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林说礼】第六集 恭敬的学问



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首席专家。


初次见面,一定会说“久闻大名”,“久仰”。“仰”来自《诗经·小雅》里的“高山仰止”。有一年去浙江,一位老先生见到年轻人,都非常客气。老辈特别谦虚,喜欢说高山仰止,像一座山一样伟大,我们久久地仰望,久仰。“仰多指教”,请多指教之意,表达自谦敬人的心态。还有一种叫“幸会”,有幸相会的意思,把与你的见面,看作是我的荣幸,是自谦,是非常谦虚的。问名字,“请问尊姓大名”,包含真正的尊重。现在社会上常说,“老先生,怎么称呼?”这也是比较客气与委婉的说法。同辈的,问今年“贵庚”,指年庚,年龄。以前结婚要互通出生年月,婚帖,叫庚帖。甚至委婉一点,说王先生“春秋几何”,古有《春秋》。像五十岁,说是“春秋正盛”。这也是典雅的说法。如果是同年,就说“有幸同庚”。如果大,就说是“虚长两岁”。如果人家反过来间你贵庚,你就说“虚度五十二”了,即使再优秀,也用不着去显摆。我们送礼物给他人,互相问送,要说几句话,接到礼物时,要说“不敢当此大礼,惭愧惭愧,哪敢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呀”“感谢厚赐”。这都是客气的说法,推辞不过,就说“惭愧得很哪,却之不恭,受之有愧”。这样就很得体。自己送礼物时,就不能说得特别贵重。再好,也要说区区微物,不成敬意。“聊表芹献”“请笑纳”。对长者,什么都显得微不足道。


      在彭林老师看来,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句问话,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那么有人就说了,这么多讲究我哪能记得住呢?在这些学问里,有没有一些有规律的东西可循呢?

中国人重视道德理性,文化注意学习。用人家的好的东西来纠正。齐有谢庄,《南史》里记载,孙子叫谢览,站在那儿,超凡脱俗。一天,齐武帝见到他,“意气闲雅,视瞻聪明”“芳兰竟体”。中国人把兰赋予了君子的美德,玉也是。玉似君子的仁。玉像人的坚贞。上边有斑点,也绝不掩饰,瑜不掩瑕,像人的坦荡。常说对方为玉容,聆听玉音。玉体可安?形容人高雅,说玉树临风,美酒叫玉液。像金玉良缘,金枝玉叶。像金玉君子。有评价他人时,兰、玉可以多用。儒家经典也可以多引。像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突出,像晋文公流亡时,几个忠心耿耿的大臣跟着,像赵衰,不居功自傲,常推荐别人,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孔子要孩子读书,要学礼,就是这个道理。


      传统的礼仪雅言,不仅处处透着“自谦而敬人”的君子气象,而且还引导我们接近经典,逐渐内化为我们的书卷之气,变化气质。因此古人在儿童阶段就开始学礼,在彭林教授看来,学礼不但涵养德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问题。

这里举个例子,清华要成立国学院,要办成什么层次,关键在导师,清华当时要招最好的教授来。最希望聘请到的是王国维先生。王国维,字静安。有几个地方想请他,清华是其一。一开始写了公函,想请他来。说明一礼拜多少节课,薪水多少。信发出了,负责筹备的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吴宓,吴宓听说过,说不行,这样的学者,发个公函,与聘请普通员工是一样的,是不尊重的。大家才知道礼数不够。怎么办?吴先生说,校长写亲笔信,信里说明公函不过是打个招呼,今天派专人面请。吴先生拿着亲笔信,跑到城里静安先生家里。王先生看到吴先生来了,心里有几分不高兴,认为是西方的礼仪,是与自己平起平坐,没想到的是吴宓先生鞠躬三次,然后表达了清华师生的仰慕之情,盼望他来清华任教。王国维后来回忆说,没想到吴先生执礼甚恭,当时就决定去。搬到了清华。王先生到与不到清华,对清华太重要了。到了国学院,成了国学院的灵魂与领军人物。三个鞠躬很重要。内心的真诚与恭敬,都在里面。鞠躬本不是礼节,成为一个正式礼节,是到了民国。辛亥革命之后,政府规定用鞠躬代替磕头。晚辈见长辈,得脱帽,然后行鞠躬礼,成了生活中最普遍的礼节。


      礼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帮人解决实际问题。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与人交往,处处充满了学问。但是还有一点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在与人交往中,走路也是有讲究的,一个人步子的快慢缓急,就能体现出他的修养和内在心态。那么这是怎么说的呢?


上次说到在香港,大会由金庸先生赞助。我们都想见金庸先生,大会闭幕时,请金庸先生来到主席台上,把赠书,交由他亲自送给我们。按顺序,到台上来,接受金先生赠书,被点到名的代表到台上来。不外乎从容与小跑来的两种情况。这里有敬与不敬的问题。如果看一看古代的礼书,应该是带点小跑上来。如果慢慢上来,说明你心里觉得这事不重要。金庸先生那么年长了,如果一个慢一分钟,金先生得多站多久,如果想想,你一定不愿意他多等。如果当一回事,你肯定会小跑,这是心态的流露。小跑上来,古代叫“趋”。有个有名的例子,汉代刘向写过《说苑》,记过文王没看到灭商,就去世了,武王率领诸侯,把商纣王打败了,建了西周,没几年也去世了,由其幼子继位,由周公帮助他辅政。后来年纪大了,再还权。周公了不起,天下当时还乱哪,商朝的人还想反扑呀。周公代替执政,造谣之类都兴起,周公当时有时看到儿子伯禽,让他去曲阜,有弟弟叫康叔,到魏国做第一代诸侯,周公当时忙呀,“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求贤若渴啊!周公制礼作乐,主张从领导开始要尊重人才。他的儿子与弟弟从他面前过时,表现不好,周公过去就打他们,没时间跟他们说,就揍他们。两人苦恼呀。找国内有高人,是商高。商高了不得,勾三股四弦五,是他发明的。这是个数学家。问商高,商高叫他们去看乔树,非常高大,回来了。商高告诉他们,这树是为父之道,父亲就是这样的,挺立天地间,要有这样的尊严。他们还不明白,商高再让他们去看梓树,是矮小的。商高问他们,他们看到了,这是做儿子的样子。这是为子之道。二人想到了,我们在父亲面前不像儿子。二人见到周公,觉得微不足道了,不再像原来了。周公觉得奇怪,告诉我,是不是见到高人了?他们说是见过商子了。真是贤者呀。用形象的比喻告诉了孩子们。今天觉得莫名其妙,年纪小嘛,怎么动不动打呢?要知道这是排在第一位的,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这么高身份,还唯恐失去天下人心。他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是要派去做诸侯的,要领导一个国家,如果没恭敬心,对普通百姓还有敬意?他想到西周的王朝,想到地方的诸侯国,要长治久安,就要懂得尊重。打他们就是因为气。没想到商高帮他解决了。古人把父子叫乔梓。做晚辈的就要有晚辈的样子。



传统文化学习大全集点击查看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 》系列1大全集 珍藏转发 功德无量!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 》系列2大全集 珍藏转发 功德无量!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 》全集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