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医疗】抗疫聚焦——校园关闭与否的争议

海国图智001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1-10-31

刊物介绍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 /21 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欲获取本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作者:涂一飞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在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政策中,教育相关的防控措施一直是重要一环。除了对大学校园限制开放之外,如何在维持中小学、幼儿教育与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之间做出权衡,也始终位于各国抗疫议程之中。如果说高等教育因其相对灵活的特点而尚可由远程授课等措施弥补,那么针对更低年龄群体的基础教育则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由于授课模式、内容相对固定,正常授课难免造成线下聚集;而如若关闭校园,不但学生受到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且对于家庭、监护人乃至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由于教育的中断或匮乏会加剧社会不平等,为了保护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的基本权利,也为了保障社会整体福祉,相关部门有必要将教育纳入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的考量之中。疫情爆发之初,全球各地不约而同采取了停课措施以遏制病毒传播。然而,长期停课并不现实,除了积极推进线上教学之外,是否复课、如何复课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以法国为例,疫情反复之际,社会各界对于是否开放学校始终存在很大争议;而就算是在疫情控制极好的中国,全面复课的落实措施也一度受到质疑。本文意在汇总反对与支持校园开放的两种声音,通过法国、中国等地的政策实践,讨论疫情之下应如何平衡卫生健康与教育支持。


一、关闭校园与反对复课的考量

在各国的卫生政策中,通常把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划归一类,与高等教育分开。在前者代表的基础教育中,线下课难以维持社交距离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中小学基础教育相对密集的授课形式很难让学生保持社交距离,而考虑到学习、社交活动(如参与团体活动等)的效果,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始终保持安全距离也并不现实。此外,学校食堂也是令人担忧的薄弱环节。虽然调查显示九岁以下儿童成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风险比起工作年龄人群相对较低,但这并不代表青少年就不会成为病毒的传播者。事实上,韩国一项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感染和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比成年人小。学生们如若携带病毒,则会加剧家人、教育工作者或其他接触者染病的风险。就算在校园外,学生出行通勤无疑增加了人口流动,低年级学生潜在的接送需求也让远程办公等限制措施的效果打了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学生自身的健康考量,也为了社区抗疫的统筹规划,反对校园开放的声音始终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量来自于教育工作者。


二、恢复教学与重开校园的意义

然而,尽管困难重重,各国仍在积极探索可行的复课方式,因为基础教育毕竟是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牵扯的权益也复杂多样。

首先,长期关闭校园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威胁学生的受教育权。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远程学习的物质基础,无论“全面网课”或“混合模式”都需要有电子设备、技术支持和稳定的网络连接。在欠发达地区,这类物质条件并不总能得到满足。如果校园关闭,意味着部分学生将不得不面临失学和健康危机的双重困境,而教育中断又意味着经济不平等的加剧。

此外,校园作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机构,其作用不可或缺。学校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能为学生提供营养餐食等服务。根据欧洲经合组织的调查结果,无法进入学校而被迫留在家中会增加青少年受到家暴的风险,而能与老师、同学共处的校园环境则能从心理上削弱学生的孤立感(social isolation),减少焦虑情绪和压力。在人格逐渐成型、格外敏感的青春期,这类心理支持格外重要。如果关闭校园,那么这些为弥补不平等、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和身心健康的措施也就完全失效了。

校园关闭除了直接影响学生与教师之外,也间接影响到了二者的家庭。如果学校无法承担在工作日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一任务,那么学生家长就不得不在兼顾自己工作之余花更多心思照料孩子。这种工作量可能会导致父母双方生产力下降,造成经济困难,也增加父母的心理压力。

线上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面授,坚持开放或重开校园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


三、平衡措施探究:

法国模式vs中国模式

那么,如果要开放校园,究竟应在何时、如何开放?早在二零二零年五月,世卫组织就发布了《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下学校公共卫生措施的注意事项》。其中提到,如需重开校园,需要从当地疫情状况、学校环境和维持防控措施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评估风险。至于具体如何平衡教学与健康,各国采取的方式略有不同。

以法国为例,纵使疫情严峻,学校在过去的一年中却几乎成为开放时间最长的公共聚集场所,这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甚至成为政府官方推崇的一种“法国式例外”。在过去一年中,法国几度关闭了消费娱乐场所,对餐馆堂食的禁令更是从第二次封禁以来全无放松的可能。不过,基础教育机构在每次措施收紧时几乎都是最晚才受到限制的聚集场所。诚然,这是一种维持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方式。然而,截止二零二一年四月,法国的疫情控制状况并不乐观。对比欧洲其他国家,法国的新增数量迟迟居高不下,疫苗接种计划也一再延期。为此,在最新出台的限制学校开放的措施中,中小学将在四月初开始三到四周的停课,而大学校园的准入条件也进一步收紧。这是第三轮“全国封锁(confinement)”期间较为严厉的措施代表。在疫情反弹的严峻情况下,此前的开放校园政策是否明智,此次封禁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许仍要等待事实来验证。

而在中国,全面复课与复工一样,都是在疫情基本受控时才展开的,其方式也秉承了中国抗疫“严格把控”的风格。在二零二零年三月末,通过细致规划学生返校流程,安排返校后进行核酸检测,强化学生在校时期流动情况监测等措施,中国以“控聚集,控流动,控质量,控安全”为方针,开始落实复课。不过,在落实的过程中,也因校园内人员密集、封闭管理条框不够灵活等,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此外,集中管控的“中国模式”是否能为其他地区借鉴,也尚有争议。


四、关于是否开放校园,

未来可能的决策走向

在具体操作上,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或许能提高复课的可行性。比如轮流返校、错峰返校,更改校园餐饮模式,完善消毒措施,严格把控安全距离等。不过,譬如轮班返校这样的措施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教育工作者无法像学生一样只在部分时刻返校,必须全勤坚守岗位。这不仅让他们更难以照顾自己的家庭,同时也加剧了暴露感染的风险。

考虑到疫情一时间难以清除,疫苗或许仍然是平衡教学与健康的重要转折点。在对于校园开放的不满中,一种典型的声音要求把教育工作者纳入可以提前接种疫苗的高危人群。无论如何,就像WHO发言人所提及的,教育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措施,必须纳入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考量,与其他社会部分联动,形成一套系统的防疫措施,方可持久生效。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邮件: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往期回顾:

【美政快评】美国“北溪-2”制裁行动背后的地缘政治博弈

【深度美政】国会女性崛起:正在“转性”的美国政坛与选举?

【健康医疗】疫情下的欠发达国家: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例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