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侨华人】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时期(1945-1962)的华文教育演化特点

海国图智001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1-02-06

SOUTHEAST ASIA INSIGHT |《东南亚观察》


*温馨提示: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本期pdf.

VOLUME # 1    



PREVIEW




SEE FIRST


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时期(1945-1962)的华文教育演化特点



摘要缅甸华文教育(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缘起很早,发轫于19世纪初。缅北的八莫蒙馆是可考的最早华文教育。而后缅甸华侨陆续在各地私塾和宗祠设立私塾和辅屋,授课内容多为《千字文》、《三字经》等。戊戌变法(1989)后清朝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实行废书院、兴学堂,接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新学制等措施,受此影响,缅甸的华文教育也开始朝着现代化发展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缅甸的华文教育带来毁灭性打击,在日军占领缅甸期间,缅甸的华文学校全部停办。1948年1月4日,缅甸正式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1948年至1962年是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Antifascist People’s Freedom League,Burma)执政时期,随着缅甸政府对教育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这一时期的缅甸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华侨申请办学既不需要登记注册也无需考核,缅甸华校同其他类别院校一样开始进入逐渐恢复阶段。截止至1961年春天,全缅华校数量达到285所,到1962年社会主义纲领党执政前,全缅华校数量最多时候达到300余所。各种层次的大小华文学校遍及缅甸,这一时期也是华文教育的黄金时期。

关键词自由同盟;华文教育;华人商会

  

(一)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时期华文教育演化特点

1. 社会教育代替私塾教育

缅甸最早的华文教育以私塾为主要形式,大都设立在当地华侨建立的寺庙宗祠里,缅北八莫关帝庙私塾被认为是最早的缅甸华文私塾(19世纪初)。同治十一年(1872年),仰光广东观音古庙邮编辅屋建筑完工以供书塾使用。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期间,华文教育的私塾办学热潮随着缅甸华侨民族主义思潮而兴起。截止至1942年,缅甸华侨创立的各式私塾文化学校达到300余所。这一时期的缅甸私塾学校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定,致使私塾学校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二战结束后,缅甸华校在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逐渐正规化,逐渐由公立、私立的社会教育学校取代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

2. 管理机构规范化

在缅甸独立后,缅甸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显现,政府对外侨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以华文教育规范为例,1951年,缅甸政府颁布《私立学校登记条例》,以规范私立学校办学标准,这一条例及其管理机构对侨校有检查和监督的权力,不合格者不予登记或取消登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私立学校登记条例》对缅甸华文教育机构的设立增添了难度,但在实际操作上华校并未受到过多限制,华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聘任上仍然较为自由,并且此类条例侧面规范了华文教育机构的办学标准,推动华文教育学校的良性发展。为日后缅甸华文教育规范化奠定基础。

除广泛性的规章制度外,自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时期,华文教育联合机构也相继设立。缅甸华侨教育界同仁组织于1939年成立,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名缅甸华侨教师联合会。缅甸华侨教育界同仁组织的机构设立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坚持抗战、坚持进步”,主要活动包括:(1)每周举办1次座谈会,就国内外形势、华侨社会多种形态教育及如何坚持抗战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2)发动会员在报刊上撰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和祖国解放区教育建设的成就与动态;(3)组织支援陕北公学的献金运动;(4)领导缅华教育界反对英国殖民当局议会企图缅化华校的法案;(5)举办教师暑期学习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政治素质;(6)设立教师职业介绍机构,充分给予教工和青年就业机会;(7)宣传、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采用内地课本。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华文教育联合组织机构恢复运营外,缅甸民间还相继成立了其他华文教育组织。1948年,仰光成立“缅甸华侨教师联合会”(简称“教联”),作为教师队伍的领航者,“教联”负责统筹侨教的教学交流、师资培养、协调人事安排、组织各种活动等工作。在它的领导下,缅华教育事业统一了教学工作,明确了教育目标。  3. 意识形态区分特征明显缅甸华校历来与中国联系密切,并深受中国国内政局的影响,因此早在国共内战时期,缅甸华侨社会就已经出现分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分歧在缅甸华文教育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这一时期的缅甸华文教育分为亲内地、亲台湾地区、中立几种类型。据统计,1960年全缅有华校205所,其中亲中华校60所,包括华侨中学、南洋中学等,教材采用“新华课本”;亲台湾地区华校有103所,如中正中学、育德中学等,采用“国定课本”;中立学校有42所,如华英学校、达光启智中学等,采用包括新加坡出版的“现代课本”等其他华文课本。除使用课本不同外,不同意识形态倾向的华校对于英文、缅文和中文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亲台湾地区华校英文和缅文的教育力度远高于中文,高年级的英文授课时长甚至高于中文和缅文的总授课时长。尽管在教育倾向上有所不同,但不论是亲内地还是亲台湾地区华校,其授课的主要内容都以中华文明为核心,该时期的华文教育处于一种中国化的氛围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维系中华民族整体性。
(二)在缅华人商会是华文教育支撑的重要保障缅甸华文教育在自由同盟时期的迅速复苏和发展,主要原因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撑、在缅华侨华人对民族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等多方面因素。一直以来,缅甸华人商会作为华社的领导机构,在推动华社对民族的认同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缅甸建国后,华人商会得以复办。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会务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恢复,华人商会将更多力量用于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支持中。在1953年,兴商总会在第42周年的会员大会中总结了1952年6月至1953年6月的主要公益活动,其中一条包括:“我会在去年四月举办“国语班”义务夜学,至本年二月间。最近为减少文盲计,乃与门市工会合办“国语”及“缅文夜学”,仍由我会每月资助经费二百元。”教育一直都是缅甸商会主要扶持的社会事业。据资料显示,缅甸兴商总会从1951年至1957年所捐教育经费的金额为(《1951年至1957年兴商总会教育经费募捐支出一览表》):结语缅甸华文教育在自由同盟时期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和发展,但后续的发展进程则非常坎坷。1962年,奈温政府奉行种族文化同化政策,缅甸华校被严格管制,华校的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中文。1965年,所有华校被命令取缔,校舍也被收归国有。1967年发生排华事件后,华文补习班也被禁止开班。此后,公开的华文学校在缅甸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华人在上缅甸地区以宗教形式零星开办了一些变相的华文学校,如佛经学校、孔教学校等。到了20世纪80、90年代,这种学校在缅北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华文教育在下缅甸地区除了一些很小的家庭补习班外,再无任何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和缅甸在边境往来、高层会晤等多层面的交流合作,缅甸的华文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当前缅甸华文教育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目标差异化等特征,华文教育也从既往单纯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转向更为系统的知识学习,华校的内涵得以拓展。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时期缅甸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为日后缅甸华文教育和华人对民族的认同感奠定了基础。


(魏天一,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现为研究院出版物《东南亚观察》编辑。研究兴趣:地缘政治。)



【参考文献】

[1]林锡星,《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态势》,载《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3期。

[2]范宏伟,《缅甸华侨的华文教育》,载《人民政协报》,2002年第1版。

[3]林锡星,《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态势》,载《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3期。

[4]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5]郝志刚,《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载《东南亚研究》。1997年第4期。

[6]冯帅,《缅甸反法西斯同盟时期(1948-1962)华文教育》,2016年第12期。

[7]陈文亨、卢伟林,《缅甸华侨教育》,台北:海外出版社,1959年版。

[8]王如莺编著:《胞波情》,出版项不详,2004年,第283页。






END


《东南亚观察》是海国图智研究院独家推的深度报告,聚焦东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重点国家政治经济动态,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内容,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读者提供科学、客观、理性的时事解读。


欲获取本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订阅

· 微信推送——请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 网站推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www.intellisia.org (推荐√)

· 邮件推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往期精彩回顾:

【学者观点】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当代泰语研究

【海图新译】特朗普的中东之举值得称赞,但并非十全十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