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医疗】北方疫情“放大镜”效应与中国防控短板

海国图智001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1-11-03

刊物介绍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 /21 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欲获取本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作者:林崇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1年初的这个冬天,在新冠疫情的侵扰下,我国北方(秦岭-淮河线以北,重点包括人口相对密集的东北、华北地区)似乎持续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之中。根据中国卫健委发布的数据,1月2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本土病例共有117例,其中仅有一例不在北方地区(吉林67例,黑龙江35例,河北11例,北京3例,上海1例)。而截至25日20时,今冬疫情中心河北省的确诊病例已多达805例。


2020年入冬以来,疫情就在内蒙古满洲里、北京顺义等地零星爆发,但得益于严密的防控,中国整体几乎一直延续着一轮疫情以来“动态清零”的良好态势。然而,新年第二天,石家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现了第一例确诊病例,随后病例数便日日攀升。不久,黑龙江、吉林、北京等地也陆续出现了局部暴发或散发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第二轮疫情,形势严峻的城市几乎都在北方。大家不禁陷入深思——我们的北方到底怎么了?

北方疫情相对严峻的原因

二轮疫情以来,社会上很快就出现了批评北方的舆论风向。1月上旬,微信公众号“维舟”发布推送文章《硬核防疫与北方的衰落》。这篇质疑北方严格防疫举措合理性和实效的推文,阅读量达到了10万以上,获赞1.5万。以这篇“网红”推文为代表,舆论不乏批判北方防疫不力的声音。


需要承认的是,北方管理体系是存在一定问题的。1月下旬,吉林通化“封城”后出现了生活物资供应不力的现象,诸多报道把这个东北小城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相关分析质疑了通化管理体系内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专业能力。一方面,参与流调等防控活动的团队贯彻力和细致程度不够,防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另一方面,疾控系统中实验室检测能力弱等硬件短板以及公共卫生经费不到位、相关单位编制中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名额被挤占等软件劣势也十分突出。与此相对的,同期南方城市上海爆发疫情后,有关部门采取“精准防控”策略,主动发现病例并迅速处置后能够做到科学确定密接者,落实精细化的闭环管理的措施,受到了广泛肯定。北方的防疫管理缺陷并不是简单的怠政懒政、消极防控,关键问题在于相关部门的一系列行动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然而从控制疫情传播的结果来看,在相关部门与中央及其余各地力量的联动之下,北方的防疫还是取得了一定的事实性成效。以疫情中心河北省为例,1月20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并于会上表示,从每天的新增病例数字来看,河北的疫情增长情况已经得到明显遏制。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不得不说北方疫情防控交出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中国防疫工作整体可圈可点,而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会不断为各级管理主体的自主防控与联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效能评估的基础上增加“科学防控”的维度,这将是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


在舆论质疑北方疫情防控效力的同时,北方病毒传播的客观要素,即利于病毒传播的低温干燥环境,却受到了忽视。《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子刊(JAMA Network Open)2020年6月刊载的一项研究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对全球50个城市展开调研,发现在均温5℃~11℃的低湿度城市更易发生社区传播。反观疫情爆发初期,日本较寒冷的北海道地区也爆发了较大规模的疫情。日本学者曾围绕温度与病毒传播相关度对2020年的北海道疫情进行了一项排除若干干扰项的对比研究,其结果也表明北海道疫情反映了低温对于病毒传播的促进作用。针对本次的北方疫情,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北方地区的气候更加寒冷,秋冬季气温低,更有利于新冠病毒在外环境中存活;温度越低,人们就更趋向于室内活动,导致人际距离缩短,也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秋冬季气候干冷的北方疫情防控压力较南方更大,因而需要相应采取更进一步的应对措施。

“放大镜效应”:北方疫情背后的现实价值

北方部分省市在面对疫情时固然存在防控方面的不足,但将北方疫情相比南方更为严重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南北防控能力的差异也是不够客观全面的。加之病毒传播的随机性与偶然性,疫情在地域分布和严峻程度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就更为突出。围绕南北对比所进行的疫情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的剖析或许需要等到本轮疫情结束后,回顾本轮疫情的全过程,通过详细、全面的调研与实验等来得出有力解释。


本轮秋冬疫情尚未结束,在此背景下,研究当前北方疫情最大的现实价值,其实不在于查明南北差异如何导致了不同的疫情发展形势,也不在于证明南方省市的防疫举措如何优于北方,而在于明确本轮北方疫情所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以及全国各地应该怎样解决这些普遍性问题,做到“对症下药”。与疫情的赛跑分秒必争,我们不能停留于南北对比与评判的阶段,而是应该更进一步,以谦逊务实的态度投入今后的“战疫”事业。


低气温对于疫情的助长作用提升了防疫抗疫的难度。此时北方疫情就好像一个“放大镜”,暴露出了现存防控体系的短板和缺漏。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北方,南方作为整体体系的一部分同样也会遇到。2020年秋冬季到来之际,原有的整体防控密度与强度并不足以应对秋冬季的挑战,这是今冬第二波疫情爆发的重要内在原因。北方疫情的“放大镜效应”使问题显性化,现存的防疫抗疫体系及其相应行动正面临更加苛刻的考验。


简而言之,面对今冬疫情,用北方形势比南方严峻的事实来一味谴责北方防控不力是机械武断且缺乏现实意义的,关键在于透过北方疫情的“放大镜”来发现普遍的防疫短板和漏洞,从而促使南北共同进一步织密疫情防控网络。

“放大镜”之下的疫情防控短板

本轮北方疫情所凸显的问题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乡村防疫、境外输入疫情管控以及社会防控的具体落实。


我国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疫情防控难度大、意识弱、水平低。与2020年的武汉疫情不同,纵观本轮北方疫情,集中爆发区域基本都在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北方大城市的周边乡镇,如北京顺义区、石家庄藁城区、长春公主岭市等。大城市外围地区相比城中,往往群体结构更复杂,人口流动性更强。并且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运输口岸常常布局在此类地区,境外输入管控压力也很大,1月河北疫情的首发地与重灾区小果庄村就紧邻石家庄正定机场,虽然机场与河北疫情是否有关联目前尚未查明,但这条传播路径正被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处于调查过程当中。另外,相对城市群众,乡镇群众防控意识、措施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冬季乡村正处在农闲时节,加之中国农村的赶集、婚丧嫁娶等活动习惯的影响,乡镇居民群聚活动频繁却又缺乏管理,一旦有疫情,就极易迅速形成传播链条。而疫情发生后,存在先天缺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无力进行良好控制。《中国新闻周刊》的时评文章指出,乡镇卫生院及其管理的农村卫生室和诊所承担着基层最初级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它们的最大作用应当是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并主动上报,然而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在实际诊疗过程中起到“哨点”作用。仍然以河北疫情为例,根据官方通报,河北省一位52岁的男性确诊病例2020年12月26日就出现发热症状,27日、29日、30日都到小果庄村某诊所就诊,直到2021年1月2日到新乐市人民医院就诊进行核酸检测后,才发现结果呈阳性。农村居民感到身体不适后前往乡镇卫生所就医,但卫生所诊断不透彻、发现病例不上报、感染者治疗不转诊等问题十分突出。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明确规定,要求“对发热患者进行登记,在1小时内上报到所在地卫生健康部门,引导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到发热门诊进一步检查治疗”,但现实表明,现有的疫情防控网看似严密,但在乡村基层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针对外来人员、物品两大输入源的疫情管控尚有加强空间。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我国内部实现病例“动态清零”以来,境外输入成为了国内疫情的主要来源,包括人员输入和物品输入两大方面。本轮北方疫情也多与境外输入有一定关系。2020年年末北京顺义爆发的疫情源头即可追溯到一名印度尼西亚籍男子身上。该男子作为输入病例密切接触者,14天隔离期满后回到北京顺义居住地,随后却因身体不适被送医,核酸检测样本呈阳性。后来对北京疫情的追踪调查表明,该男子在被送医前已经感染数人,引起了当地疫情的局部爆发。无独有偶,今冬辽宁沈阳的疫情源头也是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后发病。而除人员传播外,另一方面是主要来自冷链运输的境外输入物品传播。同样位于辽宁省的大连近期所爆发的疫情源头为港口工人处理一艘俄罗斯籍货轮上货品时感染的新冠病毒。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曾表示,“从去年(2020年)就发现,很多暴露于冷链物品的人员,感染上了新冠病毒,后来在这些冷链物品上,特别是冷链进口的一些海鲜产品外包装上,都分离到了活病毒”。中国疾控中心英文周报(CCDC Weekly)的一份报告对2020年6月至12月经由冷链物品发生的病毒传播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如图1)。报告显示,各地普遍存在疫情冷链传播的风险,传播区域不仅限于北方,南方也同样如此。一旦在针对境外输入物品的检疫环节出现防控疏漏,就很容易在局地爆发疫情。

图1:中国进口冷冻食品新冠病毒输入源示意图(2020年6月初~12月底)

*注:标蓝区域为进口冷冻食品检出新冠病毒的地区;标红区域为进口冷冻食品检出新冠病毒且爆发疫情的地区。

(来源: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1, Controlling COVID-19 Transmission due to Contaminated Imported Frozen Food and Food Packaging, CCDC Weekly, Vol.3 No.2)


确保防控措施在社会各主体层面严格、科学落实仍有难度。2021年年初,吉林出现了一位来自黑龙江的“超级传播者”,截至1月21日,已经陷入“1传144”的局面。据悉,“超级传播者”林某是一名从黑龙江出发前往吉林的养生馆培训宣讲人员,以赠品吸引大量中老年人前去“听课”,以此方式推销商品。许多老人为了领取免费鸡蛋而不慎感染。这一“超级传播链”让人们不禁开始质疑,防疫政策下沉到社会层面,各商业、事业主体以及民众个人是否真的有严格落实、切实遵守?吉林省卫健委副主任张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在疫情防控中,有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其中个人责任的落实很重要,也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规定的制定与推广作为防疫前提固然重要,但防控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各类社会活动主体、群众个体对防疫规定做到自觉遵守。纵观疫情期间各种活动举办单位对防控规定的落实,其措施存在一定的漏洞,如,聚集性活动举办方一般会检查参加者健康状况,但反而容易忽视对自身内部人员的健康筛查。并且单位筛查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上报,因而归根到底还是在落实个人责任。在吉林“超级传播”事件中,若宣讲人员林某在开展聚集活动前做好个人健康状况核查,或许就能够避免这场大规模传播。另一方面,这次事件中受到病毒传染的培训受众,即当地中老年群体,也存在预防意识弱、防控措施接受能力与接受意愿不足的问题。在“减少聚集活动”、“外出佩戴口罩”已成为常态化宣传的当下,人人做到严格、有效落实依旧无从保障。但“严格落实”也不可走极端。以通化疫情为例,相关部门盲目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却陷入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瘫痪的窘境。为了应对防控压力而在政策上“一刀切”,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草率决策同样不可取。

北方疫情的启示

各地要认识到北方疫情的“放大镜效应”,引起对于已显现问题的普遍重视,将其作为薄弱环节来看待。不可盲目轻视北方的防疫力量,也不应当对南方较轻的疫情局势掉以轻心。各地、各级防控主体需要及时查缺补漏,共同织牢织密防疫抗疫网络。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以下两种区域的防疫管理——大城市外围与货运口岸。城乡结合部在今冬来势汹汹的疫情中成为了病毒“回攻”中国的突破口。因而今后的疫情管控,亟需加强对于城市周边,尤其是大城市外围地区的防疫管理力量,避免疫情“农村包围城市”。鉴于此类区域的特殊性,要出台适应乡镇、农村现实的防疫规定,以确保策略因地制宜、行之有效。这或将成为接下来一大关键的防疫课题。另外,在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也要收紧境外输入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倒灌”。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城市口岸及周边城乡结合部地区往往同时面临“内忧外患”,是防控境内疫情的软肋,也是阻断境外输入的桥头堡,肩负双重防疫任务,需要乡村基层强化预防、口岸加强排查控制,面对疫情“两手抓、两拳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1月24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1年1月25日(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101/7e09df69ae3b47819c04cff57c89b059.shtml)。

2.腾讯新闻:《通化困局:中国北方疫情何以至此?》,2021年1月26日(https://new.qq.com/rain/a/20210126A01RWL00)。

3.东方网:《龚正:上海疫情防控精准有效,有信心做好相关处置工作》,2021年1月27日(http://www.dzwww.com/xinwen/jishixinwen/202101/t20210127_20142217.htm)。

4.Mohammad M. Sajadi, Parham Habibzadeh, Augustin Vintzileos, Shervin Shokouhi, Fernando Miralles-Wilhelm, Anthony Amoroso,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Latitude Analysis to Estimate Potential Spread and Seasonality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JAMA Netw Open, 2020, vol.3(6):e2011834.

5.Mugen Ujiie, Shinya Tsuzuki, Norio Ohmagari,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infectivity of COVID-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vol.95(6), P301-303.

6.中国青年报:《中疾控专家:冬季新冠病毒在外环境存活更久,做好手卫生是关键》,2020年1月13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762050168064670&wfr=spider&for=pc)。

7.杜玮、李明子、王天泽:《河北疫情警示录》,《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4期,第14~21页。

8.医政医管局:《关于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86号),2020年6月11日(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6/efa4d5573c324afc9b013a9d5069a5cd.shtml)。

9.封面新闻:《存在“物传人”风险 冯子健:进口冷链产品活病毒可导致人感染》,2021年1月20日(https://www.sohu.com/a/445723457_120952561)。

10.新华社:《免费鸡蛋引发的疫情——四问吉林“超级传播”事件》,2021年1月20日(https://new.qq.com/rain/a/20210119A0FKXR00)。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邮件: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往期回顾:

【一图读懂】阻挠议事:少数党的杀手锏? 

【海图荐文】拜登对华手法 华府智库提替代建议 

【深度文章】哈里斯是否将重新定义美国副总统一职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