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永远不要打探别人的工资

2017-06-23 魏渐 早晨

▲ 点击蓝色“早晨” 关注

       国内最短小最精悍的早晨平台



01


几个十分要好的同事吃完饭聊天,本来很开心。

 

突然有人问:“诶,你工资多少?”

 

“额……14K……”


被问者显得有些拘谨,尽管不太愿意聊这个话题,但见对方是新人,一脸真诚的样子,半推半就还是说了。

  

围观者惊呼。随即彼此及熟识的人的工作侃侃而谈。福利怎么样,年终奖怎么样,未来前景怎么样……兜了一圈发现任何一项不如别的公司。总而言之:我们公司最烂。

 

而后各自陷入沉默。


刚毕业那年,我也对别人的工资充满好奇。

 

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工资太低。每个月除了房租与饭钱就所剩无几,买任何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月钱够不够用?

 

与此同时,基本上每天都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再坐公车回家,钻进楼下的快餐店吃个饭就十点半了。连看电影都提不起兴趣,倒头就睡。

 

同部门的老员工常对我呼来唤去,一些“无主”的任务就像认干爹一样被摊派到我身上。那时,我觉得我是这个部门最忙的人,强烈地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

 

每次慌慌张张地进出办公室,都能看见那些慢悠悠泡花茶的,嚼着口香糖整理桌面的,高跷二郎腿叼着烟玩鼠标的……心中升起一股淡淡的戾气。

02


有天中午吃饭,我有意无意地的问了一位同事关于工资的事。这个男孩比我早来两个月,尽管不是一个组里的,但都因为我们都喜欢打球,所以工作之余接触比较频繁。

 

结果自然是我很不开心。

 

不仅因为他工资比我高,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比我还低一届,只是个实习生。进而我认为公司在待遇上是不公平的。你要说他做的事情比我的重要,或者他的才能完全在我之上的话,我心服口服。但好像也没有啊。从我和他对接的工作上看,他所做的事情我一样能做。

 

不过,我从未在公开场合表露过我的不满。

 

其实,那时的我喜欢刷空间。傍晚的红色夕阳,清晨绿色的行道树,一有啥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在空间里感慨一下。但关于工作的事情,我绝口不提。偶尔提到,也仅仅只是表达一下今天很累,鼓励自己坚持,云云。

 

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很多、很杂,但确确实实不够重要。一个公司为什么要在不重要的岗位上耗费更多的人力成本呢?除非你成为更重要的人,做更重要的事。

 

一想到这儿,我也就不那么愤懑了。

 

依然每天上班下班,极少迟到,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手头的每一个任务。基本上每个月都能拿到一百块的全勤奖,甚至还有一次被提名优秀员工,虽然最后没能“晋级”,却也让我高兴了一阵。

 

起码,我的努力有人在看。







在我转正后的第二个月,月中发工资的时候我发现卡上钱竟然多了一千块。一千块钱,至少房租解决了。心里的高兴自不必说。

 

第一次有些疑惑,是不是财务搞错了。但接下来的每个月也是按这个标准发的。也就习以为常了。偌大一个公司,扣钱不通知也就算了,连加工资也不说一声,也是醉。

 

这就更加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要想拿更高的薪水,那就让自己成为更重要的人,去做更重要的事。

 

但后来的经历并未如我所愿。

 

因为,在一个体系庞大的公司里,一旦你被固定在某个岗位上,那么你所接触到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岗位相关的,尤其是辅助性岗位,它或许不可或缺,却永远不可能占据主导。

 

因而,在“做更重要的事”的路上,我受挫了。


一年之后,我选择了离开。


03


当我立志成为一个“更重要的人”以后,我就不那么在意几百块的差距了。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弥补的地方,而我的工作又恰好能够补足我的短板,而不至于让我过于窘迫,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关键是,我知道抱怨没有用,所以也就不做无用功了。

 

就像从前的我,喜欢对国家大事高谈阔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并接受普通民众的意见建议形同“空屁”的事实,也就失去了评头论足的兴致。这是一样的道理。

 

  • 因为你不重要,所以你说的话也不重要。

 

再说一个例子。我接触到的一位创业者,当年开干的时候,四处找钱都遭冷眼,申请一个政府补贴项目被排除,后来死撑硬扛坚持了下来,如今投资人追着给他钱,上个月政府主动找上门,给他补贴五百万。一时间,他的项目成了本市着力扶持的优秀创业典范。

 

世事就是这样,你想要的,软磨硬泡求而不得;你不需要的,生拉硬扯强塞给你。一方面是确实是因为你变得更重要了,另一方面,其实是因为你有了更大的用处。


我并不是想怂恿你用理想麻痹自己,说钱不重要、工资不重要。

 

你这么辛苦的工作,不就是为了工资、为了钱吗?我们都需要用钱养活自己。但是,在你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你必须承认,你并不具备让自己活得逍遥自在、挥金如土的能力。当然,富二代例外。

 

有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学校比你好啊;有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有技术有本事啊;别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做事优秀啊;别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会讨老板欢心啊……你有什么?

 

你只会对着电脑刷微博,刷完微博打开手机刷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去休息区蹭点下午茶,吃饱了发现微信群里老板交代了个任务赶紧回个“好的”,磨磨蹭蹭处理完又不知所措了……

 

就这样,每份工作干个一年半载换一家公司。干的事情差不多,牢骚从来没断过。

 

你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同时却没付诸行动去改变,你想获得更多的优待和报偿,凭什么?


04


一位前辈告诉我说,在他工作的六年中,从来没向老板提过加薪的事。但整个部门里,数他的工资涨的最快。每次都是老板主动找他谈话,要给他提薪。第七年的时候,他毅然决定辞职创业。老板极力挽留,就是开出工资翻倍的条件,他还是辞职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不用靠打工维持生活了。他要让别人为他打工。

 

从薪水的角度讲,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翘楚。但他从不在朋友间谈论工资的事。他说:

 

“为什么要去谈这个伤人的话题呢?他工资比你高,你不开心;你工资比他高,他不开心。你不开心了,他也没法开心,他不开心了,你也没法开心。大家都不提,皆大欢喜,不好吗?”

想想也是。

 

别人的工资多少,你知道了又怎样?老板又不会根据别人的工资来确定你的工资。需要根据别人的情况来确定的,是“最低工资标准”。毕竟,一个公司是根据岗位来定薪的,既然工资低,那就选一个薪水更高的岗位呗。

 

如果不能更好的岗位,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再“深造”一下?就是买本书先充充电,也不错啊。相信到一定火候,你一定能够胜任薪水更丰厚的岗位。但在此之前,是不是要把手头的工作先做好呢?

 

毕竟,抱怨没用,知道了别人的工资也没用。


  • 如果你真的做的很好,工资却不见涨,那么,你尽可以离开这个公司,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


  • 如果你做的确实很烂,工资也不见涨,那么,没开掉就是你的幸运,因为这不是公司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当你修炼成佛了,你不满足于自己的小庙,那去大庙啊。眼神好的住持一定会给你一个更尊贵的位置的。而当你只是一个小和尚,还是省省吧,练功才是现在你最紧迫该去做的。




延伸阅读:同样是工作3年,为什么别人的薪资已是你的5倍


最近由于工作的原因,深入一线,增加了很多与人聊天的机会,可谓3年一个变化,有的人真是令人刮目相看,短时间内无论从气场,心态,学识上都让你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也有的人提升速度很慢,难建立起有效的沟通,眼界还是局限在自己眼前的那块地,有的更多的是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其实大多数人从内心中都想让自己的职场生涯变得更好,只不过有的人缺少方向,不知道如何前行,有的人欠缺方法,在业务实践和沟通协作上遇到障碍,还有的人资质很好,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实践的毅力,总感觉自己运气差不得志,针对最近大家的一些困惑,我结合着自己的经验和工作思考简单说几点对改变职场轨迹的看法,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共勉。



(一)方向与努力


我们常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但是难就难在我们在每个阶段都会遇特别多的选择,而当选择来临的时候我们往往缺少了判断力,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要明确未来的方向,必须要审视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选择在哪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努力。


在K12这个领域,截止目前在机构中越来越明晰的3条路分别为,专业线,产品线和管理线,创业涉及到商业模式的选择等,是另外的一种路径,在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1、专业线


无论是咨询师,学管师和教师,都是K12领域里的核心岗位,是创造客户价值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如果工作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对所在的岗位,对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就要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很多人看不到这里的价值,做了一段时间就会觉得很烦,每天都是在做重复的工作,薪水也没有提升,幻想有没有其他的工作会钱多事儿少不费脑,工作毫无热情,导致在郁郁寡欢中浪费青春。


大家千万不要把自己做的事儿看小了,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行业,每天面对这么多的孩子和家长,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样本量,我们是否对这些样本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是否能够用更高的知识体系归纳出不同类型的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他提高是有效果的,用什么样的沟通和激励方式对改变他们的认知是有效的,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影响他心智的发展,如何用我们的力量去影响,等等,当我们对这个岗位的追求仅仅把现有的工作做的很熟练从而得到一些工资,那说明我们缺少做这份工作的追求和标准,当没有更高的追求和标准时,我们就很难有让自己突破的意愿去付出行动,当这些东西我们不去积累和实践的时候,我们能给客户提供的价值就很小,我们的影响力就很小,我们能力的提升就很小,我们付出的回报就很小,如果你有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做的好收入高的咨询师,学管师和教师身边都常常伴有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青春期等等方面的书籍,并不断的在工作中实践,用知识和经验去影响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段互联网教育公司花了大价钱在线下挖了很多熟悉学生特点的最一线从业者。


所以能否走的更远,获得丰厚的回报,取决于你是否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所在的专业领域内做出能为客户带来帮助的价值,仅仅靠营销,靠模式是走不长远的,知识体系越丰富,实践的越深入,价值就会越大。



2、产品线


随着整个行业的运营模式越来越清晰,未来的核心竞争变成了产品的竞争,大的机构纷纷加大了产品研发的投入,对产品人才的重视程度和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有人对产品还未有初步的理解,请重新参看之前冷眼K12关于产品的文章,相信对大家的产品思维会有一定的启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K12的产品需要的是给客户提供的是整套提分的可行性方案,所以如果想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发展,它需要的往往是对不同类型学生和家长的熟知,对线上和线下模式和特点的深入理解,对新事物感知力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相对专业线来讲,产品线要求的素质也会更高一些,但是正是因为目前产品研发还是一个冷门选择,所以如果有这方面的潜质,稍稍加以锤炼,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收入上也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3、管理线


我们都知道,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行为,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一般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先在头脑中构建起管理方面的理论体系,包括战略思维,运营管控,领导力等,然后在管理平台上不断的实践,管理的本质和背后的逻辑都是想通的,只不过是管理的环境存在差异;另一个是在一线通过不断的积累,慢慢对这个行业的模式,客户的把控,企业的特点等产生足够的积淀,然后慢慢由专业型的人才向管理型的人才过度,逐渐丰富管理知识,逐渐通过自己做业绩向影响别人做业绩的转型。


随着K12行业的高速发展,绝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从一线的专业型人才中拔起来的,由于两者的素质要求存在本质的区别,导致很多人在转型过程中很不适应,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未能理解做业务和做管理的区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业务更像是特种兵,管理者是需要把一个个特种兵融合在一起,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力量去打一个个的胜仗,所以做一线的时候更多的是把自己的事儿做好了,而做管理则更需要把更多人的积极性给调动好。所以在做业务的时候更多考验的是自己的执行力、专业能力等,而做管理则更多的要求的是协调力,沟通力,感染力等,素质要求变了,做事情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了。如果理解了这层意思,就能够知道业务做的好,在管理者选拔和培养中并不一定占据很大的优势。



 管理上投入的精力不够


能够在众多的一线者中脱颖而出,很多管理者在专业上的能力都非常的强,但是很多人想不明白的是达到如此强的专业能力一定需要一到两年的积累和实践,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而转型到管理者是否也投入了相应的精力去学习如何做战略,如何调控资源,如何做项目管理呢?虽然随着一线的历练,我们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有些过程只能缩短,不能跨越,为了提升管理能力,就需要学习更多的理论支持,需要更多的平台历练,这也是很多的管理者刚开始的时候薪酬都会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没有经验就很难体现出价值,没有价值就不会有相应的回报,所以只有尽快提升自己能力才能获得加倍的薪资。


总之,无论是选择哪条路作为自己的发展路线,都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按照每个岗位的素质要求去更多的补充知识和加大实践,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人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



(二)心态与思维


有了方向以后,我们必须要付出行动去改变现状,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达到怎样的高度,跟别人没关系,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上周冠哥分享的两个例子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盗用过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1、鱼缸



对于鱼缸里游的鱼,他可能想到的是要有更多的好吃的,有更多的玩伴儿,能打破鱼缸的壁垒领略外边的风景等,但是鱼缸的位置决定了它顶多能看到周边的几米,永远不可能看到拉菲尔铁塔,天安门,而我们很多时候就如同鱼缸里的鱼,我们的视野受到鱼缸的束缚,仅仅局限在周围的小圈子里,视野半径决定了我们的选择,选择决定了结果,所以要想要有好的结果,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而视野是由视角决定的,视角又决定于视位,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取决于我们站在哪里看,我们往哪看,我们能看多远!所以无论我们在哪个岗位都需要多读书,行万里路,多一些视位,多一些视角,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视野,最后做出选择的时候能够更科学更合理!


2柏拉图洞穴



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如同洞里的囚徒,天然的认为我们周边的事情就是合理的,就如同现在80%的大学生都在上网,玩游戏,看小说,当有人去图书馆学习的时候就被看做是另类,当我们的思维被牢牢的锁定住的时候,就永远也摆脱不了生命的的束缚,如果理解到这层,我们就会慢慢的明白,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如何死撑,到最后都会惨败,因为我们始终在洞里!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更高的高度,赚到更多的薪水,就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打破思维定式,提升视野,不断的出洞,感受不一样的生命历练!



(三)小环与大环


我们的心境往往受困于某次晋升机会没有把握住,某次的竞聘的发挥不是很好,其实结果都是表象,本质是在我们在所在的岗位上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


我经常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机会其实都不是机会,我们追求的不是通过某次高光的表现获得暂时的成功,而是我们要构建持续提升的能力,那取决于我们是否在所在的岗位上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了做好这个岗位的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背后的本质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资源能够改变他们,在什么情况下适合改变这些关键点,先后顺序和依据是什么,改变后的考核指标和标准是什么。这些也就是所谓的思考闭环,当有了这个闭环后,我们就会在脑海中构建了自己的思考体系,用来支撑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说只要小闭环打通了,大闭环也一般都会打通,只不过是切入点和实现的难度不同罢了。怀才就同怀孕一样,3.4个月后是挡也挡不住的,当你有了思考的闭环,就能更好的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就能更多的给出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别人跟你沟通的时候都会觉得有收获,更多更重要的岗位出现的时候一定会第一个想起你,否则即使靠侥幸的某次高光表现赢得了短暂的职位,日子久了也会变得越来越郁闷,越来越跟不上组织的发展速度。


职场是一场长久的修行,我们往往做简单的事儿让自己快乐,做困难的事儿让自己成长,命运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只要调整心态,不断改变,努力学习和实践,就一定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获得更多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