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金融代理维权案宣判,多名涉事人员被判刑!
作者 | 刘妍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随着我国不良市场的扩大,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推出“代理投诉”服务,他们活跃在贴吧、短视频等平台,宣称只需要支付一点点的费用,就能够帮助消费者停息挂账、减免本金和全额退保。
为打击这部分违法行为,银保监等部门曾多次下发通知提醒,告诫消费者要远离黑灰产业。不过在司法层面,如何定性这些违法行为却没有统一标准。
全国首例相关案例
福建银保监官方微信显示,去年以来,经福建公安机关牵头成立,福建银保监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联合成立成立专案组,对辖区内代理维权等灰黑组织进行围剿,其中一个打着“代理退保”的黑灰组织引起了专案组的注意。
据悉,该团伙6名成员通过设立信息咨询公司,雇请人员从事保险代为退保业务。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等信息,诱导保险投保人委托该公司进行代理退保。
在退保过程中,该团伙以杜撰、虚增保险公司违规行为的方式编写投诉信,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保险公司,致使保险公司被迫损失13万余元。
在掌握该团伙的犯罪信息以后,公安机关对其进行了抓捕,并将6名犯罪嫌疑人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最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民法院判决6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5个月(缓期8个月)到有期徒刑3年10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2千至1万元不等的罚金。
「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这是全国首例以“敲诈勒索罪”公诉案件判决的“代理退保”黑产案件,此次罪行的认定将会给黑灰组织极大的震慑。
无论是代理退保还是反催收组织,从操作手段来看均喜欢用“闹”的方式进行施压,包括下载防爆通讯录、征信修复和债务重组、伪造材料假装弱势群体申请减免费息、诱导催收员违规敲诈银行、借助舆论压力倒逼银行等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反催收组织也曾有因为诈骗罪被立案的案例。从事信用卡债务优化的宜昌思钤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其负责人就因涉嫌诈骗被立案调查,警方调查发现其明面上提供信用卡优化方案,实际从事反催收黑中介业务,欺骗持卡人资金。
不过在目前的相关刑事案件中,检方主要还是通过犯罪团伙手段上的违规违法进行定罪,以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判刑的还是少数。
在一起反催收的征信修复案件中,郑某通过购买胡某伪造的国家机关公文,包括带有公安机关印章的假印章、假公文、假证明来向银行施压,欲以此修复用户的不良信用记录。
各方消息来看,反催收组织的收入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方面是逾期者源源不断交的高额调解费或者处理费,另一方面则是信息的倒卖获得的费用。
反催收组织在诱导逾期者签订服务协议后,会要求提供身份证、保单信息、银行卡等个人隐私信息,宣称这些信息是用于和金融机构沟通,不过在大量的案件中,这些信息被输送给贷款诈骗等黑灰产业链。
此前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对反催收的黑色产业链的深入报道,曾提到部分债务人在提供相关信息后,不仅没有获得承诺的服务,随后还接到了各种诈骗电话,并准确报出了他们此前在反催收组织填写过的隐私信息。
今年以来,多地警方成立专案组,打击不法反催收、催收行业的个人信息售卖,据了解,安徽、湖南、湖北、陕西等多地的机构被端。
此外,各地银保监也在发布文件重申反催收组织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国各地银保监局累计发布了近百条警惕非法“代理投诉”“代理维权”的相关公告,以此遏制“非法代理”蔓延势头。
此外,司法层面对代理维权机构的查处力度不断加强在罪责认定上,代理维权组织的行为的认定正在转向寻衅滋事罪和诈骗罪等的刑事犯罪,一旦被立案则会面临坐牢的风险,并且通过代理维权组织消除征信的人也会面临处罚,这极大地震慑了不法分子试探法律底线的想法。
合作/进群/转载相关事宜
请加微信:baike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