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一批奔三的90后:比失业更可怕的,是30岁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2018-04-02 赵晓璃 早晨

▲ 点击蓝色“早晨” 关注

     国内最短小最精悍的早晨平台



人们总在说,30岁是职场上的一道生死线。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排除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奇才,绝大多数人到了30岁,职业发展基本上定了型。

 

按照一般的职业轨迹,22岁的大学毕业生在职场打拼到30岁,经历了整整八年的时间。

 

如果战略得当部署紧密,八年足够打一场抗战的了;

 

放到个人职业生涯中,如果一个人到了30岁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没有找到甚至形成核心竞争力,依旧如无头苍蝇般乱撞一气,到了35岁又该是怎样的前景呢?

 

答案不言自明。




Part

1

职场扎心真相:

我们要的是经验和阅历,不是年龄!


咨询者小静(化名)最近好不苦恼。

 

八年前的小静大学毕业后先后尝试了好几个行业,可每次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一晃快三十了,想想这么多年自己似乎一事无成,她开始感到恐慌。


细数经历的这些行业及职位里,竟然没有一个是自己擅长的;想想自己这些年考下来的证书还真不少,什么心理咨询师啦、会计从业资格证啦、人力资源证啊,等等,可依然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能力。

 

小静赫然发现,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薄弱。

 

有一次小静看中了一家外企,面试的时候,几个问题就把小静问的哑口无言,面试官说:


“看你的年龄也差不多30了,可没想到你的经验和阅历太浅,一直在做最基层的工作,和八年的职场年龄完全不匹配。我们现在招你们这个年龄的员工,看重的是经验和阅历,而不是年龄。”

 

小静感到胸口一阵刺痛,她回去苦苦思索却始终没能找到答案,于是决定前来寻求帮助。




Part

2

未来,我们靠什么在职场立足?


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任何有价值的工作都是知识的工作:


单纯靠体力注定在职场中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而脑力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职场发展的首要能力。

 

什么是知识?

 

社会上不乏很多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在职场中打拼多年,也未必能有多好的发展,因此,文凭不代表知识,甚至你所掌握的知识量更不等于知识。

 

知识是一个结构与系统,知识管理专家田志刚老师指出:


“知识指的是一个人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并快速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使用和创新知识并创造价值的过程。”



从这个图不难得知,小静之前的做法(业余时间拼命考证)都是在第一层打转,即学习基础知识,但从第二层往上几乎都是一片空白。

 

这是典型的“蜻蜓点水”式学习:这种学习本身仅仅是在基础知识层面下功夫,获得了一堆证书,看似学了很多东西,实则作用有限,缺乏一根主线,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到头来依然一无所获。

 

这就是以小静为代表的职场人困惑迷茫的症结所在:对于任何知识,似乎都懂那么一点,但也仅限于最基础的那一点点,稍微往深一点,涉及到知识的运用、分享及创新,则处于两眼一抹黑的“无知”状态。




Part

3

职场中,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到底是什么?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用语言文字等表达清楚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虽然知道怎么做,但却无法告诉别人或者说明白的知识。

 

我们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显性知识,但根据Delphin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大部分知识则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我们常说设计师需要一定的空间感、作家需要文字感、以及演员需要镜头感等,实则就是“隐性知识”:


你会发现市面上根本没有一本类似于这样的书籍去告诉你如何培养感觉,因为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要对一个领域有足够深入的涉猎及研究,隐性知识的作用往往大于显性知识。

 

而这种隐性知识,则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重要因素。


职场中,即便一样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内容,有的员工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就是明显优于其他员工:


这些人往往能在具体的事务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往往能够长期深入地做一份工作,从基层不断地往上攀登,直至成为带领团队(分享知识)的管理者,甚至成为这个领域卓有成就(创新知识)的头部大咖。

 


而绝大多数类似小静那样的职场人,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全面认知,无法认识到自己存在大量的“无知领域”,错把考证当成提升的全部;同时由于缺乏目标,这些知识零零散散,看不出任何方向和趋势。


到了三十岁四十岁,随着年龄的红利不复存在,这些问题便会渐渐凸显出来,迷茫和困惑则进一步加剧。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本拼体力的工作自己再也没有了优势,而此时的知识能力如果没有跟上,无法独立处理信息和知识、无法提出深刻有力的见解、无法在实际中解决疑难杂症,这样的职场经验无疑像是被时间注了水,除了一大把年纪之外,无异于“白纸一张”!

 

换做你是老板,你会录用这些年龄渐长、脾气渐长、要求渐长,但能力却没有任何长进的员工吗?




Part

4

三十岁之前,需要完成的三项任务


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不同的人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有些共性问题值得引起每个人的高度重视。

 

在此,我将这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以下三点:


1. 比怎么学更重要的是学什么。

 

事实上,我们大学里设置的“专业”,无非是一些基础的专业课程,只是你从事这个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如果你不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无法在现实中转换成你的能力,则不能给你带来价值。

 

就像前文的小静,虽然在业余时间也考取了不少证书,但在现实中根本没有运用的环境,而你自以为掌握的这些知识,上网搜索就可以轻易获得,那么何来竞争力呢?

 

所谓“职业目标”,就是结合你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找到适合的环境和土壤,再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工作做到更好。


除非你有特别的喜好倾向且做了尝试,并且尝试的还挺成功,否则不建议轻易转向。


2. 比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的特色。 


之前有个咨询者学的专业是机械专业,毕业后迫于生计从事营销工作,他一度很困恼,后经了解发现,他所从事的是房地产销售,和他的基础知识丝毫不沾边,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


后来我建议他尝试将目标再聚焦一些,不妨寻找些机械相关的销售工作:


  • 在销售领域,他是具备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


  • 接下来他再将这些知识予以通俗化的表达,让不懂行的客户也能听明白;


  • 再结合必要的分享,渐渐成为销售领域中懂行的专家,逐步打造核心竞争力。


3. 不要忽视了知识共享与传递。

 

你光有能力还不够,关键要让人知道你具备这个能力,你才能拥有更多机会。

 

在职业咨询中,我常常遇到过不少抱怨自己不得志的人:为什么同样的水平,他就能比我获得更多的机会?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需要深刻反思:


你的水平或能力是否让他人知道并认可了?


你是否有意识地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写出来、讲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你是否愿意帮助他人?你是否担心即便说出来对方也听不懂?

 

我们仔细研究当今的头部知识大咖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做一件事情:


把某个领域的某个问题讲出来(举办讲座)、写出来(集结出书)并被大家认可,TA就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

 

与此同时,你会发现一旦要讲出去写出来,需要将之前零星的知识系统化,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总结,反过来又能促进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正向积累,从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Part

5

没有什么一蹴而就

最要紧的是做!做!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倒闭的行业、企业、机构不计其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面临“被下岗”、“被裁员”的尴尬境地。

 

正是因为之前行业看似的繁荣和稳定,总会给一些混日子的人一个错觉,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甚至认为自己“也有贡献”。

 

然而市场最残酷但也最公平。

 

你相信在危机来临之前,一个人的能力储备、职业素养、知识更新、自我成长等会一夜之间被激发出来吗?

 

我看到更多的现实却是,一个人一旦安逸惯了,就渐渐丧失了勇气和清醒,慢慢地“被养残”,最终划向自我破产的边缘,成为了被时代抛弃的人。





延伸阅读:90后:我们干掉80后的时候,从不说抱歉



公司里的人都知道,我偏爱90后。能和90后组队的,绝不和80后合作;能招聘小鲜肉的,绝不要老司机。80后同事经常调侃我说,这是人到中年的一个标志,老了才喜欢小的。有同事劝我,不要花太多心思在90后身上,这群孩子只谈钱,不谈情,一个个都是化身人精的白眼狼。

 

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90后这一代,你可以说他们功利,也可以说他们庸俗。可和他们在一起,无论是并肩作战,还是狭路相逢,都能让你有一种战斗乐趣。

 

其实,我和90后们的关系最初也并不融洽。我的上一份工作是个传统行业,标准的倚老卖老,晚辈对长辈,就得卑躬屈膝,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他的事儿,你的态度好不好是你的素养。再加上,都是师傅带徒弟,伺候人的本事都得学到位。

 

可自从换了工作,明明是升职了,但就是有一种地位一落千丈的感觉。被下属怼,被同事催,更有甚者,直接跳出来要跟你公平竞争。

 

左一个“姐姐,你这个方案太老土”,右一个“老大,你这个理念太落伍”,气得我拿着方案去跟老板理论,一句话就被怼了回来:人家说得对啊。

 

后来,事实证明,真的对。经验这种东西,有时候也会拖累人,过去验证过的,未必就适应今天的社会。

 

朋友还给我讲过一个更雷的事儿。

 

他们公司年初上线一个新产品,大老板为了集思广益,搞了个创意大赛。专业评委加吃瓜群众,全公司五百多号人,匿名投票。他,作为策划部负责人,和自己一个90后下属,经过激烈的竞争,双双杀进决赛。

 

结果,他输了。最后得到一个评语:说不出你的策划哪里不好,可大家就是觉得没意思。

 

号称才华横溢,莫名成了无趣,这让他十分不能接受。不过最可恨的是,90后胜利之后,拉着全组人(包括他),去吃了一顿四川火锅,席间没有表现出任何想要安慰自己loser老板的意思。

 

朋友在饭桌上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一个90后接了一句扎心的话:干掉你们的时候,我们从来不说抱歉。

 

是啊,你被淘汰了,凭什么让别人给你道歉。

 

真带劲儿。



很多人说,90后是最不靠谱的一代人,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没大没小,不务正业。整天胡思乱想,一点不懂感激。

 

可是,你不觉得吗,这压根就是一个不靠谱的时代。一分耕耘可能有十分收获,也可能毛都没有,也不再有人以卖苦为荣了。

 

过去,加班是勤奋。现在,就是笨。

 

过去,老板就是自己的天。现在,老板是什么鬼?

 

《奇葩说》有一句宣传语,特别狠,也特别准:“你看不惯90后喜欢的东西没有关系啊,反正你会死。”

 

的确,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靠谱未必是件好事,它可能意味着死脑筋。而死脑筋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上个礼拜,一个90后找我约谈,跟我说:“姐,我觉得你每天这么干可不太行。你不觉得过了30岁还这么忙有点问题吗?”

 

当时我就懵圈了,还有人嫌自己领导太忙了?!

 

是的,勤奋的我被嫌弃了。90后们跟我说,安排了工作之后请不要每天唠叨,下班之后请不要赖在办公室,以免下属压力过大。

 

这句话让我反思了很久,我还总觉得自己以一敌百超级优秀的,现在这么一想,一个人像一支队伍,可能是一种失败者思维。你每天绞尽脑汁,是因为看不见别人的才华。你总是亲力亲为,是因为对别人缺少信任。

 

这是种病,正在阻碍一个人的进化。

 

再转过头来看那些90后,他们不愿意加班是懒吗?他们要求员工福利是贪吗?

 

都不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能用效率弥补时长,能用质量弥补数量。而我们过去那种坐穿牢底,在领导面前拼演技的方法,已经不流行了。

 

马云曾经调侃王健林说:“王健林是好骗的,反而现在的年轻一代90后00后是最难骗的。他们都是精明人,太聪明了。

 

所以,我特别喜欢公司这种没大没小的氛围,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你的固化都是从再也听不进去别人说话开始的。

 

打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流行的是合作。所以,老板也得有点产品思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足以吸引人才的平台。



前两天,看了金沙江创始人朱啸虎的访谈,感触很深。他说:“我不知道什么叫上半场、下半场,但是现在创业洗牌很快,一般就是两年。”

 

他的团队做过一个统计,一个创业项目能不能成功,6~12个月就可以知道。一个新兴市场,基本一年后,就会开始洗牌、垄断、淘汰。

 

在美国,一家公司从创业到成为独角兽,平均需要7年。可在中国,只需要4年,而且40%以上的企业只需要2年。所以,他跟创业者说,半年不成功的,你一定是哪里做错了。

 

残酷不?

 

你可能说,自己不创业,就拿一份死工资。但我想,不用我告诉你,死工资到底有多可怕了。我更想说的是,在这样逆水行舟的大环境里,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身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短板:磨叽。

 

我们公司开周会的时候,就特别明显。

 

每次有人提出一个新想法,80后老同志的思路永远是:你为什么觉得能行?90后的想法却是:你为什么觉得不行?

 

看上去,只有一个字的差别,可骨子里却是天差地远的思维方式。



微软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提到过一个理念:Make things happen(让事情发生)。想做的时候,你就是有各种方法让奇迹发生;不想做的时候,你就会给自己的前路设置各种艰难险阻。

 

其实,作为一个80后,我深切地了解80后的磨叽不是无缘无故的。上有老,下有小,经历得多了,胆子自然就小了。于是,不停地告诉自己,再想想吧,要慎重一点。

 

小时候,你可能也听过这句话,慢慢来,走得比较快。

 

可今天这个时代是,慢慢来,死得比较快。

 

你可以不停地算计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可以不停衡量这个世界,可等你想清楚了,世界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世界了。

 

当80后还在心心念念地谋划自己的下半场时,90后可能早就开始打加时赛了。你想好了,可是没机会了。

 

曾经听过一个比喻,90后就像我们爱吃的辣椒,虽然吃进去很难受,但就是让人上瘾。因为它打破了你身体原有的平衡,这种平衡其实是一种沉闷。你的身体因为受到了刺激,会开始兴奋。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爽。

 

明年,最后一批80后都将迈入30岁,而一大批80后早已经被淘汰了。

 

所以,我想,可能我们真的没必要再执着于什么上半场和下半场。90后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不在乎性价比,只喜欢方便、快捷、有趣的东西。

 

如果你不愿意和他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理解他们的世界,跟着他们的节奏,你被淘汰的时候,真的没有人会say sorry。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做传播和普及知识之用,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