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层次越低的人越爱说这种话

2017-12-26 刘喜汪 早晨

▲ 点击蓝色“早晨” 关注

     国内最短小最精悍的早晨平台



插画作者:插画师Yoko Tanji



01



以前我有一个同事,每次下班的第一句话就是,好无聊啊,去干嘛呢?看到别人下了班,有练瑜伽的,有学烘焙的,还有晒插画作品的,他就会来一句,学那玩意有啥用?


有一个同事Lily去上了个MBA,他就在背地里奚落她:“咱们工作又不需要多高的学历,花那么多钱去读书,真爱装逼。”


后来Lily在拿到MBA的证书后,又辞去了有编制的国企工作出国进修去了。那位同事就说,国企多好啊,真是读书读傻了。


几年后,Lily转身就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当高管,工资是那个同事的二十倍。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我觉得很有理:如果你的身边都是这样的声音:“折腾那么多干嘛?累不累?读那么多书有啥用,也没看你赚多少钱;花几十万去买一个包包真是有病;去那么多国家花那么多钱,最后还不是得回来。”说明你的圈子层次还比较低,你要往上走一走,因为层次越低的人才越喜欢说这种话。


  • 不是学这个没用,而是你没见过世面,不是别人在装逼,而是你的层次低。


像我同事这样的人,能看到的世界就那么点,不知道天外有天的天是什么颜色,人外有人的人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价值观也有很多种,当见过大海的人,怎么会陶醉在自己的小池塘里?


我以前有个同学,在高中的时候叱咤风云,性格也是张扬跋扈,人家有狂的资本,各种数理化竞赛都是一等奖,毕业之后去了美国的名校深造。


有一年他回国,我们都以为会回来耀武扬威,没想到一年时间人家变得无比谦逊,曾经那个“在英语课上当着老师的面说,好好听课有什么用,我只要成绩好不就得了”的人也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我们问他,是不是被那边的老师打了?


他说,以前觉得自己特牛逼,到了那边才发现牛逼的人真的太多了,身边的人真的太厉害了,越接触外面的世界,越觉得自己特渺小。


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party,所有人都是英文交流,玩游戏的时候主持人还抽到了我,一顿解释我没听明白,所有人就看着笑我,总算听懂一句让我介绍我自己,我总不能当时拿出一张英语卷子来说,我特别会做题?


  • 当你越见过世面,接触到层次越高的人,你就越想要努力,因为层次越高的人越不会觉得生活无聊,更不会觉得你学这个学那个没有用。


我当时主要学金融,还报名学了一个古建筑研究课,还怕导师说我不务正业,没想到人家老师特别鼓励我去学,因为他觉得金融的曲线是美的,古建筑也是美的,肯定有共通之处。


我当时就想,啊,原来这就是见过世面的人。



02



我大学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当年是人人艳羡的班花,成绩也好,但是毕业后直接回家结婚生子去了。


去年见她,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一直给我说,和老公感情淡了,除了孩子无话可聊;想出去工作,但是孩子没人看,而且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我说你以前学习那么好,随便干点啥慢慢做起来呗。


她说,那多麻烦啊。再说仔细想想,现在过得也挺好的。家庭条件还不错,她的学历在周围朋友邻居中算高的了,很受大家的羡慕,挺满足。而且周围人过得还不如她,有好几家天天吵架,老公出去赌博之类。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儿心疼她,毕竟当时条件那么好,本可以过得更独立潇洒自由,现在却被家庭孩子拖着,有可能这一生都看不到更优秀的自己是什么样。


生活中有太多容易自我满足的人了,他们一边抱怨生活,一边安慰自己;不善于向上看,却热衷于和下比;他们对自己现状之所以满意甚至有点小得意,因为他们的周围都是平庸之辈,矮子里拔将军,给了他们过得不错的错觉。


越是低层次的人越容易自我满足,也越容易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相反,越是层次高的人越容易更加上进,因为他们体会过美好,会努力去留住美好。


以前有个问题特别火: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努力。不为什么,因为当你有钱到了一个层次,看到的东西绝对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有个老板,常春藤的双料博士,被国家特聘回来的归国专家,各大学争相聘请的客座教授,别人请他演讲一次就好几万。但是非要自己创业。


特别辛苦。公司永远他最后一个下班,晚上凌晨给他发邮件都是秒回。在美国待的时间太久,英文比中文溜,但是写各种材料比我们谁都写得好。


我们都觉得,你都功成名就了为什么不能躺着赚钱啊。但是他就是淡淡地给我们讲了几个很有名的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都是他的同学或者同事。


我理解他的意思。


  • 不是要和谁比优秀,而是,当一个人见过更厉害的人,更勤奋的人,更有成就的人,你就会知道,自己所做的,其实真的太不够了。


我还认识几个公司的老板,全是富甲一方那种,如果把公司卖了,剩下的钱几辈子也用不完,那为什么还要工作呢?而且他们特别忙,每天事情安排都是满的。


我问了一个人: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人生呢?


他只是说:其实工作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休息,最好的享受。


这跟我们以前总是幻想如果突然赚了一大笔钱就下辈子吃吃喝喝周游世界不一样,你要是真的赚了一大笔钱,你一定会更努力,因为当你更优秀的时候,总能在更高的地方,看到这个世界更有趣的事。



03


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曾经我以为往下走工作比较轻松,实际上往上走反而比较轻松,因为层次高的人脑子比较清楚,做事讲道理。小地方很多人脑子转不开,你每天去跟他们吵吵,时间精力都浪费在这上面了。




找对象也是一样,你以为找一个老实的、单纯的、好过日子的,实际上他脑子要是不好,更麻烦。


我以前有个做微商的朋友,她就说过一句话,原来以为十块钱的肯定比一千块的好卖,但是其实一千块的产品更好卖,因为卖十块钱的往往时间都浪费在顾客纠缠给不给包邮,能不能少一块这种事上了,而买一千块的东西的人反而更好说话。


这就引出一个时间价值的问题,当你处在层次越低的地方,你的时间价值就越小,一个小时都在争论一块钱的事,你这一小时就是值这一块,一下午都在讨论谁谁谁又出轨了,你的一下午也就值这点绯闻。


但是层次越高,见过世面的人,越能把自己的时间价值提高。


这一点我就特别佩服我那个之前说到的同事Lily,她和我一起进的公司,刚开始是做前台,每天各种琐事,不是取快递就是帮同事拿外卖,所有同事都夸她做得好,她也特别高兴。


后来她说,有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人生。


当时公司来了一个新主管,有一次看她在楼下帮同事等外卖小哥,走过去特别不留情地讲了一句话,你要是觉得你的时间只值得在楼下等外卖,那你这辈子也上不了楼了。


就从那一刻开始,Lily开始不断充实提高自己,除了学MBA,她还一直在闲暇时间学习英语。


后来的故事你们知道了,Lily上了楼,看到了楼上的风景。




延伸阅读:层次低的人,都有这5种思维特征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跟一些人沟通起来太费劲了!当你们意见不一时,不管你如何表现,他们都会一直试图说服你,跟他们聊天你会陷入无边无际的“人民战争”中去,让你有劲使不上,活脱脱累死,然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得到、也什么都没改变。



01


思考惰性:

不断强化偏见认知


曾经有一个IT专家说过:“你只需要1/7秒就可以把信息发往全世界,但是却需要好几年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我发现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想法越是固执、偏见越深,他对这个问题就越是容易养成思考惰性,因为他已经对这种思考方式和想法产生路径依赖了。而且他会因为反复的使用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强化自己的偏见认知,越走越深。



例如前一段时间,有平台发布了介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发现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文章,好多无脑喷就在下面狂喷为什么国家培养了你,你要去跪舔外国人?而对于这项革命性的物理学发现,一个关注的都没有。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认为张首晟的成果极具革命性,很可能获得诺奖。无脑喷就在下面评论杨振宁迎娶翁帆的旧事,也顺带扒出杨振宁当年学成没有回国的往事一顿狂喷。



这些用户对待类似问题都会使用同一种带偏见的思考方式,给出非常雷同的答案,而且会不断强化这种偏见。


越是层次低的人就越容易跳进思维的舒适区里,开脑洞、头脑风暴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讲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他们宁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开启无脑喷模式,也不愿意尝试去创造任何与众不同的东西。


02


依附心态:

他们成了自己问题的围观者


好多人正在丧失“主动性”,他们成了自己问题的围观者,如果没有人来教自己该怎么做,那他们就会日复一日的与自己的问题共存。


表面上看他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问题焦虑,但是他们并不会真的去思考自己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问题。


他们对一件事的知识来源于意见领袖,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来自于意见领袖,甚至他们要决定爱不爱自己的男/女朋友也要先看看那些情感博主怎么说。


举个例子,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自己是佛系青年,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至于是不是要改变、怎么改变这样的问题,就不是他们要思考的了。好多人只会等待某些意见领袖叫他们怎么想、教他们怎么做。


这就很像社会心理学上讲的“围观效应”:围观一件事的人越多,你就会越觉得该由别人出手去解决这个问题,越认为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这件事有责任。


你宁可等待别人来给处解决的办法,看看这个怎么说,看看那个怎么说,可就是自己不愿意去思考、去尝试,因为你就是自己的围观者,在等待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伸出援手。


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那你宁可在原地躺着。


03


刺猬心态:凡事先挑毛病


这是喷子的典型心态,见到一件事情不是先想有哪些好的东西值得借鉴学习,而是本能的要反对、要挑毛病,还美其名曰“独立思考”。


1943年,时任蒋介石高级幕僚的徐复观,有意拜近代三大儒学大师之一的熊十力为师。


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自己该读什么书,熊十力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说你应该再读。


不久,徐复观再来见熊十力,报告自己读完了《读通鉴论》,然后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意见。


熊十力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后来回忆道,这真的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自己多年来恰恰就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看到任何人的观点、思想,都习惯性的先挑毛病,以致于长进不大。


现在有太多人,看到什么东西、言论就本能性的变成一只刺猬,非要扎扎人才肯罢休。如果挑不出毛病,他就浑身难受,想尽办法也要挑一点毛病出来。


这样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最黑暗的一面,读多少书、认识多少人、见过多少世面也很难有大的长进。


04


干货心态:

还没搞清楚问题就问怎么办


总有一些读者会留言说,这些事儿我还用你说?我就想知道该怎么办!


可是他们真的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么?经常是根本不知道。


他们总是在还没搞清楚问题之前,就迫切的想要干货,想要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总以为有一种方法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类似的问题。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2002年一位做传播的知名教授去给当时因为非典焦头烂额的卫生部讲课,讲应该如何做健康传播。


这位学者上来就匆匆掠过“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阶段,很快开始讲到“怎么办”的阶段,各种传播策略、媒介策略说的天花乱坠。


当时卫生部的一位领导很快制止了这位教授: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先把问题搞清楚,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我们是不是有人云亦云的地方,亦或是有什么误解的地方?弄清楚了再谈办法也不迟。


在我做职场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有好多类似的情况:有读者总是一上来三两句话就说说自己的情况,然后两手一摊,问我该怎么办呢?


这些人都是在期盼一种能够万试万灵的方法,但是对自己存在或是面临的问题一无所知或是认识不清。


问题根结在哪里都不知道,你的办法能对症么?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建议听了一大堆,但是对自己丝毫没什么帮助,生活一切照旧。


05


负面认知框架:

升职加薪了更要跳槽


心理学认为信息本身是中性的,一个人会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解读这个信息,然后给出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叫做认知框架,而这种认知方式影响信息评价的现象叫做框架效应。


例如有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者问被试者,如果你的老板给你加薪1000元,你会离职么?


回答会离职的人竟然接近50%。


原来有一半左右的人本来没指望升职加薪,所以他们对加薪1000元是持积极评价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己早就应该加薪了,而且应该加薪远超1000元,这个评价就迅速变成了负面的。


听起来很简单,但这种认知框架的影响,几乎左右着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定性。



而我发现越是层次低的人,就越容易持有负面的认知框架,对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很容易从负面进行解读。


我一个曾经考研二战的朋友讲的一个真实故事,他第二次考研被安排的教室、座位竟然跟第一次考研的一模一样,他认为自己一雪前耻的机会到了,这是老天在暗示他一定会考上,由此信心百倍。


而他一个二战的研友知道了以后,却觉得这很不吉利,第一次在这里折戟沉沙,这一次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还联想到自己二战考研的悲惨经历,大失信心。


最终我这个朋友如愿考上了研究生,而这位研友真的没考上,被调剂到一所很不如愿的学校。


这些思维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你可能跟它们共存了几十年,熟悉到你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思维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但是日积月累之下,这些思维陷阱对你的潜移默化的伤害大到无可想象。


甚至可以说你现在面临的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源于这些思维缺陷。


所以我一直说,阶级固化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思维固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