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书馆ㅣ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Chris黄小辉 Chris的圈子
2024-11-27


/ 杂书馆 /

July.4.202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磨铁·铁葫芦

出版年: 2018-5



△Anchor:Chris,Music:  陈百强-天才白痴梦



今天为你推荐的是一本奇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神奇之处在于它出版于2010年,却屡屡再版,直到今天依然被广大读者关注和阅读。


它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本书的作者高铭,在四年多时间里,利用空闲时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和数百名精神病人、人格障碍的患者直接接触,从而有了这本探寻精神病人内心世界的书。


本书共记录了50个精神病人的故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什么样的人适合阅读本书?

第二,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 

第三,天才与精神病究竟有没有关系?

第四,本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

什么样的人适合阅读这本书?


如果你觉得自己从来没有不正常过,

如果你对世界从来没有充满好奇心,

如果你从没有思考过你为何要存在,


那么你可以不用看这本书。


因为这是一本深入关注精神病人故事的书,我更愿意把他们解释为一群有自己逻辑和眼光看世界的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不是悲剧,不是闹剧,而是我们认为不正常的人,他们的内心有怎样的强大的逻辑或者价值,我们无法接受,所以他们就只好做了“疯子”。


当然他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存在某些层面的障碍,在讲书的后半部分我会给你分类,但是在这些“疯子”中,有一小部分是被成为了“疯子”,甚至他们为了避免让大家认为是精神病,而申请进入精神病院治疗,这是一种怎样而强大的精神?


法国学者福柯说:“所谓正常社会一直在对异常人群行使一种权力——将他们视为异端,将他们隔离。


这个世界的荒诞之处是因为正常人都失去了灵魂,而那些思想偏执的人却被这群没有灵魂和信仰的正常人认为是精神病人。


如果你也曾觉得自己“不正常”过,如果你对世界怀有好奇,如果你思考过大家都不曾思考过的问题,那么大可以找来这本书读一读。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一个个奇妙的非正常人的精神世界,比我们正常人的视野更精彩。


通过阅读,也许你终会意识到,当你正常得太久,可能恰恰是你精神分裂的开始,因为你可能没有为自己活过。


作者高铭走访那么多精神病者后,著就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为我们奉献了一个如此不同看世界的视角。


当然,豆瓣上也有许多读者对他产生质疑,认为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与司法鉴定专家等,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与这些特殊人群打交道,应该更有资格写出更详尽、更出色的“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来。


但是,可能从专家的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未必会是对精神病人这一群体的正确理解。专家如果不放下“正常人看异端”的权力感或视角,那么就难以真正理解他们。或者说,只是从病理学上了解了,但却没有发现他们存在的意义,他们的独特价值。


而高铭写这本书时,他没有抱持着权力感看待这些特殊群体,没有将他们当做异类,没有差别心的预设,让对话和记录更如实地反映了被访谈者的真实状态。


所以阅读这本书能以更加科学的眼光和独立的立场去了解这个世界,满足你对世界的好奇,带你走入精神病人的世界,帮你厘清对精神病人的刻板印象,甚至乎助你理解自我与社会的格格不入,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





2

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


我们将在这本书里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精神病人”的状态,他们看待外部世界的角度和思维逻辑以及所谓的病理都会有所不同。


有些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活在小说里,他是小说的主角;有些人认为世界的本质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所以他们在不断追寻世界的本质;有些人能够看到我们无法看见的景象;还有些人则活在不断转世的生命之中。


这些故事的内容涵盖了奇幻梦境、重生、萨满祭司、玛雅文明、盗尸者等等,简直堪比最精彩、最奇幻的小说。


而我将根据50个故事主人公的典型表现,总结出以下四个类型,帮助大家去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


01


第一类,思维障碍为主的精神病人。


书中一半以上的主人公都属于这种类型。例如:“四维虫子”、“时间的尽头”、“在墙的另一边”、“迷失的旅行者”、“果冻世界”、“生化奴隶”、“真正的世界”等等,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着典型的思维障碍。


因为篇幅的限制,我不特意将他们的故事展开介绍,但是总结他们的共性就是,他们脱离了自小形成的世界观,不断的编织新的想法来理解世界,有些人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却离现实越来越远,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的一些想法貌似合乎逻辑,却无法被科学所证实。但是他们的想法又往往非常的固执、强大,有时候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人。


02


第二类,感觉和知觉障碍为主的精神病人。


这类病人可以感知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这些症状被统称为“感知觉障碍”。


在“雨默默的”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是一个女生,非常沉默,她每天早上推开窗户,都能在视野中看到一种朦胧的颜色,有黑色、绿色、蓝色、黄色等等,而这些颜色会预示未来。


比如,如果外面笼罩着淡淡的灰色,那么这一天就会平淡的过去,黄色则表示有一些意外的事会发生,蓝色代表会有好事发生,粉色则代表会有人死去。


奶奶去世那天,她早晨起来就不舒服。拉开窗帘被吓坏了,到处都是一片一片的血红,很刺眼,后来晚上听说奶奶在医院不行了。这个主人公还表示当她高兴时,看到的颜色会很亮,难过的时候,颜色会很暗。


这类精神病人往往就是感知觉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障碍。感知觉出现问题的人,很容易被混乱的感觉、错误的知觉所混淆,有些人甚至会被这些感受所引导,而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举动来


03


第三类,记忆障碍为主的精神病人。


在本书中,记录一个一位40岁的男性,他是一名成功人士,却痛苦的活在重生记忆里。他说自己记得自己四五十次的重生,而且清晰的记得自己每次的死亡。


比如有一次他在兵荒马乱中被砍头,另一次他是别人的小妾,受其他女人的排挤,最后被毒死。那些死亡的体验太清晰,太真实,令他万分痛苦。他渴望能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重生者,却始终没有找到和他一样的人,因而他感到非常的孤独。


以记忆障碍为主的精神病人,他们的记忆内容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又不断的被重写,这些记忆令他们痛苦,也令他们倍感孤独


04


第四类,被误诊的精神病人。


这本书绝大多数的主人公,都在思维、感知觉、记忆中的某一维度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障碍。而书中有些个案其实是一些正常人,至少从书中对他们的描述来看,我们无法判定他们为精神病人,只不过他们的举动令很多人不解。


比如在“苹果的味道”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失联了一个月之久,家人找不到他,亲戚好友找不到他,谁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等到警察撞开他家门的时候,发现他正赤身裸体的坐在地上,迷惑的看着冲进来的人们。


原来他只是在家中闭关修行,他关掉家中的电闸,除了睡觉、喝水、吃馒头,什么都不做。一开始他脑子乱糟糟,后来他就觉得无聊,再接着他发现自己的感觉变得敏锐和清晰,最后就到了领悟的阶段。比如,他以前看不透的事情现在看透了,想不清的事情想通了。


在修行的过程中,这个主人公自身的感觉变得敏锐,甚至能描述出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特别的味道,他每次闭关都刻意准备一个苹果作为“重新回来”的开始,闭关结束时,他会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探性的咬下去……


他说:“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的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的开裂,释放出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冲击波一样传向嘴里的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刚刚被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输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听到这里啊,你是不是也禁不住要流口水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行为,多被称为“正念禅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正念禅修对于血压,抑郁,疼痛和注意力问题有明显的疗效。目前在西方国家大为盛行,国内的心理学界,佛学界也大力鼓励此种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提升人的觉察力、增进情绪调节能力、缓解慢性疼痛。


这一类人感受了我们未曾细心感受过的体验,即使行为不在常人的制式之中,但也绝对不是“精神病人”,他们的特殊体验甚至会让我们质疑自己:“我们真的知道苹果的味道吗?”


以上就是本书中介绍的四类精神病人,他们各有各的奇怪,但是有些人虽然奇怪,却在某些特殊的知识领域做出异于常人的表现,我们甚至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天才”。




3

天才与精神病究竟有没有关系?


本书的名字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能理解,作者从理性上其实没有肯定他们是天才,从情感上呢也不愿意把他们称为疯子。


但我们的脑海里仍然不禁会闪现出这样的疑惑:精神病人和天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精神病人是因为思考太多才变成精神病的吗?


01


首先,我们先来解读第一个疑惑:精神病人和天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显然精神病人不等于天才。虽然书中部分故事的主人公,看似有着完美的逻辑、清晰的言语表达以及惊人的想象力,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想法经得起推敲。


在“四维虫子”的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量子少年”,一直强调“绝对四维生物”的存在,他始终坚持地认为除了物理上的三维以外,还有第四维“时间”的存在,“绝对四维生物”是真正存在于四维的生物,“四维”对它来说就像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一样,而我们在绝对四维生物的眼中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个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作者和物理专家多次尝试与其对话,但是对话的结局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的,因为在“量子少年”与这些正常人沟通的最后,他说:“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因后果。其实这个我很早就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说完这句话之后,少年就再也不回答作者和专家们的提问了。


前段时间刘慈欣的《三体》很火,科幻题材慢慢走入大众视野,关于“维度”的讨论,关于“升维”和“降维打击”的主题异常火爆,大家不免对维度有了多一分理解,所以这个“量子少年”在当前的时空里是不是一个天才呢?


在少年接受一次特地为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试后,结果很糟糕,这不免让高铭非常失望。作者在书中感叹到:如果,他真的是个天才,那么他也只能是一百年后,甚至更遥远未来的天才,而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而在现实的精神病人群体中,这些高创造性的精神病人更是少之又少。精神病人中只有极少数是真的拥有惊人天分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在我们的印象里,天才又似乎总有着疯狂的一面。比如梵高,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还把自己关进了精神疗养院;音乐巨人贝多芬,国外的精神医学界在进行文献研究之后,认为呢他应该患有抑郁,躁狂,双向情感障碍;再比如米开朗基罗,他为人冷漠和孤独,被英国精神病科专家们认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则患有精神分裂症,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就是根据他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大量的研究啊的确也发现,在需要高创造性的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士中,或者是在被称为天才的人群中,罹患情感障碍、自闭症及精神分裂症的比例确实高于普通人群。并这也并不代表天才的精神必然有问题。


02


讲完这第一个疑惑,我们再来讲讲关于本书的第二个疑惑,精神病人是因为思考太多才变成精神病的吗?


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认为精神病人之所以被称为精神病人,是因为他们思考的太多了。


这是不对的,精神病人的思考缺乏现实的依据,甚至完全脱离了现实,他们往往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偏执地认为世界就是她脑海中的样子。他们既无法和其他人去探讨、去辩论他们脑中的世界,更无法求证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然而思考太多,并不会成为精神病人,但是思考的内容缺乏现实的基础,突破了现实的围墙,则会导致思维的内容障碍,也就是妄想,而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4

本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01


这本书激发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譬如,书中的第一个故事《生命的尽头》中,女主角是一位女教师,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好几年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蹲在石头或花草前仔细研究,甚至与它们轻声对话。


假若想和这样的病人对话,美国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办法会是,和她做同样的事情。


高铭就是这样做的,他用了半个月时间,在那所精神病院和那位女教师做同样的事。终于,他引起了女教师的好奇,女教师问高铭:“你在干吗?”由此,高铭发现了她的“大秘密”。原来是想在地球上找到新的生命形式,而她也找到了。


她说:“人类一直想到外星空寻找高级生命,但高级生命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陷在自己的角度中而看不到。例如,假若你把一只蚂蚁看成细胞,而把蚂蚁群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蚂蚁就可能是高级生命。再如石头可能也是高级生命,只是石头的生命节奏比人类慢太多,所以人类看不到它们的生老病死。所以,她决定“想办法和石头沟通”,再找找有没有看人类像看石头一样的生命。”


在她的眼中,蚁群是完整的生命,石头也是,她称呼它们为“松散生命”,蚂蚁聚在一起,沙土聚在一起,就是生命,是高级的生命形式。而且她告诉我们,在石头看来,人类真是动作太快了,生得太快,死得也太快。我们拿石头盖房子,几百年后房子就塌了,但石头们还没感觉到变化。几百年对石头来说不算什么。


这种观点,对我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震动。只看这篇文章,我会想,噢,为什么非要把她当做精神病人呢?假若她只有这一部分的“症状”,那我们真应该接纳她的存在方式。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博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生命……


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烦恼、挣扎和痛苦。如果我们能够与这些烦恼拉开一些距离,试着从屹立千万年的石头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就会觉得,痛苦、烦恼都不是永存的,我们那些焦虑和烦恼自然就少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们也领悟到,人的一生不过百年光景,实在没有必要一味的苦苦挣扎,不如尊重生命,尊重自己,接纳自己,珍惜眼前的快乐,活出真实的自己,为自己而活。


02


这本书启示我们用平等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


记得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四维虫子”故事中的“量子少年”吗?作者尝试了七次与这位少年交谈,但因为不能理解他的语言,而不断被拒绝。


最后作者花了两周时间读书,拜会了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还请来了一位量子物理学教授,才得以和这个少年平等对话。


作者高铭在与“量子少年”对话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并且跟踪后续对少年的考试结果等,这种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平等、客观、独立成就了这本书。


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该用什么样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精神病人,多取证、多研究,甚至找寻专家的帮助,去鉴真或者去证伪。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精神病人相处,也需要和他一样,放下“正常人看异端”的态度,而是像对待普通人一样,来和他们接触。


03


这本书的第三个启示就是告诉我们,精神病人最需要的,是与家人和朋友的情感连接,这个情感连接是把他们拉回正轨的强有力的力量。


在“永不停息的心脏”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个生物学家,曾经在37岁到41岁期间因精神分裂导致了严重的幻视和幻听。


他当时最大的困扰源于对动植物以及生物界的分形几何存在固定的一种模式,比如说随便找一棵树,仔细看一下某枝树杈,你会发现那个分杈和整棵树很像,有些分杈的比例和位置,甚至跟树本身的比例和位置是一样的。如果在测量分杈的分杈的分杈,你会发现还是那样。假如你直接量叶梗和叶脉,还是整棵树分杈的比例,也就是说,是固定的一种模式来划分的。


再比如你随便找一粒砂,在显微镜下仔细看,砂的凹凸其实就是微缩了的山脉。还有雪花的边缘,其实微缩了整个雪花的结晶结构。现在又证实了在原子内部的结构和宇宙是一样的。就是无论巨细,都是一种分形结构无穷尽地类似分割下去。


这个分形几何固定的模式让生物学家困惑,甚至开始从宗教和哲学上找原因,但是他找遍了各种宗教资料,甚至那些很隐秘的教派,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然后他就疯了,精神分裂,因为那阵子过于偏执,脑子里整天都是那个问题,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人类理解之外的力量,在推动整个世界。人是高贵的,但是却和花草树木,动物昆虫都在一个模式下,这一点让他对自己,对整个人类极度的沮丧。


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幻视和幻听,在患病期间,会有无数自己的分身在观察动物昆虫和花草树木,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异样行为和举动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最痛苦的时刻,他经常考虑:自杀算了,一了百了。


主人公在接受高铭的采访时已经50多岁了,精神分裂症也痊愈了,痊愈后的他说那几年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很重要。


他特别感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他们坚持把他带回家,孩子还把房间让给他,他觉得自己不对劲了,就算吃饭吃到一半,也立刻放下碗筷,跑回自己的房间去,关起门自己堵住耳朵,蹲在地上,自己熬过去。等到他出房间的时候,他的爱人和孩子就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和他有说有笑。他知道妻子、孩子都是在帮他,所以平时自己也拼命的克制着。


正是因为家人不放弃他,并且一直平等的对待他,他才不愿辜负家人,坚持服药,最终回到了现实世界。所以通过这个精神病治愈的故事就想告诉大家,如果家中有精神病人,最需要的是不抛弃、不放弃,家人和朋友努力与病人产生情感连接,这是把他们拉回正轨的强大力量。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不顾自己和病人的安全,坚持把病人留在家里,陪伴病人,我只是希望提醒大家,家人的关心和爱,是把他们拉回现实的一剂良药。


这位患精神分裂的生物学家描述了痊愈的那一个瞬间的感受,他说他的所有分身都消失了,所有的声音也没有了,他知道他找到了“从病人回到正轨”的所谓的转折点。


他平静地向作者说出了一直困扰他的问题的答案,他说:


“马可以跑得很快,鱼可以游得很深,鸟可以飞的很高,这都是他们的特点,为什么呢?马跑得很快,但是马不会四处去问自己为什么跑得快;鱼游得深,但是鱼不会四处找答案自己为什么游的深;鸟可以在天空翱翔,但是鸟不会去质疑为什么自己可以飞的那么高。


“我是人,我不会那么快、那么深、那么高,但是我能够去找,去追求那个为什么。其实,这就是人类的不同啊,这就是人类的那颗心啊。


“其实,我想通了很多很多。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珍重自己的存在;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还记得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件礼物吗?就是希望。


“就算会质疑,就算问为什么,那又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苦或者不安。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就是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生物学家找到了人类的答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过行为失常,却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朋友的鼓励下,在医生的辅助下,回到了现实,还给现实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如此美妙的答案,这何尝不是天才般的贡献呢?



MY BOOKLIST


本期杂书馆为你解读的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为你讲述了四个问题:


第一,如果你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甚至有时觉得自己“不正常过,大可以好好阅读一下本书,它会助你增进知识、消除差别心。


第二,根据故事主人公的典型临床表现,着重讲了四类精神病人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外部世界,他们分别是思维异常的病人、感知觉异常的病人、记忆异常的病人以及被误诊的精神病人。


第三,精神病人不等于天才,在现实的精神病人群体中,只有极少数是真的拥有惊人天分的。另外他们之所以出现精神问题,也不是因为他们想太多,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缺乏现实的依据,这会导致妄想,而妄想又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第四,这本书还带给我们不少启发,它启发我们用平等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去对待精神病人,它还启发我们思考生命,尊重生命,活出本真的自己。


- 完 -


杂书馆ㅣ一期一会  

每周一本无用杂书     

记录我的阅读生活     

文字丨Chris

排版丨Chris


更多好书,请点击「杂书馆」话题查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hris的圈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