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美政】“BBC吗?我是爱尔兰人”:爱尔兰裔与美国政治

海国图智001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1-11-01

刊物介绍

《美国政治追踪》是由海国图智研究院在2018年12月对《中美关系每日速递》改版后独家推出的美国研究刊物,通过对白宫内部动态、党派竞争动向、美国各州情况及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梳理和跟进,保持对美国内政的持续关注,并配合之后的大选预测。


本文作者:

刘津瑞 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在一次2020年大选的竞选活动中,还是总统候选人的拜登在被一位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问到想对BBC说点什么时,回答道“BBC吗?我是爱尔兰人”,随即便微笑着转身离开。拜登当选后,这条采访视频在英国受到了广泛关注。英国在2016年宣布脱欧后,北爱尔兰与属于欧盟的爱尔兰共和国之间的边境自由通行能否继续便一直是脱欧谈判中的争论点。因此,拜登对其爱尔兰身份的强调引发了一些英国脱欧派对美英关系的消极预测。英国人的担心并非毫无依据,拜登在去年11月当选后与英国首相约翰逊的通话中便警告称不要让脱欧破坏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美国国会似乎与拜登在北爱尔兰问题持有同样立场,在今年3月17日(爱尔兰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拜登与爱尔兰总统会谈前夕,参议院通过了一项跨党派决议,警告英国必须遵守1998年签署的《贝尔法斯特协议》(Good Friday Agreement),否则将反对任何美英贸易协定。《贝尔法斯特协议》旨在保障北爱尔兰和平,促进北爱尔兰和爱尔兰的合作。因此,北爱尔兰问题因为拜登和国会参议院的表态增加了美英关系的不确定性。


图说:2021年3月17日圣派特里克节,拜登在白宫与爱尔兰总理进行视频会议,图中花盆里和拜登胸前的绿色装饰植物为爱尔兰的象征物三叶草

图片来源: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white-house/biden-irish-pm-hold-annual-st-patrick-s-day-meeting-n1261291


那么,为什么拜登会在竞选活动中向BBC强调其爱尔兰身份,并在当选后介入北爱尔兰问题?另外,为什么美国现在如此重视标志着北爱尔兰和平的《贝尔法斯特协议》?是因为美国爱尔兰裔的政治影响还是有其他考量?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将结合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政治参与史分析爱尔兰裔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影响;然后,本文将结合北爱尔兰问题的历史分析《贝尔法斯特协议》背后的美国因素,包括为什么美国要介入该协议的签署以及该协议对于美国的重要性;最后,本文将在结语部分结合以上分析,系统地解释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身份认同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爱尔兰裔的政治参与史:

从难民、劳工到积极参与者

爱尔兰裔在美国通常是指祖先来自爱尔兰的美国人,现占美国总人口的9.2%,约为3200万人,是美国仅次于于德裔的第二大族裔。目前,美国东北部地区是爱尔兰裔比例最高的地区,而马萨诸塞州是爱尔兰裔比例最高的州,爱尔兰裔在该州的族裔占比高达22%。四分之一爱尔兰裔美国人的祖先都是因为19世纪40-50年代发生在爱尔兰岛的饥荒而被迫迁往美国的难民。这批难民抵达美国后主要在美国东北部的大城市里从事底层劳动工作,之后部分难民参与美国西部的铁路修建工作。早期的爱尔兰移民以吃苦耐劳闻名,因大量爱尔兰劳工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因条件恶劣去世,而产生了“每一根枕木底下都埋葬着一个爱尔兰人”的说法。


https://www.statista.com/chart/24435/americans-who-claim-the-following-ancestry/


19世纪末,爱尔兰裔候选人依靠居住在大城市中的单一种族群的优势,开始在地方选举政治中取得突破。例如,同时是爱尔兰裔和天主教徒的休·奥布莱恩(Hugh O’Brien)在1884年当选波士顿市市长。相比同样在同一时期从欧洲大量移民而来的德裔,爱尔兰裔强烈的民族团结感和流利的英语是他们能够在选票上取得优势的原因。同时,爱尔兰裔的白种人身份,使得他们在19世纪的美国比同样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华裔和非洲裔更容易获得选举权。19世纪时,由于爱尔兰移民主要寻求在已有体制下提升地位,绝大部分爱尔兰移民是民主党的支持者。当时的民主党与现在奉行自由主义的民主党不同,更倾向保守主义和维护现状。19世纪80年代,爱尔兰裔便开始在民主党在纽约市的政治宣传机构坦慕尼协会(Tammany Hall)担任领袖,此后的半个世纪,该协会的领袖均为爱尔兰裔。


爱尔兰裔与美国大选

进入20世纪后,爱尔兰裔开始影响和参与总统大选。但是,相比于地方选举,在20 世纪初期,爱尔兰裔身份在总统大选中并非加分项。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爱尔兰裔在当时的美国总是与罗马天主教会联系在一起,而受到很多美国人强烈的政治偏见。由于受到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美国在建国时是一个典型的新教国家,1789年,天主教徒仅约占当时美国人口的1%。虽然美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完全的宗教自由,但由于美国独立前各殖民地法律都对天主教徒从政采取了严格限制,导致了美国在独立后仍有浓厚的反天主教氛围。1815年后,爱尔兰人开始大量移居美国,其中90%为罗马天主教徒。爱尔兰人的大量涌入曾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引发了原先的新教居民的反天主教活动,包括在1834年烧毁了马萨褚塞州查尔斯顿市的一座天主教堂,以及在1850年成了一个以反天主教爱尔兰移民为宗旨的秘密组织“一无所知党”。“一无所知党”曾在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政坛一度有着很强的影响力,该党在50年代中期推选出了六位州长,控制了九个州议会,在国会的众议院中有43名议员。在1856年总统选举中,“一无所知党”支持的候选人米拉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得到了22%的民选票和8张选举人票。虽然“一无所知党”在19世纪50年代末因为民众普遍将注意力转向南方蓄奴问题而失去了政治影响力,同时,尽管一些爱尔兰移民在定居美国后因为失去了与原有教会的联系改信了新教,但美国国内对爱尔兰裔和天主教的政治偏见持续到了20世纪初。1928年,爱尔兰裔纽约州长阿尔·史密斯(Alfred Smith)在竞选总统时,便因为其天主教信仰受到了“忠于教皇而不忠于美国”的指控,这种指控间接导致他的竞选失败。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了避免在选举中对手关于天主教信仰的指控,一些爱尔兰裔总统候选人会选择在竞选时淡化其宗教信仰身份,这也是第35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在1960年大选时所选择的策略。肯尼迪总统所出身的肯尼迪家族是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裔家族,该家族也是民主党坚定的支持者。在1960年肯尼迪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参选总统时,肯尼迪在一次竞选活动中表示“我不是天主教总统候选人,我是恰好是天主教徒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时,肯尼迪在竞选中积极支持新教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曾在选举日前的几周就马丁·路德·金因领导运动入狱而致电慰问金的夫人科丽塔·斯科特·金(Coretta Scott King)。肯尼迪的这种支持民权、淡化宗教信仰的策略扩大了他的支持者范围,这是他能在1960年大选能险胜尼克松的重要原因之一。肯尼迪是美国第一位爱尔兰裔总统,他的当选也说明了美国社会中关于族裔和宗教的政治偏见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不再能阻碍爱尔兰裔成功当选总统。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成功地融入了美国社会,作为选民的爱尔兰裔在政党选择上也向多元化发展,其投票模式上也与其他族裔的美国人一样,不再是民主党的“铁票仓”。由于民主党在罗斯福新政后的自由化,一些延续了其父辈保守主义观点的爱尔兰裔转而支持共和党。比如,在1980年代,很多爱尔兰裔因为从里根总统的自由经济政策受益而从民主党支持者逐渐转变为共和党支持者。20世纪80年代后,爱尔兰裔群体成为了大选中两党尤其是民主党候选人所争取的对象。1992年,克林顿在民主党纽约州总统候选人初选时做出了当选后将介入当时爱尔兰裔普遍关心的北爱尔兰问题的承诺,以获得当地爱尔兰团体的支持。在历次大选的关键摇摆州宾夕法尼亚州,约有17%的选民是爱尔兰裔。2016年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对该州爱尔兰裔团体的忽视使部分爱尔兰裔选票流向特朗普,间接导致她以近7万票的劣势输掉了宾州。

为了避免希拉里2016年的失误,拜登在2020年大选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争取爱尔兰裔选民的选票上。拜登本人就是爱尔兰裔,并对爱尔兰裔身份有着自豪感,他曾以副总统的身份在2016年访问过他的祖先生活过的爱尔兰梅奥郡,而他年幼时生活过的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市是爱尔兰裔聚居地。因此,在竞选中,拜登凭借自己爱尔兰裔的身份优势积极开展与爱尔兰裔团体有关的身份政治。例如,拜登在2020年三月与爱尔兰裔团体的领导人们一起庆祝爱尔兰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并多次在爱尔兰裔聚居区的竞选活动中引用爱尔兰诗句。在2016年后,英国政府如何处理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因脱欧引发的边境问题一直被美国爱尔兰裔团体所关注。因此,拜登在竞选活动中向英国媒体BBC强调其爱尔兰身份的行为可以解读为他争取爱尔兰裔选民的一种竞选手段。


(图说:2013年美国爱尔兰裔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东北部地区爱尔兰裔比率较高)

图片来源:美国人口统计局网站https://www.census.gov/content/dam/Census/newsroom/facts-for-features/2015/cb15-ff04_graphic.jpg


近年来,由于以拉美裔为主体的新少数族裔人口的快速上升,爱尔兰裔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处于下降趋势。爱尔兰裔人口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1.1%下降到现在的9.2%。未来,虽然爱尔兰裔的所占比例将会因美国白人普遍出现的老龄化而继续下降,但是,爱尔兰裔延续至今的强大民族团结感和在东北各州庞大的人口基数依然会使他们成为未来选举中不可忽视的选民团体。因此,对热衷于在选举中打“身份政治牌”的民主党来说,推动北爱尔兰问题向爱尔兰裔选民期望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其在未来选举中获得更多爱尔兰裔选民支持。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拜登会在当选后便就北爱尔兰边境问题向英国发出警告。

综上所述,虽然美国社会的宗教偏见曾对爱尔兰裔竞选总统造成阻碍,但是肯尼迪在1960年成功当选总统标志着这种偏见随着美国社会进步而淡化。20世纪80年代后,庞大的爱尔兰裔选民团体成为了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所争取的对象,而候选人通常会针对爱尔兰裔所关心的北爱尔兰问题做出政策承诺,以获得爱尔兰裔选民的支持。


《贝尔法斯特协议》背后的美国因素

 《贝尔法斯特协议》(Good Friday Agreement) 是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在贝尔法斯特签署的一份旨在促进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协议,该协议结束了1968年至1998年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同时建立了和平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机制。美国在克林顿总统时期对北爱尔兰问题的积极介入推动了该协议的产生,而美国爱尔兰裔游说团体则是促使美国政府对待北爱尔兰问题的态度从“不干涉”转为“积极介入”的重要力量。

自爱尔兰南部地区在1922年成功脱离英国成立爱尔兰共和国后,实现南北爱尔兰的统一便一直是大部分爱尔兰共和国公民和海外爱尔兰裔的愿望。但由于居住在北爱尔兰的爱尔兰人主要信奉新教,而爱尔兰共和国的大部分公民为天主教徒,南北爱尔兰的和平统一进程因为宗教分歧在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后趋于停滞。爱尔兰政府受1922年签订的《英爱协议》和自身实力的制约,也无意积极推动统一。1968年,由于居住在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在要求北爱尔兰政府改善其法律上的不平等待遇的民权运动中遭到了当地新教亲英团体的攻击,在北爱尔兰爆发了“共和派”(主张南北爱尔兰统一)和“联合派”(主张北爱尔兰继续留在英国)两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武装对抗。双方中的激进团体——“共和派”的“临时爱尔兰共和军”(Provincial Irish Republican Army) 和“联合派”的“阿尔斯特防卫协会”(Ulster Defence Association)——都企图通过恐怖袭击的方式达到各自的目的。

美国的爱尔兰裔社区主要支持北爱尔兰“共和派”关于爱尔兰统一的主张,认为北爱尔兰问题是英国的干涉造成的。20世纪70年代,一些美国爱尔兰裔组织如1970年成立的爱尔兰北部支援委员会(The Irish Northern Aid Committee,简称 Noraid)开始为北爱尔兰“共和派”以及“临时爱尔兰共和军”提供资金支持,另一些组织如1974年成立的爱尔兰民族会议(Irish National Caucus)则开始游说美国国会和州议会通过保障北爱尔兰天主教徒工作权利的决议,以向英国施压。80年代,一些美国州议会在爱尔兰团体游说下通过了麦克布莱德规范(MacBride Principles),要求在北爱尔兰运营的美国企业保障他们的天主教徒员工与新教徒员工在当地享有平等的工作权利。1981年,参议员泰德·肯尼迪 (Ted Kennedy) 和众议院议长提普·奥尼尔(Tip O'Neill) 等爱尔兰裔国会成员在游说团体推动下,在国会内部成立了名为“爱尔兰之友”(Friends of Ireland)的亲爱尔兰议员团体,推动有利于北爱尔兰问题和平解决的决议在美国国会通过。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爱尔兰裔游说团体在一些州成功推动了有利于北爱尔兰“共和派”的立法并得到了一些爱尔裔国会议员的支持,但是在联邦层面,当时联邦政府和国会出于冷战和美英关系的考量,对北爱尔兰问题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因此,爱尔兰裔游说团体没有推动任何实质性的政府行动,直到克林顿政府时期。在1992年大选期间,由爱尔兰裔精英群体组成的游说组织“支持新爱尔兰议程的美国人”(Americans for a New Ireland Agenda,以下简称ANIA)就北爱尔兰问题游说了当时还是总统候选人的克林顿。与之前成立的爱尔兰游说组织不同,ANIA的游说方式更加侧重于“过程”而非“结果”,他们向克林顿提供了一些可以避免损害美英关系的政策选项,并将游说的目的从“创造一个统一的爱尔兰”调整为“构建一个和平的北爱尔兰”。ANIA的游说成功地激发了克林顿对介入爱尔兰问题的兴趣,并促使他在竞选时对爱尔兰裔选民做出将会介入北爱尔兰问题的承诺。克林顿在当选总统后,便将解决北爱尔兰暴力争端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选项。

克林顿总统积极地推动了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和《贝尔法斯特协议》的签订。首先,1995年,他通过派遣外交谈判经验丰富的前民主党参议院领袖乔治·米切尔 (George Mitchell)作为总统特使参与英国和爱尔兰政府关于北爱尔兰问题的谈判来表明美国政府对以多边谈判实现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重视。其次,克林顿决定向“临时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领导人和新芬党领袖杰里·亚当斯(Gerry Adams)发放赴美签证。克林顿此举旨在通过允许新芬党在美募款以换得该党对“临时爱尔兰共和军”单方面停火的支持。另外,克林顿政府加强了对北爱尔兰的投资,制定了以经济发展促和平的计划。克林顿设置了一个为北爱尔兰经济发展提供意见的政府部门间委员会,并任命乔治·米切尔为北爱尔兰经济领域的总统特别顾问。克林顿的这些举措促使北爱尔兰“共和派”同意在1998年停火,同年,英国政府和爱尔兰政府在四月签订了《贝尔法斯特协议》。《贝尔法斯特协议》允许北爱尔兰居民拥有英国和爱尔兰双重国籍,并承诺保障北爱尔兰天主教少数群体的平等权益以及促进南北爱尔兰之间的民间交流。《贝尔法斯特协议》签订后,北爱尔兰自1968年以来长期暴力动乱得以结束。约70%的爱尔兰人对克林顿政府的介入表示支持,1998年克林顿总统在协议签订后先后访问了爱尔兰的都柏林、科克和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均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因此,《贝尔法斯特协议》的签订被普遍视为美国外交干预的成功案例。

综上所述,美国爱尔兰裔游说团体和美国政府都曾积极推动了《贝尔法斯特协议》的签订,同时,该协议的签订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声望。因此,《贝尔法斯特协议》不仅是英爱两国之间的协议,对于现在提倡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民主党高层来说,该协议是克林顿政府留下的优良政治遗产。因此,拜登和国会关于北爱尔兰问题对英国的施压体现了他们对这份政治遗产的继承。另外,美国国会内部的亲爱尔兰议员团体“爱尔兰之友”仍对北爱尔兰问题保持持续关注,该团体多次向英国首相约翰逊发出联名信,希望南北爱尔兰之间的自由通行不会因英国脱欧而中断。所以,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现在的美国高度重视《贝尔法斯特协议》因英国脱欧而可能受到的消极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美国第二大族裔的爱尔兰裔在美国政治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拜登在去年的大选中对其爱尔兰身份的强调以及克林顿在上世纪90年代对北爱尔兰问题的积极干预都是这种强大政治影响力的体现。并且,爱尔兰裔强烈的民族团结感以及爱尔兰分裂的现状促使他们组成游说团体,积极地影响美国的北爱尔兰政策,并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推动了标志着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贝尔法斯特协议》的签订。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采取任何的强硬行动直接迫使英国在北爱尔兰问题上做出过单方面的让步,而是主要在英国和爱尔兰之间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以维持南北爱尔兰的现状。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美英关系的重视也在限制美国的北爱尔兰政策。另外,目前,英国在北爱尔兰边境问题上仍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因此,虽然可以肯定拜登和国会对北爱尔兰问题的态度说明了爱尔兰裔在美国国内的强大政治影响力,但北爱尔兰问题对美英关系的影响仍不明朗。


审校:葛健豪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邮件: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往期回顾:

【客座专栏】简军波:国际关系研究应放弃中国本位主义

【海图荐文】大学如何成为婚恋市场?

【院长专栏】中美关系能否实现低开高走?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