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礼记·学记》第三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第三集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看到第一自然段,请大家来把经文读诵一下,预备起。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一段把教学的三个境界、三个效果给我们展现出来。第一个境界是“发虑宪”,“发”是启发,这个启发的背后的意思就是“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习性会把本性给蒙蔽住 ,这个“发”,启发,就是让人从习性当中回归到本性。

 

虽然每个人都有,但是不通过教育、教学,它还是容易被蒙蔽住。就算有人的天性是很善良,但是能不能通过学习更加善良?(能)。甚至是没有智慧,那个善良有可能会用错了,所以一定要通过启发。

 

“虑”是思虑,就是我们的一个思想,这个思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见解,对事物的看法;另外一个就是你的想法。而这些都是要通过正确良好的教育才能够达到一种好的效果。

 

所以这个“宪”是法度和原则,每个国家最高的那部法律叫什么法?(《宪法》)。《宪法》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法律的准则。这个“宪”就是原则,就是法度。如果展开讲,光这三个字就能讲很多,当然有前面的基础,所以大家这么点一下就很好理解。

 

这些可以通过几个方面,一个是有人启发,另外一个呢,通过书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一份向善的心。如果是别人启发,他自己不认识到这个的重要性,或者自己不太想学,就算有最好的法度,最好的经典,最好的老师来教导,您觉得这个孩子的善良能不能够很好地启发?(不能)。虽然会启发一点,但是会发现不容易,所以教和学一定是要配合起来。所以这个求的背后就是一种向道、向学、求学的心。

 

讲到这个求,我们就和大家来感悟一下,您曾经渴求过什么东西没有?(有)。好,您曾经有追求过什么东西没有?(有)。我就不问你们追求什么了,重要的是你去回忆一下你追求的那个心,你是一种什么状态?

 

口渴过没有?(有)。我们讲是吃了比较咸的东西,然后又没有水,而且借也借不到水,然后好几个小时,您觉得那个时候你是什么状态?如饥似渴,那个渴就可以说是很渴,然后你感受一下你那个心。这个时候就是要有水来解渴,您觉得您对那个水的向往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脑子里想的都是水,最后给你个蛋糕,你最爱吃的巧克力,你最爱吃的不管是什么吧,摆在你面前,反正可能看一下,是吧?这个时候心里只想一件事情。(水)。喝水,而且是到哪儿去找水,怎么找到水,然后这个时候就会去想,然后去打听。噢,隔壁宿舍有水,然后我们就会去求水。

 

你看如果这个时候,假设隔壁宿舍有水,您过去去求一杯水,就是很渴望的时候,您会不会态度很恶劣?(不会)。你们这么肯定啊?就是再高傲的人,再有点个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到旁边宿舍去,就是想喝一杯水,他会什么态度?有没有很客气?就是会问一下能不能,或者是怎样。

 

然后当你拿到这杯水的时候,你会不会说,等一下,让我再想一个事情,还是说第一时间就喝下去?(第一时间喝)。而且你会感觉很珍惜。曾经我们在一些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一种渴求、追求,而今天对于圣贤教诲,对于学问,对于道德,大家有没有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一种渴求呢?(有)。有一点,是吧?其实这一点很可贵,就是从这一点开始,我们走上了圣贤的道路,走上了仁义道德的道路。

 

如果只是好像你已经喝饱了,或者不是太在意,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那种学习的一种心态也就决定了你的效果。所以就算是有人很希望你能够学习受益,而且他知道肯定能给你带来受益,但是学的人是兴趣缺缺,是可有可无,甚至好像你还求着他学,你会感觉不能说他没有受益,但是受益很有限,甚至可能还受损。怎么叫受损呢?得来太容易了。

 

有没有有一些学习圣贤教诲的人,他是一种渴望?家里人不但不支持,甚至还有点反对,但是他不怪家里人,因为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路,只是家人现在不了解,误会而已。他自己就会去想办法找到一个学习的环境,或者是可以提升的这样的一个环境。

 

那当他没有找到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有种焦虑,是吧?焦虑就会化成他就去打听,就去留心,就会在别人说的时候,有时候一些信息就会捕捉过来,然后会去争取。当他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而且正好是他想要的,您感觉他对这次学习机会,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珍惜)。

 

有没有有一些人得到圣贤教诲太容易了,甚至是家人,朋友会这样的可能少,朋友最多就是你想学你就学,不学也就放下了。有时候家人为了儿女,为了先生或者是为了妻子好,都想尽办法让他来学习,但是有的时候好像有点恳求,有点求他学。

 

其实这个背后有一个很大的麻烦:他会觉得我去学是给你面子,他会觉得我能去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请问他这样的学习,就算去学了,能学到什么?大家怎么这么凝重啊?其实我想大家稍微在这几年的过程中,你留心一下,总是能看到的。

 

不是说我们说别人不好,种种原因吧,然后回过来问自己:“我是那种得来很容易?我是碰到这个机会是很渴望很珍惜?”还是,“没关系,反正还有下一次嘛,学习的机会很多,我才二十多岁嘛。”是不?

 

其实这个求学的心态是很重要,如果说只要学就好,何必古人用“求学”来形容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到东西,不是用这样的心,反而会受损,怎么叫受损呢?不珍惜,甚至是看轻了。

 

看轻了之后对所学的内容不尊重,对讲的人也不可能尊重,对所在的环境就把它当旅馆一样,甚至是我付钱了,甚至是我捐了一点钱。请问求学的这种智慧,能够用钱来衡量的吗?(不能)。觉得是不是拿个百八十万,这个拿不出来,百八十块?他就觉得,我付出了,我不欠你的。您觉得他欠了多少?他没有办法偿还的。

 

所以在《礼记》当中讲到这个学习,“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没有想讲这一段,怎么讲得那么激动呢?感触太深了!所以大家能了解,我们谈谈心,好吗?(好)。所以为什么这么强调你是想学,为什么这么强调你是诚心来学,为什么这么强调你珍惜学习的机会。不然就算是把这个学习完成了,可以很肯定地讲,你不但没有受益,反而会越来越傲慢,越来越不当回事。

 

而圣贤的学问,都是从真诚恭敬,这个真诚恭敬的背后有一种渴求。他没有任何的渴求,种种原因吧,是人把他惯的也好,还是父母好像给他创造很多很多的各种优越的学习机会也好。大家要知道,优越的学习机会,好的条件,这次很方便,是不是往后就一直都有优越的、好的条件呢?(不是)。跟大家讲,有的时候就那一次,你把它用掉也就用掉了。

 

我常常打个比喻,没买过彩票,总知道有彩票这回事吧?(知道)。中这个彩券,我们讲中一千万吧,一千万还太少了,中一个亿吧,中一个亿总还是有嘛。其实他中,是不是这么很偶然就花了那两块钱中了一个亿呢?(不是)。有没有他的福报当中就有那么一个亿?(是)。这个是我们通过学习就了解到的,不是偶然的。

 

当他不小心,或者是偶然别人送给他,甚至是父母,就是很容易得来机会,他得到了这张彩券,他不珍惜。(丢掉了)。不认识,他没有兑现,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得到用这个机会去学习而应该得到的利益。好像就当一张免费的餐券,我们这么讲能了解吗?(能)。免费吃几个月的餐券,吃掉了。因为太容易了嘛,太容易了,这个餐券。

 

他会觉得,我父母很有关系嘛,我也认识很多人嘛,哪个大德老师电话号码我都有嘛,我这次因为什么原因,因为我等等等等一些原因。可以找出这次没有很认真学习的理由。其实有没有认真学习,他自己知不知道?(知道)。如果不知道,那真叫糊涂了。

 

但是他会找出很多理由说我这次为什么没有认真学习,是老师的原因,是环境的原因,是规矩的原因,还是等等等等,他总是能找出几条原因的。他会觉得,我往后我还是会有机会的嘛,我不是不认真,只是这一次我还有别的原因我没有认真学习。

 

您觉得这样的一种态度,这样的一种想法,往后会不会还有数不尽的一个亿的彩券在那等着他?(不会)。您会觉得还有多少机会?(没有)。因为人的福报是有限的,除非你福报大到吓人。一个亿已经很大了。

 

除非你那个福报大到你有一百个亿,一百个亿你说是不是就有一百次机会呢?跟大家讲不是的,你这一次不珍惜,丢掉,就砍掉一半,就剩五十个亿了。五十个亿还不少呢?是吧?没关系,你说你五十个亿也行,再两次可能就整个给你砍到底了。

 

很多人没遇到,我们不讲,现在有没有很多遇到传统文化的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觉得这些机会太容易了?(有)。有的很珍惜,有的就觉得,反正我工作以后,或者是我怎样怎样以后,我想我都还会有机会学,反正这些老师我也认识,哪些学习的环境我也知道。

 

大家要了解有时候不是你想像的,当你的缘分一展开的时候,恐怕你拿起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了。有过工作,有过家庭的人,他就知道这个话背后的分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把以前的一个学习机会给浪费了,是不是别人给他断送的呢?不是的。

 

所以在这些过程中,有时候看到蛮惋惜的。你说要说,咱也不能说,“你往后就一定不会”这个话也不敢说。但是,我们知道就是你这样的心态,你往后就算遇到了,你又能学到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讲,大家能不能体会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因为这样的一次学习的机缘不是说很容易了,不然你好好想一想,好好找一找。

 

“只闻来学”,你说学习这么好,启发人的良知,那不是用各种方法去让他了解,当然这种在一些普及的层面是可以。但是要真正开始想学,想要学道的时候,就一定是要有这个“求善良”,“求”的这个心,因为你求,你才有一种真心。

 

“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来的背后是一种渴求,像古时候那叫千里求学。所以像古时候的四大书院,那怎么不是百大书院?千家书院也有,但真正很有道风、学风的不多。你不是正好在湖南,能不能你从山西,甚至从新疆,你说要到湖南的岳麓书院,您觉得是怎样一种决心?其实你说:“哎哟,好苦啊!”

 

我们可能会觉得不苦,为什么不苦呢?因为你想,从新疆这么一路跋涉到湖南,就这路上几个月风餐露宿,背的是馕,所以就知道为什么新疆人做馕了吧?不会坏。还有我们山东的煎饼,那都几个月不会坏的,几根葱一些酱,背上了就去求学。那是下多大的决心,那是怎样的一种毅力?

 

如果他学习,您觉得他学成的几率有多大?好大,是,如果就在你隔壁,想来来,不想来不来,您觉得学成的几率有多大?(很小)。您觉得是方便好,还是吃点苦我最后学成了好?(吃点苦)。其实从这里你就了解,古时候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他能够有成就,就是在他这种“求”。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林则徐先生,这都是圣哲人,所以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求学的心。不然的话,其实这个求的背后,你是低下来去求,去承接,你不可能有这样的一种“心高气傲”,就算有,也会把它在求的过程中,把它降伏掉了。“博学无益”,好像还有一句跟读书有关。

 

所以《礼记•学记》,它讲学、讲教,这个都是已经前面这个功课做完了,了解吗?已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了,就是做好了这个功课之后,咱再来谈求学,不然你先好好去做这个功课去。

 

但现在我们的学习是两者兼顾。在以前,这个没学好,课是不讲的,讲了是浪费时间,你也学不到,老师也知道你也听不太懂,听不进去。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同步进行,了解了吧?但是,这个功课还是在先,理解和我们怎么去把它做好,那个还是在第二步了。

 

还有一个叫“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其实行止不端的背后,是不是心术不正呢?那个心术不正有没有可能读书读到最后都像秦桧一样呢?所以《大学》跟《礼记•学记》相辅相成,《大学》讲到格物,讲到致知,讲到诚意正心,才能够具备求学读书的条件。所以这些端正了,他求学的态度就出来了。

 

这个“求善良”,我们总是求过一些,以前是求什么?求玩,是吧?求打游戏,是吧?还有求什么呢?(求工作)。求工作等等一些,当然我们也要追求一些好的生活。今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要追求道德仁义,就像我们追求财富一样?(要)。

 

要有这份心,你看那个德育故事的心就不一样了。那个无尽的财富,无尽的德行,就在德育故事当中,就在将来给大家发的《德育古鉴》当中。不要小看那么一点点的小事情,那个小事情的背后是他的心态,而人最宝贵的就是那种心态。

 

不一定是让我们回到两三百年前,一两千年前,去过古人的生活,我们也不可能过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那种德行,是不是我们应该发自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心?不是只是长长见识,学一学而已,而是应该要把我们的一份求善良、求道德、求仁义的心,把它启发起来。

 

但在这点上,这是第一步,你先得有这样的一个,你才能够学好,才能够更善良。做到这一点够不够呢?(不够)。好,你会发现不够,为什么呢?“足以謏闻”,“謏闻”就是大小的“小”,就是微细、微小的“小”。因为我们有求善良、求道德、求仁义,其实这个善良已经包含了道德仁义在其中了。

 

一定,不敢说你达到至善圆满,但是,至少应该是个善人了吧?至少是个良民了吧?(是)。就是一个我们现在讲的叫“好公民”。当然好公民有一些标准,我们做到的时候,跟一般普通的人比,普通人是好坏参半,你说他坏,他也坏不到哪里去,你说他好呢,也好得有限,但你比他好的要多一点,所以在你的家乡也是有一点小名声。

 

“謏闻”就是小有名声、名气。但这个小有名气呢,别人也只是偶尔谈论的时候,那个人还不错,那个人还蛮善良的。但是你会发现,他们自己有没有想发心,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可能有,但是少,大多数只是茶余饭后谈一下,比如我们单位的那个谁不错,是吧?但是没有想他为什么不错,也没有想我怎么能够像他一样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就是“未足以动众”,“动”就是感动,其实人是先有感动,才有行动。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以前也有一些习气和做得不好的地方?(有)。而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很大的改善。您细心去观察、回忆,您有一点点改善的背后,是不是内心有触动?其实这个触动就是感动。

 

有的时候就说不上来,有的是很深刻,有的叫嚎啕大哭,有吧?其实那个哭完之后,你会发现,怎么清秀了一点,确实你会发现有这种情况,虽然眼睛有点肿。但是你会发现他好像面容跟两个小时前有点不太一样了,为什么?就是他那个心因为被触动了。

 

谁没事趴那就哭啊?您觉得没事的人趴那就哭,这个也容易着悲魔,一定是内心不定是什么原因他触动到了,其实触动到的背后,就是我不想这样了,我想改变了,所以你会发现他有改变。

 

但问题是改变多久?不是说改变一会儿,但是你会留心,有没有很多人在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动得叫痛哭流涕?(有)。然后叫信誓旦旦,但是我们客观来看能够保持多久?以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过各种活动的经验,我们客观来看,您觉得能够保持多久?半年。还有没有?好,学习完就没有了。有没有可能在一个月左右就?(打回原形)。也还没那么糟糕,会比之前好。

 

你说完全退回去,也有。也有,就是哪呢?就是被人破坏了信心,“你傻呀你!”“你这个被人骗了你!”他本来变得好一点,结果这么一弄之后,他反而比以前更坏,为什么?他就觉得,我不想变傻子,我不想被人骗,我想怎样,这个是极少数人。

 

大多数也会退回来一些,但是比以前有没有进步a little?进步那么一点点?我想是会有,但是这个进步自己觉察不到。而且你也要发现,就好像万丈高楼,进步那一点点,那个效果还是很有限,还是只是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能够让人感动。“就”就是礼敬,礼敬就是除了一份求的心,他还有一种想要做到贤者的这样的一份心,大家有没有发现,从善良到贤,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是)。所以圣贤教诲,我们讲它的学位、学历,是从凡人到善人、君子、贤人和圣人。

 

所以从善良这个层面,“就贤”前面有求,后面也一定有一个求,而这个求的背后又多一份好的心态就是礼敬,“就”,有这样的一份心。“就贤体远”,他会发现自己做好了,也会发现很多善良的人在一个不太好的风气当中,有一些人他会被风气影响,但总还是有那么一些善良的人,一直在不善良的风气当中保持他的善良?(有)。

 

为什么呢?应该他会感觉善良很好,如果他感觉善良不好,我想没有任何人去做。他一定是觉得自己心里也安,别人说不说他,或者是认不认可,他没有放在心上。而且可能在做行善的,做善良的这样的人的时候,他有一种快乐,因为助人为乐,这种是你没有去做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所以哪怕别人说他几句,他可能还是笑呵呵地做他的这样的一种人。

 

其实一个善良的人看到不善的人,如果他那个善良的程度,就是心足够厚道,足够善良,他对看到那些不善的人,请问他会有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可能善良不够高的时候是一种批判,是一种嫌弃,是一种讨厌,这个善良不够高。如果善良足够高的时候,看到那种情况,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同情,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不善一定有不善的果,不善的果就是家庭、个人生活一定不是很好。

 

那不是很好,都有一种希望他们好,因为一个善良的人不是说我自己好,很开心,我的家很开心,我的孩子很好,我就很高兴了。除非你那个心善良还不够,不够宽广,还是很有限的。

 

如果这个善良它真的慢慢地扩大之后,有没有有一份心,不忍心看到别人也那么痛苦?自然就想帮一把。可能也会尝试着去帮,帮自己,他是很有经验的,是吧?因为他已经成为善人了,他已经把自己成功地帮成一个善人了,但是去帮别人成为善人,mission impossible。就是有的时候很容易,有的时候有没有感觉是不可能的任务?

 

为什么呢?因为不是我想让你善良你就善良,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容易了,今天都是圣贤人,因为孔老夫子每天只做一件事情:跟别人说善良善良。你会发现,哪怕孔老夫子来讲,如果他不改变的话,你也是无能为力。他就会想怎么让他改变,会发现当人感动的时候就会有所改变。

 

“就贤体远”,“体远”就是体察,除了自己和身边,他会发现更过的人,或者是这个社会需不需要善良?(需要)。一般的人他会觉得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他只想到赚钱。但是有一定的见地,有一定良知,他会发现这个社会还需要善良,他就会去努力去把它再做好一些,而且想着去帮助人。因为他有一份善心,而且自己的德行也很好,去帮助人的时候会不会让人感动?(会)。

 

但是会发现感动之后,你有点很累,累在哪儿呢?你要不断地让他感动,所以不能够长久,就是“未足以化民”,这个“化”是真正的变化,或者叫内化。因为感动它是从外,然后开始对内,但是效果有限,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是自我的一个道德的追求,所以他没有太影响到别人,所以足以謏闻,别人对他也尊敬,但是未足以动众。

 

到后面他会再提升一步,善良在增加,他会希望更多的人受益。他就会想办法去帮助人,甚至把他的一些好的,做好的地方,孝悌忠信,尤其是孝道,去跟人作报告,你会发现学习的人受不受益?(受益)。但是受益是一时还是长久,这个就特别重要,如果追求一时的效果,我想所有听的人没有不内心是深刻的一种触动的。

 

我们希不希望人们只是一时的感动,一时的改变呢?(不希望)。我们作为学习的人,或者想把它做到更好的人,您有没有想过我们希望一个怎样的效果呢?第一,希不希望长久?(希望)。不需要太多外在的条件,他就能够一直保持,不然你每天就得做一些让他感动的,他才能够去保持。

 

我们看到有一些风俗,虽然现在传统文化缺失了一百多年,有没有在一些地区还有一些尊老爱幼的好的风俗?比如说过年,要拜年,还要祭祖,然后家里包的第一碗饺子,要吃,父母可能就不让。小孩会问:“为什么不能吃?”爸爸说:“我也不知道。”然后一个小孩子他也很好奇嘛,他就会想了解为什么不能吃,因为可能父亲没学,他也不太了解,然后说,就是不能吃。

 

然后他就问爸爸,“爸爸,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吃的?”“我不知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爷爷就是告诉不能吃,我没有那么多想法。”然后他跑去问爷爷,“爷爷啊,为什么第一盘饺子要端给祖宗,然后我们小孩子不能吃呢?”爷爷说:“不知道。”“那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一个习俗的呢?”“不知道。”

 

大家不要小看,有没有感觉,不知道,但是都还是这么去保持。我们先看这个保持得好不好?(好)。现在学了之后这才知道这叫风俗,而这个风俗是可能一直追溯,一追溯是几百还是上千年,可能形式有点不一样,但是那份心它会一直传下来,而且是应该会一直传得很长久。

 

如果这样的一种效果,您觉得开心不开心?(开心)。省不省力?(省力)。不用挨家挨户说:“过年了,第一碗饺子要端给祖宗。”不需要再去讲了,就会有一种约定俗成,一种好的风气就形成了。

 

其实在以前我们中国的很多很多淳朴的风气,你说是每年有人去要求,我想没人要求,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而且有很多很好的,各个地方不同,但是都很好,一直保留下来,大家知道原因吗?想不想知道?(想)。

 

中国人注重教育,注重教学。它不是硬性要求,有家教,我们讲“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你就了解,原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维系着我们中华五千年的美德。这些美德都是靠教育,这样子一直传承,而且能够发扬光大。

 

所以效果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原因在《礼记•学记》当中给我们讲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这个“成俗”之后,第一,范围很广,一家能不能说成是风俗?(不能)。一个乡能不能说成一个风俗?(不能)。有时候讲到风俗,多大?这感觉说不上来。你是一个镇,一个市,一个省,还是一个国?

 

你会发现好像以前我们国家交通、通讯不是很发达,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咱们小时候都一起做的事,是吧?比如说玩跳绳,还有就是那个,那个叫什么来着?东北叫铁环。好,有没有感觉那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风俗?你说那个风俗有多大?你会发现这个力量是很广。

 

所以,“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现行,而论流弊”。“流弊”就是它的影响力是好还是不好。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好的风俗的背后,它的原因我们终于把它找到了。

 

就是你可以花同样的一些努力,你可能得到的一些效果是怎样,但是你如果找到它重要的关键的时候,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你在“就贤体远”这方面你努力,它是一个情况,但是在这方面努力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把风俗转变过来,您觉得还用很多时候要不断地让人感动,才能够保持良善的风气吗?(不用)。

 

所以我们从我们自己,你也可以说是群体中的一份子,也代表一类人,或者周边的大家看看也都是一类人的时候,您觉得让人能够真正内化,我们讲,叫内化。所以有时候我不特别注重在一时你的变化,一时的变化很好,比那个不变的已经OK了,是吧?但是,是不是就从此以后就保持不变了呢?(不是)。

 

不是说我们觉得人家不会做好,因为这个变化性太大。而这个内化的过程,你细心去观察,它一定是靠长时薰修,一定是靠不断的教学,才能够达到一种内化、变化的一种效果。所以中国人讲,叫“文化”。“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所以中国的文是很了不起的,文当中有道在。

 

可以写六个字,也可以写四个字,我们还是写六个字。您看看这六个字当中有没有道?大家现在放下烦恼执着,你就看这六个字,有没有把这个道就包含在其中?“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六个字,请问整个宇宙人生的道,宇宙人生的智慧,宇宙人生的密码,或者是你用什么样的词语都行,真相就在这六个字当中完全呈现出来。你们都没有感受啊?(有)。

 

而且你会发现,当我们在学的过程中,第一次看是这六个字,你有一种体会,到你三年之后还是看这六个字。就是现在,比如说您在看这六个字您是一种感悟,再过三年,再过十年,您再看这六个字,它是不是一样的意思呢?(不是)。

 

这就是文以载道,字是没有变,千万年是没有变,但是它里面的道却是无穷无尽的。或者可以再跟大家讲,整个圣贤教诲,传统文化讲的是什么?就讲这六个字,甚至我们可以把它再浓缩一下,四个字,“人性本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有智慧。在读的过程中,在学的过程中,在感悟的过程中,在做的过程中,请问人有没有变化?(有)。请问有什么变化?会不会越变越恶呢?(不会)。他会越变越怎么样?善。

 

所以文以化人,这个“化”就是变化。而这个变化过程中,悟性高的,他看就能够领悟,那这个是少数人。像惠能大师,六个字都不认识,你跟他念一遍,他就契入这个境界,大家是不是这个根性呢?(不是)。那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性呢?中下根性的就得反复地学,反复地讲,反复地听,反复地体会,你会发现我们开始变化了。

 

所以这个“教”,我们在这里也跟大家讲一下,讲“学”当中就包含了“教”,讲“教”当中有没有包含“学”?(有)。“教是因,化是果。”而这个“化”,化了什么呢?化了没有呢?不是在字面上化了,而是在我们实际的形象当中就化了。为什么呢?因为读书重在变化气质。

 

好,我们在变化气质之前,首先是先有气象,气象就是你有一个好气象,其实人都有一个气象。这个气象很多,我们总体来讲这个气象是一种阳光的,是一种向上的,是一种善的。所以,“凡事盛衰在气象”。

 

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有人要倒霉之前,你去观察,大多数他是怎样一个气象?沮丧、消极、忧虑、烦躁,这种气象好不好?(不好)。有一个人要发达了,他也有一种气象,红光满面。还有什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还有什么?会不会面如铁板?(不会)。面如什么?面如桃花,但是皮肤黑的说我咋办呢?面如黑桃花。

 

所以我们的一种气象要每天都提起来,它是一种我们讲在军队叫士气,打仗打的就是士气。你士气正义,那边他肯定是输掉的,但你就算再好的条件,你士气不行,你会发现那也都是必败无疑。

 

学习亦如是,学习懒洋洋的,学习有气无力的,学习的气象是衰的气象,您觉得能够学到多少呢?如果从一开始,当然不是说每天要好像都跟那个(打鸡血一样)。那我觉得也不正常,那个三天、五天行。但是他还是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出来,所以“凡事盛衰在气象”。所以以后大家会看相了吧?不用看别人,看自己,你最近是准备要发了,还是准备要倒霉了,看看你的气象你就知道了。

 

“气象盛则虽饥亦乐”,这个“盛”不是盛气凌人,就是你精神饱满,就是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其实这个是我们学传统文化的招牌啊!你如果学到最后一个个都病怏怏的,一个个都软塌塌的,一个个都蹑手蹑脚的,您觉得社会大众他对传统文化是什么印象?他会让他的孩子来学吗?(不会)。如果是你,你都不让你的孩子来学,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

 

“气象盛则虽饥亦乐”,就是你哪怕饿肚子,就是条件差一点,艰苦一点,你很高兴,我们说叫穷乐。能穷乐不简单,因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你能在贫的时候,你还有一种好像吃饱了饭,好像那种我也不缺什么的一种气象的时候,将来有大富贵在后面。

 

“气象衰则虽饱亦忧”,“虽饱”就是你条件很好。所以有时候看那些年轻人的精神头不行,这个都是要在以前都会拍他一下,就是提起精神来。虽饱亦忧,甚至是苦。好,我们下一节课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学习的人,我们先不说化民成俗,先把自己化化,自己都没有化,你说去化民成俗,别人说少开玩笑了。我们应该把自己变化成怎样的气质,下节课一起来学一下,谢谢大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