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拉美观察】波拉尼奥:在人群中,我们最孤独

海国图智001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1-02-07

阅读全文 大约需要10分钟





整个拉丁美洲的大地,都埋葬着这些被遗忘的年轻人的骸骨。
——罗贝托·波拉尼奥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年出生于智利圣地亚哥,2003年因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去世,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2007年第四届西班牙语大会评选出了过去25年来100部最佳西语小说,前四名依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公羊的节日》、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和《2666》。
1999年,波拉尼奥获得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说:“我们曾是那样天真而慷慨,像所有年轻人一样,付出一切,不求任何回报。如今,关于那些年轻人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那些没有死在玻利维亚的人,死在了阿根廷或者秘鲁;幸免者后来死在了智利或墨西哥;仍没被杀害的,终究也都会丧命于尼加拉瓜、哥伦比亚、萨尔瓦多。整个拉丁美洲的大地,都埋葬着这些被遗忘的年轻人的骸骨。”波拉尼奥在其叙事作品中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拉美年轻人所经历的挫折和戕害,反复咏叹青春、理想、牺牲这些主题。
波拉尼奥敏锐地察觉到当代人内心的恐慌与不安感,并通过文字展现处于极端境地的人物,剖析他们如何承认并且表现出隐藏已久的阴暗面。他的诗歌、小说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源于早年间经历的拉丁美洲的动乱。
一、早年的创伤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一个中下层家庭,距离文学世界很遥远,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夫妻二人关系不稳定,时常分分合合。
15岁时(1968年),波拉尼奥随家人迁居至墨西哥,而恰恰在这一年墨西哥首都暴发了学生抗议活动。10月2日,在墨西哥城的特拉特洛尔科广场,军队和警察向游行民众开火,死伤和遭到拘捕的人数逾千,史称“特拉特洛尔科屠杀”。对于这次事件,波拉尼奥并未亲身参与,但是他的心中悄然萌发了叛逆和斗争的种子。后来1999年出版的小说《护身符》即以当时的事件为背景。在小说的结尾,波拉尼奥暗示:残忍、暴力的阴影仍旧在世间蔓延,唯有内心对于美和善的热爱可以化为人们的护身符,永远向前,永远高歌。
16岁,波拉尼奥辍学并立志成为一名诗人。他在墨西哥城联邦区和华雷斯城的生活经历为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著作《荒野侦探》和《2666》分别以这两座城市为故事的重要舞台。

20世纪70年代在墨西哥的波拉尼奥图源:纽约时报 1973年,20岁的波拉尼奥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长途跋涉,穿过几乎整个拉丁美洲回到祖国智利,满怀热情地前去支持阿连德政府领导的民主改革行动。但是以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政变,波拉尼奥因口音明显不同于当地人被疑作墨西哥间谍而遭到拘捕。所幸在一名旧友的帮助下,波拉尼奥被关押八天后即重获自由。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疯狂的杀戮与同辈的死亡;后来,他更是悲哀地发觉,在拉丁美洲的许多地方,这样的杀戮一直都未曾停止,而那些为了美好理想而逝去的年轻生命始终无家可归、无人记起。因此,对于邪恶和暴力的行径异常敏感的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小眼”席尔瓦》的开篇坦言:“暴力,或者说真正的暴力,人们是无从逃避的,至少我们这些生于50年代、在20岁左右经历了萨尔瓦多·阿连德之死的拉丁美洲人是无从逃避的。”
1974年,波拉尼奥回到墨西哥,与众多好友一起发起了“现实以下主义”文学运动,主张反对当时墨西哥主流的诗歌创作流派,摒弃限制诗歌发展的陈规与桎梏,追求自由而个性化的诗歌创作。尽管这项运动无疾而终,但是这段经历影响了波拉尼奥后来的文学创作,并在《荒野侦探》的故事情节中得到复现。 二、文学与暴力1977年,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波拉尼奥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后来在那里定居、娶妻、生子。意识到只依靠写作诗歌的微薄收入很难养活家庭,波拉尼奥决定开始写小说。在人生的最后十年,波拉尼奥接连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讲述失败,描绘暴力;同时也传达出在巨大的挫败、无尽的残暴面前不屈不挠的情怀。

20世纪80年代在西班牙的波拉尼奥图源:巴西环球网 其中在波拉尼奥去世一年后,即200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2666》是呈现暴力的集大成之作。既有血淋淋的暴力:以类似尸检报告的形式和中立、冷淡的语言展现圣特莱沙市(原型为墨西哥北部城市华雷斯城)1993年至1997年之间发生的116起女性被残忍杀害的案件,而这些案件几乎全部都不了了之,凶手一直逍遥法外。更有沉默的暴力:当地人已经习惯于听闻或目睹暴虐的行为,将圣特莱沙市默认为一座充满着暴力、弥漫着不安全感的城市;只有少数人意识到平静的表面下暗藏的危机,看到了人们粉饰太平的举动背后难以掩饰的惶恐,却又无力改变多数人面对野蛮行径时无动于衷、漠然和麻木的态度。
对于暴力背后的原因,有这样一些分析:圣特莱沙市地处墨西哥与美国的交界地带,是跨国犯罪滋生与蔓延的绝佳土壤,同时与毒品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影响了女性遭到残忍杀害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纪末的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恐惧、焦虑和生活的无意义感,是这些杀人案的背后真凶。
波拉尼奥在这部小说中对邪恶、暴力、恐怖的细致刻画,夹杂着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切忧虑:年轻时代经历的暴力与杀戮在其内心留下了无法平复的隐痛,而如今的人们习惯于忘却——忘却那些在斗争中早逝的年轻生命,忘却历史上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痛教训;大规模的暴力与杀戮行径依旧肆虐于世纪末的拉美大陆。然而遗忘带来的绝不是安逸,而是更具毁灭性的后果,因此有必要抵抗遗忘、记录暴行、向往与珍视美善与友爱。 三、超越拉丁美洲的暴力在《2666》的扉页上,波拉尼奥引用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沉闷的沙漠中有一片恐怖的绿洲。”传统上,绿洲是险恶环境里生命的中心,是美好与希望的代名词。然而此处的绿洲却成为了恐怖的中心,四周的沙漠依旧沉闷,没有生命气息,由此形成一种强烈对比:同样是人性之恶,“恐怖的绿洲”代表着恶的急剧膨胀与显化,形成了可见的暴力;而“沉闷的沙漠”代表着深层次、本源性的恶,形成不易察觉的暴力。换言之,在波拉尼奥的《2666》中,虽然集中展现的是墨西哥圣特莱沙市的暴力,但这只是代表可见暴力的绿洲;沙漠——即更加广阔的人类世界的制度与话语体系中——隐藏着更多的暴力与罪恶。

20世纪90年代正在写作的波拉尼奥图源:纽约书评 在波拉尼奥看来,暴力不是在权力结构确立之后才出现的。不管是资本主义的扩张还是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这些秩序得以稳固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暴力,即暴力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波拉尼奥不是要控诉暴力,也不是要寻求一个解决方案,更不是要拯救自己和读者,他只是赤裸裸地呈现暴力,揭露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南美洲的独裁统治、美墨边境争端、哥伦比亚武装斗争中,施暴者如何凶残,受害者如何被蹂躏。
波拉尼奥关注到了永恒的人类苦难。作为作家,他没有特权脱离文本、从外部审视暴力,他能做的只是通过作品本身的叙述带领读者经历这种暴力:你我皆是历史上与现实中邪恶、暴行的观看者,也都是当今世界富足、繁荣、进步、联系的共享者。波拉尼奥身体力行,启发我们把自身命运的思考纳入对人类社会的观察与反思之中。
波拉尼奥的作品就像他所经历的一生。残酷、暴乱、血腥深深印刻在他对于青年时代的回忆里,也成为了他作品不可磨灭的记号。我们始终为拉美大地神秘而又充满热血的历史所深深吸引,但却常常忘了是怎样残酷而又真实的战争和暴乱使拉美地区的文学作品充斥着不可思议的色彩。也许这“不可思议”背后,恰恰印刻着真正的“人间真实”。 参考文献:[1]https://www.nybooks.com/articles/2007/07/19/the-great-bolano/[2]https://es.wikipedia.org/wiki/Roberto_Bola%C3%B1o[3]https://www.letraslibres.com/mexico/discurso-caracas-venezuela[4]https://www.letraslibres.com/mexico/el-ojo-silva-cuento[5]https://www.revistaarcadia.com/libros/articulo/roberto-bolano-desnudar-la-violencia-en-america-latina/72159[6]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amerika/1644[7]https://www.tiempoar.com.ar/nota/roberto-bolano-el-ultimo-clasico-de-la-literatura-latinoamericana


原文摘自《拉丁美洲观察》总第18期


本期内容:

【人物小传】罗贝托·波拉尼奥:文学,死亡和拉丁美洲

【时政观察】阿根廷——南美“土豪”走向破产的落魄史(上)

【时政观察】锐意改革与携手共进——拉美能源产业转型

【重磅编译】个人魅力的绽放:吴戈·查韦斯执政时期委内瑞拉公民与政客间置若罔闻的联系


《拉丁美洲观察》由海国图智研究院独家出版,旨在国际关系视角下,观察、跟踪拉丁美洲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秩序,从区域、国别和议题三种角度出发,为拉丁美洲地区的学者、企业和普通读者了解时事热点问题、大国内政外交、区域重要议题三大内容。请有意订阅本刊的读者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欲获取原文请点击阅读原文处下载。


欢迎订阅

· 微信推送——请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 网站推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www.intellisia.org (推荐√)

· 邮件推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往期精彩回顾:

【大选追踪】遍布全美的抗议如何影响民意

【海图新译】总统的军队合法吗?

【健康医疗】更饥饿与更肥胖:疫情正在加深全球“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