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卓越只差1%(深度)

2017-10-01 洞见Oneday 早晨 早晨

▲ 点击蓝色“早晨” 关注

       国内最短小最精悍的早晨平台




造成平庸和卓越之间巨大鸿沟的,仅仅是一个微小的数字差异,1%而已。


我家楼上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从小就聪明乖巧,成绩优秀。

高考那年,姐妹俩考上了同一所重点大学,姐姐学金融,妹妹学英语。

大学毕业那年,妹妹荣获优秀毕业生,还被公派出国留学。

而姐姐回家待业,考了三次才考上了当地的一家银行,做了柜员。

今年过年,我逛超市又碰见这对姐妹。

寒暄中得知,妹妹留学归来现已是高级同声传译,而姐姐还在那家银行做柜员。

她们周身上下,除了面容的相似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相同的东西。

而差异最大的就是眉眼之间的精神状态:一个黯然无光,一个容光焕发。

家境、起点、智力等都几乎一样的同卵双胞胎,为什么从大学之后就逐渐拉开差距,以至如今人生的判若云泥?

复盘双胞胎的人生之路,我们会发现:

造成平庸和卓越之间巨大鸿沟的,仅仅是一个微小的数字差异,1%而已。

如果说一个人生下来,就已经具备了一个常态的1,那么你只要比别人做对1%多做1%做好1%

日积月累,必将产生从平庸到卓越的跨越。

做对1%

方向是基础,方向错了,会将自己陷入困境。

就像双胞胎姐姐,上大学选了热门的金融,却不知道金融依赖于高等数学。

而她从小到大就畏惧数学,从此高数成敌人,学习成噩梦。

从小就有语言天赋的妹妹选择了自己喜欢英语专业,大学里越学越有劲。

比陷入困境更可怕的是,方向错了,人生就错了。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关于这事儿,咱们的祖先是最明白的了:因为人类的DNA组合和大猩猩的DNA组合差异只有1%。

就是这个1%,决定了人类成为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而大猩猩只是大猩猩。

哪怕方向上的偏差只有1%,你就永远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多做1%

人走对了方向,做了正确的事,并不必然成功,你还要比别人多做一点。 

双胞胎妹妹所在大学的英语专业很棒,考进去同学都是高分。

但是同届150多名英语毕业生,到目前也只有她一个高级同传。

为什么?做多与做少,结果不一样。

和你奔跑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人,只要比你努力一点,就能甩开你很远。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哪怕执行上的差距只有1%,你的命运就可能是彻底的失败。

在创业圈有这样一个决定命运的“1%法则”: 

你的初创企业只需要比你的竞争企业多占据1%的市场份额,你就能活下去。

你的初创企业只要占据所在领域的1%的市场份额,那你会就变得极为富有。

但是为了获得这个1%要付出什么,只有付出过的人知道。

据说双胞胎妹妹是全年级唯一一个坚持大学四年每天晨读的人。

为了扩充词汇量,老师要求背一本词典,她背两三本。

工作之后,每次翻译任务,她都会准备几万字的相关资料。

做好1%

同样一件事,大家都在做,用的时间也一样,都很努力。

为什么还是有人做的好,有人做的差?

姿势不同啊。

什么叫“姿势”呢?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处理时间加成的方式,是重复,还是累积?

同样的365天,有人把日子过成日复一日,有人把日子过成日积月累。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在过去中获取新生的力量。

双胞胎姐姐从小有一个习惯,做题以量取胜。

长大后工作了,她对待工作依然是日复一日,所以干了几年还是柜员。

而妹妹从小做错题集,喜欢举一反三,工作后更是对每件事进行总结反思。

把日子过成日积月累的人,每一天都活成了新的起点。

从平庸到卓越,这1%的跨越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从方向、执行、姿势三个方面入手:

1. 多问自己两个问题,努力看清方向。

  • 你喜欢你所从事的事情吗?

  • 你擅长你所从事的领域吗?

有时候,在别人都在埋头赶路的时候,抬头看一看,能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2. 多做一点想做的事,更多一些积累。

  • 一天早起10分钟,一年就比别人多了60个小时。

  • 一天多看10页书,一年就比别人多看6本红楼梦。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大家都很努力,赢得不过是谁比谁更努力一点。

3. 多看到世界的美好,更积极的生活。

  • 把“已经过去了的”变成“重新出发的新起点”。

  • 把“这已经很好了”变成“我还可以做的更好”。

反正别轻易放过过去的时间和事情,它能给你的比你想象的多。

从平庸到卓越,或许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这1%的差距,总结起来也只是一句话:

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付出努力,不断反思,把事情做到极致。


延伸阅读:工匠精神: 一生专注做一事



最近,一封任正非签发的总裁办电子邮件流传出来。其中任正非转载了《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的文章,他如何看待工匠精神与专注上,给了一个明确的态度。以下为电子邮件内容。




按:我们公司也有工匠精神,我们从一个年产几百万,到年产4000亿是怎么过来的,多少辛酸泪。我们要重视技师文化的建设,给他们合理报酬和激励,文员、支付系统的员工……,都是一种特殊的技师,我们都要关怀。李建国是工匠第一人,他的任务是要让千万技师、技工成长起来,我们要后继有人。我们质量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为何日本工匠能把这样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质量不好是耻辱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这正是当今应当推崇的工匠精神。


“工匠”在日语中被称之为Takumi,从词义上来看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层面的含义。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




产品为啥无法被模仿



说到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日本一家只有45个人的小公司。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的国家都要向这家小公司订购小小的螺母。


这家日本公司叫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他们生产的螺母号称“永不松动”。按常理大家都知道,螺母松动是很平常的事,可对于一些重要项目,螺母是否松动几乎人命关天。比如像高速行驶的列车,长期与铁轨摩擦,造成的震动非常大,一般的螺母经受不住,很容易松动脱落,那么满载乘客的列车没准会有解体的危险。


日本哈德洛克工业创始人若林克彦,当年还是公司小职员时,在大阪举行的国际工业产品展会上,看到一种防回旋的螺母,作为样品他带了一些回去研究,发现这种螺母是用不锈钢钢丝做卡子来防止松动的,结构复杂价格又高,而且还不能保证绝不会松动。


到底该怎样才能做出永远不会松动的螺母呢?小小的螺母让若林克彦彻夜难眠。他突然在脑中想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头的办法。想到就干,结果非常成功,他终于做出了永不会松动的螺母。


哈德洛克螺母永不松动,结构却比市面上其他同类螺母复杂得多,成本也高,销售价格更是比其他螺母高了百分之三十,自然,他的螺母不被客户认可。可若林克彦认死理,决不放弃。在公司没有销售额的时候,他兼职去做其他工作来维持公司的运转。


在若林克彦苦苦坚持的时候,日本也有许多铁路公司在苦苦寻觅。若林克彦的哈德洛克螺母获得了一家铁路公司的认可并与之展开合作,随后更多的包括日本最大的铁路公司JR最终也采用了哈德洛克螺母,并且全面用于日本新干线。走到这一步,若林克彦花了二十年。


如今,哈德洛克螺母不仅在日本,甚至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迄今为止,哈德洛克螺母已被澳大利亚、英国、波兰、中国、韩国的铁路所采用。


哈德洛克的网页上有非常自负的一笔注脚:本公司常年积累的独特的技术和诀窍,对不同的尺寸和材质有不同的对应偏芯量,这是哈德洛克螺母无法被模仿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明确告诉模仿者,小小的螺母很不起眼,而且物理结构很容易解剖,但即使把图纸给你,它的加工技术和各种参数配合也并不是一般工人能实现的,只有真正的专家级的工匠才能做到。



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电影《入殓师》剧照


我前后去过9次日本,以我的认识,还不只是工匠技术问题,我总愿意把它和精神结合起来思考。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上与下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树研工业1998年生产出世界第一的十万分之一克的齿轮,为了完成这种齿轮的量产,他们消耗了整整6年时间;2002年树研工业又批量生产出重量为百万分之一克的超小齿轮,这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有5个小齿、直径0.147毫米、宽0.08毫米的齿轮被昵称为“粉末齿轮”。


这种粉末齿轮到目前为止,在任何行业都完全没有使用的机会,真正“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树研工业为什么要投入2亿日元去开发这种没有实际用途的产品呢?


这其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既然研究一个领域,就要做到极致。


“技术高超的匠人加工的模具,手感妙不可言。”我虽不是机械行业出身,但我对松浦元男的这个说法深为理解。上世纪70年代的匠人,技术高超的能加工比机械更高的精度,在匠人圈被誉为“蒙骗机械”。



产品精确到无需检验



在今年再版的我写的《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一书中,我曾分析说:日本职场人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本份”,把手头正在做的事做透是应份的,必须的。


梅原胜彦从1970年到现在始终在做一个小玩意——弹簧夹头,是自动车床中夹住切削对象使其一边旋转一边切削的部件。梅原胜彦的公司叫“A-one精密”,位于东京西郊,2003年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时连老板在内仅有13个人,但公司每天平均有500件订货,拥有着1.3万家国外客户,它的超硬弹簧夹头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60%。A-one精密一直保持着不低于35%的毛利润,平均毛利润41.5%。


“豪华的总经理办公室根本不会带来多大的利润,呆坐在豪华办公室里的人没有资格当老总。”梅原胜彦的信条是:不做当不了第一的东西。有一次,一批人来到A-one精密公司参观学习,有位大企业的干部问:“你们是在哪里做成品检验的呢?”回答是:“我们根本没时间做这些。”对方执拗地追问道:“不可能,你们肯定是在哪里做了的,希望能让我看看。”最后发现,很多日本公司真的没有成品检验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