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钩醉坐红烛前

2017-01-13 3N3N 器晤

 Qiwu · 器晤 

  总141 题   




藏钩  ·  藏彄  ·  藏阄

看古人不舍昼夜玩什么游戏

 


十多年前曾经数次进入青藏高原考察,许多的事情在记忆中慢慢模糊了,可有一件小事却还没有忘怀。这件事小到如花生瓜子一般,还真就是与瓜子有关。

 

那一次是参加一个藏族传统节日庆典,大家在野外的帐篷里聚会,酒酣之时,偶尔赌起酒来。赌酒的方法很简单,一只手抓起盘子中的瓜子,你要猜不中有多少颗,就要罚酒。我虽不善酒,却对这个玩酒的法子很感兴趣,居然乐意参与其中。

 

有一位藏族朋友手里握好瓜子让我猜,我随口说有两颗,张开手掌一看,真的就是两颗瓜子!当然,鬼使神差,这是碰巧了。

 

就是这两颗瓜子,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知道这种游戏一定有着古老的渊源,甚至猜想它还可能是由中原传到了高原,而且这传播早在唐代应当就完成了。

 

其实这就是古时藏钩之戏的翻版,唐代时似乎非常流行。



小小带钩可以在手中藏而不露


唐代这个游戏称之为藏钩,或者又称为“意彄”(kōu),就是在手掌中藏钩竞猜,这个“钩”可以是传说中的带钩,也可以是其他什么小物件如指环之类,那个彄,就是彄环,是指环之类。而且唐代时并不用带钩了,所以藏钩只是一个更早时代传下的说法,一般并不会真有带钩握在手中来猜。

 

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艺绝》中,记录有一位特善此术之人,说“举人高映善意彄。成式尝于荆州藏钩,每曹五十人,十中其九。”这个高映,确实是高人,要在五十人中猜出握彄之人,虽不能百猜百中,那也是很了不得的了。


藏钩之戏在古代,侑酒亦侑食,《太平广记》引《山水小牍》说:“王氏归其家,居洛阳敦化里第,夜聚诸子侄藏钩,食煎饼”。夜里一面食煎饼,一面玩游戏,古人的夜生活也是十分乐活。

 

唐代这种藏钩之戏在民间时兴,在宫中也很流行。李白《杂曲歌辞·宫中行乐词》说:“今日明光里,还须结伴游。春风开紫殿,天乐下朱楼。艳舞全知巧,娇歌半欲羞。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吟的就是玄宗时后宫月夜以藏钩为乐事一桩。

 

又有张说《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说:“十五红妆侍绮楼,朝承握槊夜藏钩。”藏钩与握槊,都是流行于宫中的游戏。

 

文人雅聚,酒酣之时这样的游戏也是不能少的。如李商隐那首著名的《无题》,就写到了藏钩,“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后来我们只是记住了“心有灵犀”的佳句,却不大明白“隔座送钩”的意思了。

 

又有白居易诗《放言》其二说:“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捉摸不定的藏钩之戏相比,也是莫奈何的事,说明藏钩在当时确是很平常的游戏。

 

唐时在边关也以藏钩取乐,如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说的是敦煌太守宴请岑参行藏钩之戏。

 

在敦煌出土文书中,也发现了敦煌之地行藏钩之戏的相关线索。

 

北图藏敦煌遗书京河字12号《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就有“几度亲情命看花,数遍藏钩夜玩笑”的文字,说到夜晚的藏钩之戏。遗书《唐七言词》还有“欲得藏钩语多少,嫔妃宫女任相和。每朋一百人为定,遣赌三千匹彩罗”及“两朋高语任争筹,夜半君王与打钩。恐欲天明催促漏,赢朋先起舞缠头。”(又见《宫词丛钞》)

 

可以看出藏钩在民间和宫中都很盛行,规模也很大,参与者众多,不只是赌酒,还赌丝帛。不舍昼夜地玩这游戏,君王也参与其中,一定有它的迷人之处吧。

 

又见敦煌遗书《释门杂文》中说到敦煌藏钩之戏的场面,还描述了参与者的心情:“公等投名两扇,列位分朋。看上下以探筹,争胜负。或长行而远眺,望绝迹以无踪,远近劳藏,或度貌而难测。钩母怕情而战战,把钩者胆碎以兢兢。恐意度心,直擒断行。或因言而□(失)马,或因笑以输筹,或含笑而命钩,或腼腆而落节。连翩九胜,踯躅十强,叫动天崩,声遥海沸,定强弱于两朋,建清斋于一会”。瞧这阵式,天崩海沸,热闹非凡。参与者察颜观色,还弄得战战兢兢的,好不紧张。

 

这藏钩之戏,并非是唐代的发明,两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形成风气。



湖北汉阳出土西晋玉带钩

长4.8厘米

 

据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岁前为藏彄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彄。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彄,分二曹,以较胜负。辛氏《三秦记》,以为钩弋夫人所起”。说岁前指的应当是除夕,而腊日则指腊月初八日,也算是岁前。这里说的是藏彄,并不是藏钩。

 

不过又推测此风起于汉时,与钩弋夫人有关,那就与带钩有关了。《汉武故事》说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入宫时汉武帝展其手,得一带钩,后人因作藏钩之戏。我们权且相信藏钩之戏真的与钩弋夫人有关,即使不愿接受这个说法,但却一定是与带钩有关的。



各地出土的汉代玉带钩

 

《风土记》说的彄即是彄环,或说是扳指,是射手戴在手拇指上钩弦的工具,古代正名为鞢(弽)。彄环其实也即是指环之类,藏彄便是以指环为道具。《西京杂记》卷一说:“戚姬以百炼金为彄环,照见指骨。上恶之,以赐侍儿鸣玉耀光等各四枚。”戚姬是汉高帝刘邦的宠妃,彄环造得太奇巧,刘邦不喜欢,转赐给了宫人。

 

不过周处的《风土记》,所言为“藏钩”而非“藏彄”,藏钩应当是汉代时的说法。

 

周处说:“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一钩藏在数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起初这是腊日老人孩童玩的游戏,也算是文雅之戏。周处的话应当是引自三国魏人邯郸淳的《艺经·藏钩》,说“叟嫗儿童为藏钩之戏”,更证实藏钩之说创自带钩普遍使用的汉时。

 

出土汉代带钩有许多形体较小,握在掌中不露形迹,用于藏钩之戏也是很自然的事。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带钩已经被带扣取代,而且带扣又不易从革带上取下来,可是游戏还是得继续,因之改用指环取而代之,于是这游戏就有了“藏彄”的新名号。

 

晋代人玩藏钩的情态,读当时的诗人庾阐写的《藏钩赋》,便可一目了然:

叹近夜之藏钩,复一时之戏望。  

以道生为元帅,以子仁为佐相。  

思朦胧而不启,目炯冷而不畅。  

多取决于公长,乃不咨于大匠。  

钩运掌而潜流,手乘虚而密放。  

示微迹而可嫌,露疑似之情状。  

辄争材以先叩,各锐志于所向。  

意有往而必乖,策靡陈而不丧。

退怨叹于独见,慨相顾于惆怅。

夜景焕烂,流光西驿。

同朋海其夙退,对者催其连射。

忽攘袂以发奇,探意外而求迹。

奇未发而妙待,意愈求而累僻。

疑空拳之可取,手含珍而不摘。  

督猛炬而增明,从因朗而心隔。  

壮颜变成衰容,神材比为愚蒙。

 

瞧这架式,这心情,这神态,这已经不只是限于老少们的游戏了。

 

唐代以后,藏钩之戏还在继续玩着。读花蕊夫人的《宫词》说:“管弦声急满龙池,宫女藏钩夜宴时。好是圣人亲捉得,便将浓墨扫双眉。”后宫筵宴玩藏钩,倒不是为罚酒,而是用黒墨画上大花脸。

 

从藏钩到藏彄,这变化似乎很自然,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猜得着,在唐代又出来新词叫“藏阄”。

 

李商隐《拟意》诗云:“楚妃交荐枕,汉后共藏阄”。从此藏阄与藏彄、藏钩就共存于诗言中,如宋司马光《句其三》诗有“藏阄新度腊,习舞竞裁衣”,他又有《藏彄诗》说“不知藏在何人手,却向樽前斗弄拳”。《说文解字注》解这个“阄”,说是“斗取也。旧作斗。《广韵》作阄取,按力取是此字本义。今人以为拈阄字,殆古藏彄之讹”。似乎在说这个字是弄错了的,不过“抓阄”如今也还在说还在用,藏钩写作藏阄也不是什么大错吧。其实钩、彄、阄三字同韵,口传与书写出现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宋代时,藏钩之戏仍列为重要的岁时节目。陈元靓《岁时广记》说“藏彄”为腊日活动之一,这与晋代时相同。而且司马光诗“藏阄新度腊”,梅尧臣《和腊前》诗“土人熏肉经春美,宫女藏钩旧戏存”这样的诗句,也证实了腊日藏钩的事实。

 

辽代宫中亦行藏钩之戏,实际已为藏阄之戏,多在宴饮时行酒用。游戏时,朝臣着常服入朝,契丹人面向南,汉官面向北,分列成两队行阄。如果皇帝意外得阄,臣下会向皇帝进酒,皇帝与众人共饮。《辽宫词》就有这样的描写:“君臣团坐笑藏阄,宴上分明共几筹。目过金铺茶酒罢,天祥宝殿瑞烟浮”。这是一场欢乐会,藏阄之戏平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

 

明清时期,藏钩之戏继续戏着,在文人们的诗词中常有说道。


福建龙岩出土明代指环


江西南城出土明代指环


明代贝琼有诗曰:“秋风千户竹,宿露半池荷。席赌藏钩令,亭邀窃药娥”。多炡有诗曰:“未妨关法急,来就使君期。胜算藏彄戏,遍师刻烛诗”。又有王世贞诗曰:“手谈意彄尽奇品,高歌激尘飞绕梁。”白昼赏景,夜晚高歌,都是可以玩藏钩的。

 

清人周星誉的《洞仙歌》曰:“深深笑语,腻湘桃花影。削哺金泥护春暝。看珠灯出玖、锦匼藏彄,却难得,随意猜来都准”。锦匼藏彄,与掌中藏钩又有不同,但却都是要猜的,却不是那么容易猜准的。



江西南昌出土清代指环



上海出土清代扳指

 

末了,还要提及清人傅山书写的《王公昨夜》诗:“王公昨夜得霜裘,又与灵妃赌带钩。戏得紫壶三醖酒,一时飞上九重楼”。赌带钩正是说的藏钩之戏,这似乎说的是孟尝君故事,果如是,那是将藏钩之戏的出现推导到了战国时代,未必不是如此呢。



清人傅山书《王公昨夜》

 

浙江长兴出土战国小玉带钩


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春秋玉扳指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战国玉扳指


腊八不仅要啜粥,戏戏藏钩,在品味之时,也可以体会一下这千年的情趣。不用带钩,也可不用指环,抓几粒瓜子当阄,也可以快活一回。


    

转自《中国文物报》

2017年1月13日


请点击标题阅读 “文物故事” 系列

1. 一枚带钩成就的霸业

2. 谁策划了两千年前那场造璧阴谋

3. “弄璋”与“弄瓦”散说

4. 围观海昏侯|刘家怎么有个李家杯

5. 围观海昏侯|神交孔子的海昏侯

6. 围观海昏侯|“用行舍藏”是谁的哲学

7. 饮食考古|宋代厨娘好风光

8. 围观海昏侯|延年之殇

9. 围观海昏侯|小女持辔

10. 一枚带钩演绎的宫廷悲剧

11.玉璧ㅣ大历史中的小器物


用心于器  ·  晤之道  

点击 ↓ 阅读原文  查看  精选阅读

100 31962 100 31962 0 0 8643 0 0:00:03 0:00:03 --:--:-- 8643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