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礼记·学记》第五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第五集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看到第二自然段,请大家来把经文读诵一下,预备起。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好,中国人对玉是情有独钟,因为玉包含了很多君子的德行。大家能不能体会出这一块,应该是一块石头?这个石头不同寻常,它包含了很多好的德行。大家能看出几种?温润、洁白无瑕,还有吗?晶莹剔透,还有,它有它的一个观赏价值,甚至还能够起到是杯子,或者是镯子,或者是一些器皿的作用。而且人把这个器皿绝对不会随便乱丢。(是)。你们也知道啊?好,那我就了解了,都还是识货的。

 

这个都是一种比喻,在后面大家会看到“罕譬而喻”,这个比喻恰当,让人一下子就能够领悟和体会。孔老夫子对玉有一种赞叹,我们一起来看看圣人是怎么看这一块玉的。夫子讲道,“君子比德于玉”,就是一个君子的德行,它可以从玉当中得到启发。

 

诸位女学长看到君子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想:none of my business,跟我没有关系。请问我们提到君子跟我们有没有关系?有关系,甚至一位女子的德行很高尚,到了她晚年的时候,别人会尊她为“先生”,就像我们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先生。

 

前不久《朗读者》也有一位女子,九十二岁,姓叶,看到她的人生。九十二岁的老人,那种应该叫一种风骨,那种气质,满头银发,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家希不希望到了我们九十多岁还道骨仙风?努力学。

 

所以,“君子比德于玉”。德行有时候感觉比较抽象,所以我们中国人用一些比喻。因为每个人的领悟不一样,有些人对抽象概念他很快就体会到,有些就比较不容易,有些对实在的物质他观察细致,其实两者它是互通的。

 

而且玉,我们都有看到过,大多数来讲,其实不是大多数了,所有人喜不喜欢?(喜欢)。但是你们为什么喜欢?你们会不会看到一块玉就想“多少钱一块”?当然,哪怕是俗人,他看到是“多少钱一块”的时候,他有一种观赏,同时稍微有人跟他讲一下,他也会有所启发。

 

这段是我们尊敬的夫子讲到的,“君子比德于玉”,而且看看老人家讲了几段这个德行跟玉的关系。“温润而泽”,有时候摸到玉的时候,是感觉冷、冰,还是温?(温)。你会发现同样在一个室温下,你摸铁,摸石头,摸桌子,摸不同的材质,然后你再摸玉。你会发现在同样一种温度下,这种材质摸起来有一种温,不会凉,也不会说好像很烫那样的一种,就是“温润而泽”,就是一种滋润,一种润泽。

 

这样的一种特质就好比德行当中的“仁”,就是仁爱的“仁”。因为有仁爱心的人,在他自己和跟人相处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温润的感觉?(有)。叫如沐春风,这个如沐春风的背后,在春风化雨,不知不觉地在润泽人心。就形容这个君子,这个玉的仁的德。

 

虽然温,但是看起来好像软,是吧?实际上你捏一捏,捏得动吗?(捏不动)。别说捏不动,你咬一咬,你发现咬不动。它“缜密以栗”,看起来软,而且那个色泽一看好像就是很软的那种色泽,但是你发现它很整齐。而且是很紧密,既整齐又紧密,而且很有条理。就算有一些花纹,它那花纹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不像有一些石头那个花纹整个就是非常得乱,杂乱。它就算有花纹,它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所以看这块美玉,然后细细地来观察,就它这块美玉,根据它的色泽、形状和条纹,再雕琢出看是玉如意,还是手镯,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器皿,甚至一尊弥勒佛,有没有?(有)。而且栩栩如生,就着它那种色泽,它也是非常得“缜密以栗”,就是很严整。这样的一种特质,就好像一个人的思维,它不是虚的,它不是乱的,它不是杂的,形容它的“智”,缜密而有条理。

 

大家都知道“廉”是房子廉石,就是房子的角,边上那个基石,都是方正的。这个廉也代表一种方正,虽然方正,或者是有点棱角,你会发现那个玉的棱角,跟一般金属的棱角,和木器的棱角不一样。它虽然是直角,拿直角尺量,它就是直角,但是它不伤人。

 

其实这个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做人要不要有准则,还是说像橡皮泥一样,随你怎么捏?你应该是要有一定的准则。虽然有准则,但伤不伤人?(不伤人)。我们麻烦在哪?要么没准则。(要么就伤人)。所以这个是我们要学的。“廉而不刿”,这种“刿”就是刺伤。这种属于“义也”,做符合义的事情,但是不会伤人。

 

而且发现这个玉有没有重量?(有)。你把它垂下来,它不是就好像随风摆,它都是有一种重量,有一种厚重,而这种厚重背后是形容一个人的威仪。在《论语》有一句话叫“君子不重则不威”,“威”,稳重,不轻浮。就是它有它的份量在,所以这种份量,是一种礼,表现出来。所以,“垂之如坠,礼也”。有种威仪,有种稳重、持重,保持一种庄重。

 

而且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音乐当中,有用石器,包括玉的一个乐器。如果听过的话,轻轻一敲,会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不刺耳,有点轻扬;轻扬当中又不会太俗,有点优雅;但是不会一直响个不停,像那个锣,一直响个不停,它也会停下来。这停下来,就是响的时候清脆,但是该停的时候它就停了。

 

“叩之,其声清越而长”,清脆、清晰,而且有一种韵味。那它停呢,给人感觉恰到好处,“其终则诎然”,这个字念“诎”qū,“诎然”就是一种很恰当地就停止。那这样的一种特质是“乐也”。其实乐yuè的背后也通乐lè,用现在的话来讲,有种幽默感,或者是一种喜感,或者是一种心情。“乐者,天地之合也”,它调人的情感、情绪。

 

所以,应该君子不会得精神类的疾病吧?所以我们要成为君子,所以以前古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什么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因为他们不用别人调,谁调?自己就调。或者会一个笛子,或者会一个什么乐曲,它不是很多,可能就那一首曲子弹一生。

 

其实范仲淹先生,应该古琴弹得也是很好,但他一生只弹一首曲子《履霜操》。这个故事讲起来就很有味道了,跟我们这个主题,现在怕跑题了。后来我也只是听说这个叫《履霜操》的这首曲子。《文王操》听过吧?(听过)。然后我去查了,查完了之后眼泪就流下来了,因为这首曲子跟范仲淹先生他的人生是很相近的,内心他也有一种惆怅吧。

 

其实他的身世并不很理想,而且不为族人所认同,是赶出去的。所以《履霜操》也是一位哲人不被家人理解,心中的一种惆怅。好像快冬天了,外面有一些霜,就是天气有一点寒冷了,就踏在这个草地上,大家能不能感觉一个人的那种感受?然后一生只弹这首曲子。

 

“乐也。”那是不是这块玉就完美无缺了呢?你会发现很少找到一点瑕疵都没有的玉。在我们看起来很完美,但是真正的工匠会看,这里色泽有点不一样,这里或者有一个小杂质,或者这个图案有一些不均匀的地方。你会发现玉都不是说百分之百的完美无缺。

 

尽管可以说每一块玉都有它的瑕疵,但是妨不妨碍它成为我们所欣赏的贵重的物品?(不妨碍)。它会不会掩饰?(不会)。玉它有这样一种品质,它不会去掩饰。虽然有瑕疵,也不会妨碍到它的光茫。所以,“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被称之为“忠”。“瑕”是它的一种不完美的地方,有夹杂,或者有瑕疵的地方。不大,但是有,虽然有,不妨碍它的光芒。“瑜”就是玉的一种光彩。

 

其实从这里大家也能领会,君子有没有习气?(有)。有没有犯错误的地方?(有)。但是他掩不掩饰?(不掩饰)。掩饰,他就是小人了,他不掩饰。但是尽管有一些小毛病、小习气,可以说每块玉不一样,每个人也不一样,但是这个是少数,大多数人家还是很欣赏它的什么?光芒,好的地方,所以“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虽然好的地方多,但是它还是精益求精,去把瑕疵的地方改正,从君子向贤人提升。“瑜不掩瑕”,这样的一种特质被称之为“忠”。忠就是心不偏,不自欺,有错误我们正视,我们面对,我们不掩饰。

 

还有一种,就是玉有没有一种光彩?它有两种光彩,一种是外在有一种光彩,但是你细细去看,在它的里面有没有感觉有种透明?(有)。在里面它好像是一种淡淡的一种光彩,一种色泽,从里往外就有点透。

 

它不像石头,石头你最多只能看到它外面的,就算有光彩,也是外面的,你里面就看不出来。但是它有一种透明,就是从外到里都能够看到。不是外面一个颜色,里面一个颜色,就算里面颜色跟外面颜色不一样,我们能不能看到?能看到。这种属于“信也”,信就是表里如一。“孚尹旁达”,“孚尹”是它的光彩,“旁达”,从侧面你就能看到它的内部、里面,就是不会城府很深,没有城府,这种就是“信也”。

 

而且有的好玉,它有一种气,这种气有一种“气如白虹,天也”,这个可能就更深刻一些。将来大家有机会有玉的话,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家里传家宝,是不是那块玉特别得值钱呢?不是了,要值钱,那黄金不更值钱吗?就是那个玉它其实是传一个人的品行。就是你在抚摸,在看,不知不觉,尤其是通过学习,我们没通过学习也不了解有这么多的德行,通过学习之后,不经意间你会有一种领悟。

 

而且玉是有灵气的,时间越久,好像都有一种灵气。是不是呢?的确是,因为物质它有感知能力。就是祖祖代代对这个玉的一种欣赏,一种爱护,它那个磁场,它的那个信息,都在物质当中有保存。你们不要听完就买块玉做传家宝,当然有这个条件,我觉得是件好事情,从你开始传。“天也”,这个跟天道相通,所以地、人、天都是相通的。

 

而且你会发现,有玉多,或者有宝玉的山川特别得秀美。你说那个玉在石头里面,石头又在山里面,那些寻宝,去寻玉的人,是不是每个山就去挖,看到石头就去敲呢?那我估计啊,累死了。他们怎么会发现这座山就特别容易出宝玉呢?他们会看这个山川特别得秀美,水流等等,它有股灵气,山水有灵气,这个山一定有美玉在。你们不要改行了啊。“精神见于山川,地也”,跟地相通。

 

还有两个,“珪璋特达,德也”。“珪璋”,现在我们不太熟悉,在以前就是上朝的时候有没有大臣拿的那个板子?那个板子有时候写一点怕忘的事情,很多是用玉做的,不同级别的玉。这个珪璋的背后是形容一个人的地位,和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讲宝就是很名贵的玉器。“珪璋特达”,他能够越来越名贵的背后,除了有才,他一定是有德在后面支撑,“德也”。

 

而且这个玉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非常得尊重、喜欢。“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大家算一下,夫子看出玉一共有多少品德?十一种。大家有没有看出圣人、贤人跟我们的区别。我们看,最多看几个?看得就很少。

 

今天我们会去思考,难道夫子仅仅是赞赏一块石头吗?(不是)。这块石头实际上是在鼓励,或者是勉励谁呢?勉励我们每一个读书人。要像玉一样的纯洁、有仁、有智、有礼、有乐,乐yuè包含乐lè在其中,有忠、有信、通天达地,而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大家能够想像,成为这样的人不管在哪一个行业,请问他会成为什么样的材质的人?有没有发现叫栋梁之材?那你说谁才可以成为呢?你们要认真想一想,这个话不能随便答,答完之后就把你包括进去了。请问谁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才?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而且人人都应该成为。为什么有的人成为,有的人不能成为呢?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自然的造化。

 

一种,它不是玉,再怎么琢磨它还是石头,其实每个人都是玉。我们现在拿人的一个特质来比,有的人经得起琢磨、切磋,它就成美玉了;有的人经不起切磋和琢磨,它就变成瓦砾了,一生也就那么过了。都过一生,有些人很伟大,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值得人尊敬,有些人可能活得比较卑微。

 

怎么样成为一个受人敬重,就是一块宝玉,就是我们讲成器?我们常常讲小孩子要成器,而且要成什么器?大器。怎么样成为大器?所以这两句话特别有味道,就算是块玉,也要经过什么?雕琢。就算是人性本善,具足万德万能的一个人,他要成为一个大器,他要经过什么?(雕琢)。

 

人的雕琢是不是拿个砂纸?不是,那就学呆了。人的雕琢是靠什么来雕琢?(学习)。你就发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都是这样的道理。这个学,它跟琢磨,跟一种我们讲吃苦耐劳是联系到一起。

 

学的机会可以说人人在这个时代都有。以前或许读书的机会少,但是虽然读书机会少,很多人还是一块宝玉。为什么?因为他们愿意在家庭、工作中去付出,雕琢起来。而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有读书的机会,但是不是人人都一定成为像块美玉一样的人呢?(不是)。

 

所以“欲做精金美玉的人”,想不想做?(想)。好像声音有点犹豫,真想假想?(真想)。真想就别后悔。“欲做精金美玉的人”,成为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讲一个大器,“须从烈火中锻来”。所以人都是被磨练出来的,很多的磨练,而今天我们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在学习中对我们的磨练。

 

“烈火中”,都是这样子锻炼出来的。经得住锻炼,那就成为金精美玉的人,做出贡献,为人敬仰。经不起锻炼的人,就淘汰掉了,是不是别人把你淘汰掉呢?(不是)。是谁?(自己)。自己放弃了自己,我们讲自暴自弃。

 

你说自暴自弃,不吃那个苦就很轻松吗?可能二十岁到三十岁他不吃这个苦,其实二十到四十岁这二十年是特别重要的,这个时候你不努力,后面几乎就没有什么机会了。这孔老夫子曾经讲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也就到这样子了。不说全部,但是从一个大概的角度。

 

这二十年很多人会不会认为这是我青春最宝贵的年华,不能辜负掉?你们都听过,“对自己好一点”等等这样的一些话。是,他好像也该玩玩,该乐乐,那时候身体也好,精神也好,朋友也多,也没什么负担。

 

好了,玩过去之后,可能人生从四十岁开始,其实不用到四十岁,现在可能三十多岁就已经有点驼背了。就像我,为什么?生活的压力等等就让你已经不太笑得出来了。而且不但是三十多岁笑不出来,你一直到八十岁笑得出来吗?笑不出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且这个苦吃得值得,我们不吃无谓的苦。你吃一大堆无谓的苦,最后从年轻苦,一直到老你还是苦,那还不如年轻乐一乐呢。所以我们这个苦是理智的,值得的,而且知道是乐在后面。

 

所以真正我们今天学,尤其是学习,跟大家探讨一下我们怎么吃苦耐劳,好吗?(好)。能不能吃,咱们先慢慢讲,咱们先看看要吃哪些苦。不然到时候你又后悔,觉得都是被马涛给害的,我没害你啊。大家其实有经过一些应试考试,其实应试考试你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你如果从认真学习、做题,从这种勤奋读书的角度来看,算不算人生的一种财富?(算)。我觉得是一种人生很宝贵的财富。

 

不然的话,你会发现好像读书很快乐,快乐读书那是到相当的境界。很多观念一定要认真思考,不然你跟七八岁的孩子,十几岁的孩子说快乐读书,孩子高兴死了。我们小的时候不就贪玩嘛?让我们不做作业多开心啊。但是快乐读书的背后,它是有条件的。而从刚刚开始,你的一些基本的功夫,你要开始去下,背书、写字、作文,还有好多好多方面,你不下这个苦功夫,你看你那个乐能乐多久。

 

别人吃了这个苦,那个水平绝对是不一样的。其实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们亦如是。我们看看同样在学习的一些孩子们,我们先不讲他们学习的内容怎么样,这个我们再来讨论,我们先从他学习的劲头来看,学习吃苦耐劳的这种毅力来看。

 

有没有在社会上的一些学校,我们就拿江苏来讲,这个是我们比较熟悉,教育质量都抓得比较严。从初中开始,你看孩子去读书,几点钟就去上学?就是比较早,有的是七点半就要到学校。七点半到学校的话,他起床还要去吃饭,还要坐车过去,或者骑车过去。这们讲初中这样,初中多大?十二岁吧,十二三岁这样的一个年龄层。

 

然后到了学校开始去学习,我们先不说他排的课程怎么样。一直学到中午,中午用餐,都是统一在学校吃饭,吃完饭之后,是不是给你一人一个小床睡一觉呢?我估计绝大多数可以说是都没有这个条件,最多在教室里给你趴一会儿。那个趴一会儿,您想想那个孩子都是精力旺盛的,你能趴多久?然后,可能有的老师还趁这么一点儿工夫,补一点语文,补一点数学。

 

下午又是几节课,下午就算是到了下课时间,有时候是考试,或者摸底考试等等一些,还是讲卷子,还是布置一点题,大多数都会再晚一点。晚一点回去之后,到了家,稍微吃个饭,玩一会儿,就要开始做作业。大家知道一般会做到几点钟?看学校的一个重视程度,还有就是孩子的一个效率。九点多钟做得完的都算比较早的了,大多数可能十点。

 

有时候孩子累到他也困,就是你看早上几点得起来,到这个时候也会困,困了肯定也就写不了作业,写不了作业,到早上三四点他就得起来,为啥?他得把那个作业赶完,除了极少数到学校去抄,可能我们也干过这个事,但是大多数还是有一种,我得把我自己的作业做完。你说是老师不爱护,还是怎样,我们先不谈这个。就是这样子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高一只有比这个更紧张,不会说更松。

 

这六年,如果老师引导得好的话,对一个孩子勤奋读书有没有很大的帮助?(有)。诸位学长,这还是学世间的学问,数学、语文、英语、化学,是吧?我们今天圣贤教诲的学问,会不会比语文、英语、数学这些来得低的呢?(不会)。只有更高,而且是更不容易理解。请问我们应不应该花这样子的功夫在其中?(应该)。而这个功夫是不是三天、两天、四个月呢?(不是)。

 

你会发现都是几年下来,几年下来看似好像很辛苦,但是你看全国有多少孩子是这么走过来的?多少?一千?一万?论以千万计,论以亿计的孩子,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读书应该要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然不是说我们要求大家在这几个月也拿出这种精神,拿出这种精神我看上课全都打瞌睡。就是在我们往后的求学生涯当中,只要你有条件,家庭、工作平衡得好的话,要不要拿出一种吃苦耐劳,勤学的劲头?(要)。这个勤学背后就是我们在雕琢自己。

 

在以前,有老师,有父母在督促,孩子其实也蛮配合的,所以他也容易成长。而在现今这个时代,不容易了,成就一定要靠自己。所以古人讲道,这个时代要能够成就,有两个重要的条件。

 

哪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要能吃苦。大家吃苦的水平怎么样?你不要望文生义,说:“来,拿点黄莲来。”那个还不是苦,是吧?其实学习,如果我们讲苦,因为它苦尽才能够怎么样?(甘来)。你苦都没尝,就想甘来,那个是不可能的。

 

我们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叫作“书山有路勤为径”。你们都知道啊?“书山有路”,这个勤不要跟别人比,比到最后你会吐血。为什么有些人三点起来一天都精神,你三点起来,到了八点就开始犯困了?而且你发现有时候没休息好,是整天昏沉。好像中午有时候我们也是,有点事没有睡,整个下午整个人是昏的状态。因为我们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耗损的精神是比较多的,所以中午一定要有一定的时间来休息。

 

所以这个勤是相对,相对谁呢?相对我自己,我比以前勤奋、好学、努力一些,就很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是什么作舟呢?(苦作舟)。先得吃苦。不然你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是在苦的基础上,不然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很难进步。

 

其实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有没有在不知不觉格物?(有)。格了什么物?还贪吗?(不贪)。还有时间看手机吗?(没有)。还有时间想着逛街吗?(没有)。还有时间去淘宝吗?你会发现,你很专注、很认真的时候,真是一个很妙的方法。你说累不累呢?不能说不累。但是累,你会发现它有一种很好的地方,就是倒头就睡,睡得一定特别香。“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在很多方面条件比古人要好很多,省下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学习的资源很丰富,条件也很方便。我们有没有比古人笨一点?没有,我们比古人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成就不如古人呢?如果要说缺,吃亏就吃在一个字上——懒。“苦作舟”,所以吃得苦,你才后面有甜,屈得下,你才跳得高。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要吃哪些苦。你们背书怎么样?还可以,是吧?好好背,真的鼓励大家,哪怕忘了,你也把它背下来,后面再捡起来就很容易。而且经典的一些义理、韵味已经内化了,我们虽然文字忘了,但是那种义理它会对我们有影响。其实在背的同时,也是特别练我们的精神专注。

 

我们不是常常讲,叫“读书千遍”,是吧?实际上在读书千遍这个方法下,最高明的方法就是背诵了。不能背,所以才让你读,这是退而求其次。如果你能背的话,这个是在“读书千遍”当中,你读一百遍的效果,和你能把它背下来,这个是不一样的。好,大家努力。

 

还有哪些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早起,你会发现早起就好像搏斗,而且叫作稍微一松劲就又睡过去了,这个真是很难。要克服,有几个方面:一个就是晚上少吃。但是现在我们有劳动,晚上最好都还是吃一下,这个是在平常的一个情况下。还有一个,你的杂念少,欲望少,你会发现我们需要补充能量的这个时间就会少很多。

 

还有哪些?专心,也是一个要练的功夫。不能专注,什么事都做不成。而今天我们讲到的这个读书,不仅仅是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老师,这个要求会更高。你做哪个行业,你说你不要学习,你说你不要认真读书?你花那些时间,虽然是一百个取一个这样的比例,为什么总还是有人能考上?因为他真是下了功夫,他必定有那样一种好的结果。

 

好,还有哪些要吃苦耐劳的?你们先讲,我后面讲,好吧?一看你们就没吃过苦。坚持,就是持之以恒。一天你勤学十二个小时不算啥,三天也不算啥,一个星期也不算啥,多长时间?当然,你一直这样,它有一点进进退退,但是你能够保持三年以上,基本上这个习惯就形成了。大家不要说我几个月,几个月你还是很难的。

 

持之以恒,这个是我们特别特别重要的。可以说是所有这些苦之后,都要有持之以恒作为一个兜底、基础。还有哪些?信心。这个也蛮考验人的,比如说你刚刚学的时候,信心满满,越学越发现自己一身毛病,越学越发现老是说错,做错事,你会发现自己有点没信心。

 

甚至有一次分享,被人骂得体无完肤,那个很打击人的。打击完之后,怎么办?这个时候就看我们能不能吃得了这个苦了。吃得了,你继续坚持,你会发现,这个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成长的契机。“知耻近乎勇”,你退心,退心就退心了。这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而且很多会经历很大的一种信心的考验。还有哪些?自欺,这个也是要诚意正心的。还有哪些?好吧,我来讲几个,好吗?(好)。

 

耐惊、耐烦,有时候还要耐得了烦,“烦”,繁琐、烦躁。这个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当中,都会出来的各种考验。还有耐怕。怕不怕分享?(怕)。不怕?(怕)。怕,是吧?越怕越要去突破。当然不是说有些学长举起手来,然后说:“我来练胆。”“回去,回去。”不是这么练胆的。

 

很多都是要去突破的,尤其站在前面,你是给人报告,你是分享,你是介绍,你是交流,我们不光定义在讲课这个角度,这都是对我们内心的一种考验。虽然会紧张,但是你真有东西,紧张过之后,你稍微定一定,你的东西就开始出来了。

 

但是害怕的是就算你再怎么定,肚子里没东西,晃一晃,晃不出墨水来,那你这个就不行了。我们能理解他有满腹的经纶,满腹的墨水,他倒不出来,但是他只要定一定,只要稍微适应一下,只要稍微习惯一下跟人交流,他的体悟,这种修为,就出来了。而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多积累。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也要耐得住的。(寂寞)。你们也知道啊?看似好像很多人在一起学,实际上大家都是各人学个人的。或者是我们形容上路,或者爬山,是有同参道友跟我们一起爬山。别人也最多拉你一把,背你一把,也是在你最初刚刚开始走路的时候有一点障碍,能不能一直把你背着走?(不能)。

 

就算背着到那,也不是你自己到的,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走。在这个漫长的,就是我们讲打磨、切磋、琢磨的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特别喜欢热闹的,特别喜欢交际的,这个都是很大的障碍。

 

除了耐得住寂寞,还有一个要耐得住,既然作为读书人,要不要能够在格物方面、名利方面要能够放得下?虽然将来会接触到很多名利有关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一生要能保持一种气节,从读书开始就要有一种清贫。耐得住吗?(耐得住)。怎么都是女生在讲啊?

 

清贫,其实不是说到一贫如洗,现在这个时代我看你穷也不会穷到那样去,但是会比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要低一些。虽然低,你会不会在那里自惭形秽?如果会的话,劝你不要走读书这条路。

 

因为这个是“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很多圣贤人的教诲值得我们好好来参考。这个不是来要求谁,是我们自己看,我吃得了这个苦,耐得了这个寂寞和清贫吗?耐得住,好好走。耐不住,可以想一想我为什么耐不住?然后发现原来只是一种习气在作祟,自己其实也没搞清楚,那这样子你还是可以放得下的。

 

结果发现还是很纠结,还是藕断丝连,还是觉得喜欢热闹,还是受不了这个苦。如果吃不了这个苦,把它放下,放下也就放下了。但是你想,把这个放下了,难道从此以后就没有苦了吗?(不是)。你会发现还有苦,什么苦?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苦在其中。

 

所以这个苦它是一时和暂时的,它不是长久的。不是这一生都是要这样苦哈哈地过,我看到一定程度,比如说背书,背得很熟的时候,你会不会发现你会思如泉涌?高兴了,出口成章,那你就感觉这背书真快乐,是吧?早起,你发现三点钟起床,也还是精神饱满,而且休息得也很好,你会发现原来早起真好。

 

专心做任何事情,哪怕你没做过的事情,没接触过的事情,你会比一般人更快地契入它的精华。为什么?就是你那个专,你会发现原来专心真好。持之以恒,你会发现我们不再一惊一乍了,不再担惊受怕了,不再怕麻烦了,不再怕琐碎了。其实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从这个苦中就脱离出来了?

 

今天你不愿意吃这个苦,在学习中不愿意吃这个苦,好,那我们说在生活中难道这个苦就远离你了吗?(没有)。你不背书,你没有成长,曾经很多的父母就教育孩子:孩子啊,你往后你看看这个社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苦,你能够好好的,有能力做得更好,你没有,你说你看怎么办?

 

该起床不起床,懒的话,疾病丛生,到时候真的是就卧床不起了,想起也起不来了。心神散乱,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有成就的。半途而废,没有信心,这个都是很可怜的。发现这里不能够好好做,有没有可能一生都担惊受怕?(是)。不但他担惊受怕,他的一家人都会担惊受怕。不能耐烦,这些都是我们要能够突破的。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这句话很有味道,大家好好去参,这是孟老夫子讲的,“惟士为能”。这是贤人讲的,那圣人孔老夫子讲的一句,“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怀居”可以说是一种安逸一点的,一般人觉得一种小资情调的一种生活。这是一般人,他是这种想法和这种享受不足为奇,而且在某种角度他觉得很美好。但是作为读书人来讲,“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种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好)。在六七十年前,曾经也是有一位年轻的人,因为失学,动乱、战乱失学,很渴望读书,也没有太多机会可以去读书,但是因为自己有这份心愿,工作也很忙,但是总有一点业余时间。业余时间,有很多的人就叫休闲,叫享受生活,比如说去看电影,比如说去游山玩水等等一些。这个年轻人他选择的是在图书馆,或者是在书店,看一些好的书,他兴趣很广泛,都能来看。

 

条件很艰苦,买不起书。看到有些好书,就会跟老板讲,“我能不能先拿回去看?我赊账,等发了薪水我再来还。”我想你是个书店老板,看到这样读书的人,赊帐没问题,甚至还送一些书。所以,这样子去读书,会有很多朋友,二十多岁年轻人看到这种也会劝他,觉得他苦。怎么劝呢?带你一起去玩,带你一起去看电影等等。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看上两场之后,“电影真好看”,是吧?要玩起来是有好玩的时候。这个年轻人说:“我不是不知道玩,我也不是不会玩,只是现在不是我玩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有好多要去学习和充实的地方,我晚年再来玩。”

 

大家知道我讲的这位,就是我们尊敬的师长老人家。其实那个时候师长老人家有讲道,他之前的朋友都劝他要去享受人生,师长老人家说:“我现在好好读书,往后我享受人生。”几十年之后见面了,大家都说了一句,“你这条路走对了。”而且是真的从六七十岁开始,不是在一个地方,你说玩也行,还是怎样。师长老人家说:“我满世界玩。”这是用他们的话来讲,其实是满世界教化,那种自在。

 

而且师长老人家讲经,像不像我们这么辛苦还要备课?往那一坐,就是那种自性流露的智慧就流淌出来。如果没有前面二三十年的勤苦的修学,有没有到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乃至九十一百岁这种的逍遥自在?大家是想现在逍遥自在,还是希望往后后半生逍遥自在?(后半生)。选择了前半生轻松,你后半生也不会自在到哪里去。前面辛苦一点,你会发现,我们的人生,会无限得宽广。

 

而且在我们承担一份读书人的使命的背后,真的是要吃一些苦。你不吃苦,你没有品尝过痛苦,当然这个看你怎么去体会了,不一定是你一定要亲身去体会,但是你曾经有过吃苦的一种感悟的话,你就会发现,太多人的日子不好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将”是还没有,“降大任”,大任一定是降给谁呢?(大器)。如果说我们是小器呢?只能小任。因为大任一定给压塌了。而这个大器是不是他一生出来就是恢宏大度,不得了?他是怎么成为一个大器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他是这样子成长起来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大家不要想着是别人,好吗?因为有一次,蔡老师讲完课之后就说:“弘扬传统文化要靠谁?”然后下面说:“蔡老师。”他们很可爱,我记得那一次正好我做主持,他们蛮可爱的。

 

这个“斯人”是我们,这不是要求谁,也不是说喊口号鼓舞谁,实际上不是。从我们内心,你想一想,人反正这几十年过这一生,偷安一时也就偷安了,你再发现那些不怎么努力的,就是松松散散地过一生,你有时候听听他讲心里话,他会感觉好懊恼,好后悔,好难过。与其在那里那么难过,不如振奋起来,咱做点什么。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你不是有所振奋,做点什么,充实;要么就是在那里感叹,在那里借酒消愁,在那里就不知道怎样。其实我们很庆幸,我们能够在年轻的时候,能遇到传统文化。除了自己受益,我们觉得能够为传统文化做点什么。

 

大家想不想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也有孙子了吧?有了吧?(有)。你想不想孙子问,“爷爷啊”,或者“奶奶啊,你什么时候学的传统文化?”你当时说:“奶奶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了。”这个时候有人是可以很有底气地讲,但也有人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学过。”大家想不想到时候愧对孙子?(不想)。因为孙子会问:“奶奶,那您做了什么呢?”

 

就是在这个大时代当中,我们既是不幸,又是很幸运的一代人,而且也都是读圣贤书的人。我们有这份心,我们应该要做,也正是有这份心,所以我愿意接受磨练。这个磨练你说是父母加给我们的?我们不喜欢父母,有情绪。是老师加给我们的?你不高兴,你不愿意接受磨练,甚至还有可能恨老师,别说对老师有好感了,都可能是恨上老师。

 

而今天这个磨练,如果是自己认识到,至于能承受多少,我们慢慢来,但是首先我有这份心想来承受。其实就从有这份心开始,就算是别人有意刁难你,你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很痛苦呢?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这个身体的苦还不是苦,苦的是我们的心志。这个心志可以说从各个方面来考验你,它不是在某一个方面。在你成功的时候,有人毁谤,在你失败的时候,甚至在你掉到井里面的时候,不但没有人拉你,还会怎么样?(落井下石)。痛打,你们讲的啊。

 

如果你曾经经历过,你知道那个感受,就算没经历过,你想像一下在井底的那个人,你觉得那是什么感受?来,我们感受一下。其实这个苦,它比你干三天三夜不睡觉那个苦,还要来得更苦。你帮人,甚至还被人陷害,掉到井里没人帮助,还有人落井下石。这个时候,您会不会流着眼泪,背着包包回家?不容易,不容易。说起来我们觉得苦其心志嘛,不就苦其心志嘛,但实际上那个苦来的时候,真是一种考验。

 

但是这个考验过了之后,其实人生是一种解脱。你会发现连这样的考验你都能经过了,你觉得人生还有别的一些小坎儿啦,别人给你瞪个眼睛啦,别人说你两句了,你觉得你还会难过吗?(不会)。其实我觉得就不会难过了。

 

甚至不被家人理解那种苦,其实范仲淹先生都经历这种苦难的。所以当时我是听我们的一位老师讲到范文正公的风范,当时就讲道,范文正公一生只弹这一首曲子——《履霜操》。后来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真是感动得流眼泪。因为他也不被人理解,而且他也不被家里人理解的那种苦。

 

但是他走过来了,不但走过来,他的内心是一种宽宏,而且应该是一种乐在其中的。他的乐不是说自己过得很好,而是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很多人离苦得乐。他的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乐”能乐多久?(很久)。但是这个乐也是从这个苦当中走过来的。

 

“必先苦其心志”,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一个方面叫“劳其筋骨”。所以劳作,习劳很重要。而且“饿其体肤”,这个“饿”不仅仅是说没饭吃。大家在这个修学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深义,不然你望文生义,你就麻烦了。有没有人刻意饿自己的?有,那会饿出毛病的。师长老人家也讲道:“不要做无谓的苦行。”苦行就是我们讲磨练心志、身体,这个是有它的必要性,但是绝对不要做无谓的苦修和苦行。

 

“饿其体肤”,其实在这个背后,它有一层含义,就是你生活物资缺乏,虽然缺乏,但是你生活还过得去,其实这个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且在一种无依无靠的状态。

 

很多人帮你,很多人成就你,好不好?(好)。没有人帮你,没有人成就你,好不好?(好)。哪个好?(都好)。哪个更好?会不会永远都有人一直帮你,扶你,撑你,捧你?(不会)。有一天没有人捧你了,没有人撑你了,你会发现你整个人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而那个没有人扶,他还是顽强地自立自强,而且能够成长起来。有人扶会不会就翱翔于九天之上?没有人扶呢?他自己也能够自立自强。所以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这种自立自强,能够培养起来。

 

曾经蔡老师送我一句话,“持之以强力”,就是要有一种坚强。当时还没太看懂,老师就不经意间讲,不要想着靠谁,不要有一种依赖、依靠的这个心。“持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成之以无私。”其实这每一句话都是相辅相成的。

 

你好像承担一些什么,但你后面没有这份无私的心不行。你光有一份无私的心,你没有一种勇于、敢于去承担的这份心,不行。是不是我们做很多事情全部都万无一失呢?(不是)。

 

你会发现你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的,也是在没有任何支持和依靠的过程中,你要么选择不做,要么选择想办法把它克服。可能在这个克服过程中有做对,有做错,不管做对,做错,都是一种成长。

 

所以,空乏其身,大家会不会有一天在将来工作和弘扬的过程中,陷入到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会)。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这时候还念得出来吗?怎么又摇头了?应该要念得出来。我们不要寄希望谁帮助,为什么呢?有时候不是别人不帮助,是我们缘分不具足,但是在哪怕没有帮助的时候,在空乏其身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成长起来。“成之以无私”,这是老师当时送给我的三句话。

 

书本上得来的跟实际各种变化有很大的差别,“行拂乱其所为”,你发现跟书本上完全不一样,我该怎么去做,你该怎么去调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有这一切,诸位学长,是为了什么?动心忍性。心为什么会动,心为什么会偏,在这些过程中你才能看得见。

 

不然今天我们说我们把名放下了,比如现在就坐在这个教室,你有没有感觉放下名好容易啊,是吧?(是)。容易吗?(不容易)。这个名是不是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听课,说放下名利,您就放下了呢?(不是)。请问这个名在哪放?在名利中放。就是名利来的时候,你在意还是不在意。你在意,你放不下;你不在意,或者越来越淡的时候,你发现我们才放得下。

 

所以你不经过这样的考验,你怎么说你就放下了呢?而且是“忍性”,忍住我们的一些坏习气。坏的忍住了,好的就出来了,“增益其所不能”,请问这个“增益”得很多的地方是为了做什么呢?大任。

 

诸位学长,何谓“大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没有比它更大的大任了。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事情非常多。哪一个是跟我们的社会,跟我们的国家,乃至天下都息息相关的,而我们在其中作为一份子,又能够做一点什么?我们可以站在这个时代的层面上,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我们一起来展望一下好吗?(好)。

 

这个时代发展变化非常之快,之多,随之而来,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甚至是危机。而这些危机可以说是世界上很多志士仁人都在思考,以及希望能够来解决的。就像七十年代,世界的大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就已经展望到二十一世纪的一些问题,而且从现在来看,问题的确很严峻。

 

那要能够解决,他也提出了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今天我们要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是要能够靠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或者我们的汉学,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安身立命,教学为先。”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总是要有一个定位,你是在家庭,你是在团体,你是在社会当中,你这个身安在哪,定位在哪,你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立命。不然人生就好像云一样,飘来飘去,就好像浮萍一样。你就算想有建树,但是你也没有一个发展。所以人生我们知止、定位在哪些地方很重要。

 

那是不是我们想定在哪就定在哪呢?是不是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有没有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生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如果问十个人,十个人会怎么告诉你?“请问这位先生,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上?”他会不会告诉你是你的手上,或者是上帝的手上?他会很肯定地告诉你,掌握在自己手上。

 

你接下来问一个问题:“你掌握得怎么样?”他会不会觉得不怎么样?当然,他只是为了顾面子,“我掌握得还不错。”当然,不错的背后还有一些有遗憾的,而且这些遗憾是很遗憾的一些东西。

 

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却没有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好?诸位学长,什么原因?就是不知道命运的真相,不知道为什么掌握在自己手上,我该怎么掌握好,哪些是让我的人生命运走弯路,哪些是让我人生吉祥如意。而这些都要靠学习,靠理解,然后才能够把它做好。

 

所以“安身立命,教学为先”。而安身立命,教学当中有一部最好的教材,哪一部?《了凡四训》。“安身立命,教学为先。”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一定是要有一个事业。别人给你的一个事业,只是别人创造的,你如果没有能力,就算是再好的事业,你也不一定守得住。

 

而一个人自己在从零,从基层慢慢地成长的过程中,实际上他都是在一个创业的过程。其实大家不要看到这个创业,不要老想到去买那个什么股票,是吧?不要想的是拿一个什么商机,开一个小店,是吧?这个也是业之一,但是今天,我们圣贤教诲、传统文化的弘扬要不要我们脚踏实地?(要)。别人给你做好的放在那里,你就算觉得很方便,但是因为没有那个学识,也不见得能够守得住。

 

而且每个人都要成家,想不想家庭幸福?(想)。需不需要教育?(需要)。如果每一对夫妻,在结婚之前都能够上上五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好不好?(好)。现在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工作,上次听到有一个地方它有这个条件。民政局这边要发结婚证之前,必须夫妻两个人要一起听课还是怎样,就必须参加完这个三天还是四天的课程,当然是光碟的了,不然这个量太大,老师也会讲到受不了。

 

光碟就没有问题了,把他们组织组织,然后让他们就进去去听。就算是不爱听,我想总是有那么几句,因为跟自己切身有关的,都希望家庭和睦,孩子教育好,然后听上三天,对他的整个的人生,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

 

“创业齐家,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团体,哪怕是三到五个人,都离不开教育。我们讲达成共识,见和同解。你是一个事业,你有一个理念,有个大家共同追求的一个方向,这样子才能做好。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到人会通情达理,人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那就有礼,有义。人人都有礼,有义,这个乡土变成了什么样的乡土?“礼义之邦,教学为先。”

 

“和谐稳定,教学为先。”社会是很复杂,或者是多样化。有的是这样的信仰,有的是这样的思想,但是大家都能够和睦地、和谐地相处。所以国家对和谐稳定其实做出的投入是蛮大的,听说维稳的资金也是非常可观的。

 

甚至是中国人最习惯的交通工具是高铁嘛,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的高铁都一个号?(和谐号)。你们都知道啊?其实每次看,不知不觉有没有在提醒?而且为什么高铁是和谐号呢?你发现是不是一家人都坐这个高铁呢?坐这个高铁是哪些人?各行各业,全国各地的,不同目的,不同的一个原因,但是都是同一个目的,到北京,是吧?然后大家这一趟路上,要和谐,实际上都有一种教育的意义。

 

和谐才能够稳定。现在我们国家在一个很好地、快速地发展的过程中,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稳定,就是和谐稳定。我们应该要给国家的安定做一份贡献,能不能常常批评社会,批评政府?(不能)。会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是这么常常批评的结果,一定会造成社会的各种的不安定。

 

这些都需要教育来达到,所以现在各个社区、各个地方,都建立了道德讲堂。“国丰民安,教学为先。”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各业都会好好做,不会危害社会,百姓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这样子的一种发展不仅仅是国家会有这样的好处,因为它会不断地推广,会来学习。现在包括图文巴,澳洲的图文巴,也是在和谐的一个小城,建设非常得有成效。在那个地区有十几个宗教,种族也很多,但是在一种活动,互相的理解,在教育之下,这十年,图文巴这小城也呈现出一个和谐的景象。

 

会慢慢地推动整个太平的盛世,而且这个太平盛世,诸位学长,您希望保持多久呢?长治久安。只要你忽略了,人心就散了,人心就坏了,那这些美好的就消失了。所以这个教育是不是一时的呢?(不是)。而且这个教育是长久的,代代的都一定要有人来承担这样一种的使命和责任。“长治久安,教学为先。”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