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陇原的“平凉样板”——平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纪实
平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纪实
美丽陇原的“平凉样板”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平凉市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平凉是全国获此殊荣的11个地级市州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获得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市州。
碧绿的山,清澈的水,蔚蓝的天。城市,高楼鳞次栉比,路面宽阔整洁;农村,青山环绕村庄,绿树掩映农户。如今的平凉,“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已不再是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生态立市战略就是为平凉经济发展戴上了‘紧箍咒’。”面对质疑和争论,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斩钉截铁地说:“不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促进经济发展!”
栉风沐雨历春夏,始得硕果碧如玉。回眸过去5年,平凉在生态环保建设的道路上步履沉稳:
2011年12月,平凉市第三次党代会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和长远发展实际,在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的基础,做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决策部署。
2012年4月,平凉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请示得到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复。
2013年5月,平凉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
2016年3月,平凉市将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提档升级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同年10月,平凉市第四次党代会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和战略平台,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平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方案》,聚焦重点,聚力突破,弥补短板,全面推动创建工作。
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开展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城市、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七大创建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实现了效应最大化。
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享受更良好的环境,是群众的热切期盼。
这两年,“平凉蓝”这一新词汇,开始在市民游客的微信、微博里流行了起来。“平凉蓝”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令人羡慕的清新空气。2016年,平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0天,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天。
铁腕治污 绝不手软
深入开展建筑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涉气工业企业烟粉尘污染治理;
实施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分散燃煤小锅炉清洁化改造工程;
卫部门在中心城区14条道路124个路段进行清扫喷洒全天候保洁;
公安部门依法对中心城区实行黄标车限行和无标车禁行;
城管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在“禁燃区”乱摆烧烤摊点、乱放烟花爆竹行为;
食药监部门督促所有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饮业安装了高效油烟净化装置并使用清洁能源;
质监、能源、工商部门联合作战,对城区散煤和煤质进行严格管控,依法取缔散煤经营摊点,建设清洁煤专营市场和二级配送网点;
市实施火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减排项目380个;
治理水污染顽疾,坚决消除辖区劣Ⅴ类水体,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
农村环境保护。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平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好转,城乡环境优美,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凉华亭县,这里是享誉西北的“煤都”。这个以煤为主的工业主导型县份,生态环保工作面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双重压力。“早转型早主动,资源型城市只有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已成为华亭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依法科学决策,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环保法律法规要求,坚守生态红线,做到保护优先,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崆峒山上,苍翠满目。泾水河边,白鹭起舞。这一切,只是摄影家石军用相机捕捉“光影平凉”的冰山一角。
生态优势促旅游惠民生,既能保住绿水青山,也能获得金山银山。
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加快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民生为己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先后涌现出了全国绿化先进县泾川、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灵台、全国梯田化模范县和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庄浪等一批县区。
市环保局率先启动了县域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编制工作,实施了红线管控策略,按照“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的原则进行严格制定和保护。
与此同时,在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平凉大力实施城乡“双六”绿化工程,集中连片规划,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整合土地复垦整理、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扶贫开发、坡耕地试点、农综开发等项目,统筹实施梯田建设工程,新修梯田103万亩,综合治理重点小流域87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了1140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了516万亩,比5年前增长了18.9%。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17.98%提高到30.9%,林草覆盖率达到5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9平方米,中心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了36.98%。
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经历了“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后,已来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全新的阶段,诠释这个时期最好的代名词便是生态文明建设。
去年,平凉果品总产量达到182万吨,产值7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2817元,果品出口创汇3290万美元。林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地增绿和农民增收的明显变化。庄浪、静宁两个果业大县,初步实现了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大县、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国家贫困县向富裕县的转变。
当国家吹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平凉率先实践,市县区各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建设生态农业工程,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之路,逐步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实施绿色生态保护工程。目前,全市认证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24个、无公害农产品134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43.52万亩。如今,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牛骨髓油茶……这些特色农产品正逐渐成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中的新宠跻身市场,“生态产业化”的理念流淌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中。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画卷,正在平凉大地上徐徐展开。
绿色发展不仅是个口号,早已成为每一个平凉人的高度自觉,低碳环保理念已深入干部群众的心间。
深秋时节,平凉城乡花红果硕,绿色生态园一片青翠、生态科技企业遍地开花、小区垃圾分类箱整洁如新,各种各样的生态环保元素随处可见。平凉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里,平凉人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纵然“天生丽质”,也需后天养护,从“GDP挂帅”到“环保问政”,再到“绿色政绩”。平凉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公众宣传教育中,引导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着力培养绿色学校、绿色乡村、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典型,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
着眼于完善环境教育的全民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机制建设,平凉利用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开展“环保开放日”“环保随手拍”等系列宣传活动,鼓励、引导民间环保组织积极、理性、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
近年来,为推动环保志愿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成立了平凉市环境志愿者队伍和平凉市青少年绿色联盟,设立环保志愿服务大队和环保社团,组织环保志愿者分别走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乡村、环境教育基地,将环保知识送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景区、商场。
回顾5年创建路,生态烙印已遍布平凉山川街巷,全市上下积极践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新理念,努力探索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建设体系,走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
八千里路云和月,见证着平凉人牢记重托、不辱使命的坚实脚步。
小编荐读
☞ 全域无垃圾 崆峒更美丽--崆峒区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倡议书
来源:平凉日报/秦玉龙
策划:马宇坤
审核:王 磊 编辑/校对:蔡晓霞
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朋友喜欢和了解崆峒,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更好的素材,请联系我们……
E-Mail:wwwgskt@163.com
我们的微信号:kongtongfabu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