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Sci. Bull.:一种独特的表面修饰层优化富锂材料储锂性能
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低成本和长使用寿命的要求。在目前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中,相比于石墨负极(理论容量为372 mAh g–1),正极材料较低的比容量,如钴酸锂(150 mAh g–1)成为限制电池发展的瓶颈。在众多的正极材料中,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由于其具有极高的比容量(>250 mAh g–1)和工作电压(> 3.5 V vs. Li+/Li)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充放电过程中由层状向尖晶石相的不可逆相变而引起的较差的循环和倍率性能限制了其应用发展。
为了优化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普适的碳包覆技术 (Nano letters, DOI: 10.1021/acs.nanolett.7b03982)。在此方法的基础上,他们又巧妙地在富锂材料表面构筑了一层独特的镍钴纳米点镶嵌的碳包覆层,相关研究成果以“Novel MOF shell-derive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for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为题, 在Science Bulletin 2018年第1期发表。该修饰后的富锂层状氧化物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其在0.4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容量保持率可达95%,在2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容量保持率可达90%,在5 C的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仍达159 mAh g–1。
图1 镶嵌有镍钴合金纳米点的碳包覆的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包覆前后材料在0.4 C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对比;包覆前后材料在0.4 C电流密度下循环50圈后的选区电子衍射图。
本文提出的在富锂材料表面构筑一层独特的镍钴纳米点镶嵌的碳包覆层的方法提高了富锂材料的电子电导率,降低了离子扩散阻抗,并提供了稳定的保护结构,抑制了循环过程中材料表面由层状向尖晶石相的不可逆相变,避免了电极材料与电解液接触时表面副反应的发生,为能源存储中高性能电极材料的设计开辟了新的道路。该项目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16YFA0202603)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 2013CB934103)等提供支持。
更多详情请阅原文
Zhitong Xiao, Jiashen Meng, Qi Li, Xuanpeng Wang, Meng Huang, Ziang Liu, Chunhua Han, and Liqiang Mai. Novel MOF shell-derive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for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 Science Bulletin, 2018,63(1):46-53
Doi : 10.1016/j.scib.2017.12.011
点击题目,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Science Bulletin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与Elsevier共同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致力于快速发表自然科学与技术各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有洞察力的综述、前瞻性展望以及对热点科学问题的报道和评论。
~求关注
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