把这列为低层次婚姻模式。
其次,李银河认为高层次的婚姻模式包含三个因素:
第一、双方要有各自独立的事业。比如杨绛和钱钟书,两人不仅是夫妻,还是精神伴侣,一个研究学问,一个研究翻译,他们有共同的文学爱好。杨绛在《我们仨》中透露她和丈夫和女儿都过得很知足、幸福,生活简单快乐,精神富足,他们的婚姻不像世俗中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
李银河在书中比较批判传统婚姻模式,她认为“现在大部分女性都自己独立,都受过高等教育,都出来工作,也渴望跟男人一样,拥有独立的事业。可是一旦结了婚,就要求他们回归家庭,做全职主妇,丢弃事业,那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项折磨。”
第二个因素,李银河认为夫妻双方各自应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李银河认为如果夫妻双方都有各自工作,就不存在妻子在家当全职主妇,向丈夫伸手要钱的窘迫。很多女人因为孩子辞了职在家,没有收入,一切靠丈夫,丈夫就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妻子很没用,于是就在婚外找人,结果就背叛了婚姻,背叛了妻子。妻子就感觉很痛苦,离婚嘛,孩子还小,自己又没有收入,养活不了自己和孩子,不离婚嘛,自己又憋屈,很难受。
所以,李银河还是建议女人尽量工作,一旦孩子大一些可以上学了就出去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钱,才是女人的底气,婚姻和男人都不是。
第三个因素,李银河认为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的人格要是平等的。
当我们说起婚姻时,常会说起的词叫“缘份”,或是“感情”,会用这样比较空洞的词来概括。当李银河以一种研究对象带着我们去了解它时,我觉得,婚姻它更像一个事业,需要经营和管理。它有清晰的来龙去脉,也有明确的制度功能,如果你非要任意为之,它必定崩坏在你眼前。
4
单身可以是一种选择
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讲了爱情和婚姻以及生育问题,李银河认为爱情最美好的结果是婚姻,但是并没有说,人就一定得进入婚姻。她觉得如果你想好了,你大可以一直独居,也可以一直谈恋爱,可以不婚,可以不育。
结婚率持续走低,离婚率反而走高,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这不是少数人的选择,这是社会的趋势。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类正渐渐进入这样一个多元选择的时代,可以做不同于传统的选择了,这种选择更多地发生在知识分子阶层和大城市人群当中。
现如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想结婚了?
李银河认为主要有以下5种原因:
1、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太高。
2、夫妻俩感情特别好,就想要二人世界,不想再来一个第三者。怕生了孩子以后,夫妻就把感情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了。
3、怕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体面的生活,宁肯不生。
4、在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大部分人从减少人口角度出发的考虑,这一类人是社会阶层比较高的,教育程度也比较高的,差不多都是干部知识分子。
5、李银河认为从文化转型的意义上看,自愿不育更深刻的原因是个人主义的理念增加,家庭主义的理念下降。
面对结婚还是单身,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直面这样一种困境:我们处于观念转变的浪潮之中,不得不承受来自抱持固有观念的上一代的压力,而下一代会拥有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所以感到焦虑和纠结是正常的,不需要为此怀疑人生。
我们可以选择乐观一点的态度——大家都面临同样的时代与社会,但慢慢会好的,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转变。随着单身潮、结婚率下降的情况传播开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可以把单身当作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接收下来。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如果真的决定一直单身,李银河倒是给了几个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1、即便不婚育,也要去经历爱情、友情和亲情。要处在良好的互动关系之中。
2、经济上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
3、发展个人兴趣,找到自己的生活情趣,享受生活,精神上不孤独。
4、做好应对社会压力的准备。30岁—40岁是最难的阶段,过了40岁,大家是不怎么关心你是否结婚。
5
爱需要勇气,爱也需要能力
在这本书中,李银河多次提及“爱的能力”,在爱情中如此,在婚姻中更是如此。
什么是爱的能力?就是能回应他人的爱,创造爱、持续地爱。
李银河在书里写道:“一个人先要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话,他不可能爱上另外一个人,不可能拥有爱的能力。”
李银河与王小波,无疑是一对灵魂伴侣。二十来岁的李银河,在朋友家读到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文字背后的才情与诗意打动了她。从此心里有了这个人。
因缘而遇,因文而识,两个人共同著写了二十年的爱情故事。王小波不但给予李银河激情之爱,也写给她真挚热切的情话。
他俩相互懂得,而且志趣相投,自然成为相见恨晚的灵魂伴侣。
王小波病逝后,想起这份相遇,李银河感恩在心:“我这一生仅仅因为得到了他的爱就足够了,无论我又遇到怎样的痛苦磨难,小波从年轻时代就给了我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就是我最好的报酬。”
我想,这便是爱与懂得,赋予的力量。唯有用心滋养灵魂,学会爱自己,提升爱的能力,才有可能,遇到唯一的、消除我们孤独感的灵魂伴侣。
• • •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李银河回答读者来信,可以感觉到即便是这样一位思想前卫甚至充满理性的学者,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的时候有时候依然只能劝读者妥协。言语之中可以看出李银河作为一个学者的冷静甚至冷酷,但我更相信冰冷的文字背后是她对读者的很多无奈和同情。
每个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李银河在失去了王小波之后又收获了大侠,不在意他人的眼光,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着自己的理论。而面对那些认同她的理论却不敢于行动的读者,她除了安慰一下,鼓励一下,给出少许的建议外,也是无能为力。
就像福柯所说的:“人其实比他以为的要自由得多”。就像李银河所说:“你以为自己在监狱之中,其实你迈出这一步就获得了自由。”
只是,我们是否愿意迈出这一步?我们何时才能有勇气迈出这一步。
讲了这么多,作为一本小小的书,当然也不会起到改变人生命运的作用。但是,我想很强烈地推荐给朋友们读一读。我们可暂时放下一些感性的念头,像了解一门学科一样,去了解一下爱情、婚姻、性,以及不同性别对于情爱的理解和发展,以便让我们可以更加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和它们更好地共处。
- 完 -
文字:Chris
排版:Chris
一期一会ㅣ杂书馆
每周一本无用杂书
记录我的阅读生活
▽
更多好书,请点击「杂书馆」话题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