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礼记·学记》第六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第六集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请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我们来把经文读诵一下,“虽有佳肴”,预备起。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家有看过菜谱吗?(有)。有没有看到很精美的食物?(有)。有的食物可以叫色……(香味俱全)。你们太了不起了,看到图片就知道啥味了,而且知道香不香了。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一定很香,有多香?不知道,一定要尝一口。

 

说辣,这个很辣,有的人觉得就不辣,有的人觉得已经辣得快流眼泪,所以食物需要品尝,知道味道,而且吃下之后它才能够有营养,学问必须要得到受用,这个受用就是我们能够品尝到。知道它好,究竟有多好;而且给我带来具体哪些好处。你越能够了解它具体给你带来哪些好处,你越生欢喜心,而且益发地努力去品尝。

 

以前有些美食家是吧,别人做他还觉得有点不放心,自己做,自己来品尝。学问一定要得到受用,不然就会变成“说食数宝”。“说食”就是你拿着菜谱,你拿着这个菜的照片,在那儿说,“好吃啊,好吃啊,太好吃了!营养啊,营养,太有营养了!”旁边人被你忽悠地,正要流口水的时候,突然问一句,“你吃过吗?”你会说,“还没有。”

 

有一些很有善根的,他就信了,他也去吃,那有没有很多人会怀疑?(有)。所以我们学习,要去教或者是帮助别人,首先自己得到真实受益,才能够给别人带来欢喜。

 

而且这个食物你是真吃过,你描述起来,就不是仅仅局限在别人给你写的几个说明,你会把这个食物入口的感觉,香、酥、软是吧?就算没有尝过的人,因为他一听你讲,他首先就有个判断,你一定尝过了,不然不可能讲出这种味道来。

 

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往这个方向走,最初刚刚开始都是拿着菜谱,都是拿着图片,然后我们心生向往,但是你不能三年之后还是拿着图片,去跟人做介绍,这个就,自己也没信心,别人相信的也有限,那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圣贤教诲的受益,就是品尝到呢?

 

有四个步骤,或者四个层次,是哪四个层次呢?在经典当中,我们的祖师把它分为四个层次,实际上每一部经,或者每一句教诲,都有这四个层次,叫“信、解、行、证”,它既独立又统一。

 

首先,先有一个“信”,下次我就打一张特别好吃的(图片),你们喜欢吃什么?(饺子)。饺子不大看得出来,最好就一张披萨,素的那个披萨是吧?(嗯)。下次打印两张漂亮一点的,然后让你们看一下。就是首先我们相信嘛,你一定是没尝到,你没尝到你就相信。

 

这个相信有一点是相信介绍的人,甚至是相信我们看到的这个图片,那这个信是一种什么信呢?(浅)。有没有一种很浅?(是)。甚至是听别人说,大多数开始,但是有没有人看了之后不感兴趣?(有)。甚至他觉得,或者吃饱了,或者是种种原因,他不感兴趣,那他就没有这个“信”,他也就没有想着再去品尝。

 

所以有想去品尝,首先有这个信,但这个信深不深?(不深)。一般来讲是很浅,除了极少数人,他那个信心是很坚定的,没尝到他也相信,这个属于“上智”和“下愚”这样的两种根性。大多数还是有点怀疑,因为没有真实品尝到,你说很香,究竟有多香;你说很甜,究竟有多甜;没尝过,它也只是一种感觉。

 

那圣贤教诲我们刚刚开始学习,不管是你听的《幸福人生讲座》,偶尔听的,是别人介绍的,还是爸爸妈妈给你介绍的,还是偶尔看到一本书或者一张光碟,我们多多少少会有一点信心,不管你这个信心是从哪里,是迷信,还是相信那个人,你对他有好感,所以他讲的话你不排斥,但是不是完全理解他讲的话呢?(不是)。

 

如果完全理解那就不得了了,是吧?(嗯)。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去想,你是有一点好感,还是有一点信任呢,先从这里建立一个基础,建立这个基础之后,我们不是盲目的,我们要听一听他讲的有没有道理。

 

不敢说有百分之百都理解,但至少有百分之十觉得跟我的生活习惯,跟我的一些认知,我觉得有可以认同的,还有百分之九十,或者听不懂,或者觉得还有点排斥,但是没关系,哪怕这百分之十你能够听懂,你能够接受,最重要能够把你这接受的百分之十,化成你的行动,这个就是“行”,因为你能接受,因为你觉得讲得有道理。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解”)层面,可以这么说吧,它就有点像,你比如说拿了一个菜谱,或者是拿了一张很好吃的菜的那个图片,拿了之后你也想了解,比如说是麻婆豆腐是吧,当然不带肉的,就是有豆腐,有那个辣椒,有等等的一些调味料,你把这些调味料全都搞清楚了,比没搞清楚的已经好一点,但是他还是不知道什么味道,他去尝一口,这个就是“行”。

 

而我们圣贤教诲,在这个(“行”)是一个枢纽和关键,但是如果你没有前面的信,你没有前面的解,你去行,就好像拿起那豆腐就吃,是吧?(嗯)。你会发现不好吃,因为它没经过烹饪嘛,没有经过加工嘛,你会发现不好吃,那个“行”也是很盲目的。

 

所以这个“行”一定建立在相信和理解,就是我们讲经过烹饪,然后你尝一口,接下来你会有一种感觉,“嗯,好吃”。这个时候的好吃,是听别人说的还是自己真的品尝到了?(真的品尝到了)——“证”。

 

所以圣贤教诲,它是符合科学精神,不是让别人证实,“来,你帮我尝尝好吃不好吃”,别人说好吃,那你是不是就一定认为好吃呢?不是的。我们尝了觉得好吃,那就是真好吃。

 

而圣贤教诲也不是听别人说,一千个人说“我学了,我改变了;我学了,我身体健康了;我学了,我家庭和乐了;我学了,我孩子好了。”我们也只是听说,你不能说你不信,但是你那个信还是打折扣,为什么?你没有亲身做实验,所以传统文化有没有科学精神?(有)。科学精神就是你自己来做实验。

 

当然实验的效果,跟你的“信”,跟你的“解”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包括你的“行”,信得深,解得深,做得就很彻底,做得就很自然,你那个效果就比一般的要好很多,但是只要你开始有了一点信,一点解,一点行,你一定会有我们讲叫体悟,了解了吗?(是)。

 

在吃饭的时候我们讲味道怎么样,那我们在学习当中“诶,体悟怎么样”,有时候也能说“味道怎么样”,是吧?就是你能够了解,然后这个时候有了一点味道之后,请问你这个“信”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深信)。有没有让我们的信加深了?(有)。

 

因为圣贤教诲的味道它不是只有一种,它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种,可能吃一次就结束了,但是你品尝到这儿(“证”)的时候,你会发现讲得真不错,讲得是有道理,虽然以前没听过,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觉得有道理,这个信心(“信”)增加的同时会帮助我们理解(“解”),你会学得更踏实。

 

也正是因为有前面的经验,不是被别人忽悠的,所以你做起来也就会很自然,甚至会遇到别人没有品尝到、没有做、没有体会的人说“那个不好,那个都学傻了”,他是站在他的角度的一种认知,但是因为你品尝到了,请问面对这样的一种误会,你会不会被他影响?(不会)。你为什么不会被他影响?因为自己品尝到了。

 

所以大家从这里就了解,为什么有些人的信心很容易动摇,有些人很容易就改变。因为他一直在学,但是从来不知道是啥味道。知道了,如果他放弃,那这个是另外一回事,其实真正知道了,会放弃吗?(不会)。你会发现,不可能放弃了。之所以放弃,不是在这里(“信”)出问题,就是在这里(“解”)出问题,或者就是在这里(“行”)做得不够深入。

 

所以信了之后帮助我们解,解了之后帮助我们行,行了之后又会帮助我们什么?(证)。大家有没有发现,变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了,我们的修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品味到圣贤教诲的味道,这个味道叫什么味道呢?(法味)。诶,你们都知道!

 

“佳肴”它是一个代表,世间不仅仅是说有好吃的是一种享受,我们讲眼、耳、鼻、舌、身,甚至包括意,它都有一种它相应的享受。那这种享受,我们相对于法味来讲,它也有一种味道,叫什么味呢?世味。那世味跟法味什么关系呢?它们俩关系又是很亲,又是很矛盾,又是一体的。

 

你说怎么这么讲呢?当一个人世味很浓的时候,你会发现,法味不容易出来,(嗯)。所以我们一起来跟大家,不是说我们不要世味,比如说吃好吃的,穿好穿的等等这些叫世味,你说美不美好呢?不美好吗?美好。但是它美好的背后,有没有更美好的?(有)。如果你发现更美好的,你会不会放下一些差一点的,追求更好的。但是如果你从来都不知道,你可能就把那个觉得很美好的当作我们的人生追求。

 

所以古人曾经讲过一段话,叫“世味哪有法味浓”,而这一点你不能说那是孔老夫子的境界,颜回夫子的境界,师长老人家的境界等等,我们今天从我们现在的境界,我们来体验一下好吗?(好)。

 

你们总吃过好吃的吧?(吃过)。感觉怎么样?(好吃)。多好吃就不问了,再给你来一碗,你看你是喜欢吃什么,刚才说喜欢吃披萨,再来一盘,(饱了);再来一盘,(吃不下了);再来一盘,好吃吗?(不好吃,好吃)。好吃吗?(不好吃了)。不好吃了,这个能理解,好。

 

有没有喜欢好喝的?(有)。不管是什么饮料,是吧?(嗯)。来,一杯完了、再一杯、再来一杯,你会发现,好喝吗?(不好喝)。不好喝了,这是一种我们讲吃喝,是一种世味。

 

来,把你们的人生享受都讲一讲。我们不是说排斥这些,但是讲的过程中,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看看这种享受,你如果一直追求,是不是我们很多的时间精力都要花到这里来?(是)。因为你要吃好吃的,除了你喜欢吃那个,叫什么,那个叫爆米花是吧?那个便宜,你想吃多少,那个不影响。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的美食价钱是不菲的?(嗯)。你要尝到,有的时候要多贵你可以说有多贵。喝的也是,你看那一瓶红酒是吧?(嗯)。那个都是论万的,甚至是更高的,好像就感受一下那种美味,我们也不能说不是美味是吧?(嗯)。

 

但是让你一直喝呢?他很有钱,给你买一箱子那个红酒,来,让你尽情品尝,然后你也很高兴,尽情品尝,品尝到最后,可能的结果是什么?(醉)。你说一天我只能喝(一点),好,天天让你喝,一天喝三瓶,你就会发现那个你会有一种痛苦在其中。

 

好,还有哪些享受?(玩)。你们讲点具体的嘛,玩泥巴也是玩,我们以前就是玩那个泥巴,啪,然后破个小孔,然后那边就拿点泥巴给它补上,感觉自己赢了,所以我们那个玩,来自于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最后不玩了,什么战利品啊,什么都一丢,然后回家了,就是弄脏一点。

 

副作用就是我们以前玩那个泥巴嘛,玩那个啪,那都是下了雨才有条件玩这个,玩了以后,我跟另外一个小朋友就觉得往地上啪不过瘾,然后往墙上啪,啪了一个以后又一个,就是我们那个楼道,那个白白的墙,全是泥,回来被打得半死,那个是后遗症。

 

这个是一种玩,现在还有哪些玩?我们不是说跟这些玩或者是享受对立,我们跟它们不对立,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好吗?(好)。把你们享受过的,或者你觉得是很享受的一些世味,我们把它来列一列,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让我们也乐一乐。

 

玩,玩什么?(唱歌)。唱歌,唱歌也是一种娱乐,而且是卡拉OK,有大众级别的,有高级级别的.那个有的音响也是,反正我看那个音响谁唱都好听,那个混响唱出来,突然感觉自己唱歌怎么这么好听,原来是那个麦克风和音响太好了。

 

好,那就在这样的一个很好的音响,很好的环境,我们不说唱靡靡之音吧,就天天唱“啊,我们是一家人”,天天唱善乐,德音雅乐,唱上三个小时,感觉怎么样?(累)。才三个小时就累了?不是享受吗?六个小时,然后连续唱上一个月,什么事都不做,你会不会见到麦克风就怕?

 

好,跳舞是吧?跳舞,叫Disco是吧,那个震耳欲聋,在那种环境中,好像很happy,是吧?(嗯)。然后让你跳三个小时,痛快是吧?(嗯)。六个小时?(累)。十二个小时?(垮了)。三天三夜,有没有发现被抬出来了?

 

我们讲乐嘛,高兴嘛,世味你越多越好嘛,很多人觉得我越多越好,行,那我们满足你的要求,就是有这个条件,有人来专门来供养你,来照顾你,就给你这样的,钱啊、环境啊你都不用发愁,很多是好像觉得钱受影响,实际上不是钱,让你就在那个环境。

 

这种享受大家享受过没有?三天三夜唱歌、跳舞?(没有)。但是总能推算出来吧?(嗯)。好,它从乐变成了什么?(苦)。那个苦是什么苦?你们可以想象一下,那叫痛苦了。

 

来,还有哪些享受?(看电影)。这个大片也是厉害,好莱坞是吧?把这个最受欢迎的一百部影片,给你选出来,然后给你最好的一个家庭影院,然后旁边再放你喜欢吃的零食,是爆米花是巧克力,反正要什么有什么,然后最好的音响和最好的投影,然后你在那样的环境,在那里看电影。

 

看了一部又一部,看了一部又一部……别说把这一百部看完了,看上十部,(受不了了)。如果有一位学长在外面在等着你的时候,你能不能想象,那个看完十部电影的学长,走出来是啥模样?是不是那种,哎呀高兴的,今天真是开心得不得了,还是已经(走路)可能都晃呢?

 

可能那个时候,整个的状态应该都已经是很痛苦的,再好的情节,再高科技的一些画面,你再感兴趣的一些影星,可能这个时候你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好,还有哪些玩的?(过山车)。过山车,那个真叫刺激。

 

让你一次,估计你是吓得;两次三次,就是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精神失常,一种就是麻木了。就是你会去体会,刺激到极处的时候,没有任何可以再给你刺激的时候,接下来的日子,生活、娱乐,你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这个我想我们是能够想象的,极度的空虚。

 

还有哪些娱乐,或者是我们讲世味中很多人追求的,或者曾经我们追求,或者往后您还会追求的,都列出来?(购物)。购物,买买买,所以有一个族群叫“剁手党”,为什么?我也能理解是吧,理解就是那个“点、点、点”,点起来很痛快。

 

但问题是你会发现,你说那钱不够,我们没有办法尽情享受,就算是给你一个银行卡,是没有限制的一个银行卡,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这样的境界,有没有在社会当中有一些人达到这样的境界了?(有)。

 

他的银行卡就是 unlimited,没有限额的,你十万、二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他都能刷得出来的这样的。你细细去观察,他的人生是不是随着消费的数额增高,他的人生的灵性,他的快乐也跟着提高呢?(不是)。

 

不一定我们达到这个境界,但是你可以去观察,你会发现,还是一种空虚,甚至一种炫富,他为什么会炫富呢?(空虚)。就是希望好像别人觉得他怎样,实际上再往下发展的话,就是像一般人讲的,好像穷到只剩下钱了。

 

曾经我们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醉卧街头,有一个朋友就很好心就去帮助他。现在助人为乐的事情也是非常之多,前不久有人受了一点伤,被压了一下,几百人过去把那个车抬起来,然后把这个人救出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这个事情出现。

 

那也过去想去帮助一下(这个醉卧街头的人),结果一看认识,这个城市不大,是经常在电视出现的,应该是成功人物。成功的背后应该就是拥有权势、名誉、财富和地位等等一点。就看他这样,“怎么不回家呀?”他说,“我没家。”“湖边那上千万的别墅不是你们家吗”?他说,“那是我的房子,那不是我的家。”

 

可能酒后吐真言,也是一个蛮实在的情况,人并不是靠这些,是电脑啊,是衣服啊,是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或者玩具啊,几万、几十万、上百万,那个是不是给人带来一种内心的喜悦和欢喜呢?

 

你可以留心观察,我们也不要说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们也不是这样子,但是你可以去观察,有时候他们也会讲讲自己心里的一些感受,你会发现,好像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为所欲为,或者是无限的一种快乐,可能你看到还有点同情他和可怜他,因为他已经品尝不到什么叫快乐。

 

你看以前我们吃个五分钱的冰棍,没吃过吧?(吃过)。吃过哦,那都高兴,春游妈妈给五毛钱,橘子汽水一毛钱一瓶嘛,那个都算有钱人,五毛钱,都能请同学,就感觉很神气了,现在呢?你会发现,那种快乐越来越少。

 

所以并不是说购物不好,或者是物质方面,就是我们会看到它是不是真正给人带来快乐,而且是越多是不是越快乐,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

 

还有哪些?(旅游)。旅游是吧?如果像我们徐霞客一样是吧,那这个旅游就有价值了,他能写出《徐霞客游记》,那如果说是没有到一定的程度,可能看到很多情况,看着看着也就看习惯了。

 

而且在现在旅游当中,也有一个风险在,有没有一定的危险?(有)。你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你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或者是一个角度,多少人在探险、冒险的过程中就再也回不来了,(是)。对,这个也是一种情况,可能还会有很多,不能说不好,但是有没有发现在一个条件和限度内?(是)。

 

或者是你的家庭条件好,你买的东西,用的东西好一点,这个也可以。穷一点的,他也有穷一点的一个享受,但是它都有一个度,你一旦超出这个度之后,你会发现,不但不会带来快乐,反而会有痛苦,不但会有痛苦,有没有后遗症?(有)。但是人有时候糊涂,为了好像那种快乐,他想得到,他又不具足一些条件的时候,他会不会想尽办法就去取得?(会)。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享受的背后都跟一个东西有关系,钱嘛!你看哪个不要花大笔大笔的钱?(是)。你如果福报很大,你不担心这个,我看也不见得快乐到哪里去,但是人会觉得我因为没有钱,所以我没有享受到这个快乐,那我就要去赚钱。

 

你认认真真地工作赚钱它是一个途径,但是欲望之门已经被一些东西给牵到受不了的时候,按部就班地赚钱他能不能感觉……就是会感觉很慢是吧?(是)。有没有可能就铤而走险,就算铤而走险他得到了,你会发现,他是不是从此以后就洗手不干,然后从此以后就享受着他的快乐幸福生活呢?(不是)。

 

会不会越陷越深?所以欲望它是无穷,而且这个像深渊、无底洞,可以说是永远填不满。但是你的精力、你的时间、你的财富、你的福报它是有限的,你用有限的去搏无限的,你会发现,搏到最后谁是输家?(自己)。而且是输得一塌糊涂的,但是现在还在用有限的,去搏无限的人多不多?(多)。

 

诸位学长,我们是不是?(以前是)。以后呢?(不是)。真的假的?(真的)。你们越来越会哄我了。这个不是说我们阻碍大家的享受,我也没必要去阻碍,你觉得它真是一种享受,我们也欢喜嘛,我们也祝福,但是我们理智地来看,它这个并不是我们无止境地去追求,就算你追求到了,你会发现它的快乐也是有限的。

 

这些快乐它都是有后遗症,有副作用,都有痛苦,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这些享受,都是刺激我们的眼,刺激我们的耳,刺激我们的鼻,刺激我们的舌,刺激我们身体的感受?(嗯)。

 

这些它都有后遗症,你不刺激它就没有。你为了满足这种刺激,你会发现,你付出太大的代价。就是为一个舌头,你看病从口入,不说杀生的角度,你看多少病菌,多少毒害,多少的这种化学物质全都吃下去,吃下去之后,最后整个身体各种癌症,各种疾病还是你自己来受苦。

 

好,那我们人生要不要追求一种高的享受?(要)。如果你认错了方向,你也去追求,花了大半辈子,没赚到时,他觉得想赚到,赚到了,你会发现还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那究竟我们的人生,应该以什么(作)为我们的一种很好的享受呢?

 

现在郑重向大家推荐一种享受,就当做广告好吧?(好)。“法味”。而这种法味,我们总得讲讲它的好嘛,它的好处就是你越多越好,不然你去比较一下,这些世味越多越麻烦;而法味它不一样,越多它越好,而且在追求的过程中,没有后遗症。

 

而且你会发现,不需要花钱,这个是大家最开心的嘛,对于我们这种穷一点的,那是福音,不然你说那么多,我们日子怎么过啊?非要一辆跑车觉得人生很高兴,我看这种人生,我们是追求不到了。但是这些不要花钱,而且你得到之后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而这种欢喜,随着你得到的越多,会越来越欢喜,叫没有止境。

 

所以孔老夫子,颜回夫子,范仲淹先生和我们的师长老人家老人家等等的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们,他们得到了,他们得到之后把他们的一种境界、一种享受,通过经典的形式跟我们讲出来。

 

而这个讲,不是我们来感受,大家有时候注意观察我们师长老人家老人家讲经,讲着讲着就露出一种微笑,那种微笑你没法形容,你说发自内心的,还是就是像婴儿一般,就是看着那种微笑就很感染人,想不想得到这种微笑?(想)。

 

而这种微笑的背后一定不是(世味)享受嘛。他也会笑,他也会高兴,你会发现,有限度,不能说完全不高兴。而这一种发自内心的,像泉水一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真正品尝到了。

 

不是说他不会玩,他不会享受,那他感官有问题了,是吧,为什么他不去或者是没有呢?因为他发现人生更高的享受,或者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已经得到或者正在得到当中,请问他会不会去追求那个人生低的享受?(不会)。除非糊涂了是吧?(嗯)。

 

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努力,不敢说一下子达到最高享受,但是或多或少,就拿我们这两个月来讲,你有没有感觉一种内心的恬淡?(有)。内心的一种踏实?(有)。或者是一种心灵的,应该叫作……不好描述是吧?来,你们描述描述,是一种,哪怕是一秒钟,你有没有发现那种感觉很好?(有)。

 

其实这种就是法味开始往外透了,其实这个法味能够往外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暂时大家把世味放了,如果你世味不放,我跟你讲,你连那一秒钟都体会不到,为什么?因为它会障碍。

 

因为世味的背后,它很多是在这个(欲)的角度,跟这个有关系,不是说我们欲望重,但是它这个(物欲)有的话,它就把我们的明德,我们的这种,一种正常的享受就给隔断了。而在这两个月的学习过程中,好像这些都淡了是吧?(嗯)。或者是也没条件想了,就算想,你们也没机会了,所以暂时放一下。所以我们学习的一种体会的快乐,就多多少少出来一点。

 

你自己去感受,今天不是我讲,或者是师长老人家来讲,你学习很快乐,你自己去感受,有没有一种以前从来没体会过的快乐,或者叫喜悦?因为快乐是外在刺激叫乐,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他乐;但内在的这种法味叫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是发自内心的,哪怕就那么一点点,你会感觉人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和得到。

 

有没有可能在往后的缘分中,我们又会去追求世味?(有可能)。有可能是吧?(是)。但是只要,你可以去做个实验好吗?(好)。不妨碍大家追求世味,你努力拼呀、拼呀、拼呀,终于得到了是吧?(是)。回头你给我们作个报告,你看看有多快乐。

 

然后你再对比一下三十年之后,我们别三十年,“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是吧,好,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有没有学长来做个实验?我学习之后我就开始追求世味,然后你追求之后你也得到了,然后来给我们作个报告好吗,有多快乐。那我想也有追求法味的,你也来报告一下,你有多快乐。可能还有一大批人是既追求法味,又追求世味,你也跟大家报告一下,你的修学的体会,就是你那个味道,讲一讲,好不好?(好)。

 

不用我们再去尝试了,你看看社会上的,已经很多得到的,其实你不是说我好像就不食人间烟火,我好像就很清高,不是的,我们也从这个社会走过来,有没有在以前我们觉得这个(吃喝玩乐)是一种追求快乐和享受?(是)。

 

那为什么现在淡了呢?因为我会观察,我是听老师讲课,你用心你会发现,很多人曾经经历的你能感受到,不要我们再去经历一遍,我自己曾经遇到过一位,有一个朋友他作报告,他的条件是很好,有多好呢?年纪并不大,比我大不了几岁,也是一表人才,他的条件是大企业的一个董事长,这企业有多大呢?一万人,(哦)。

 

这个就不是小企业了,而且是私人的这样的一种企业,你就可以想象这个资产,都是很惊人的,那就不是论一个亿、两个亿的概念了,而且年纪也不是很大。但是他也来学传统文化,而且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出习气是很重的,那个很重呢,在学习过程中很打折扣的,但是他还是多少有点触动。

 

有一次在另外一位老朋友的、一个长者的鼓动下还是鼓励下,他把他自己的体会讲了一下,把他的人生。现在他了解原来都是祖上的福报,和以前的福报,不然按一般人在四十多岁达到这样的高度,他也不是说靠谁继承的,能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他了解,原来不是自己很能干,而是有这个福报在,缘分具足,福报现前。那这个福报现前之后,他就追求人生的一些享受,一般人是没有条件追求,但是他所有的条件全部具足,吃喝玩乐,那个已经对他没有任何吸引力了。

 

(他)喜欢爬山,对一般人来讲是不是一种……但不是说你身体健康你就能爬山,那个装备、设备,还有很多那个不是一般的,那个越野车就买不起,等等这些,他全部都具备。他就爬山,而且能够爬,就是我们中国的好几座高山,而且能爬世界的好几座高山。

 

在没有爬上以前,他觉得那个是人生奋斗目标,也想受着爬山的一种快乐,但是当他登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之后,是不是随着攀登的高峰越多,他人生越充实和快乐呢?(不是)。他讲的,他有一种空虚,不知道下一个目标在哪里,难道去爬更高的吗?

 

那个风险也是很大的,他也不是说糊涂到拿自己的命去搏,他觉得我这样的一种程度已经是攀上人生蛮高的一个高峰了,但是并没有带来他想象中我登上高峰的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快乐,他觉得他并没有。

 

然后他又喜好另外一个,就是摄影,那他玩的这个机子和这个摄影的就不是一般的程度了,甚至可以租飞机,租飞机拍别人拍不到的,是把自己绑在飞机上,不是那种喷气了,而是一些螺旋桨的,那些飞机。可以绑在飞机上,那整个设备一定也是很高级的,而且安全系数也是应该会比较高的。

 

然后就去拍很多,拍动物啊,拍山川鸟兽的一些照片,而且他很多照片展出来的确是很美,为什么?因为它能拍到别人拍不到的角度,了解吧?(嗯)。那是不是人生就快乐了呢?然后我听我都觉得,他这样做已经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种程度,但他自己讲并不快乐。

 

他又喜欢打高尔夫球,因为很聪明嘛,这种人都非常聪明,学东西都很快。好像一般标准杆是八十杆,他能在六十多杆还是七十多杆,就是很短,打得又好,然后杆数又少,是不是人生又满足了呢?(不是)。当他达到那种高度的时候,他发现又空虚了,就是以前他一直挥之不去的一种空虚老是出现。

 

他又寻求另外一种,就滑雪。大家知道滑雪那个速度是很快的,而且那个劲道把握是要非常得准的。你看那个,不知道德国那个赛车手他现在醒了过来没有,对,那个就是滑雪发生了意外。就是上一些高的滑雪场,从上面冲下来,要签“生死状”的,(哦)。下来出问题是你自己负责的。

 

我是有点恐高症,我那次到那个滑雪场,大家见过那种滑雪场,或者是板或者是两个那个,我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有的是拿这个,有的就是那个板,冲浪板一样,他这样站着往下滑,你知道那个坡度是什么概念吗?就是那种,我在上面我腿都抖。

 

就看见他们唰就往下滑,姿势优美,他也达到这个程度了,(哇)。是的,他也达到这个程度了,就拿一块板,你想想,那个撞上或者滑倒那就是命就没了,就是这种情况。但是他们的技术能够非常非常得娴熟,应该也是又有技术,又有一种享受,是不是人生就满足了呢?(不是)。他自己讲,又空虚了。

 

当时我在下面听的,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人生我再怎么努力不可能达到他这样的高度,而可能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一些心态,有一些在以前可能都是有些相通的,而他帮我们把一些人生路走过了,是不是我们也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才来说没意思呢?(不)。

 

他自己讲的,不是我讲的,所以当时我就感觉,再对照传统文化,他自己在这几个月的学习当中,他发现原来他一直感觉空虚的原因,就是他不知道德行,或者是做儿女还有些没做好的。他才发现原来一直不是很快乐,一直不是很充实的一个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才找到。

 

当时我自己就在想,我是不是人生也要走他这样的一个路,我们也不能说人家是弯路嘛,我们是不是也要走到这样的路,然后回过头来才说,学传统文化真好?(不是)。需不需要?(不需要)。所以那一次一下子就让我把很多东西就放掉了,为什么?

 

因为在我们以前来讲,像这些是不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是)。他已经帮我们达到,但是他也很实在地讲,是有一些感觉刺激、快乐,但是当他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是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状态。

 

而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你再看我们的师长老人家,会不会给人感觉一种茫然?(不会)。师长老人家九十多岁了,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慈祥)。万人看万人感觉,但是我想,慈祥、睿智,是吧?(是)。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我们讲法味的修行带来的好处。所以我们人生怎么去追求?

 

后面讲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至道”它要通过“学”。这个学,就像刚刚讲到的,它分四个层次,“信、解、行、证”,缺一个都不是学,你有信、有解、有行,你没有证,为什么没有证?你那个行不彻底或者是有偏差,就不会有证实,所以呢这个也没有尝到它的味道,就“不知其善”,那当然学着学着兴趣缺缺,也就不愿吃那个苦了。

 

为什么很多人能够经得起雕琢,经得起切磋,经得起考验?不是说能够给他带来多大利益,而是他品尝到这个味道了。所以诸位学长,品尝到法味重不重要?(重要)。但是要在品尝到法味的时候,你需要暂时把世味放下。

 

你说我两者兼顾,我不知道你行不行,古圣先贤都做不到。但是我得到了法味,我世味都没了,那不是会吃亏吗?其实得到了法味,世味也有了。别人要吃一万块钱的饭才很高兴,你吃多少钱的饭就很高兴了?(几块钱)。甚至是炒米饭是吧?(嗯)。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标准降到已经蛮低的了。

 

你看吃一个炒米饭,再配上点什么?(豆腐乳)。豆腐乳,你们喜欢辣椒,或者喜欢吃馒头的,一碗刀削面,你吃得很高兴,其实你吃一万块钱的那个饭,也就是吃饱而已嘛!(是)。对。所以法味中有世味,世味中不可能有法味。

 

“学然后知不足”,这个“知”就很重要,不学怎么可能知道呢?那知道什么呢?是常识、是知识、是很多很多的道理?那个不是“知”的关键,最重要的关键是“知不足”,这里要问一个问题,知谁的不足?(自己的)。

 

很多人在学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很多人的景象,“嗯,老师在说他呢”,有没有?(有)。或者说“这个道理我妈妈最应该听了,什么时候鼓励她也来学四个月。”你别说,我们有母女一起学习的,我们上一期有袁会棉学长,就坐在谭长艳学长的那个位置,还有她的女儿杨云博学长,前阵子还发微信,她们母女蛮有味道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而且互相监督。

 

我们知,不是知别人的不足,不然的话你会发现越学越麻烦。有没有很多人懂得一些道理之后,针砭时政,批评这个社会?(有)。如果这样子学习,就学错了,不是把知识分子培养成“愤青”,不是的了。知识分子他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社会越有不良的、不好的一些现象,我们越是要做出好的表率。

 

不然学了,全都是变成,“你这个没有以身作则,你那个有名利,你这个又怎样”,这样子学习好不好?(不好)。最主要看出谁有问题?(看出)自己有问题,才是会学的人。

 

所以师长老人讲常常讲,祖师大德常常问学生两个字,“会么?”会么,很有味道,会的人,应该叫一帆风顺,不会的人,就会发现不得其门而入。那这个会和不会,在今天这一段来讲,是在哪里呢?就是在“知不足”上,重点是知谁的不足?(自己的)。

 

为什么我们要学?如果你已经OK了,你已经perfect,perfect不知道啊?(完美)。完美嘛,还要学吗?(不用了)。那一定是……我英文太差劲了,所以想不到那个单词,一定是我们不足,一定是我们有很多问题才来学,不然浪费那个时间干嘛?(嗯)。

 

那既然不足,我们总是要知道不足在哪,有没有很多人他好像是不足,又好像满足,他的人生感觉就是perfect,完美的嘛!其实这样子学,会吗?(不会)。因为他已经完美,他还学什么呢?实际上他不完美,但只要他觉得自己完美,他就是完美的,为什么?

 

因为他都是替妈妈学的,替爸爸学的,替先生学的,替孩子学的,从来没有替自己学。替别人学是捎带着的,最主要或者是唯一的一个学生,就是自己。所以会学的“知不足”,知道,我们才知道在哪里去填充,去努力。

 

打一个比方,我们讲不足就好像我们人生有缺陷的地方,我们知道人生有缺陷,但是因为很广,它好像蒙着一层,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有一大堆问题,不知道也不会来学,但是你会发现,如果我们真知道了,你肯定会把它改变和补充过来,但是现在我们不知道。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但是又知道自己有问题,有的时候在学的过程中会不会盲目?(会)。本来说你这个问题已经,比如说已经很不错、很优秀了,但是你一直认为我的问题在这,我的问题在这,就在这个地方一直修一直修,就等于是,好嘛,也就是很好了,但是实际上有些人是在这个地方有问题,而你(其实)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有问题。

 

但是你不知道你在另外一个地方有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功夫有时候你会用到这里来?(是)。不能说不好,但是比如说你已经蛮大方的了,就是布施是吧?(嗯)。但是你是在某一方面大方,而另外一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你不知道,你一直在这修,你会发现缺陷还一直是在缺陷着。

 

所以首先我们要能够把这些缺陷能够弥补过来,首先第一步是什么?“知不足”。诸位学长,我们现在这个功夫做得怎么样?(不好)。所以会学的,精力、功夫会用到这个地方来。

 

知道了是不是就能够把它补足呢?还不一定。但是你(连)知都不知道,你无从下手。所以多少人学了多少年,不得其门而入,大家知道了吧?(嗯)。门在哪都不知道,怎么修?修什么?很茫然。原因就是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越学他越觉得自己满足,越觉得自己好像很好,是有一些改变,但这个改变的背后还有太多太多不足的地方。

 

所以知不足是不容易的,其实知不足这个讲得比较客气了,讲得比较白一点,其实是知什么?知毛病,知习气,知自己的错误,知自己的过失。但是有时候面对我们的过失,有没有一种习惯,什么习惯?有没有一种掩饰?(有)。其实这个掩饰的背后就是不会学。

 

掩饰有多大的意思呢?甚至别人说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是“我不是这样的”,是吧?(嗯)。可能别人有误会的地方,但是这个念头一起来,其实就是我们不愿意知,或者是视而不见。

 

实际上有些时候别人经常给我们提的一些,你会发现有没有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人给我们提同一个问题?(是)。其实那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过失?(是)。你希不希望再过两年,还有另外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跟你相处一段时间,又给你提这个问题?(不希望)。

 

但是会不会发生?(会)。为什么会发生?因为我们从来没正视过这个问题,我们从来也没想改这个问题,所以那个问题一直伴随着你,从开始学传统文化,一直到什么时候?别告诉我快要闭眼睛之前,那你这个传统文化就白学了,就是你没尝到味道。

 

真正味道从哪尝?就是你知道了,“我要改”。哪怕别人是有意来找你麻烦,真正会学习的人是不怕别人找麻烦的,越找麻烦,看你们是什么心态了。诸位学长,千万别下课以后,你跟学长们讲“欢迎找我麻烦”。“知己之过失”,也别没事找事啊,所以有时候学,就学得有点呆了。

 

你不能说他不知道,但实际上他还是不知道,只是嘴上讲或者听别人说,一定是自己真认识到,真认识到就把这层面纱给隔掉,实际上我们一身的毛病有没有清清楚楚就摆在面前?(有)。实际上自己有时候也知道,只是被面子啊,名利啊,等等等等东西,一层一层就给我们盖住了。

 

其实发现之后,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哪怕是千疮百孔,我们有了一个可以改变、提升的机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知不足,你的功夫该在哪里下?该怎么下?不然这么多东西你下功夫,你看你怎么下呀!时间、精力都是很有限的,会学的,先从这个地方(知不足)开始,补足了之后,我们慢慢地、综合地来提升,这个学就越学越厚实,越学越有味道了。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这个是需要勇气,需要智慧的,因为有时候别人会误会,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别人的一种提醒。“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人之所以不能够改过,就是他对自己的这种坏毛病、坏习气、过失,还有种吝惜、舍不得,有没有?(有)。我们对我们的坏毛病还蛮疼爱的,是吧?(是)。糊涂,所以要改去。

 

“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只是在此处磊落过人”。有没有一个掩饰自己过失的豪杰?(没有)。那肯定不是豪杰,有没有一个掩饰自己过失的圣贤?(没有)。掩饰那就绝对不是圣贤,那圣贤就没过失了吗?(有)。有嘛,你就了解,但是他们是怎么面对自己过失的?这个就值得我们来学习。“只是在此处”大家知道哪一处吗?“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

 

“只是在此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你说我们能突破这样的一个叫关口或者瓶颈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很多人一生都透不过这一关,透过这一关还不见得成圣贤,这关都透不了,成圣贤更是离他远之远矣了,这就是会和不会的差别所在。

 

“能透过此一关,寸心异常安乐”,这就是不自欺。“自慊”,还记得吧?(记得)。自慊的一种状态,他的内心是安然,就是我们讲踏实,不会不安,他为什么?不是说他做得都没有错,他心里踏实,是有错他能够认识,而且去面对,不会去掩饰,异常安乐。

 

为什么很多人他心不安,心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想一想,这样子去做“省去多少纠葛”,现在人喜欢讲一个纠结是吧?就是这个纠葛,一直想不通,理还乱。“省去多少遮掩装饰丑态”,倘掩饰,怎么样?增一辜,错上又再加错。而且这种为读书人所不齿。

 

不怕有错,没错那还学什么,那不用学了嘛,已经完美了嘛,正是因为不完美,我们才学,学什么呢?就学我自己不足的地方,哪里不足,我学懂了,我把它补足。那在这个有了成长,那就可以去帮助到人,而帮助到人,你会发现,你能帮得了自己还不一定帮得了别人,为什么帮不了呢?

 

他跟你的性格,跟你的想法不一样,但是你会发现,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自己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你会做一道题,和你会教人做一道题,你对这道题的理解是什么程度?将来遇到这样的考题,你不仅仅是会做这道题,而是这种类型的题怎么样?(都会做)。

 

你会发现在往后我们的人生,很多难关你应付起来就是得心应手,为什么呢?因为你懂得更多,所以这个“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或者我们讲,最好的学习方式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教)。就是教,那为了要教好,我们必须要怎么样?(学好)。

 

所以它是相辅相成,有困境,有不懂,有别人不能接受是很正常,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更加努力地去提升,慢慢慢慢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你会发现,你人生达到了一个你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境界,这种境界比“王天下”还要快乐。

 

还记得上次跟大家讲“王天下”已经很快乐了,但是这种快乐比“王天下”更快乐,为什么呢?因为是孟老夫子告诉我们“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这就是教学相长之乐,这都是我们人生的应该是一种很高的追求和享受,这就是我们的法味,所以“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前面“念终始典于学”也没讲,(嗯)。也都是《兑命》,《兑命》是《尚书》上的一段教诲,“念终始典于学”,“念”是念念,“终始”是自始至终,自终至始,终始它是一个活的、循环的,从结束到开始,从开始到结束。“典”是经营,就是都是要从事于学,教学为先。你学好了,你才能去教,不然你知道“教学为先”很重要,但是你的水平很有限、很低,你怎么能教,又能教得了多少呢?所以“念终始典于学”。

 

那后面讲的“《兑命》曰:‘学学半。’”第一个“学”这个字念xiào,这个“学”是“教”这个字,如果我们把这个字换成这样的字(教),你会发现,“学学”,(xué)“学”是学习,(xiào)“学”就是教,“半”是什么意思?事半功倍。最好的学习就是什么?(教)。

 

所以我们了解了,为什么每个行业,你要想把它做好,都是从教学,而且是以教学为核心,那个速度之快,你很难想象,“其此之谓乎!”好,我们今天就给大家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