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摘要 GPT技术下的自发秩序与社会工程:基于马克思与哈耶克的讨论
高奇琦,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研究院院长。
摘要:哈耶克认为,唯科学主义方法论存在三个谬误:客观主义、集体主义和历史主义。社会工程是唯科学主义在社会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哈耶克主张用主观主义、个体主义和综合方法来推动社会科学的研究。GPT是客观主义、个体主义和演化主义的新型混合物,其把哈耶克所反对的集体主义和历史主义抛开,保留了客观主义,同时将哈耶克主张的个体主义和演化主义综合方法引入其中。GPT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某种自发秩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智能的自发涌现、经济秩序的间断均衡、大模型的涌现性垄断等方面。在GPT演进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某种自发秩序。然而,这种自发秩序并不是哈耶克愿景中的理想秩序,因为这种秩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大模型垄断。阿特曼的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核心,是希望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可以被全人类共享的赛博乌托邦。阿特曼如此强调全民基本收入,可能有对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对技术强大效应的内心恐惧以及企业发展的商业策略等多方面动机。尽管阿特曼提出了一整套的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思路,但是其在问题解决的方案中有诸多的思维断裂。在GPT技术的基础之上,可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奴役,其表现为算法和机器对人的奴役。从另一角度来讲,GPT似乎又描述了一种新型的自由之路。如何在让技术进步的同时用制度化的力量驯服技术,让人类进入一种在科技基础之上更为理想的状态就会变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GPT;ChatGPT;马克思;哈耶克;自发秩序;社会工程
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介应用的
意识形态风险及防范
唐庆鹏,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
摘要:近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介强势崛起,对人机交互范式产生了结构性影响,初步展现出改变信息传播生态的巨大潜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介凭借更多样、更精准、更智慧的交互能力动态建构着高度人性化的利基型话语场,但也受到预训练信息的价值吸纳、模型开发者的价值预设以及用户媒介使用的价值输入等影响而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介的传播机制决定了其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化应用,而是可以成为一种新型意识形态规训的技术装置,在日趋广泛的社会化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交互信息变异化、互动语境拟像化,传播权力流散化等多重风险样态,导致意识形态风险更加隐蔽、认同更加困难、话语权争夺更加激烈。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介应用所衍生的意识形态风险,需要立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智能应用、以安全治理应对系统威胁、以用户媒介素养防范模型反训,从而更好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介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更好维护智能传播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CPT;智能媒介;意识形态;风险
元宇宙时代下人工智能法律风险
与犯罪论体系探究
王学光,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经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元宇宙是由电子计算机、虚拟现实和量子技术等制成,介由高度发达的脑机接口技术,提供完全潜行环境的平行世界。在元宇宙环境中,管理员和强人工智能的共同犯罪即将成为一种新的犯罪趋势,为了解决犯罪主体的不适应性,有必要对我国通说温和的三阶层犯罪要件构成说再探讨。对于构成要件符合性,其实质就是管理员与人工智能监管程序类型化的违法性行为。为了解决元宇宙中精神损害所指向的实行行为无法被违法性所涵摄的问题,违法性的实质应当从泷川幸辰和前田雅英的实质利益损害的观点转向麦耶所主张的伦理规范违反说,而伦理违反性也应当理解为违法性更深层次的概念。因此从伦理规范违反说的角度应当对人工智能监管程序的程序犯意、危害行为、行为结果认定其违法性,并从危害行为、行为结果的角度认定系统管理员行为的违法性,但共同犯罪的认定范围仍限定于双方共同的行为部分。对于违法阻却事由,通过对元宇宙系统资源的财产属性的探讨,可明确用户的自力救济行为的相应刑法学属性。而对于责任要素,其自身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脆弱性决定了刑罚所想表达的痛苦并不能如愿传达给强人工智能,因此对于强人工智能而言,有责性的本质应当转化为对侵害法益、伦理行为的预告性制裁。若具有相对意志自由的人工智能监管程序在对刑法所保护的权益进行充分衡量后仍实施不法行为,则应认定其犯罪故意,确定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元宇宙;人工智能;犯罪论体系;法教义学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境界:价值轴心与方法择要
宋美桦,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王韶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接续取得丰硕理论创新成果的必然过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所蕴含的方法论智慧,在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中充分显现。基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过程的历史洞察,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回应中国不同时代变革性实践要求的一般经验理路:围绕“为了人民"这一价值轴心,深刻把握方法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在过程指向与结果指向相统一中满足现实需要;持续深化矛盾逻辑,坚持问题导向,在重大紧迫与深层复杂相交织中解决“四个之问”;正确理解实践内蕴,坚持守正创新,在理性承继与发展原创相结合中作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价值;方法;矛盾逻辑;实践内蕴
基于扎根理论的长三角进口水产品
质量安全治理路径研究
童霞,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高申荣,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吴林海,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
摘要:为确保长三角地区的食品安全,研究长三角进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治理路径尤为重要。通过扎根理论构建治理机制理论框架,基于进口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消费者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机构监管水平、进口商自我监管水平、消费者监督水平对进口水产品质量全部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机构监管和进口商自我监管对进口水产品质量安全有着直接正向影响,决定进口水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机构监管水平。消费者可以通过积极监督政府机构和进口商间接影响进口水产品质量安全。鉴于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提升长三角地区进口水产品质量安全,守住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键词:进口水产品;质量安全;扎根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长三角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测度、
时空特征及障碍因子研究
陈浩,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
摘要:构建包含协同治理能力、资源治理能力和工具治理能力三个维度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测度体系,分析2011—2021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政府治理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结构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其中资源治理能力是推动地方政府治理发展的主体,工具治理能力呈缓慢上升迹象,但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仍是突出短板。(2)长三角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呈现“核心突出、局部连片”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2014年和2017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2021年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出现区域极化效应,空间相关性走弱。(3)地方政府间协同合作程度低、外资企业参与度不高、地方财政收支能力不足以及地方官员能力素质偏弱是当前制约长三角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
关键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时空演化;障碍因子;协同治理
新旧互望:论鸳蝴散文及其
与海派散文的关系
陈啸,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
摘要:鸳蝴散文与海派散文之间并非直接的源与流的关系,这一点类似于小说,也别于小说。鸳蝴散文直接由传统文学尤其是古典散文过渡而来,也一直鼓胀着传统文学的“言志"或“性灵",而非小说一直以来追求的“市井"或“文娱”。但作为双线发展,同期、同域、“他者"“借镜"的鸳蝴散文与海派散文一直存有着复杂的对话关系,更先期体现着海派散文的基本特征。它们共同体现着上海都市的发生语境,以及老上海的精神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新旧海派散文的文化形态集中体现了作为“社会中心点"(与“政治中心点"的北京相对举)的上海所形成的非统一、非逻辑、有差异、未完成的海派文化的特点,是一种趋于民间、现实、生活的大众文化,一种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都市文化,却也代表了近代整个的中国都市文化,表征了特定时段的都市中国——一个有别于乡土中国的现代性物质文明的城市中国。
关键词:文体;都市文化;海派散文;鸳鸯蝴蝶派散文
在“远读”与细读之间 ——“数字人文”与数字时代的文学、历史研究
王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博士。
摘要:在中国的数字人文研究热潮中,一些基础的、核心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深入讨论,如数字人文研究的价值、意义何在,与传统人文学术相比,其究竟能为我们今天的知识生产提供何种新的洞见等。本文即以五个来自不同领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为线索,讨论“数字人文”与新的、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尤其是文学、历史研究领域)之间可能的关系,并认为其贡献主要(将)集中在下述四个方面:对既有研究成果的验证;对老问题的重新诠释;帮助学者提出新问题;藉此发展新的研究方法/范式。此外,本文也对那种过分推颂“数字人文”(将其视作一种新的方法论)的论调提出了质疑和修正,并强调了另一观点,即“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学术研究方法,皆有孕育新的知识生产的可能,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互相吸收、创化,从而共同促进数字时代人文学术与知识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人文;人文学术;文学研究;历史研究;研究范式
个人债务催收治理的逻辑与路径
——兼论社会信用立法的规则体系
王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民商经济法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欧阳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经济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当前,个人债务催收过程中不良催收手段的使用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信用建设的突出问题。同时,伴随信用经济的发展,第三方债务催收业务已实际成为金融借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预防和化解不良催收引发的社会问题,实现个人债务催收过程中多元利益的平衡,需要结合个人债务催收治理的历史逻辑和国际经验,以回应现实为导向检视、反思和促进现行立法的功能运转。基于此,从融贯论的视角出发,应当将第三方债务催收行业治理纳入社会信用顶层立法,并从监管主体、市场准入、执业条件、行为规范等方面制定专门的个人债务催收行业监管制度。此外,以促进个人债务高效处理、增进社会信任为基本价值导向,从民事诉讼和执行机制、个人破产法等多重维度完善个人债务处理的规则体系,以分解个人债务催收的治理负担。
关键词:债务催收;社会信用;法律治理;历史逻辑;融贯论
当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
柯林霞,南通大学法治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是国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对“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进行全系统建设的一种特殊实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迥异于美国、欧洲或日本模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政府主导、社会共建”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很多不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将直接影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走向,以其意见稿为基础,检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行政化倾向、未体系化以及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交织混淆等。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促使行政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向法治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渡的同时,一要积极敦促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身份由监管者、管理者或主导者向建设者、推动者或“助推者”转变;二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体系化,使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的各项要素形成一个条理化系统;三要理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合理定位司法公信建设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力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化与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诚信社会;司法公信;行政权
日本东洋学对中国哲学的臧否褒贬之评价
王向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学术院长,教授,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职。
摘要:近代日本学界最早将中国传统思想遗产以“哲学”来命名,确认其哲学属性,并设立“东洋哲学”及“中国哲学”学科,使“东洋哲学”与“东洋史学”一道成为日本“东洋学”形成的契机。同时,东洋学家们写出一批“中国哲学史”著作,将中国哲学研究从国别哲学研究推向了区域哲学研究,确认了中国哲学的“东洋哲学”价值与地位,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其中,井上哲次郎对儒家哲学的研究及中国哲学优缺点的评价,津田左右吉对道家思想的哲学属性的否定及价值的贬低,观点最为鲜明,评价最为犀利,也最有代表性。从学术史上看,这些评价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褒扬还是贬抑,都有助于将中国哲学、东方哲学纳入世界哲学的视野,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做出再评价。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日本东洋学;研究评价
法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审美特征
王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将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以钢琴伴奏独唱的小型室内乐性质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起源于德奥,之后逐渐传入欧洲各国并影响世界乐坛。自1830年巴黎作曲家柏辽兹谱写的《九首爱尔兰歌曲》开启法国近代艺术歌曲诗乐联姻的创作之旅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的开端、发展至兴盛时期。法国近代艺术歌曲在短短的八十多年内前后承续,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诞生了柏辽兹、古诺、比才、肖松、福雷、迪帕克、德彪西等数十位作曲家,出现了数百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法国近代艺术歌曲从音乐审美的角度观照,在整体上具有诗乐圆融互补、词曲和谐有序、曲风浪漫典雅、人琴默契合一的审美特征。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引入欧洲艺术歌曲后,一百余年来相关创作持续不断,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歌曲作品。回顾法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并从整体上研究和归纳其歌曲作品的音乐审美特征,对于我国当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事业,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国;近代艺术歌曲;音乐审美特征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多维解构
与战略重构研究
凌永辉,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摘要:构建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解构与重构分析框架,试图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概念与理论研究的叙事衔接。研究表明: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二十大报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概念提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模式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基于对“现代化”“产业”和“体系”三个范畴的分析,可以将现代化产业体系界定为现代知识密集、技术创新能力强、安全开放程度高,且随技术进步而不断动态化调整的产业系统。在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从产业结构维度解构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内部转型升级,从产业组织维度解构为企业竞合与产业协同,从产业空间维度解构为“产业集聚—扩散—再集聚”的区位演变,从产业创新维度解构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三链融合”,从产业安全维度解构为以产业备份系统保障产业竞争优势。鉴于此,当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需要按照“扬长补短”的动态竞争优势原则,在结构、组织、空间、创新和安全方面实现战略重构,即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整合优化、产业集群升级、产业融通创新和产业政策转型。
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维度解构;战略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