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山西运城国际学校 |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前言:这周的教师微演讲,曹晓丽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初中语文教研组的情况。我们惊奇地发现,共读、共写、共研,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
这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团队,也是一个因为梦想与热爱而汇聚在一起的团队。
今天赵龙老师给我布置的题目是,谈谈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说实在话,我是最没有资格来谈这个话题的,因为我也只是这一学期才开始接手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所以既没有资历可讲,也没有经验可谈,好在前边有严老师的带路,攒了一些感受。而且新手上路最大的好处在于,还没有进入到司空见惯的淡漠,有许多新鲜的感受和疑惑,有无数美好的憧憬与理想,我觉得既然受到赵老师的信任,我也想要把这些感受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今晚的题目是“我们的教研组”。我这里加了一个修饰词,“我们”。我想表达两个意思,第一,教研组不是一个人的,是一群人的;第二,最好的教研组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沃土,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归属。其实不止是语文,我们每一学科的老师,其实都真心希望能有一个属于他的,又是他属于的教研组。所以,在我讲我们教研组怎么做之前,我想先说一说我们怎么理解教研组的存在,怎么认识在教研组里我们充当的角色,怎么看到教研组的朝向。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觉得团队建设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着急上路也没用。对于我来说,如果把我所理解的理想团队具体分解一下,我个人觉得可以分为这么几点:
教研组不是行政团队,在这里,我们需要获得的是共同的专业成长。这一点在运城国际尤其明显。在我们语文组,有许多曾经在自己单位都已经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到这里来,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甘于专业停滞,他们都是冲着干老师、魏老师来到这里,都是奔着语文专业的成长来到这里,如果得不到成长,他们会焦虑,会觉得失去意义,会觉得浪费生命。何况,就像干老师说的,一个不能照亮自己的老师,当然是无法照亮我们的学生的,而我们的教研组能否让大家持续获得成长,也将代表着这个教研组是否拥有真正的生命力。世界上有很多种亲密关系,无论哪一种亲密的关系,都会有很多种方式来建立。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但比较牢固的关系,无非就是靠两种,靠情感建立,或者靠同道建立。我这个人比较单调,所以我的亲密关系基本上都建立在同道关系之上,我和建文老师,永远是同学。我和学生,互为帮助者。我和同事中的好友,彼此砥砺。所以,我觉得教研组中的同事也是这样,谁也不用讨好谁,迁就谁,如果这种关系能让彼此变得更好,我们就自然而然走在一起,人对了,事就不会出错,人对了,自然而然就会生出包容与勉励,这是只会迁就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的。所以,好的教研组,最终都应该能在时间深处,实现彼此成全。我过去有很多令人尊敬的同事,他们不管身在什么位置,都终身不脱离教学一线。有一次我就问我的一位老同事,为什么还代课,他说:你一个当老师的,一旦脱离了讲台,你就讲不出教育的真话了,你的职业生命就枯萎了。所以角色和视角很重要。前两天,几位老师一起开会,讨论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也认真地学习,当我听完大家的讨论之后,我内心其实有些失落,因为我发现大家的视角并不统一,有的是站在管理者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有的是站在教育者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大家能够通过讨论在视角之间切换,那一个问题自然更全面,然而事实是,我们常常有一个习惯性的第一视角,这个视角就决定了我们第一时间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于我们教研组而言,从一个一线老师的角度,把一堂又一堂课上好是我们职业的大事。我们的教研组叫什么,叫教学研讨小组、教学研究小组,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一个一线老师的真视角,那我们为什么还叫教研组呢?我们完全可以改名叫其他的了。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即使我们做得很好,我们也很容易在学生的情感世界打转,却很难提供实际的帮助,因为这样对专业的依赖性太强。因为难,所以我们才来投奔到南明教育的旗下。喝鸡汤、打鸡血固然有帮助,但并不能走得长远,因为真正支撑着让人走下去的,只能是实质上专业的成就。有时候我们说老师的成长要经历痛苦,我觉得痛苦主要是在这个领域的。但是我们不要把痛苦泛化,泛化痛苦是因为忽视了刚刚提到的前三点。如果真的有办法获得成长,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获得对痛苦的抵抗,对痛苦的超越。可是,专业的力量在于减少我们的痛苦,这一点大家在和干老师教研的时候肯定都感受到过,所以真正的团队核心,应该就像新妈妈分娩时的助产师。痛苦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是必然的,新生也是我们选择的,也是必然的,而这位核心却能用他的专业帮助我们缩短痛苦的旅程,获得真正的重生。当然,这是我理想的教研组,我还不曾遇到,我也不曾拥有。但理想的渺远并不妨碍我们对她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主动地与时间赛跑。所以,今天赵龙老师嘱咐我来给大家讲述的,某种程度上,还只是我们语文组的起点。在起点处,我们其实就是沿着干老师所提出的一些思想,把这些思想变成我们的具体行动。其实,在接手语文教研组初期,我第一个想法就是特别希望我们教研组有一些恒定的活动,这些活动不轻易取消,不轻易增加,因为太多的突变容易让我们不知所措,缺少稳定的心理安全感。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教研组能选择恒定的领域去深耕,能做好恒定的三件事。和其他组一样,经典共读,是咱们南明的传统,我们语文组一直共读的都是《德语诗学文选》。经典能帮助我们追溯源头,而只有源头的真理才可以幻化成符合我们每个人个人气质的不同的风格与方法。真理即方法,这一点我深深认同。但是经典的共读对导读者的要求特别高,导读者准备不充分,导读者解读不够,就会让大家望而生畏,读而无获,就会让人感觉很疲惫,共读也将流于形式。其次,这学期,我们语文组增加了一个共读的自选动作,就是对工具书的自读。这也是在正式开学前的某天,我们开完班主任会,我和建文老师、马博老师、姣侠老师、李鑫老师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大家都觉得成长太慢,想要一起形成学习的氛围,于是当即就决定共读魏老师一直给我们推荐的一本书,《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我们的共读从5月18日开始,每天在群里打卡,如果当天不打卡,交十元钱的罚款,第二天补卡,所有的罚款我们都攒起来,可以用于吃饭,也可以用于买书。这是我们这一周多以来的打卡成果。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打卡方式多样化,有的老师在电脑上文档上写笔记、划重点,比如格格老师、张瑶老师、王静老师,有的老师直接在群内发笔记,比如刘晓丽老师,罗建涛老师,薛蕊霞老师,有的老师可能像我一样,每天在简书上做摘抄,比较姣侠老师、李鑫老师、富超老师,还有的可能不是做摘抄,而是写感悟,写完自娱自乐发公众号,比如建文老师,还有马博老师,用的是手写的方式。其实每天阅读都挺艰难的,有时候我们老师们打卡都是半夜一两点,甚至是凌晨四五点,每天早上看到大家的打卡的时候,我都充满了力量,我觉得有这么一群伙伴一起同行,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呢。我们为什么要共读。干老师说,共读,就是共同生活,共读,就是创造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读,我们将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我们将重新真正地生活在一起。当然,这些是工具书难以做到的,但在更长的时间里,当我们从中获得岁月的成长时,它自然就有了。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真正享受过干老师所描绘的这种共读生活,我是亲自感受过的,一次是我入职第一年加入南明,到安徽晨山共读,一次就是去年暑假咱们运城国际的南明暑期共读。我还记得在晨山那个暑假,我们每天上午就是各自找一个角落,先预读下午要共读的文章。每天下午和干老师一起共读,干老师领读。下午共读完了之后,大家一起沿着江边聊天,聊啥,就是共读的时候的收获,那些新鲜的词语很快就注入了我们的生活,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你更新了自己的看法,至少形成了一个新的偏见。比如,受到了“不—性”,一个经验,如果不能超越自身,就已经死了,所以“不—性”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什么激进解释学、中庸解释学,什么保守解释学。那个时候,我们彼此都不认识,什么江卫呀,庆民呀,富超呀。那种真实的生活就是干老师所说的真正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是我们教研组理想的生活。交稿方式:统一交给王富超老师。由富超于每周日晚21:00在群中反馈交稿情况,每周一把稿件整理给魏校。我们所做的第二件事,是共写。我们的写作训练是这么安排的:……每周,富超老师把文章收集了之后,都会第一时间匿名,把文章按序号贴到中语群里,每次收完文章之后,又会在群里做一个公示。事情要做好,就得把细处做,我们的共写之所以能稳步推荐,也和富超老师这么细致的工作分不开。共写活动,原来严老师就带着我们一起做过,这学期我们做了一个正规化处理。关于共写,我们也做过不同的尝试。写过两周个人的“教学随笔(课堂反思+教研随感+班主任工作)”,后来魏校觉得这是经验写作,我们难以取得进步,于是把教学随笔改成了专业写作,魏校给我们出题目,老师们写下水文,两周一次,魏校在教研活动中再给老师们讲评一下。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也是在模拟一种语文课堂,这就像魏老师在给我们当语文老师,在这个过程之中,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如何互动,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差异其实都在中间呈现,我们都在给彼此呈现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也在互相感染。写作,对于一位语文老师而言,是必备的看家本领,也是照亮自己的最好方式。我来到运城国际来,在一开始比较迷茫的时候,指间渡的几位伙伴带着我每周一写,写了整整一年的文章,去年暑假干老师来带着我们共读十天,我们每天一写。我觉得如果说在共读中还有一点领会,写作功不可没。至于,在共写这条路上,我们到底怎么写,写什么,其实我们现在都还在揣摩阶段。但这是一个我们必将深耕的一块土地。地点:线上教研,cctalk深度语文教研团队(88055822)这学期,刚好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的教研也在cctalk上进行。网课期间,虽然大家彼此不见面,但是我们的教研频率却很高。基本上是每周一次魏老师参加的大教研,这个是周四完成的。大教研完了之后,我们各个年级又会在周末再进行一次小教研,大家需要把课再磨一遍,所以那个时候周末基本上都没有休息的时候,有时候初三周六上午教研,初二周六下午教研,初一周日上午教研。大家的课都经过精雕细琢,因为这是我们需要公开亮相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在决定着我们的品牌。在我个人看来,疫情期间其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好东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打磨我们的课程,而且因为初中课程不像小学,资料包很现成,很多东西都需要重新开发,重新整理,而我们今年也花了大力气来做第一次的资料包整理,每位老师讲完课之后,把单元的资料包整理一下,发给王富超老师,王老师负责收集本学期的所有资料包,同时因为七上八上没有资料包,王老师就负责把这两学期的资料包重新梳理。资料包的内容具体如下。这是我们这学期资料包整理的截图。对于教材来说,我们这学期着重处理的是模块备课,对于一个单元而言,我们的资料包里大概包含这么几项内容:一个单元的电子文章,每课一个资料文档,上课的PPT,一份教研记录,一份单元综述。对于期中一课的资料包,我们又分为:原文、课后作业题目及答案、课文批注、原文、文本解读、预习单、各种有价值的资料汇集。我现在的感觉是,老师们都很用心,为了准备每次教研,至少都要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觉得这样用心的准备,其实需要更多用心的对待与彼此的砥砺。但是其实我们现在还停留在教研文本环节,或者甚至连这一环节也没有最好地做到,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有很重要的教研课堂环节,所以听课评课也应该是我们教研很重要的内容,但我们现在其实还没有很好的相应方式。我们好像总是没有时间,缺少宁静的心境去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这真的是让人挺担忧的。这就是我们语文组恒定的三项活动。我并不觉得花哨的事情做多了就是好,我更喜欢选择几个领域去深耕。现在我们选好了领域,要往深处走,我觉得还需要很多的勇气、权衡、智慧和洞见。如果班级均分低于年级均分5分,需要写一份详细的班级情况分析报告。我之所以给出这样一个底线,是因为,我们不是在空中楼阁中修炼语文教育的,而且也不可能离开教学实践来空谈语文。我们有最好的舞台,而舞台也是检验我们是否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育者的试金石。拿得出成绩,做得了研究,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否则,空谈。前几期,赵老师带我们一起共读了干老师的《南明教育的“尺码”》,里边提到所谓共同的尺码,也就是要“卓越 、热爱、分享、担当、终身学习”,而我们教研组的目标就是修炼一群尺码相同的人。这学期,我们的中语组又增添了更多的力量。江卫老师上周来了,杨枫老师也快回来了。无论是主观的期望,还是客观的认识,我都知道,我们的中语组拥有最好的老师。因为研究会的原因,我有幸听过运城市很多优秀的初中老师、高中老师的课,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所拥有的团队,一定是运城市最好的初中语文团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我们也有很多的潜力可以挖掘,十年以后,当我们回顾今天运城国际的这段岁月,我们是否从这里获得了最多的成长,那个时候,才能判定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价值。一个教研组,就像一个学校,如果它有价值,它终会在时间里呈现出来。
供稿/曹晓丽
版式/昝璞
编辑/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