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iVO4/C3N4异质结界面电荷传输机制调控

邹吉军,潘伦等 ScienceBulletin 2022-10-01
相比于单一半导体,异质结能够有效促进光生电荷的空间分离并延长载流子寿命。直接Z型异质结是理想的全解水光催化剂形式之一。C3N4的价带电位约为+1.6 V vs. NHE (pH 0),在热力学上限制了其产氧性能,将C3N4与具有较强氧化电势的半导体复合构建Z型异质结,有利于提高光催化效率。构建直接Z型的关键在于对界面电荷传输路径的精确控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邹吉军教授、潘伦副教授课题组通过调控钒酸铋的氧缺陷浓度可有效改变其功函数,进而改变异质结界面处的能带弯曲方向以选择性控制光生载流子的传递路径,使II型结转变为Z型结,显著提升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


(一)BiVO4氧缺陷浓度与功函数调控

利用水热法合成BiVO4并控制其氧缺陷浓度,样品分别命名为BiVO4-170、BiVO4-150及BiVO4-100。XRD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单斜白钨矿晶相。BiVO4-100的vs(V–O)拉曼特征信号在约812.6 cm-1处,相对于BiVO4-170和BiVO4-150向低频方向移动,由此计算得到BiVO4-170的V–O键长为1.70 Å,而BiVO4-100的V–O键长为1.71 Å。对V K-edge的扩展边X射线吸收精细谱(XAFS)进行R空间拟合,结果表明,V–O第一配位壳层强度从BiVO4-170到BiVO4-100逐渐增大,且平均V–O键长略有增加,说明氧缺陷浓度逐渐降低。
图1. BiVO4氧缺陷调控
BiVO4样品的(a)XRD,(b)Raman,(c)EPR,(d)XAFS,(e)PAS,(f-i)XPS分析结果
氧空位产生电子供体,供体浓度的变化将进一步改变半导体的功函数。利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计算结果说明,随着氧缺陷含量和电子供体浓度的降低,BiVO4的功函数逐渐增大。
图2. BiVO4功函数变化
BiVO4样品的(a-b)UPS,(c)功函数,(d)OCP分析结果


(二)BiVO4/C3N4界面电荷传输机制分析

在此基础上,利用C3N4为产氢半导体与BiVO4(产氧半导体)复合构建异质结,其中BiVO4-170和BiVO4-150的功函数小于C3N4,而BiVO4-100的功函数大于C3N4。理论上,当两个半导体(PSI和PSII)相互接触时,自由电子将会从功函数较小的PSI流向功函数较大的PSII直至二者费米能级拉平,导致PSI的能带向上弯曲而PSII的能带向下弯曲,而空间电荷层内的能带弯曲方向进一步决定了异质结的电荷传输机制。因此,BiVO4-170/C3N4和BiVO4-150/C3N4表现为II型,而BiVO4-100/C3N4倾向于形成Z型异质结。这一结果由SI-XPS和TAS结果进一步证实。
图3. 界面电荷传输机制分析

BiVO4/C3N4样品的(a)电荷传输机制示意图,(b-c)SI-XPS,(d-i)TAS分析结果


(三)直接Z型高效全解水
BiVO4-100/C3N4在AM1.5模拟太阳光照下表现出了优良的水分解活性及稳定性,H218O同位素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所得O2来源于水的直接分解。上述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半导体缺陷可以有效改变其功函数,进而改变异质结界面处的能带弯曲方向以选择性控制光生载流子的迁移路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高效的直接Z型光催化体系。与II型异质结不同,直接Z型BiVO4/C3N4实现了高效的光催化全解水,且420 nm处的表观量子效率为4.4%。
图4. 光催化性能分析
BiVO4/C3N4样品的(a)XRD,(b-c)HRTEM及EELS面扫,(d)瞬态荧光,(e)EIS及(f)纯水分解性能分析结果

文章信息:

Shangcong Sun, Ruijie Gao, Xianlong Liu, Lun Pan, Chengxiang Shi, Zheng Jiang,Xiangwen Zhang, Ji-Jun Zou. Engineering interfacial band bending over bismuth vanadate/carbon nitride by work function regulation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water splitting. Science Bulletin,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10.009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Science Bulletin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和Elsevier合作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半月刊。报道范围主要涵盖物理学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新兴和前沿交叉学科。除Short Communication、Article、Perspective、Review等论文和评述类栏目外,还开设了News & Views、Research Highlight、Commentary、Correspondence等观点、消息类栏目。2020年影响因子11.780,位列全球73种多学科综合类期刊第7位,处于国际综合类期刊Q1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SCI期刊分区1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