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80后的7个真相。扎心了!

2018-01-08 李月亮 早晨 早晨

▲ 点击蓝色“早晨” 关注

     国内最短小最精悍的早晨平台




那天听一位长者提到80后,言谈间颇有些轻蔑:那些80后小孩……


我立刻想起十几年前,80后代表人物韩寒和一些老作家打嘴仗。有老作家评论他“也就是十七八岁嘛,又没读多少书,知道的也就是中学校园那点事……”韩寒笑答“叔叔,我24了,退学7年了。”


现在,韩寒都36了。


而80后最小的已经28岁,最大的37了。


哪里还是小孩。


所以,当年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轻狂,自我,离经叛道,垮掉的一代……也早就时过境迁。


张泉灵有次说:


我周围很多80后,真心觉得他们不容易。他们不太靠得上父母,他们的父母是一样不容易的50后,可能还赶上了下岗。80后大多独子,奋斗在异乡,上大学赶上扩招,看着上学容易,可是出来大学生不值钱了。没赶上买房的好时候,不说了,都是泪……基本都独子,上面4个老人,还要鼓励他们生二胎。他们正是当下的中坚。我每次希望他们全情投入工作时,都先想着他们的不容易。


没错,今天的80后,其实是这样的:


01

老大不小了

奔四的年纪,意味着大部分80后都已成家立业,二胎绕膝的也不在少数。


隔壁班的女孩早已淡出视野,心里装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幼儿园或者奶粉钱。


青春不知何时散了场,不觉间,那个长不大的少年,已是微微谢顶穿着秋裤怀抱保温杯的准大叔,“人到中年”的感觉不时袭上心头。


80后作家张悦然说:这代人是不是变得太快了,好像青春结束得太早了一点,一下子就进入了一种很委顿的中年状态里面。正是在这样快速的消失当中,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停下来审视自己。


“委顿”这个词稍微有点严重,但青春结束是事实。而随青春一起快速消失的是什么?


  • 是幻想力。大体看清了世界的面貌,现实一桩桩来到眼前,之前的想象也就无处安身,越往后,留给幻想的空间越少了。


  • 是豪情。经的事儿多了,对自己的了解也就多了,渐渐看到了自己能力的边际,不再觉得有个杠杆就能跟地球抗衡。当年唱“壮志在我胸”的豪情,被现实一巴掌接着一巴掌地打回原形。


  • 是幼稚。以前谈恋爱要找忧郁深沉的,现在觉得还是阳光点好。以前觉得全世界都该围着自己转,现在基本摆正位置了。以前无条件地信任别人对别人好,现在不会了。


总之,很多关于孩子的特质都不见了。


有些人是把那个孩子藏了起来,有些人,是彻底丢掉了。

 


02

成了单位的主力军和家里的主心骨

单位里的90后资历尚浅,60后70后大多已是领导,专心指引方向开疆辟土。


扛着大梁冲在攻坚一线的,多是80后。


家里也一样。


大部分80后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独得恩宠,长大了就得独担责任。


父母日渐虚弱,孩子嗷嗷待哺,但凡需要点能力智力、社会资源的事,都得你来。


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才知道啥叫上有老下有小。


本来还稀里马虎着,忽然有一天老妈生病住院,孩子在幼儿园等着接,爱人又开会走不开,心急火燎中,一下就明白了原来这个家是扛在自己肩上的,全家人都眼巴巴地指望你。


所以不敢生病,不敢造次,不敢冲动,不敢懈怠……只能健康阳光正能量地往前奔。


因为你不能有差错,否则一家老小跟着倒霉。



03

被房所困

2000年房价开始涨的时候,70后有大约一半已经结婚,有人提前买了房,有人还赶上了单位福利分房。


房价真正困住的,是80后。因为在2000年,他们最大的也就20岁,未到婚龄,自然不考虑婚房,而到他们开始工作,早就没了福利分房这回事。


等他们想安个小家时,房价已经让人望尘莫及。


莫及也得及,否则过不了丈母娘那一关。


于是东拆西借凑了首付,背上二三十年的贷款,开始月供。


刚开始都不敢细算。一个月的工资送到银行,一大半都是利息,想想就撕心裂肺。


于是开源节流玩命攒钱,攒一笔提前还一笔,每次还完都如释重负。


现在部分老点的80后已经摘掉房奴的帽子。但房子是80后心中永恒的G点:买了吗?要换吗?升值了吗?可以投资吗?贷款利率降了吗……随便一点信息都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公众号里类似“大逆转!房价跌回一年前!”的文章,不管内容多糟烂,都能收割十万加。


酒桌上聊别的都可能冷场,一说到房子每个人眼里都会泛出关切的光。


房子两个字,随时牵动80后复杂的情绪,爱或者恨,欢喜或者失落,庆幸或者后悔…… 


04

孤零零漂泊异乡

80后赶上了大学扩招,同时也赶上了国家不包分配。这两件事凑在一起,就意味着大量80后都有机会离开家去上大学,并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城市留下来。这也意味着,很多80后现在漂在异乡。


其实80后小时候的日子是不错的: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饥荒,大部分家庭算得上衣食无忧,大部分父母育儿理念也跟过去不同,喜欢宠孩子,提倡赞美教育,再加上多是独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在的90后自称宝宝小公举,当年的80后可是公认的小祖宗呢。


总之相对前几代人,80后的童年幸福感要强很多。


这是好事,但会导致一个坏结果:当成年后他们漂泊在外,会格外想念家乡和父母,也会常常涌出深深的孤独感。


孤独会引发迷茫。于是每天投胎一样挤地铁的时候,看着黑色玻璃窗里自己模糊的脸,偶尔会有一瞬间的恍惚:我在哪里?日子就这样下去了吗?未来会怎样……


关于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家乡小县城的讨论一直绵延不绝。而80后是最迫切地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群体。因为要考虑孩子谁来带、上什么幼儿园、没房子怎么过、户口怎么办、父母老了怎么办……这都是实打实要面对的,不容回避。


想要大城市的繁华,就得面对它的艰辛。


想要小县城的安逸,就得接受它的狭隘。


何去何从,没有完美答案。

 

05

压力和焦虑并存

人在接近中年时,压力最大。


除了家庭、工作、房子,还有一种无影无形但人人都会感受到的压力:人生发展。


对多数人来说,到了四五十岁,人生基本就能看出个眉目了,这辈子飞多高跳多远有多大成就,八九不离十了(当然有例外的后起之秀,但毕竟是少数)。


所以在奔四的时候,在一步步给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的过程中,人会想得格外多,内心会格外动荡。


加上这个时代本来就变化多端,多数人都不再追求稳定,不愿意再像父辈那样守在一家单位蹲一辈子,大家都紧盯着变化,企图抓住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渴望着突破和发展,各种可能性也不断在眼前变幻,自己却不知道怎么走才正确。于是焦虑。


尤其,看到很多同龄人都踏上了风口平步青云,同学会上最出色那个被众人簇拥,90后已经升职成了自己领导……


焦虑自动升级。


很多人会在夜里被潜意识里的焦虑唤醒:别人都那么厉害了,自己也不小了,难道就要这样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过一生吗?不要啊。可是,怎么办?


于是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我认识一个81年的媒体中层,他会因为行业竞争惨烈、同事勾心斗角而整夜在阳台上抽烟,烟头塞满两个矿泉水瓶。


这种焦虑,可能很多80后都懂。


06

跟上了时代的脉搏

80后在赶上房价上涨的同时,也赶上了互联网兴起。


互联网在中国几乎是跟房价一起红起来的。大约也是2000年,那时候80后们大多十几岁,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学习能力又很强,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对数,都第一时间触摸到了互联网,跟上了时代的脉搏。


有些60后70后当年搞不懂网络,后来就了解不了新媒体,现在就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所以他们在很多领域都略显笨拙。


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但80后中很少有这种菜鸟,相反,他们是科技时代最活跃的体验者,甚至最具创意的引领者。


这也意味着,即使科技大革命翻天覆地,多数80后也始终跟得上,短期内不会落伍,不会被湍急的变化甩掉。


07

比谁都累,也比谁都幸福

有个有趣的说法,说为什么“8”是吉数?不是因为谐音“发”,而是,在0-9这几个数字里,9最大,照说是最好,但它下一步面临的就是0了,是骤跌,所以不好。而8则本来已经很好,又即将登顶,前景光明,所以是最好的数字。


80后现在大概就是在“8”的状态——年富力强,意气风发,即将迎来人生巅峰,是最有力也最光明的时刻。


固然有压力有迷茫有焦虑,但那其实是因为生活自有它的平衡,最大的压力,往往都压在力量最大的人身上。


当然,承受最多的人,往往得到的也最多。


在家里,有孩子、爱人、父母毫无保留的爱。


在单位,领导重视,下属仰视。


而且这个年纪,稚气已脱,本事傍身,精力旺盛,再也不用战战兢兢地挤在社会边上,看所有人的脸色。


一定程度上,他们可以试着做自己了。


被爱,被需要,有价值感,有能力做自己……


这些,都妥妥地指向幸福。


所以,80后可能比谁都累,但也比谁都幸福。 


其实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幸运和不幸。每代人也都有每代人的特质和使命。从来就没有什么垮掉的一代。每一代在长辈眼里不成器的晚辈,长大后都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


就像多年前饱受诟病的80后,如今已经思虑周全,杀伐果断,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


今天的他们,真的像个大人了。




延伸阅读:80后还是穷人有个特点


去年11月份的时候,吴晓波有篇文章的观点非常赞同。

最如果一个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职务收入各占一半之时,财务自由的曙光便可能出现了,而当前者占到绝大比率之后,你就会摆脱职业的依赖,越来越自信,开始考虑如何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否则,只能注定穷下去。


我的收入全部是职业收入,所以我现在羡慕别人的生活的时候却无法改变的时候那种绝望或许你体会不到。特别是30多岁的人,感觉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晚。但是,很多生活体会感觉我们:什么时候都可以尝试改变,只是成本的大小。我们在30多岁的时候只是成本很大,还是有希望,这样退一步讲,生活是不是还是有目标。


坦白讲,我不是一个会理财的人,某种意义上我就喜欢那种吃喝玩乐,性情中人。但是你会慢慢发现,很多生活的经验告诉你这里不对,那里不合理,归根到底总结一句:就是穷。感觉这句话说到很多人心坎里,所以怎么能让自己不穷或者实现财务自由。




1

顺势而为




其实不单单是理财,很多方面都是这样。例如创业来说,从最早的团购,到020,到互联网金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AI,在风口上的行业永远是目前最热、最需要的行业。从这个行业的就业薪资比其他行业高不少,这能很好的反应出来。


首先分享一个与我息息相关,股票的故事。坦白讲,我不是股票行家,也是随波逐流,跟着大家买,然后亏不少。但是,我自己琢磨了下,大概每8-10年会有一个轮回。从98年,到2007、2008年,特别是5.31的斩腰,再到2015年。08年的时候,我买了一支医药股,34,46入仓,然后最低跌到9块多。多么痛的领悟!幸运的是资金投入不多,加上不急用钱,所以也一直懒得管丢在里面。到2015年行情年的时候,大概48出手,100股赚了1000多点,最后这支股票最高到了60多。如果按照每年8%的GPD增长总体感觉还是亏钱,但是我想说的重点是这完全是行情的结果。只要在那个行情内,无论你买什么都是涨。听到不少朋友不懂股票,但是赚不少的案例,当然也有亏,其实我们在那个时候不用懂股票,只要随行就市,在合理的点停止,应该能有所收获。当然这需要你平时对金融、股市、政策的关心,换句话说这也是你自己种的因果。




2

理财的重要性




最早接触的理财概念是国债吧。对我来说,真正有概念是:支付宝。再到后面崛起的P2P平台,再到银行也推出理财产品,包括证券公司也在推理财。相比而言,P2P平台收益会高点,当然风向也相对就高点。你找那种平台比较大,相对收益OK 的平台其实是一种不错的理财方式。


有个朋友几十万的资金存放在2个P2P平台,几年下来也赚3-40万,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你必须关注行业动态和风险,避免政策原因引来的问题。


其实理财平台也只是一种投资方式,像基金、国债、股票都是投资渠道,你可以组合投资。像国外就有这种专门的投资经理帮助客户多种选择,降低风险,计算综合收益。




3

合理运用杠杆




这或许是我最伤心和失败的地方,或许通过我的故事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


在买房的时候,我有两种选择方式。市区的两房和郊区的三方。因为父母给的首付,同时父母也会一起过来生活,最终选择了郊区的三房。在空间这点,确实解决了一家人问题,但是配套在5年后还是不成熟。同时,5年后,市区的房子的升值空间远远大于郊区的房子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首付六成。当时不懂,家人觉得首付多点,月供就压力小,然后向7大姑8大姨都借了点,分10年还。说真心话。月供压力确实不大。但是,如果当时付3成首付买两套,另外一套房子就可以出租,几年下来,钱就套出来了。到时候再去购买一些理财产品或者继续通过杠杆买房,钱滚钱,这样财产性收入就会逐渐增加。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朋友,他在番禺有房子。大概在14年时候在南沙房子还是洼地的时候入手2套。虽然接下来2-3年房贷压力较大,这段时间过后,他的财富上涨非常快,至少获取3倍的收益。


在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长期的增产通道,而增长的很大动力来自于重型化投资,其必然呈现的景象:财富的增长与货币的泡沫化为并生性现象。所以,如果运用货币的杠杆,放大自己的财富,是为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对于有持续收入的人来说,咬牙维持一定比率的家庭负债是必须的。其实这个我感同身受,刚房贷那会觉得压力好大,所有都省吃俭用存钱还房贷和亲戚的借款。一旦亲戚的借款还完,压力没那么大,钱就有点大手大脚了。所以古人对于“债”这个字,便是“一个人的责任”,在商业社会中,一个敢于负债的人,其实是一个敢于对未来负责的人


当货币的杠杆效应被激活后,一个人的财产收入在家庭收入的比率会逐渐提高,而这一比率正式告别屌丝、向中产递进的台阶。如果一个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职务性收入各占一半的时候,财务自由的曙光便可出现了,而当前占到绝大多数比率后,你就会摆脱职业的依赖,越来越自信,开始考虑如果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




4

发现和发展你的兴趣爱好




我发现了自己一个问题,我越来越没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候问问自己有没特别喜欢的东西,好像也答不出来。例如,以前很喜欢篮球,长时间花花在打球、NBA比赛、视频学习等上面,但是由于一些伤病的原因或者年龄的原因,我慢慢放弃了它。并不是我不喜欢他,只是篮球变成我现在的一门运动。当然这也和你朋友或者群体有关系。


很多人喜欢摄影,当他摄影的技巧体现他的价值后,他发现摄影可以帮助他获取额外的收入,同时又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何乐而不为。特别在一些现象级事件出现后,例如直播,通过你展示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幽默,这也就可以额外的获取到你付出的收获,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前扑后续的投入某个热点行业或者事件。




5

实现1个亿的小目标




其实最终到底,我们都有幻想,都想像王健林说的那样“先实现1个亿的小目标”,但是我们受制于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身份,我们的朋友圈,等等,我们客观因素和主观态度。但是,我们都幻想过财务自由,如果有天能像共产主义那样,我们吃喝不愁,然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去干嘛就干嘛多好。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现实的社会,其实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口袋充实点。这驱动我们努力,虽然努力不一定有用,但是不妨关于下热点,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恰当的使用投资理财,通过杠杆的力量,最终让你的财产性收入比率逐步上升,那离你的梦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