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今日头条】党建“碧波”激荡发展“活水” ——深入实施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工程”侧记

2017-01-11 扬中发布


村干部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不再一个样,“多元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精准帮扶让弱村筋骨更强劲、“一村一品”的服务特色更加鲜明……基层舞台一系列喜人的新景象,是我市扎实实施的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工程”交出的“成绩单”。


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全市各村(社区)正以村级经济发展和服务群众成果的“双提升”,阔步踏上村强民富的新征程。


“奖优罚劣”激发干部活力


“这样的政策好,村干部干好干坏,待遇不一样,有效激发了大家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西来桥镇党委书记曹学松所说的“好政策”,是市委先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考核激励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履职较差、群众反映大等情形的村干部进行问责惩罚,对优秀村书记提高他们待遇保障,近2年来,我市累计遴选25名村书记享受激励政策,在村干部中营造了主动作为、苦干实干的良好氛围。  

   

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外出学习培训,帮助其理清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眼界;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村(社区)党组织换届中创新实施“全程管控、定点监测”工作法……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叫得响、工作中有激情、群众中有威信的干部走上村级领导岗位,为基层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多元路径”破解发展“瓶颈”


因地制宜开发江滩资源,三茅街道兴阳村引进“长江渔文化生态园”项目,每年为集体增加稳定收入30万元,同时建立红薯种植和深加工基地,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新坝镇五一村通过优化村级基础设施、拓展对入村企业的配套服务,每年新增加村级收入20万元;八桥镇利民村建成“电商平台”,有效解决本村农业基地、苗木公司的销售问题,探索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油坊镇油坊村积极发展仙人掌+火鸡特色种养殖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生动实践是我市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破解发展“瓶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升档进位”的缩影。自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工程”实施以来,各村(社区)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开动脑筋、用足政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巩固物业经济等一系列举措增加村级收入,有效壮大了村级经济。  


“定点帮扶”强劲弱村“筋骨”


地处油坊江边的太平村,虽然环境优美,却招引不来企业,曾是全市少数几个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的贫困村之一,如今,通过发展“飞地经济”,该村在油坊社区居民点建成3600平米的物业用房,每年可增收50余万元。     


“六项工程”实施以来,我市通过实施“法治惠民镇村行”工程、开展机关部门与村“一联一”结对活动、选派“第一书记”等举措,精准定位帮扶目标,大力落实帮扶举措,以“一村一策”提升弱村“造血功能”,于2015年年底率先消除了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2016年,我市继续实施“1010”行动,评选表彰10个“科学发展十佳村”、重点帮扶10个排名靠后的经济薄弱村,为弱村冲出“洼地”加油助力。


“一村一品”创新服务载体


八桥镇永胜村推行“代理式”服务,百姓只需动动嘴,干部就勤跑腿,帮助有需求的村民代办相关事务,做到有人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热诚服务。在规范提升和作风转改中,让群众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文化新村社区成立“星光义工”夜间群众工作室,实行“朝八晚九”错时上班制度,建立起了无假日、全天候、全覆盖的为居民服务机制,实现“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过程全规范”的“三全”服务。


“六项工程”实施以来,我市通过深化拓展“四个一”和“四式”服务内涵,把创新举措变为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新常态;同时,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办法,组织各村(社区)探索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服务品牌,不断创新农村基层为民服务载体,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成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