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礼记·学记》第十五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第十五集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看第八自然段,请大家来把经文读诵一下,“大学之法”预备起。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学”四种重要的方法,也是“教之所由兴”,以及六种错误的方法,也是“教之所由废”。这四种方法概括起来就是预防法、及时法、循序渐进法和观摩法。我们一一来给大家作报告。

 

预防法是防微杜渐,就好像生病一样,如果身体免疫力强,体质好,即便有病毒也能够避免;如果体质差,免疫力差的话,有了病,而且是生了病之后会比较严重,虽然通过治疗还是可以痊愈,但是所花费的精力、时间就很多。

 

所以在学习当中,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我们要提前预防的。可能要预防的很多,我们可以结合《弟子规》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有时候我们会看《弟子规》好像没有《礼记•学记》的一些经文,是吧?但是《弟子规》的一些原则,一些方法,你会发现跟《礼记•学记》都是很相应的。

 

《弟子规》有没有预防法?(有)。“斗闹场,绝勿近”。不是说你进去之后,已经染上坏习气,咱们再来治疗,虽然可以治疗,但是花的功夫就多。老师曾经讲课的时候作过一个比喻,就好像一杯清水,如果你防范得好,或者是你爱护得好,能够到终老不受染浊,当然这个过程是要有免疫力和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受染浊。

 

当你这个能力还没有完全建立之前,如果接触了一些不善的,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好像不是很严重,实际上很麻烦的一些事物或者是观念,一旦进去了,再把它清理出去,不容易。

 

就好像一杯清水滴一滴墨滴,我们假设墨滴就好像染浊一样,多长时间就污染了?(瞬间)。可能几秒钟,稍微晃一晃,整个颜色就污浊了。要把受染浊的分离出来,首先问一个问题,能不能分离?(能)。

 

因为就好像“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这杯水本来就是浑的,再怎么清理只能说好一点。所以它本来是清的,所以它一定是可以恢复。但是要花多长时间?这个就看你的手段了。但是不管你用多长时间,跟滴一滴墨滴下去(相比),你发现(需要的时间)就论倍数了。

 

就算你的手段很高明,整个过滤一下,然后把它分离一下,跟这滴墨滴一两秒钟滴下来(相比),要多花好几倍的时间。所以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学习,很多事物都是如此。前面根基要牢,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咱们再来谈接触各种人事物,不然会受了染浊。

 

所以“斗闹场,绝勿近”。其实除了“斗闹场”和“邪僻事”之外,还有一个事情《弟子规》是非常强调的。倒数第二句,“非圣书,屏勿视”,怕什么呢?“蔽聪明,坏心志”,这个可以说“圣与贤,可驯致”,这个在倒数第二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

 

前面“斗闹场,绝勿近”是防止你的烦恼起来 ,“非圣书,屏勿视”是防止你受邪知邪见的污染。所以我们了解之后,就一定要能够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有时候看一个父亲就算他喜欢打游戏,他会不会鼓励孩子去打电子游戏?(不会)。

 

他会跟孩子怎么讲?虽然爸爸喜欢打,但是你不可以打。爸爸喜欢打是“习相远”,你不需要打就是爱护嘛。所以听父母,听老人,听老师的话不吃亏。

 

所以我们在很多方面呢,要防微杜渐,甚至包括学习可能受的一些影响,我们要尽量把它避免。比如手机就是一个污染源是吧?(是)。还有动感情会不会影响学习呢?(会)。还有很多,每个人各自有容易受影响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要防范的),别人帮你防范都还在其次,如果你自己不想防范,会不会钻空子?(会)。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学习环境,素食,不准出去,那会儿没收他们电话,相信他们的自律能力应该很强,结果他们实在憋得不行了,打电话叫外卖。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所以手机就是发个短信,接个电话,好像彩信都很少,所以基本上就算你有电话也不太影响。

 

但是他们还是能找到一个渠道。什么渠道呢,他们不能出去,是不能出去,但是他能打电话叫外卖,约好时间在墙下面,东西进来,钱出去。

 

当然这个是小事情,但是我们最主要的不是别人说,你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注意,而是我们自己思考一下,(禁止规定)可能会带来一些不方便,但是在这个不方便,这条规定禁止的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是不是在加油站打电话一定会引起火灾呢?(不是)。但是有没有可能万一?(是)。一个万一你就知道那个损失就会很大,所以我们不怀侥幸心理。尤其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规矩是很多,很严。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去接受的话,哪怕你不一定很理解,甚至很愿意接受,你先照着去做,三个月,半年,可能你就觉得,噢,他的道理在这里,甚至是没有人要求你,可能我们自己也会自我的约束。

 

所以“禁于未发”的这个“禁”,他一定是符合天理和人情的。一个是规定的一方,他很通达事理人情;被规定、被约束的一方,他也愿意去配合,这个事情就非常得好。

 

如果规定的一方凭自己的好恶,好像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结果被规定的一方就每天噘个嘴,那你看这个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就不是很好。迫于一种强压下,他不会怎么样,但是有一天这个约束和压力没有的时候,会不会就变得变本加厉了?(是)。

 

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要用心的,不能简单的一句说“我为你好”。如果我们要展开讲还有很多的内容,光这一条就能讲很多,我们简单提一下。

 

前两天有学长分享德育故事,正好我也在思考《礼记•学记》,发现那则故事跟“禁于未发”不谋而合,是哪一则故事呢?《崔卢仕训》,有没有味道?(有)。是不是等到做了官,官很高,很多人来送礼了,妈妈说,“儿子啊,听人说,钱很多不是好事”?好像还无法自存,过的还紧巴巴的,“嗯,听说是好事”。

 

而这个时候已经是金银财宝摆在面前的时候,恐怕就已经克服不了了,所以这个妈妈很有智慧,“禁于未发”。所以《崔卢仕训》,还有很多的妈妈,前面预防,中间提醒,后面有做错的,也有做错的,我们看德育故事中,有的妈妈有没有深明大义?(有)。来教育她的儿子。

 

所以这些方法都要结合起来,一种是预防,一种是挽救。挽救就是已经有“发”了,与其“发”了,救不了了,或者不救了,也不对,能救多少算多少,最后总结,引以为戒。对别人如此,对我们自己也如此。

 

及时法,我们讲叫“当其可”,这个就是机会教育点和及时法,这个有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点,比如说在一分钟,或者在一个小时,或者在一天。实际上他的及时并不仅仅讲很短的时间,甚至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也属于及时法,或者叫一个机会教育点。

 

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你跟他讲,他好像懂,但是他没有体会。在事情当下的时候,正好就事论事的时候,他一下子对这个事物就有深刻的体会。

 

我们再来看,在《弟子规》有没有及时法?“路遇长,疾趋揖”。就在这个缘分中,还有没有?“问起对,视勿移”,也是就在这个机会教育点,正好他眼睛东张西望或者是“仰视为骄,俯视为戚”,你的眼神有点不定。是不是有点自卑啊,如果眼神经常往下走,人容易有点自卑。

 

眼神如果往上挑呢?容易有点小傲气。如果眼睛有点斜呢?心不正。眼睛流离呢?心不安。这个不安有很多,他不是故意的,是良知让他不自然的不安,眼光就流离。就在这个机会教育点的时候的一种教导。

 

还有没有及时法,“当其可之”?“言语忍,忿自泯”,可能我们想到的是一个点或者是一个事情,正在进行和发生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及时法很广。包括我们今天谈的学习,我们主要集中在学习上,其实工作很多都是相通的。

 

在学习当中有没有它的时节因缘,在恰当的时间、年龄,学恰当的内容,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孩子小,是理解力强还是记忆力强?(记忆力)。这个时候是让他写作文,是讲论,还是多背诵?(多背诵)。

 

孩子真是很纯洁,让我们如果今天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家虽然没看过,有空翻一下后面的大字典,您看看那个《说文解字》好不好背?(不好背)。但是对孩子来讲呢?或者这样来讲,《中庸》好背还是《说文解字》好背?(《中庸》)。但对孩子来讲呢?(一样)。他背《中庸》也不懂,背《说文解字》也不懂,所以对他来讲,没有难和容易。

 

但对我们,已经有执着分别的时候,有难易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他多背诵,把一生要做学问的书籍尽可能的全部都背下来,也可能会忘,但是后面稍微看一看就捡起来了,还有很多一些在这个时间,学习应该要安排合理得当的。

 

讲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有一种遗憾呢?什么遗憾?如果我十五岁的时候,别说十五岁了,五岁好不好,或者是七八岁的时候我遇到传统文化,我遇到四书五经,那今天我应该是满腹经纶。好像是一种遗憾,实际上也难讲,为什么呢?

 

真正你在十五岁的时候,让你学你学吗?(不学)。你看现在有没有很多十五岁、七八岁遇到的孩子?(有)。你看让他背书那个难啊,求着他背,哄着他背,逼着他背,如果长大了他知道这样一个好的机缘,你错过了,你后面再补就比较困难了。

 

虽然我们有这个遗憾,但是也跟大家安抚一下好吗?不然的话我们就会自我否定,一直说我这辈子就完了,没希望或者希望不大了。这么跟大家讲,只要我们遇到了,人人都有希望。

 

最重要的是把我们心里的(障碍放下),虽然在年龄方面一些(遗憾)已经无法弥补了,但是我们不要让我们心里的障碍再成为我们往上提升和进步的一个巨大障碍。只要你心里没有障碍,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候?(现在)。现在,当下。哪怕你已经五十岁了。

 

所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尤其是在读书上,读书本身有它的辛苦,有它难的地方,其实都好克服,最难克服的是什么?咱们的心态。

 

今天跟大家讲一段古人的读书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以也是一个及时法的体现。“读书,要放宽着心”,大家的心有没有宽一点?(有)。所以要吃胖一点,所以我们不留遗憾。你说以前那些没有办法弥补的遗憾,你光在那儿感叹,光在那儿懊恼,于事一点帮助都没有。

 

而是我现在条件就这样,我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我就是这样一个条件,我就是这样一个年龄,怎么办呢?我就把我这样的一个条件,我怎么把它运用好,而且能够发展得更好。对于读书,不管年幼、年长,都要有一个宽广的,宽阔的胸怀。

 

“读书,放宽着心”,有时候是自己把自己逼到墙角去了。今天我们谈的是想,愿意认真学习的,那不认真学习的,他不愿意学,我们也不是放弃,大家了解吗?教育没有放弃,它是一种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有一天,哪怕他六十岁了,他有一天碰了壁了,好像人生希望得到的得到了,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发现原来在二十岁的时候,我曾经接触过传统文化,那个时候还年轻,还茫然,还不懂,但是四十年的磨练,有一天他懂了,这个时候可不可以再教导他?(可以)。

 

这就是哪怕六十岁,时节因缘成熟了,但是你非要二十岁的时候要怎样,设种种限制,要这样子,要要求,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但是你越要求越勉强,他心里还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没有?或者他心里还有一些放不下的,或者他觉得也很好,但不是他最理想的时候,这个时候要不要稍微放手?这个放手是不是从此以后不理他了?(不是)。是等待时机。有一天他来找你的时候,你再来跟他讲,他会听进去,不然,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教育没有放弃和淘汰人,只有时机因缘具不具足。

 

“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有时候绷得很紧,就好像那个水,我们讲我们的灵感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你有时候心很急,迫切是很好,但是急到恨不得马上、很快、立刻的时候,会不会把水管的管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甚至有可能像圆珠笔,见过那个笔芯吧,有没有空间?(有)。也有,但是能流几滴水呢?还得硬压才能够出来一点水。但是你的心胸很宽阔,就好像那个消防水龙头一样,你看那个灵感,那种欢喜他就不一样。

 

首先一点大家一定要相信,每一个人的水源都很充足的。你不相信啊?(相信)。你不要羡慕像李白,像杜甫他们那种“诗如泉涌”,那种灵感很妙,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充足的水源。

 

但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出来呢?就是你那个心胸、心量,其实这个心胸和心量跟我们的志向有没有关系?(有)。你志向只为你自己,只为你的小孩子,只为你的一个身体健康,捎带着家人再健康一点,或者自己家庭的一个小和谐,您觉得那个水管有多粗?比圆珠笔芯好一点。但是如果你的志向就像我们的“一带一路”这样的一种天下国际的胸怀的话,您觉得那个水管有多粗?你们自己去想吧。

 

“道理自会出来”,讲到这一点不是要求你要高,要很宽广,要以天下为己任,不是,只是跟大家介绍。你觉得我还是希望那个圆珠笔大小的水管也好,是吧,但是我想不符合人真正的(心愿),除非跟你在那抬杠,(否则)一定不符合他真正的心愿。

 

他会发现,也得到一些利益,但那个利益太有限。反而不知不觉又可能回到一种枯竭的状态,因为那个太容易堵塞掉了。而你很宽阔,宽阔不能说你没有遇到一些障碍,而是很容易就把障碍给突破了。

 

而这个宽阔和狭窄,不是跟个子长得高长得低有关系,也不是学历高学历低,也不是有钱没钱,跟什么有关系?就是我们讲大和小,一直都是希望大家能够发大心,但不是要求,不是强迫。就好像你的胸怀是天下国家,“虽小而大”,事情哪怕很小,但是他的胸怀是很宽阔的。如果你只为一身,一家,做天大的事情,就是天大利益的事情,实际上你的水管才多粗?还是很细。所以“道理自会出来”。

 

所以有时候也会去思考,为什么很多时候,像我们尊敬的师长老人家,我们的古圣先贤,有这么多的智慧,这么多我们觉得很受益的道理。有时候想一想,听一听,看一看,你会发现,我们跟他们相比什么都不差,要差只差一点,就在这个地方(“志向”)。

 

“若忧愁迫切”,“忧”,每个人有很多忧心,忧虑;“愁”,那种惆怅,尤其是特别容易感伤,你们学了传统文化以后还容易不容易感伤呢?再感伤就该揍了,那个没出息。当然这个我是在说我自己,我以前是特别忧郁的,你们看得出来吗?(看不出来)。

 

从我听的歌你们就知道了,“再回首,云遮断归途”,以前就听这种歌啊,就感觉心有戚戚焉,心理不乐观,悲观,或者无病呻吟,好像做出一副忧郁(的样子)。所以大家在忧愁忧伤,如果有,您尽量别听忧伤的歌,为啥呢?越听越忧伤。听哪些歌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些积极向上的。

 

“忧愁迫切”,很多人好像表现他是一种急,实际上背后是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所以这样的一种心态是学不出来的,也不能说完全不受益,还是有一些受益的地方,但是他会学得很苦,他会学得很压抑,他会学得不开心。

 

“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而且学习,我们要有悟性,开始会有点死板,有点僵化,这个很正常。但是慢慢地要把我们闭塞的一些东西去掉,有人讲叫“茅塞顿开”。

 

所以“读书须知贯通处”,刚刚开始有点杂乱,有点摸不到头脑,有点慌张,有点迷茫,这都很正常,但是在学的过程中慢慢地,思路、框架整个的这种蓝图就要形成,“须知贯通处”。

 

“东边西边”,这是形容你要去摸索,甚至可能有的时候还要走一点点弯路。有时候走的一点弯路是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呢?(不是)。除非你继续走,那就是糊涂到极处了。有时候走了弯路,它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你认识到了,你以后还会再走吗?(不会)。不可能再走了。别人有时候跟你说,你也只是听一下,但是你自己曾经走过,而且知道是弯路的时候,我想我们就一定,至少在这条路上不会再浪费时间了。

 

所以有时候摸索、彷徨,甚至是走一点弯路,跟大家讲不是坏事,是你自己摸索过来的。别人讲,你只是听一下,和你自己(摸索出来不一样),有没有一些喜欢打游戏的,有时候别人说打游戏危害很大,有一些已经打游戏他又回过头来之后,他会不会再去打游戏呢?(不会)。甚至把最好的游戏机,最好的游戏给他,他都不会,为什么呢?他知道那个是一条弯路。

 

所以“东边西边,都要触着这捩子方得”,我们跟大家交流尽量不赶好吗?(好)。我们把每一个道理,尤其是跟我们比较契合的,因为我们今天跟大家学习不是学术交流,不是来探讨这个字怎么解,这个典故在哪里,这个出处在哪里,这个是专家学者他们去做的工作,很多大量的工作,将来一些文献啊,一些书籍啊,大家可以去考究。而今天和大家谈的是一些心得和当下对我们的学习可能会有一些帮助的。

 

不然我们在看到及时法的时候,比如说一位老师跟你讲,小时候多背书,那是最及时了,过了,“勤苦而难成”。我们听了“勤苦而难成”,对我们有帮助吗?(没有)。不但没帮助,把你们的自信心全都打垮了。我们跟十五六岁的孩子就要这样讲,“勤苦而难成”啊。因为他那个时候你这样讲。

 

而我们今天呢,的确现在让我们背,我们会比年轻的时候吃力一点,但是能不能慢慢地恢复一些?(能)。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是我们的及时法。而且我们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我们有我们的劣势,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优势在哪儿?我们比孩子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这个我这么多年是深刻体会。

 

所以有时候孩子,我们就是有点感叹吧,你是有点求着他学,有些还好一点,但是有一些呢,因为他自己认识没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他还不容易去教导。而我们今天有一点就是我们想学,而我们想学,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有障碍,这个障碍不是年龄,不是我们的经历,不是我们的学历,而是我们的什么?心理。

 

所以把古人走过来的经验一起来交流一下。这一段其实对我自己建立信心,坚持学下来,有莫大的帮助。因为都有同感,十五岁遇到多好啊,我三十多岁了,又没有接触到,又不懂,还有好多好多都要去(考虑),所以又着急又有点气馁,但是看了之后我们的信心建立了起来。

 

“都要触着捩子方得”,找到窍门,找到机关。这个“捩”读liè, “捩子”,就是一个机关。我们打一个比方,好像这个门,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你要突破一些障碍,我们茅塞顿开,把这个障碍突破,你不知道的时候,你要出,又出不去,怎么办?撞。结果门又很硬,撞到最后的结果是……但是你试一试,你不试的话也不知道,东边西边,你不能是撞一次还在这个地方撞,再加上有些引导,这个引导很重要。

 

如果今天是有一个人,今天我们打的比方简单,比较直观,今天有个人,比如说你过不了,“你看,老师有障碍怎么办呢?”这个老师说“好啊”(直接把门打开),学生“噢”,高兴地跑出去了。

 

结果下一次又遇到了,当然不是像我们这么简单,又遇到了一个,结果在这儿,或者有的门有没有“叮”按一下,有的是拉一下,有的是可能扭一下,有的是提一下,你会发现开门的方式有很多很多,结果这一次告诉你了,下一次呢,它不是往这儿拧,它是往另外一边拧,结果死活拧啊,不开,不开,开不了。

 

如果是自己,这就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带你到门口,不是说亲自帮你把门打开,你自己苦苦思索,探索,一直找,找不到,给你暗示,你有没有看到一个圆圆、亮晶晶的东西啊,有啊。可能这个钮还不一定说出来,然后他就试一试,那我往上提没有反应啊,那你有试着扭一下吗?噢,这样子。

 

就在这个过程中,和别人帮你打开,你有没有感觉有太大的差别?(是)。可能再下一次,不是扭了,是按,是提,是拉,很多的时候,因为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他可能试几次不行,他按或者开,或者提,有几次这样的经验的时候,类似这样的障碍,他能不能独立地把它突破?(能)。而且就不会在那里蛮干,好像费了很多工,很多人学习呢,有时候有点蛮劲,但这蛮劲很可爱,但是这个蛮劲的背后如果再用一点巧劲。

 

但这个巧劲不是一下子就开始用,不然的话你就容易走向投机取巧,先用蛮力,先用蛮劲,先用苦功夫,先用钝功夫,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基础稳了,有时候才告诉你巧劲在哪。一开始就告诉你巧劲好不好?(不好)。跟大家讲不好。因为你没有这个基础,巧劲是带来一些方便,但是你的基础不牢,花拳绣腿,这都是及时法也在其中。

 

“触着这捩子方得”,就是机关,就是转动的一个关键。怎么样才能够“触着”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态,“只认下着头去做”,其实这一点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的志向在这里,那这个时候我们要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看你是在哪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比如说有的人从这儿走,有的人从那儿走,他辨别清楚之后,他已经明白自己的路要怎么走,需不需要每次走的时候,天天看一看,走一步看一步?需要吗?(不需要)。不需要。

 

现在只做一件事情,哪件事情?(走)。就认着头去走。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他好像是有(志向),实际上他在走的时候,走走停停,他走走停停在干什么呢?他在观察,其实不叫观察,叫观望,在比较,有没有更好的啊?可能有。是环境,是条件,他走一走,可能在这个方向,可能另一边也有一个(方向),这样比喻大家能了解吧?

 

然后走着走着,如果他是开始没有定住,后来他觉得这个是他人生最好的一种(道路),很好,那他在这个(道路)稍微调整一下,一直走到,也是一个好事情。但是麻烦的在哪里呢?走到这儿的时候,又接到一个电话,现在资讯发达,是好事,跟大家讲也是一个很麻烦的事。因为都很好,别的地方又有一个,我的人生原来是这个,如果是真的也很好,但是你会发现,他有几次这种(变化),他就一直会不安,一直在寻找他“梦中的香格里拉”,是吧?

 

其实真正的香格里拉在哪里呀?哪一个都是最好的,重要的是你确定了,你就走。很多人走不到的一个原因,就是一直在思量东西,所以走到最后走到哪里了自己也不知道了。其实这些方向都是很好的,所以已经确定了,就只要做一个工夫就行了,“只认下着头去做”。

 

当时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好像很多很多眼花缭乱的,好像也都是很感兴趣的,也是很好的,后来看了这一段之后,我就了解,为什么心慌?为什么很努力,但是效果很有限?原来我一直没有“认下着头去做”。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方向,没目标。

 

发现了问题我就知道怎么解决了,或者是去做也行,去读书、去学习也行,“莫要思前算后”。其实很多人思前算后都在思什么,都在算什么呢?是不是“为往圣继绝学”呢?不是的。在算自己的利益,怎么样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因为人的资源有限,他的时间,很多很多有限的资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他输得很惨,输掉了什么?很多很多都输掉了。

 

“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前面对了也好,错了也好,也把它放下,不然你还一直沉浸在过去的生活中,这个时候“自有至处”。就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它就有效果。没有效果的时候,不是说你方向错,也不是说你不努力,而是火候没到。就跟那个水,你一直在那烧,发现一直没有开,着急不着急?(着急)。真正懂道理的人急不急?(不急)。为什么不急?就是再加火嘛,但是你就这么多资源,你已经用到头了,怎么办呢?耐心等候,到一定程度“咕咚咕咚”就开了嘛。

 

所以很多人就是差那两度的时候,一直没开一直没开,其实不是别人耽误他,其实任何一锅水都能开,重要的就是你相不相信它能开;第二你有没有耐心等候它;第三你有没有不断地去加力,努力。这几个条件都具备了,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候就好了。

 

不然的话就会出现东张西望,自己设限制,别人说个什么,自己就难过半天。“而今说”,看看我们自己曾经有没有起过这些念头,“以前不曾做得”,比如说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前做过没有?(没有)。那我想问一个,谁以前做过?所以正是不会,才要学习,才要努力。“又怕迟晚”,会不会晚啊?会不会来不及啊?“又怕做不及”,是你学不及还是怎样,这个都是打岔,只要去学,都来得及。“又怕性格迟钝”,有没有有时候觉得自己性格不太好?(是)。我这个人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大家一定要知道,如果是一件物品它是不容易改变的,但是今天我们是什么?(人)。人,可不可以改变?(可以)。性格内向能不能慢慢地转向性格外向?

 

所以我们不要一直抱着自己以前的那个性格不放,“性格迟钝”。“又怕记不得”,就是老是容易忘,没关系,多重复。这几个,可能还有更多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其实这些都是在打闲岔。我们有没有把很多功夫就在那胡思乱想到这里去了(“以前不曾做得,又怕迟缓,又怕做不及,又怕性格迟钝”)?(有)。你把那个时间用过来,用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就好了。

 

“都是闲说”,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起那些无聊的念头,是吧?有时候它会起来,但是你能分辨这些都没有任何意义,要么你就别学了,干脆一点,但是好像有点残酷是吧。就是要么你就别学了,要学咱就不起这些念头,我们把我们的念头放到哪里呢?正面的、积极的,我怎么把它学好,我怎么克服内和外的障碍?不是给自己做不好,自己当逃兵找理由,那个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有这种想法今天离开就好了。你说呢?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何必要找那个理由呢?

 

“都是闲说”,后面再一次勉励,“只认下着头去做”,我们现在别的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哪一个?就是这句话,“只认下着头去做”,但是这个“认下着头”是你认识到了,是你清楚了,是你心甘情愿的,绝对不是人按着你的头,或者强迫你,或者鞭策你,那个没有意义。

 

“莫问迟速”,所以别人快一点我们替他高兴,但是自己急不急?也不能不急啊,但是不要成为障碍。“莫问迟速”,想一想别人快,他快在哪里?很多时候在一个起跑线上,为什么几年之后差距这么大呢?

 

“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耐心等候一下,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那个比什么都鼓舞我们。所以“既是从前不曾做得”,或者从前没有学过,所以我今天才要加倍努力好好学,好好做。

 

所谓的专业就是你认真努力,用心地把它做下去,就是专业。谁都是从业余、不懂开始做的,当然你运气好,有人带着你,哪怕没有人带着你,你还是有这么多好的经典,好的讲经教学的资料,还是对我们有蛮大的帮助的。

 

“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所以把那些打闲岔,胡思乱想的时间,我们把它用在刀刃上,用在我们积极的、正面的地方。每个人要补的课不一样,如果你衣服已经叠得很整齐了,是不是一直在这下功夫呢?(不是)。那可能你还有别的,学习、背书……很多人又在一些地方又执着了。每个人要补的不一样,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要去提高的地方。

 

再一次的勉励,“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这就是不知止,所以他永远无法得定,永远无法突破障碍。很多时候我们的障碍不是我们记不得,不是我们不熟悉,都是在这里把我们给淘汰掉了。往往这些人再过几十年,等你有经验了你会发现,他有的时候条件是很好,但为什么最后是一事无成?甚至是一身罪业?原因都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看清楚了,我们想不想将来的晚年是这个结果呢?(不想)。是不是我们到了七十岁再来感叹,哎呀,老祖先讲得真对。那有什么意义呢?不用到七十岁我们再来说我们最后一事无成,而是我现在认识到了,我认真努力,成就高成就低,这个随天命嘛,但是我曾经努力过。但是哪怕没有良好的理想的状态,但是我这一生不后悔,我尽我的努力了。不然“耽误一生”,其实耽误了不光是自己,有没有自己一家?(有)。也是一种遗憾吧。“不知年岁之老”,所以人要振作,人要奋发,及时,“当其可”,只要你愿意都是最好的时间。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循序渐进,“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次第、基础,《三字经》告诉我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这个“小学终”不是说读过,会背,而是我们能够落实,不敢说落实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六七十我们要养成习惯。所以后面“四书”的学习就很容易契入,甚至包括“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圣贤教诲的学习重在基础。

 

“不先学小乘”,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学习,“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些都是提醒我们。《弟子规》当中有没有循序渐进法?(有)。“此未终,彼勿起”,还有没有?“首孝悌,次谨信”,甚至包括对人的爱心,是不是一开始就“凡是人,皆须爱”呢?(不是)。从哪里开始达到“凡是人,皆须爱”呢?从“父母呼,应勿缓”再到“事诸父,如事父”,最后才到“凡是人,皆须爱”。

 

所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它有这样的一个次第,我们按照这个次第学习,启发我们的性德。而这个次第,也不妨碍圆融,稍微提一下,大家知道就好。

 

我们再看观摩法,大家互相地学习,在《弟子规》有这样一句话,叫“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这都是善于学习,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懂得灵活地运用这四个方法,这个“教”。甚至也可以说是“学”,相得益彰,就能够把它兴盛兴旺,振兴起来。而这四个方法,是互相有关系有作用的,实际上我们会看,任何的一个方法当中也包含另外的方法。

 

我们举一个例子,“父母呼,应勿缓”,请问是不是预防法?(是)。预防什么?小孩子对父母不恭敬,那是不是及时法?(是)。就在生活中,他没有回答,有的时候父亲就要去提醒,妈妈刚才在叫你呢。这个时候有没有循序渐进法?(有)。从听得到爸爸妈妈的声音,能理解地去做,有没有也能够去感受父母说不出来的心声?有没有一个人能够感受父母的心声却听不懂爸爸妈妈的话?好像没有吧。应该是先从听懂爸爸妈妈的话,再到能听懂爸爸妈妈的心声,所以这也是循序渐进法。

 

有时候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了,看到别人做得更好,就像“二十四孝”当中,你看《孟宗哭竹》,有没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有疾,药先尝”?讲到《孟宗哭竹》的时候就说到,如果我们的眼泪落到泥土中,竹子会不会长出来?如果我们也是那份至诚的孝心,有没有可能长出来?(有)。

 

为什么可能长出来呢?是不是神话呢?(不是)。如果真要跟你讲,这些科学的原理原则,万物都是相通相感,很难得江本博士的“水知道答案”的实验,水能感受你的意念,请问竹子能不能感受?(能)。竹子能感受那份至诚的孝心。

 

包括《郯子鹿乳》《王祥卧冰》等等,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是神话故事,但是你深入学习圣贤教诲之后,它是再正常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我们缺,缺的是什么呢?(至诚的心)。我们发现,我们的“父母呼,应勿缓”和别人的“父母呼,应勿缓”还有距离,这个就是观摩法。

 

所以,如果没用好,就会“发然后禁”,哪怕你很努力地去克服,但是有时候还会被习气打败,但是虽然被打败,要不要放弃呢?(不要)。所以诸位学长,千万不能拿这个当借口,我是“扞格而不胜”,这个不可以。

 

“勤苦而难成”,有没有说勤苦而不可能成?(没有)。只要不是不可能成,咱们还需不需要勤苦?(需要)。所以克服困难,虽然比一般的,我们有更多的障碍,但是有这份心就能够突破。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就好像东一榔头西一斧头,都是杂乱无章,可能以前有杂乱无章的情况,所以怎么努力都感觉不得力,受益很有限,但是现在知道了,我们是继续杂乱下去还是从零开始?(从零开始)。应该是从零开始,实际上说是从零开始,我们已经不是从零开始了,但是只要能够克服杂乱带来的一些障碍,你在后面的学习其实已经有基础了。你的学习会比一般从零开始可能速度会更快一些,重要的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想着突飞猛进。

 

什么时候可以突飞猛进呢?“七年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两年时间你就突飞猛进了,有没有?“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所以没有到“七年谓之小成”之前,大家都沉下心来,都不要想着能够突飞猛进。你只要有突飞猛进这个念头,或者你就放弃了,或者就走上邪道了。

 

他就利用你想快的心,想不想快?想快,我告诉你快的方法。如果你真相信圣贤教诲,这个时候你怎么回答他?Thank you! 谢谢,不需要,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走我的笨办法。因为我们迟钝嘛,我们就走笨办法,再好的办法我尊敬,但是我不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里笃定,这绝对不是靠突飞猛进短时间内能够起来的,凡是短时间能够起来的,你一定要提起高度的警觉。

 

现代人是“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为什么容易上当受骗呢?就是不相信老祖先的苦口婆心。所以了解了我们该怎么走,而别人怎么走我们尊重他,祝福他,就好了。

 

“独学而无友”,就好像闭门造车,有没有有人造的车,造出来很好看,结果一开就散架,为什么会散架?没有经过检验,都是理想化,都是自己推测猜测,好像是怎么一个情况,教育特别注重实践。

 

所以你有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有实践,而这个实践也是循序渐进的。就像我们的付教官,带我们军训都比较有经验,结果十二三岁的小朋友搞不定,你带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想象跟实际有不一样的地方,你就会去做调整。

 

所以这也是我们学习过程当中大家要共学,那什么时候可以独自一个人学呢?路已经很清楚了,信心已经很坚定了,然后又没有大家一起学习的因缘,你自己一个人闷着头学,没有问题,你也可以学出来,但是,没有到这个程度的时候,还是乖乖的,所以还是有一个共修共学。

 

共修共学是不是要人多呢?在这里我们也讲中道,不是哪儿人多你往哪儿冲。古人有两句话很好,“识人多处是非多,知事少时烦恼少”。既要有一种志同道合,同参道友,又不要把太多的精力耗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交往上。

 

其实人际关系交往累不累?(累)。你看现在社会上,这个电话手机不敢关机,重要的微信和信息都一定要回,为什么呢?怕得罪人。有些饭已经是不想吃了,而且不是吃一顿的事情,有没有晚上正好好几个邀请函就过来了?你看那个不容易啊。

 

所以好像会有一些方便,朋友多了多条路,但是有时候你要看是什么样的朋友。是不是我要花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维护一下,如果你还热衷世间的功名利禄,这些是你必须要维护的,因为众人抬轿嘛,你才能够抬起来,就认识两三个人你怎么弄啊?他(人际关系)必须得广,要广,就得花时间来维护来保持。

 

我们今天修道修学的,虽然有同参道友,但我们是不是把精力都花在建立人际关系上呢?(不是)。不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既有一种亲切,又有一种很融洽,但是又有一种平淡在其中。大家在修道修学的环境,都是为道而来,求学而来,不是为了互相过个日子,好像那样的一种环境。

 

“识人多处是非多”,共修共学多少人为宜呢?三个五个不少,四个人就是一个僧团,那多呢,印光大师建议二十人左右,这样稳定的、持续的、长久的,参学的这个是一个情况。这样子既能够互相提携帮助,又能够让心不是太杂乱。

 

“识人多处是非多 ,知事少时烦恼少”,有没有很多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认识很多的朋友?固然有一种感动,有一种惺惺相惜,但是有没有茶余饭后也谈东谈西的?(有)。所以“知事少时烦恼少”,不然你没有一种正确的理念,你会发现信心还有很多很多都受打击。“孤陋而寡闻”。

 

“燕朋”,“朋”,前面加个“燕”,这个用现在的话讲叫狐朋狗友,还有叫酒肉朋友。为什么叫酒肉朋友?有酒肉是哥们,没酒肉是路人,所以都是有利益,有酒有肉好像很亲热,但是没酒没肉他就不认识你了。这样的朋友你还是要……

 

虽然“凡是人,皆须爱”,你要看看你有没有那个功力再说吧,不然你一份慈悲,说我要度他,就跟有人在水里,的确这个“燕朋”也是很可怜的人,迷惑的人,将来也会受很大果报的人,但是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和能力。

 

就好像一个人在水中,你一念悲悯心起来,然后冲了进去之后,突然想起来自己不会游泳,最后两个人都落难了。所以要有所选择,怎么选择呢?夫子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休息一下,下节课把这一段给大家再报告一下,谢谢大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