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侨华人】探寻“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东南亚华侨华人文化

海国图智001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1-02-07

SOUTHEAST ASIA INSIGHT |《东南亚观察》

*温馨提示: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本期pdf.

VOLUME # 1    



PREVIEW



SEE FIRST


摘要“峇峇娘惹”是由早期在马六甲扎根的华人与当地居民通婚所产生的后代。数百年间,随着族群的不断发展,“峇峇娘惹”形成了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文化。然而,受到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峇峇娘惹”长期以来恪守的传统现如今已沦为成了一方日渐边缘化的东南亚华人文化。保护“峇峇娘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与马来半岛区域间的民心相通。



“峇峇娘惹”族群的形成

早在宋元之后,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就借助季风的风力航行到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往来,他们其中一部分人最终定居在马六甲地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形成了“峇峇娘惹”这一特殊族群。历经东南亚社会数百年间的不断变迁,现如今,在马来半岛、槟榔屿、新加坡一带,我们依旧可以见到“峇峇娘惹”的身影。


历史上,“峇峇娘惹”这一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十五世纪初期,郑和率领他的船队曾多次驻节马六甲,在明成祖朱棣的授意下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开展商业活动,出口明朝商品,帮助马六甲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开始涌向马来半岛。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地区的中国的移民中不乏有当年随郑和一起出海的船员。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商业贸易经验,在当地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并指出,这一批移民到马六甲的华人与当地马来西亚人结婚后生下的男孩子便被称作“峇峇”,女孩子则叫做“娘惹”,土生华人“峇峇娘惹”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其中,“峇峇”主要负责在外参加社会事务,而“娘惹”则足不出户,更多地管理着家中事务。“峇峇娘惹”与之后“下南洋”的华人有所不同,他们在当地居民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峇峇娘惹”是在十九世纪才成为一个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华人“次族群”的。十九世纪初,清王朝疲态已显,而新加坡在此时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隶属于东印度公司管辖。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影响,年轻的“峇峇”大多都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教育,开始说英文,穿洋服。“峇峇”的家族商业背景与自身语言优势,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青睐,这些年轻的“峇峇”多被聘为贸易的中间商,被殖民政府用来开拓贸易。现如今,马来西亚敦陈祯禄街一带在当时成为了“峇峇”商人主要的聚集区。随着大量来自中国的“新客”的不断流入南洋,“峇峇”的华人身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峇峇”与“新客”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教育背景与传统习俗。首先,“峇峇”在东南亚地区的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是英文教育,而“新客”则接受的是华文教育。此外,不同于旅居的“新客”,扎根多年的“峇峇”深知沿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更加重视对于宗教礼仪的保护与传承。与“新客”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使得“峇峇”逐渐衍生出专属自己的特色文化,成为了“次族群”范畴里的华人。

 

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峇峇”式马来语是早期“峇峇娘惹”身份认同的独特象征。《华马文化论丛》一书中就有写到:“西化土生华人出版书刊所采用的语言,说是马来文,其实是峇峇马来语,也叫巴刹(菜市场)马来语。语法结构没条理,用词中参杂许多英语和汉语方言,尤其是闽南话,这是峇峇马来语的特色。”但随着马来西亚国家的独立,马来语很大程度上已被标准化。“峇峇”马来语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少。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志明教授曾经讲到,尽管带有华人特色的语言正在逐渐消失,“峇峇娘惹”通过强调中华传统宗教礼仪,使族群内部的信仰成为他们华人身份的重要象征。



除了语言与宗教之外,“峇峇”饮食文化可谓是整体“峇峇娘惹”文化的代表与缩影。“娘惹菜”在马六甲地区是十分受欢迎的一派传统菜系,“娘惹”菜肴既保留了传统中华美食的特色,继承了广东、福建菜的精髓,同时也加入了马来西亚当地饮食文化中独有的香料,形成了味道香浓,充满了热带风味的娘惹菜系。饮食传统的马来“娘惹”风味包括了肉骨茶、叻沙等诸多有名的东南亚美食。由于曾长期受到英殖民文化的影响,“峇峇”在就餐时习惯使用叉匙。除了饮食文化以外,“峇峇娘惹”在着装服饰、居家建筑都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如此独树一帜的“峇峇娘惹”文化体现出的正是华人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通过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峇峇”创立了独属于本群体的传统。

 

“峇峇娘惹”文化的边缘化与保护

当数以万计的劳工移居到海峡殖民地以后,英殖民政府为了把“峇峇”和大量南来的中国人区分, 便在名称上把土生土长的“峇峇”称为“海峡殖民地的华人”(Straits-born Chinese),把在中国出生的移民称为“新客”(China-born Chinese)。由于移民时间有数百年之长, “峇峇娘惹”在在本地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文化的一套生活方式,也被当地人认同为海外华人的代表。然而,在华人移民“新客”文化与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冲击之下,“峇峇娘惹”文化日趋边缘化。与“峇峇娘惹”不同,新华人移民很少从事商业活动,他们更多的在社会上扮演着工人的角色。在阶级分化的前提下,“新客”之所以认为“峇峇”与自身不同,是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不会说中国的官话,生活习惯也过于本地化。新客认为“峇峇娘惹”文化体现的中华元素仅仅具有象征性,并不能因此将他们归为主流华人群体。


而面对本土以伊斯兰教为主的马来文化,“峇峇娘惹”文化的延续则显得更加艰难。当地穆斯林信仰的文化与华人所信奉的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峇峇娘惹”与马来西亚当地人在信仰主张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即使是在英国殖民时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年轻“峇峇”也没有能够完全融入当地社会,他们有一些在英式教育的影响下转而信奉基督教,这使得当地的穆斯林与“峇峇”之间产生了更深的矛盾。“峇峇娘惹”自身建立的文化愈发的边缘化,其特质也随着当地社会的不断交汇融合而日益模糊了起来。过去百年间,“峇峇娘惹”族群陆续搬离聚集区,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华文学校,与后来的华人移民通婚。就这样,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峇峇娘惹”这一华人族群最终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如今,那些依旧坚守传统的“峇峇”就表示,他们一生所守护的文化,如果不加以合理的保护,很可能就此消失在一两代的时间里。



当前,马六甲地区政府与当地华人群体已有意识的对于“峇峇娘惹”文化进行宣传。以马来西亚侨生公会与马六甲旅游局为首的机构,通过主办“峇峇娘惹”文化周来推广这一古老独特的华人文化。此外,近年来由新加坡新传媒电视制播的,以《小娘惹》为代表的华语电视剧陆续输出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希望通过以影视的方式记录下历史上这个特殊的华人族群。然而,仅仅这些举措并不能从长期角度推动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未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峇峇娘惹”文化是中马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是华侨华人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峇峇娘惹”族群的传统风貌,不仅有利于东南亚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峇峇娘惹”数百年间的过往是中国和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共同的财富,学习推广“峇峇娘惹”的历史,将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民心相通。

 

本文作者:王思冲,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中文出版物《东南亚观察》编辑,研究兴趣:国际组织,一带一路,全球治理




【参考文献】


[1] 赖康豪. 新加坡峇峇的华人身份认同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7.

[2] 张程程. 马来西亚“峇峇娘惹”族群之兴衰:一个华人族群兴衰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1.[3] Xinhuanet.com. 2014. 通讯:感受马六甲的郑和印记-新华网.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6/30/c_1111378598.htm>[4] Baijiahao.baidu.com. 2019. 马来西亚举行峇峇娘惹文化周促进海丝文化交流-新华社.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271279152855755&wfr=spider&for=pc>






END


《东南亚观察》是海国图智研究院独家推的深度报告,聚焦东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重点国家政治经济动态,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内容,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读者提供科学、客观、理性的时事解读。


欲获取本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订阅

· 微信推送——请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 网站推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www.intellisia.org (推荐√)

· 邮件推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往期精彩回顾:

【重磅会议】拉美国家如何应对中美在全球的竞合关系?

【对话学者】杜氏清玄:浅谈越南的汉语教育及汉语传播现状

【活动推介】阿里原铁军“大政委”俞赛前:如何从小白修炼成销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