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逆反,只是想被看见。
我是谁?
这是青少年潜意识中的挣扎。
父母总以为自己需要为孩子做的更多,需要跟孩子在一起。这样近的心理距离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成长的烦恼,他害怕被吞没,他想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可以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父母习惯性地、自发地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女,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到学习交友。父母也会依据自己成长的经验和读书学习中收获的知识,以及从其他父母的成功教子智慧中汲取营养,然后在自己子女身上实践。毋庸置疑,这些都有其可取之处,也是人类流传至今的精神财富。
是不是这样,孩子就应该如父母期待的那样:我竭尽全力爱你,给予你最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你就应该是一个如我所愿的好孩子呢?
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成长感到欣喜,也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感觉束手无策,甚至有时候会想:如果他是一个什么物品,我都想给他扔出去……这是处于强烈情绪中的父母的想法,属于激情状态下的一时冲动。
但是,也从中看出为人父母者多么不易,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那种付出所有却屡次被突发的意外打倒的沮丧,真的是可以摧毁一个成年人的信念。
七月份带了两期青少年成长团体,和孩子们日日夜夜在一起的日子是难忘的,也使我更坚定了一个念头:孩子是需要被看见的!
父母爱孩子,就从学着看见孩子开始吧!
如果你恰好是父母,恰好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学会倾听。
还记得吗?多少次孩子跟你诉说自己的委屈、气愤时,你会直接否定他的感觉,你会跟他讲道理,好像他根本就不应该伤心难过生气,好像都是他的错。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说某老师冤枉我了,英语课我根本没有和同桌说话……你可能说过这样的话:肯定是你不好,老师怎么会冤枉你呢!或者说过:老师也是人,他也会有看不清的时候,再说,老师还不是为你好!……
爸爸为你好,妈妈为你好,老师为你好!所有的"为你好"仿佛变成了孩子必须要接受的"好意",也由此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念:都对你这么好了,你还伤心、生气,你真是不知好歹!
当然,你也可能给孩子讲道理,出主意,试图帮助孩子抚平情绪,不过,你可能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跟你说的话越来越少,你可能还莫名其妙呢:我说的做的有什么不妥吗?
其实,很简单,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你只需要耐心地听着就可以了,让自己成为孩子那一刻的"容器"就好,放下想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想法;更不能在那一刻指手画脚,评论是非,那你跟"敌人"是差不多的感觉了,简直就是在火上浇油。
倾听,是走近孩子的第一个技能,需要父母长期觉察练习。
二、不求不助。
这是很多父母难以做到的。
不是孩子无能,是家长没有给孩子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也有部分家长直接剥夺了孩子成长学习的机会。比如做饭,会做饭的孩子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孩子们确实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做;另一方面是家长根本没意识到,做家务对孩子的积极意义,或者是知道了,也不太放心,毕竟做饭要动刀、动火……
于是,大多孩子的日常就变成了学习、学习,再学习!偶尔有空,赶紧翻翻手机!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试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勺子还拿不稳呢,就想自己吃饭,汤汤水水洒的到处都是;刚会迈步,就想大步往前冲,难免摔跤……对什么都好奇,总想亲自去试试。
大了反而什么也不感兴趣了!除了吃饭、看手机!
是孩子的错吗!显然不是!因为他被"照顾"成了今天的模样,被父母讨厌的模样!
三、多关照自己,少关注孩子。
为人父母的,常常感觉自己又忙又累,为工作、家庭、子女操碎了心,孩子还并不一定领情。这也是父母需要反思的地方。
有的孩子说,我爸爸跟我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得争气,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好日子。
有的孩子说,我妈妈这样说的:我为你什么都放弃了,从小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把所有好的都给了你,你可得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呀。
……
这是父母做的最不应该的一件事,生养孩子,是父母自己愿意的事情,即使很辛苦也是自己的选择,跟孩子本来没有关系。但是,这么一说好像孩子就亏欠了父母很多很多,永远也还不起了!
本来养育孩子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的事情,被演绎的苦大仇深的。
最最糟糕的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动机被"置换"了:为了父母好好学习!
本来学习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啊!
所以很多孩子年龄越大,学习越没有动力!
父母要把关注点返回自身,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个典范,把自己各种关系捋顺……把孩子的成长也还给他自己,让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孩子,在这件事上,爸爸/妈妈能为你做点什么呢?"认真倾听之后,可以问这么一句。
记得倾听在前,孩子需要的时候,再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