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山寨初探
传递乡情 传播乡音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老家有约
(一)
黄冈特有的古山寨,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把它说成是“黄冈长城”一点也不为过。它把中原大地汉民族爱国家、爱家园,不向外扩张的防御心理和勤劳智慧改造自然的大无畏精神有机结合,阐释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国人民“从不惹事,也从不怕事”的彪悍气质的真实写照。因山寨而形成的山寨文化,更是黄冈大地的一颗璀灿明珠,值得人们去挖掘,去欣赏。
著名史学家王葆心所著《蕲黄四十八寨纪要》一书所记载,“以今考之,当时百仞之山,无不累石成寨。行迹所径,俯溪流而望峰极,乱石青苍,威逶迤其尚在也。”明末清初黄冈境内有大小山寨三百余座。史料载较有影响的蕲黄四十八寨,团风有十座。这些山寨建造始于唐代末期,宋末元初成型完善,距今一千多年历史,明末清初为鼎盛时期,距今也有八百多年的时光。以史料分析:地处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的老黄冈县(包括新洲县、罗田的三里畈、七道河),古山寨有近百余座。区县分设后的团风县地势由南向北渐次升高,从沿长江平原向北展望,境内崇山峻岭居多,最高山峰为大崎山,海拻1040.8米。镶嵌许多历史悠久、声名远扬的山寨。
团风古山寨为何显得夺目耀眼。其特点有三:一是团风山寨有别于北方山寨是建寨起因不同,不是草寇打家劫舍,绿林好汉劫富济贫,而是建寨筑堡,抵抗外族侵略,内防贼寇袭扰。二是建寨方法独特,因地取材,富户捐资,农人出力,完全自愿,体现同舟共济,患难相助的共同意识。三是地理环境独到,在前是沿江平原,一马平川的情景下,要想抵抗北方马匹的践踏,只有合理利用崇山峻岭地理优势,因山建寨,据险守卫。
正如古人语“山不在高、有寨则固”。山寨的发展与历代的统治者形成恩恩怨怨的关系,故鲜有完整记载,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笔者挚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恋家乡黄冈的山川秀美,游览了其中部分山寨。在搜集古今史籍时,记录下黄冈山寨的一些历史烟尘,峥嵘岁月。现以团风县境内的山寨为起点,逐步慢慢揭开其神秘面纱。
一、山寨形成及特点
这些山寨始建于唐宋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末期,朝廷昏庸,奸佞当道,不思进取,奢寐之风盛行。蒙古大军的铁蹄一步步南侵,北宋亡。其后主南迁,在杭建立南宋小朝廷。长江天险成了阻滞蒙古铁骑的天然屏障,而长江北岸的广大地区,也就成了南宋军队与元兵搏弈撕杀的主战场,拉锯往复,来回争夺。为应对旷日持久的战事,土著当地人慢慢开始依山建寨,凭险筑堡,自保家园。一地建寨,多地效仿,后来稍大一点的山头都建有寨城,平原地方以水为障,也建有水寨,团风的上寨就是这样得名的。当朱元章的农民军渐成气候,发展壮大后,反元成功,建立汉人政权,建立大明王朝。但新的农民运动又起,防匪防盗,防打家劫舍,使建寨筑堡不断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得到加强。满清入侵中原,实行“汉随满俗、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激起土著汉人强烈愤慨,再次掀起抗御外辱,抵制侵略的风暴,化作建寨筑堡的实际行动。至明末清初,蕲黄各地共建寨筑城三百余座,以罗田举人王鼎为首打出“扶明抗清、保持汉统”旗号,共同抗清与清军作战较有影响的有四十八座山寨。这四十八寨里的山民都有强烈的抗争精神,视外族为异类,有维护汉人统治的意识,形成一股磅礴的力量,坚持斗争从1644年清立朝到1752年(乾隆朝的16年)长达百余年之久。1752年,蕲黄四十八寨新一代首领马朝柱、王匡锡、徐文略等还秘密谋划起义,推翻清制。可见,山寨在这长期性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座山寨规模完善的当数小崎山寨,寨有水田旱地近百亩,水源充足,可屯兵千人生活半年以上,所以当时王光叔在此立帐升堂,作为帅府不无道理。最小的是烽火山寨。最险的是白云山寨,四面多是悬崖峭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回旋余地最大的当数大崎山寨,北依大别山腹地,有较大纵深,可攻可守,烽火山的烽火或狼烟燃起,它可最先看到。它最大弱点就是粮草难以筹措,山大人稀,一旦被困无法保障生活。其它山寨规模都较小,能短时间躲避一下战火。只有结盟联防,方能发挥作用。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新平,号华良,团风贾庙人。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时,七十年代参军入伍,当过文书班长至副排长,在部队参加宣传报道,在军报发表多篇文章。退伍后自费进修水利水电学校,参加乡企工作,参加乡地方志编纂。至始热爱学习,笔耕有迹,著有《无悔人生》诗集。现积极参加地方志采编。
征稿启事:老家有约是东楚文化和怀乡编辑部联合推出的微刊,每月推出四期,主要征集乡情乡音的故事,以散文、小说、纪实文学为主,支持原创,本平台每年从中择优收集整理出版单行本书籍,选中者均付薄酬并赠样书。投稿邮箱:yunshangtf@sina.com 联系电话:0713-8893101
原创投稿作品 如需转载
请与 “老家有约”联系!
传递乡情|传播乡音
微信ID:laojiayouyue长按二维码关注老家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