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林说礼】第四集 穿出“精彩”



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首席专家。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人穿农服,虽然衣服不一定华贵,但是衣服和人很和谐,怎么看怎么舒服。而有的人穿衣服,怎么看都有些别扭,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者在着装上符合一定的礼仪,所以衣服就能衬托出人的气质。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穿衣打扮,要想体现出自身的气质和修养,要遵守什么样的着装礼仪呢?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彭林说“礼”》之《穿出“精彩”》。
  我们每个人都要穿衣戴帽,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你身上的这件衣服。其实我们人跟人见面,我看看你穿的衣服的样式,基本上就可以知道你这个人立身处事的一个基本的风格。我只要看看你衣服的色调搭配得怎么样,就可以知道你的文化素养如何。再看看一件衣服在你身上是怎么个穿法,这帽子是正着戴的还是歪着戴的,衣服是散着还是扣着的,那么我就可以知道你的基本生活态度了。所以这个服饰再加上你的容貌、表情,实际上就构成了你的一个文化形象。


如果衣服穿的有问题,就会带来麻烦。来看两个小故事,启功先生的老师生前提到过“马棚修容”。子贡有一天去拜见一个朋友,因为走得太急没有修饰容貌,到了别人家门口,就被拦住了。认为他不够资格与主人交朋友。子贡也认识到了,赶紧钻到马棚里,把衣服搞整齐了,再去求见,人家才让他进去。衣衫不正,会被人瞧不起的。我看到过东南亚一个国家正在举行招待会,一个外交官随便穿着T恤就想参加,于是就被人拦住不让进入。

古今都是一个道理。古人甚至从孩童时的衣着推想到孩子将来的发展。鲁国的鲁襄公去世时,儿子尚年幼,结果穿着丧服,还在外面胡闹,连丧服都不能正视,肯定也当不好国君。结果不幸被人言中,那孩子就是昏君鲁昭公。我们得重视自己的衣服。衣服是放在涉及形象与修养的位置。古代诸侯盟会,叫“衣裳之会”。如果家族出现好事,称为家族的衣冠盛世。中国人在衣服上展示的文化是其他国家难比的。古代做将军的有将军的服装,士兵有士兵的服装,官有官服。官服前有补子,表示官品。古代在衣服上,能够体现出职业。古代的法官也有服装。中国人传说尧舜时有位法官叫高尧,很有名。他每次判断不了案子时,就会找一角神兽帮忙,神兽名叫獬豸(像羊,只一角)能立刻知道谁是坏人。高尧牵出它来,“杵不直行”。一审,果然是。法官后来戴的帽子就叫“獬豸冠”。




如果是炎炎夏日工作时,光膀子符合着装礼仪吗?

天气古今是差不多的。《礼记》里有话:“劳毋袒”,再劳动也不能光膀子,不文明。我家乡是江南水乡,我们到处是桥,桥坡度大,现在给平掉了。小时候我们看到人力车车夫辛苦,车拉着人爬坡,到上边往下冲,危险。他们每天汗流浃背,从来不光膀子拉车。再穷也有自己的尊严。“暑毋褰裳”,再热不能上撩,一旦面向公众,走到社会生活中,要穿戴整洁。我们不能因为天气热而放松要求。国庆六十周年时,是五十年来的酷暑,有上万名参加国庆阅兵的人,在阅兵村里两个月,后来庆典过后,许多训练的资料表明,没有一人因为天热光膀子操练的。这体现了很高的文明素养。人要管住自己,生活中要特别注意管住自己。孔子叫学生“约之于礼”,我们每个人也要想到自己的行为是要受到文明约束的,不能为所欲为。

穿什么与怎么穿与人的品位有关。那么究竟怎么穿戴才合乎礼仪之道呢?三紧指什么?

今天随便了,尤其是孩子,对衣服乱抓乱丢。两千年前,《礼记》里规定了晚辈早晨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戴。我们是文明古国,重要表现是衣冠整洁。培养人生态度从早晨穿戴开始的,后来成了传统。这个人看上去,要让人觉得精神,有这些穿戴上的要求:
     一是衣服要穿得得体。朱熹就谈到要做到“三紧”——帽带、腰带、鞋带要紧。今天看到一些嘉宾访谈时甚至歪戴帽子,会给孩子们带来散漫的印象,如果正戴会给孩子们以提示作用。扣子每个都要扣上,军队检查风纪,最上边的是风纪扣,再热也要扣。大凡正式场合,腰里要有腰带。鞋子一定要系紧。现在女孩子流行穿着拖鞋,就进教室。我上课常看到学生穿着拖鞋,怎么能穿拖鞋上课呀?最后我发现都有穿着拖鞋上飞机的。我提议正式场合一定不要穿拖鞋。一年到马来西亚去,我批评了一部分没做到“三紧”的听众,他们都接受了。在正式场合,这些都要注意。做到“三紧”,人的精气神就出来了。三个地方都松松垮垮,一般会让人觉得玩世不恭。
   (买价格贵的名牌,是不是就合适礼仪呢?)

       第二点,穿衣服时好坏不在于名牌。中国古代礼仪的精神是反对这个的。《弟子规》里说“衣贵洁,不贵华”,最重要的是衣服要干净,而不是它有多值钱。家庭出身不能选择,但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有学问,有崇高的境界,这种东西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如果要比,就比这个。孔子反对穿着华丽,一天赞扬学生“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衣服基本功能有了,实则内在更丰富,一个是表面上的,一个是内在的东西。与一个穿着朴素的人站在一起,仍有自尊与自信,这才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神。道家也是这样,“被褐怀玉”,穿着粗的布衣,可是怀抱的是玉。我有玉,所以用不着比外表。有玉就自尊自信。清华大学在1925年,陈寅恪先生留洋归来,就穿着长衫,一个布包袱包着书就去上课了,但是衣服干净得体。无论什么时候更多的是追求内在,外在要合乎礼仪要求,整洁干净。“童子不衣裘帛”,从小养尊处优不好。《弟子规》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重要的。


     三是要合适职业的要求。特别说一下教师,一些老教师注重教态。站在讲台上,身上尽可能不要出现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吸引学生注意力。衣服老是翻新,最能误导学生。所以,我在清华,身上尽可能减为零。参加工作了,当年买块手表都稀奇,要看手表都要背着学生看,不让学生分散注意力。至于上街了,是另一回事。我们是教师,得对自己有严格要求。
     四是要与场合一致。家里的衣服不要在公共场所出现。去参加婚礼也要与其相配。丧礼也一样,只能有最自然的色——黑与白。这表现最本真的颜色。现在有人不懂,穿着红衣去参加。甚至女的涂着口红与指甲油去参加丧礼,因为这是内心高兴的表示,让人生气。参加婚礼不能比新娘子还光鲜。
     五是服饰要体现自身的修养。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本是混混,内心玩世不恭,一定要反映在服饰上。“戴鸡佩豚”,稀奇古怪的东西,他就喜欢这个,见到孔子也无礼。孔子用礼仪来教导他,子路才发现自己的野蛮,才把这些佩戴在身上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扔了,换上了儒者的衣服,向孔子拜师,不再觉得穿着旧衣服难为情,最后卫国内乱中,他被人家一下砍了帽缨,他在最后一刻还说“君子死而冠不免,结缨而死”。子路从容系了帽带,被人砍死了。看看周围人,穿衣打扮与内心追求一致。
     六是尽可能体现民族的文化个性。其实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装系列,服装是这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当地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生活方式相一致的。我们中国人的服装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灿烂的。有一些外国朋友跟我讲,他看了我们一些古装戏,就是汉朝的、唐朝的,比如《大明宫词》,就非常感慨,说你们中国古代的服饰真是非常的漂亮。这是中华文明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支。我们的衣服不仅很漂亮,而且跟我们的文化也是一致的。


传统文化学习大全集点击查看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 》系列1大全集 珍藏转发 功德无量!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 》系列2大全集 珍藏转发 功德无量!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 》全集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