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癌症患者的心理挑战

海国图智001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1-11-01

刊物介绍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 /21 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欲获取本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原标题:新冠疫情对癌症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作者:叶之琛

本文审校:余卓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癌症治疗和预后,因为它会鼓励患者积极与医生沟通病情、配合治疗、积极锻炼,并在必要时控制饮食。自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社交距离限制、边境封锁等各种疫情管控措施给癌症病人提出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在生理上,他们不得不忧心疫情对自身病情和治疗造成的影响;而在心理上,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心理疾病更是时常困扰着他们。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新冠肺炎对癌症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的描述,以及对深层原因的探讨,引起相关人员对此情况的重视。从疾病控制的角度来看,新冠疫情造成的社交距离控制和社交隔离给癌症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挑战。当下,疫情尚未就结束,如何帮助癌症患者对抗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将是医疗工作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01 新冠疫情下的癌症患者:额外的心理挑战

即使在疫情前,心理健康也是癌症病人面临的多重挑战之一。2010年,一份荟萃分析报告显示,将近三分之一进行住院治疗的癌症病人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和抑郁症。即使将非住院病人也囊括进统计数据,也有大约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的病人遭受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困扰。与普通人群中的焦虑及抑郁流行率 ( 5%和7%)相比,癌症病人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新冠疫情给个人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份发表于2021年一月的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每10人里就有4人出现过入睡困难、药物滥用等与抑郁和焦虑有关的症状,而这一数据是2019年一月至六月平均数据的4倍。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医护人员会将目光投到新冠疫情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影响上。即使是在公共卫生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癌症患者也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健康挑战。例如,一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发现,70%的研究参与者(包括癌症患者和照顾者)报告了在过去一年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所波动。在南半球,一份澳大利亚的学者报告表示,自疫情爆发以来,血癌病人的心理压力指数几乎涨到了疫情前的两倍。而在华人社会,一份新加坡的研究报告发现,66%的研究参与者表达了自己对新冠病毒的恐惧,19%的参与者则有焦虑的状态。一份中国的研究则显示,23.4%的癌症病人同时患有抑郁症,17.7%的病人患有焦虑症,9.3%经历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13.5%表现出了敌意的状态。


如同前文提到的,保持健康的心态对抗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一道心理防线被破坏,患者极有可能因为孤寂、愤怒、绝望等情绪不配合治疗,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美国已有研究显示,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显著提升病人的存活率。从生理的角度看,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当一个人经历抑郁和焦虑情绪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axis)会被持续激活,从而影响免疫反应,导致癌症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也是全世界药物滥用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02 究因: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压力源

造成癌症病人心理压力陡增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新冠病毒造成的恐惧心理这一直接原因外,包括正常推进的治疗被打断、远程问诊的固有弊端以及社会与心理支持的短缺与落后等在内的间接原因也会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此外,癌症病人还会受到包括经济下滑导致个人收入减少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1)对感染新冠病毒的担忧


和健康人相比,癌症病人的免疫力较弱,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此外,如果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癌症病人更可能经历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一份来自三大洲共计3377份样本数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同时患有血癌和新冠肺炎,病人的死亡率有34%之高。更令人忧心的是,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外科手术在内的常见肿瘤治疗手法,都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从而将脆弱的患者暴露在新冠的感染风险中。这是一种棘手的两难局面:虽然这些治疗能够帮助他们脱离癌症的梦魇,却降低了他们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在疫情控制较好的地区,癌症病人或许能够放心地去医院进行治疗。但是在疫情仍旧肆虐的地方,医院却是最危险的地方之一。这是由于作为抗疫前线的医院时时刻刻面临着院内传染的风险。所以,对于去医院寻求医疗帮助所承担的感染病毒的风险的担忧,成为了大多数癌症患者焦虑的原因之一。继续推进原定的治疗计划虽然能够减缓肿瘤的恶化情况,却增加了病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疫情期间,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也会让癌症患者感到焦虑。尤其在疫情早期,个人防护用品以及生活物资短缺的时候,大多数癌症患者都不得不在个人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出门采购。这无疑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健康压力。的确,人们可以选择外送服务,但是对于居住于外送不发达地区或是不习惯使用外送服务的病人来说,出门采购仍是一个必选项。


(2)正常、常规的肿瘤治疗过程被打乱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为了切断感染链、控制疫情,大多数医院都建议病人通过网络进行问诊,以及推迟已经安排好的手术和其他治疗项目,导致很多病人无法及时获得医疗帮助。比如,一个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发现,在其400份样本中,有24%的病人都在疫情中遇到过医护人员无法及时给予医疗帮助的情况;而这一数据在疫情开始前是10%。这种情况无疑给病人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压力。具体而言,处于不同治疗阶段的病人各有担忧:正在接受治疗的病人会担心推迟治疗会延误病情,导致病情加剧难以控制;已经完成治疗的病人会担心病情反复;而已经处于康复期的病人则会担心癌症的复发。这一研究团队还指出,疫情导致澳洲的血癌病人难以获得造血干细胞。在澳洲,80% 的造血干细胞都来自海外。但是,国际边境的关闭、国际航班的取消都导致运输造血干细胞渠道的减少,从而导致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们需要熬过更长的等待期。


(3)远程问诊的固有弊端


疫情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如何在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利用科技的力量。这一年多以来,人们越来越依赖发达的电信科技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医疗工作者们也用此来保持自己和病人们的交流。线上问诊就这样进入了患癌病人的视野。尽管某些治疗项目被迫推迟,线上问诊让病人能够持续与医生保持接触、来监控自己的病情。但是,线上问诊也自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由于无法实地接触医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以及无法在医院接受肿瘤治疗的常规流程,有些患者可能会认为医生并没有认真检查病情,甚至产生一种被抛弃感。


(4)社会与心理支持缺乏


为了减少病毒传播,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严格的居家令;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保持1-2米社交距离。这种社交距离限制的措施往往会导致 “社交隔离(social isolation)”社交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社交隔离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因为它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对于病人来说,这种社交环境就更富有挑战性了:他们无法定时、定点面见自己信任的医生,监测、检查自身健康情况;他们也会因为由于无法和朋友、家人共度时光而感到孤独。这种心理波动也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造成了恶性循环:因为社交隔离措施,患者感到孤独而不愿到诊所就医或是选择与医生进行远程问诊(例如,有中国的研究发现,将近一半的病人,即使在面临严重的心理健康的挑战的情况下,也不愿选择线上的心理健康支持,而在选择线上问诊的那一半中,只有11.2%的人表示了远程心理支持的有效性),因此无法得到有效的疫情防控信息以及从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这使得患者更加容易感到孤独、恐惧、焦虑以及抑郁。


(5)个人财政危机


疫情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人在疫情早期丢失了工作,也有不少人在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后仍然没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疫情反复的地区,长时间的封城隔离、限制公共场所聚集人数等措施也导致了个人收入的波动。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少人面临个人财政危机。一方面,收入减少让患者的生活压力倍增;另一方面,未来预期收入减少会降低患者支付治疗费用的能力,从而耽误治疗。


03 对策:帮助癌症患者应对心理挑战

(1)对抗未知


很多忧虑和焦虑实际上源于信息的匮乏。因此,帮助病人走出焦虑的一种方法就是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解新冠病毒可能如何影响自己的健康状况。比如,澳大利亚癌症协会(Cancer Australia)针对癌症病人的特殊情况,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相应信息。除了实时更新学者和医生在澳洲和国际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澳大利亚癌症协会还在网站上汇总了一系列医疗指南,教育患者在疫情中如何监测自己的身体情况,以及如何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寻求医疗帮助。随着疫苗接种阶段的开启,该网站实时更新了一系列与疫苗有关的信息,帮助病人理解新冠疫苗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影响。


(2)提高远程病情问诊和心理支持的质量


电话和网络问诊并不是应对新冠疫情而创造出来的新鲜事。早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医护工作者就会利用电话和网络监测住在边远地区的病人的健康情况。在新冠疫情的挑战之下,很多医护人员会鼓励病人使用电话和网络工具和医生保持沟通。

虽然如上文所述,远程心理问诊不是面对面问诊,难免给病人造成了一些心理隔阂。尽管如此,疫情仍在持续,不少心理医师还是鼓励遇到心理危机的病人通过电话和网络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新加坡的学者表示,在提供心理支持的相关材料意外,心理咨询师还应当想办法通过电话和视频交流会议平台进行心理干预,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和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病人直面对新冠病毒的恐惧,也能够通过改变他们的认知偏见,来提高他们处理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能力。而正念认知疗法则能够通过正念冥想练习,培养患者的非评判意识(non-judgemental awareness),并通过这种意识对抗压力。此外,网络在线平台也能够作为一种互助平台,帮助患者们寻找相似境况的病友,并通过分享对抗焦虑和抑郁的经验提供同伴间的支持。


(3)控制疫情,恢复线下诊疗


帮助癌症患者调节心情的手段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限制和社交隔离带来的痛苦。所以,控制住本地疫情,尽快恢复疫情前的就诊模式,并将医院收治病人的能力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是最具成效的治疗方法。这也正是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心理社会与临床精神关怀小组的医护工作者分享给世界的经验。在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下,湖南省肿瘤医院内设立了多个隔离点进行发热筛查、详细问询病人的接触史,限制但不取消门诊和住院,并对医院定期进行消毒。虽然个人防护用品供应紧张,但是医院仍是努力确保心理门诊有充足的疫情防护装备。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旅行限制逐步解除,医院的收治能力逐渐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此外,很多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也在工作时间之外为急需治疗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04 总结与讨论:双重挑战带来的长久思考

在新冠疫情管控的大环境下,癌症患者不仅要面临癌症这一大敌,还要承受社交隔离引起的额外的心理压力。通过分析癌症病人在疫情中面临的直接和间接压力源,以及分享相关机构和学者提出的对策,本文希望帮助癌症病人的亲人、朋友和相关医护人员更全面地理解病人们的处境,特别是他们所需的心理支持。


在疫情管控的大背景下,人们逐渐适应和接受线上工作、学习,甚至是问诊。但是,在抗癌的过程中,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完全代替线下问诊,总有一些缺憾是无法由电信科技弥补的。所以,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想办法在安全的环境下尽可能地推进癌症的治疗进程,还要考虑到疫情对患者造成的额外心理负担。只有生理治疗和心理支持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帮助癌症患者战胜病情。


如何完善远程问诊也是一个需要相关人员仔细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在新冠疫情彻底结束之前,人们还要与病毒共存很长一段时间,问诊和治疗模式的变迁更有可能在疫情后成为人们的就医惯习。因此,医生和病人都必须慢慢适应远程问诊的模式。那么,如何消除远程问诊的固有弊端,并提高这种新型问诊模式的效率——例如利用科技检测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判定他们是否需要更多医疗帮助——将是院方、病患和系统设计师共同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邮件: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往期回顾: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