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web3的一些问题和答案

大苗兄 11度的风 2023-03-31


上图左:标志着加密艺术(Cryptoart)开端的匿名艺术作品——Nakamoto Card;

上图右:艺术家Matt Kane致敬Nakamoto Card的作品—NotKamoto


下图&封面图:Studio Nano为Notkamoto策了一个展——通过建造一座数字生成美术馆(generative gallery)的方式;这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在web3 Buidl的小小探索。






Traders' talk播客节目的第12期:大白话聊Web3——终将到来的时代,会如我们所想吗?是王建硕老师和Sarah老师的对话,主要表达了一些他本人对web3和区块链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的讨论语言直白且有很多有趣直接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听完这期播客后我又乱入了他本人组织的线下讨论会,有感于建硕老师提到的“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想尝试记录和梳理一下这期播客讨论的内容,尤其是对自己颇有启发的几个观点。



1 对本质的认知

我们能想到的关于互联网的几乎所有优点,在web3和区块链中都是巨大的退步。比如区块链处理信息和交易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中心化服务器;比如互联网上传输信息免费,而区块链上的交易成本是相当高的。


建硕老师对这个现象的观察和结论是“当你发现一个东西在各个维度都是退步的时候,八成是看错了这个事物的本质。” 因为也许你是“拿着皮鞋当筷子用,然后抱怨筷子不好用”。



2 为什么区块链和web3会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

这个问题如果接着上面的比喻来问的话,可能是:如何确定皮鞋是皮鞋,而不只是双蹩脚的筷子,因此毫无价值呢?


判断一个新东西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实现了哪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确实做到了一件前所未有的重要的事:全球所有人共享一张可以读写却无法更改历史的大表,由此能让使用者互相信任。这件事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前是无法实现的。


还有人可能会认为区块链再怎么厉害,始终是个小众的东西,比如现在就只有一小撮人痴迷于此,而大部分人对这些概念一无所知。


但事实是,“小众的东西不一定没有潜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互联网现在如此普及,可能会让我们忘了,它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是个小众技术。回顾历史会发现,尽管1990年代我们就能上网了,2005年之前是没有人真正需要互联网的。只有站在2022年的今天,我们才看到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并成为无法被忽略的存在。



3 如果区块链技术这么厉害,它到底能解决什么需求呢?

这是在理解区块链的过程中,我忍不住自我拷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当我尝试跟爸妈解释这个新技术有多棒的时候,始终无法准确回答“它价值的锚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会说“共识”,但他们并不买账。建硕老师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角度:”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它是用来创造新需求的,而不仅仅是满足旧需求“。


以”收到即时信息“为例: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是没有“收到即时信息”这个需求的,几天可以收到手写寄送的一封信,就能满足大家异地交流的需求了。但现在每个人都在使用微信,“收到即时消息”这个需求简直变得跟“人要吃饭”一样有必要。


这个角度刷新了我的认知:新技术一定能解决某些需求,但是它能做的事,我们人类在它诞生的早期可能还想象不出来,而我们会因为这种难以想象对新技术产生偏见。一个例子是,汽车刚被发明的时候,大多数人对它也抱有不适甚至敌对的态度。



如果区块链/web3确实如此重要,那么目前的我们走到哪儿了呢?

建硕老师的观察是:“目前的web3还在很早期”。


一方面是“用户需要到处求着朋友找工具来使用新技术,这是技术在特别早期才有的现象”。我们能看到的现状:“凡是有用的东西都还做不出来,凡是能做出来的东西都没啥用”,也佐证了这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目前没有基础设施,而没有基础设施是因为没有需求,没有需求是因为应用做不出来,应用做不出来是因为没有基础设施”,形成一个死锁。如何开启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的第一步,是web3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5 对web3/区块链技术的态度

关于对web3的态度,有两个点很有启发:


  1. 要警惕过度美化:新技术一定可以解决许多具体和明确的问题,但web3肯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2. 不必对新技术过度恐惧。因为新技术对旧技术不是替代的关系,更可能是叠加的关系。


这两点对于刚经历了从技术悲观派到乐观派的转变的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和关照。


当害怕旧世界会被新世界完全颠覆的时候,我们这种在现实世界里盖房子的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生存被威胁”的恐惧。试想,如果未来真的像电影《头号玩家》描述的那样:大家戴着一些奇怪的设备彻底活在数字空间中,现实世界因此变得无足轻重,那么现在的建筑师们是不是都要集体失业了?这种恐惧让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新技术抱有偏见。


实际上,也许在赛博数字空间的探索只是一种叠加式的新体验,而人们并不会因为可以过上数字原住民的生活就不再需要享受美食、阳光、空气这些大自然的馈赠了,而是会创造出一些全新的、数字与物质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我们建筑师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新世界添砖加瓦。消解掉这种被替代的恐惧以后,我好像的确可以更自在地探索web3和数字生活的可能性了。


不能乐观过头这个点也很有趣——如果因为对技术乐观就认定web3能改变一切和拯救世界,从此世界再无争端,变成一个只有爱与和平的乌托邦,显然也很极端。当然这也不妨碍我们相信“新技术最终会让社会变得比现在更好”



6 DAO (den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能做什么?

建硕老师对此有个颇有些意思的比喻:“DAO是蛇皮袋,而公司是爱马仕”。爱马仕哪哪都好,但是太贵了,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蛇皮袋就不一样了,简单轻便且便宜;


所以,DAO这种形式的野心,也许并不一定是要替代公司,而是作为公司的补充和叠加,给用不起或觉得使用公司结构太“重”的组织提供一个新思路。而目前,最合适的方式可能是“兴趣小组”。



保持不间断高质量输出的秘诀:做一个“自我设限”的创造者

建硕老师在10年里做到了坚持每天写一篇博客,在我看来简直是个难以达成的壮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的回答同样震撼:

  1. 写东西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唯一的目的是自己能不能通过写作把一个事情想明白。 “我是我唯一和最重要的读者。” 

  2. 没有规矩,只有限制。“我限制自己每天不能输出超过1篇文章”。这样反而可以永远保持对输出的“饥渴状态”。


写到这里,我想尝试一下这个“限制”的头脑游戏,让这篇梳理和记录停在这儿。














写在后面:

本文大部分是对Traders' talk: 大白话聊Web3这期播客内容的整理和记录,可能局部夹带自己的见解。如有误读,欢迎指正和讨论。


可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播客,或者关注王建硕老师的同名个人公众号“王建硕”,获取更多他本人的真知灼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