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礼记·学记》第二十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第二十集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看到第二面的第十三自然段,请大家来把经 文读诵一下。【凡学之道】预备起。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总结前面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要学好,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和努力,当然学好之后才能够去教化。那在学好的背后呢,有一些我们要做好准备和付出的。比如说要随着我们学习的层次,在不同的环境深造,“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而且学习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的要长达七年到九年这样的一个时间。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呢,也有它的一种伦常,“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未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听而弗问”,这七个方面的伦常我们要了解。那具备这些还不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正业”还有“居学”,还有前面需要具备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那这些都做好了,具备了,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不是)。还要会方法,这个方法呢就是预防法、及时法,及时也包括机会教育点,机会教育法,还有包括循序渐进和观摩法。

 

那知道“教之所由兴”,还要知道“教之所由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好,那这些都会了,是不是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帆风顺了呢?(不是)。还不行。“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跟你们学习真开心,这就是大家熟读成诵,然后我们有共同的语言,这样交流起来就特别得有共鸣,我们讲教学相长,师资道合。

 

前面讲到这些呢很重要,也不容易做到,但是相对有一条来讲或者一点来讲,前面的都比较容易做到,哪一个更难呢?“严师为难”。你就知道这个“严师”多不容易啊。一般我们会认为尊敬老师嘛,这个也好理解,也愿意去做到。但是如果没有《礼记·学记》给我们这样深入地层层开导,可能我们会觉得会做好,而且可能也做得还不错。

 

但是相比前面这么多我们要具备的条件和做出的努力,“严师”是最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呢,有一些与生俱来的障碍,还有一些后天慢慢形成的障碍,虽然我们也很想“严师”。这个“严”它有好几层含义,庄严、尊严,还有一种严厉和严肃。所以它没有用“敬”,它用的是“严”这个字。

 

其实“严”这个字跟《孝经》的这个“严”是异曲同工,“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等一下,大家有感情的把它表述出来,不是背。“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这个“严父”就是“严师为难”的“严”。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深入地来了解才知道我做好没有,我的差距在哪,我应该怎么做好。不然我们觉得很容易,你会发现就在这个地方我们没做好,你会发现,你学习,功夫很不容易得力。而讲到“严师”,你会发现这个不好讲,为什么不好讲?一个老师好不好说“同学们、学生你要尊敬我”?(不好讲)。你会感觉有点怪怪的,难以启齿。但是为什么又需要学生、弟子对老师、师父有尊重甚至是敬畏,还有一种尊严、庄严的这样一份心行呢?因为它是“性德”。

 

就跟人为什么要孝顺?没有理由,你不得已要讲理由,什么恩德啊、什么你不孝你会有果报啊,不得已要讲这些,实际上讲到究竟处,一点理由都没有。就跟我们的左手帮右手,你说为什么?没有理由。所以尽孝还有我们对老师的尊敬,它是天性,本来如此。但是天性现在被一些习性给蒙蔽了,所以他也不容易理解,他也没有办法去得到孝亲尊师的益处。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得到这种益处,他觉得有必要吗?难道我不孝亲尊师我就不能够学习了吗?他这种疑惑起来之后,对他的整个学习的障碍是非常之大的。为什么呢?就像我们和大家讲到的,孝亲尊师不是谁要求的,它是“性德”。

 

如果一个老师他希望学生对他尊重,学生对他尊敬,那这个老师一定不是个好老师,那为什么学生要对老师尊敬和尊重呢?就像我们今天学的这一段教诲,它背后不仅仅是尊重人,不仅仅是有感恩心,他是来求道的。他敬道,敬我们的自性。因为我们的自性是“诚敬”,它的体是“诚”,它的表现是“敬”。如果不用诚敬的心,你是没有办法感受和得到这个道的。

 

所以老师从学生的诚敬心,就能看出这个学生他能学到多少,他能有多大的成就。我们撇开我们是老师或者是学生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你是一位老师的话,你看到一个学生对你不很尊敬,或者是没有办法达到“严师为难”的这个“严师”。请问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将来大家可能通过深入地学习,你可能就会了解。

 

以前你让我去体会,我也只能是想象、推测,在那里模拟但并不是真正的一种体会,可能是从事教学之后,我这种体会是好深刻。我才能够去感受当年老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的那种良苦用心,甚至有时候叹口气,你说为什么叹气?我好像感觉老师有点失望,但是为什么会失望?不知道。你说是为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而叹息吗?(不是)。还是为自己吗?是为谁在叹息?(学生)。

 

为什么为学生叹息?因为知道他这样的一种心态,他的学习的程度很有限。而这么好的圣贤教诲,给我们带来真实利益的教诲,就是你明看到他应该得利益却无法得利益,而你在旁边束手无策。我不知道你们的感觉会是怎样,你急也急不来,如果能急的话,我想老师都会跟他急,急完之后可能会更远甚至是更加地不尊重和不恭敬。但是为什么有时候老师会着急呢?这个将来大家在从事教学之后,可能你多多少少会体会曾经教导过你的老师的一些心境。因为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

 

当一个老师看到学生的诚敬心是很有限,只有那一两分的时候,你哪怕满腔的热情,你想让他多得到一点利益,诸位学长,能不能得到?(不能)。虽然你知道对他一生会有无穷无尽的帮助,甚至看到这种情况,你可能会想到,这个孩子这个学生将来铁定会栽跟头,铁定会走弯路,甚至是铁定会人生有灾祸。你这个时候你很想帮,你会感觉有点爱莫能助。

 

如果今天说我们说他、骂他、打他,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他的诚敬心给提起来了,那我们不管用什么手段,感觉都还是值得嘛。但是这个不管用什么手段,他首先有一个条件,学生还愿意,能接受。因为不是谁一开始就是百分之百的诚敬心,如果是这样子,那教学太容易了,一人发本书就解决问题了。他都是从很浅甚至没有,虽然有善根。我们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在小学、中学尤其是到大学的时候, 对老师是不是那么地尊重和恭敬呢?(不是)。好像很多很多都没有那么恭敬,没人教甚至周围学生的那种情况,对老师可能都还会开玩笑说一说。

 

但是今天通过学习之后,我不知道大家的感觉,这几个月、这几年当中,对师道、对老师有没有开始生起一点恭敬心?(有)。从这里就看出人的恭敬心是可以恢复,可以培养的。那要能够去培养,他首先具备一点就是能够去引导,就是“道而弗牵”。那“道而弗牵”的背后是愿意被引导,就是我们讲有一颗受教的心。

 

而这个“受教”不是说我想学、我愿意学,而是说你愿不愿意听老师的教导?如果愿意,这样子叫互相配合,慢慢地把诚敬心(培养起来)。其实不在于教什么、怎么教、教的内容,那个都还在其次,最主要就是把这颗诚敬心从一分两分,我们希望提到几分?(十分)。十分啊?太少了。

 

每个人不一样。就是很多人当中每个人不一样,那同一个人他不同的时间也不一样,那是不是学习时间久,他的诚敬心按常理推也跟着增加呢?(不一定)。如果跟年龄一样,哇!那咱就开心了,尽早接触。咱会发现除了年龄长,脾气也长,然后有没有可能习气也长?(有)。甚至有可能刚刚学的时候的诚敬心是十分,后面学的过程中懂的多了、见识广了,也会讲道理了,也会看问题了,而且看得还比较深刻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我们的诚敬心开始退了?(有)。那个时候可以说是长知识,长见识了,但是没有长德行、长道业。

 

道业的增长跟你会背什么,你会记什么,会讲什么没有一点关系,跟什么有关系?“诚敬心”。所以诚敬心既然会变化,他就有两种变化,一种是往好的变化,还有一种呢?不要以为一分就是已经最低了,有没有还有人是0.5分?还有人是0.00001分,你就知道那个差距有多大了。而且不是说我们接触了,我们也学了,我们的诚敬心就与日俱增,不见得。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很多年,今天我们就要跟大家讲实话了,收获很有限,甚至还不如刚刚学的时候那么地受益。当然有一些别的什么原因,你说是环境啊,是你家庭啊,是你身体啊,有时候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啊等等,那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有时候你细细去观察,是什么退步了?诚敬心。

 

如果我们学习的时间越久,我们这颗真诚、恭敬或者严师的这种程度与日俱增的话,你会发现你的进步,让你自己都很吃惊。所以今天很多我们要去做好,包括“一年离经辨志”到“九年知类通达”,还有“皮弁祭菜”,是吧?包括学的很多我们要掌握,也要勤学苦读,在这个同时我们应该时时放在心中的就是我们的诚敬心,有没有与日俱增?如果有,可喜可贺;如果没有,不怕,是吧?我们认识到了才能够去突破。

 

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是不是老师得利益呢?(不是)。不然老师得利益那老师“你们都赶紧要诚敬哦”,那这个一定不是个好老师。为什么希望学生、弟子们诚敬?是为自己好吗?(不是)。其实学生、弟子诚敬的背后对老师来讲,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你怎么对得起人家?你怎么对得起人家那份诚敬心?

 

但是为什么又希望他们有诚敬心呢?其实将来你们做父亲了,做母亲了,做老师了,你可能能体会老师那份心。以前我真不懂,真不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懂的时候,领悟越深刻的时候,一种感恩之心吧,有时候常常跟刘老师有谈到这一点。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还要不要再往下写了?不用了,万已经达到一个很圆满了。

 

有时候我们一两分诚敬还有点沾沾自喜,是比社会大众已经OK了,已经好很多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感觉,我们跟真正圣贤希望的,或者他们已经给我们做出来的这份诚敬心还有多大的差别?(很大)。我们才是人家的万分之几。你就知道,我们还差距很大。其实又有点失落是吧?(嗯)。又有一种欢喜,欢喜在哪儿?我们有这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是)。

 

当我们提升起来,现在有没有多多少少学传统文化有一些受益的地方?(有)。你们自己讲哪些地方多多少少有点受益?有没有心情愉快了一点?(有)。这个脸上的皱纹少了一点。还有什么?(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好。还有没有?身体、整个精神在改变,如果你真的好好去努力,就是哪怕有一些慢性的一些小的一些病,你慢慢地会发现,不知不觉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没有了。像一些比如说鼻炎了,或者是一些小的病。因为之前有这样的学长他就谈过,多少年都好不了,那结果慢慢地学,不是一下子好了,那就神话故事了。就什么时候好的,是上个月?不是,是上半年?是去年?他也一下想不起来,但是呢真的是改善了很多。

 

其实在这个受益的背后呢,是一份喜悦也是一份信心。如果今天告诉你,你现在所受益的只是万分之一的时候,万分之一,就比如说你只得到了一块钱,还有一万块钱在那儿的时候,诸位学长,你的心情是什么?狂喜。有没有一种兴奋或者是一种向往?向往什么呢?在现在的基础上是一分,如果可以量化的话,其实是不容易量化的,因为他那个境界是无穷、无层、无尽的。

 

如果可以量化,从现在再提升一万倍,诸位学长,你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日子?所以谁得利益呢?是我们。你了解哪怕是为了得利益,我们先从这里开始。后来就已经自然养成一种习惯了。你看古圣先贤他们孝顺父母,他是为了得福报去孝顺吗?(不是)。不是,就是一种天性的流露。而我们今天就是慢慢的,你不管是怎样,哪怕是勉强,虽然勉强,你有点不习惯,那是我们还没有恢复。如果真恢复了的话,你会发现很自然、很习惯。 

 

“古人事师之道”这点特别重要,因为他不是父子,他不是君臣,用两个态度来概括叫“无犯无隐”。那顺便跟大家再讲另外两个伦常的关系,如果是“事父之道”呢?他是“无犯有隐”。这个“有隐”是什么呢?比如说你在外面漂泊,在外面工作,这打个电话来了,你过得苦哈哈的,下个月怎么生活还都没着落呢,你会怎么说?“过的可好了,我的同学可帮助我了”。这个就是“无犯有隐”。报喜不报忧。

 

那“事君之道,无隐有犯”你看魏征是吧?(是)。像《朱云折槛》,还记得吧?那个就是“无隐”真是诚心,“有犯”。而“事师之道”呢?“无犯无隐”。“凡有所教,皆当虚心和气以受之”,这个“皆”字你们细心去体会吧,这个不好说是要求,但是这点特别重要。你先开始全盘接受再说,多长时间呢?五年的时间,当然有的他受益了他坚持那是他的事情,但是一般作为老师来讲,要求不是说一直,一般来讲五年的时间,这五年不是说教你多少东西,而是把根基、基础奠定好。

 

所以在经典上呢,有这样一段话“常慕于师德”,既然学,首先我们一定要体会我学什么?老师一定有值得我学的地方,我们才称他为老师,向他学习。那你能不能跟一个英语老师去学数学呢?(不能)。那他一定是英语会在,比如说在某方面会高很多嘛,(是)。那你最主要就是他英语方面,有很多你能够去学习到的,这只是讲一些学科上的。

 

但是在圣贤教诲上,既然你向他学习,那老师有没有值得你学的地方?(有)。这一点不是说老师说“你要向我学什么”这个很难启齿,但是作为学生你可以去思考,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你学到了没有,是吧?(嗯)。不是说有值得我学的,那在学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多少?结果这个学生学得不像老师,您觉得他是谁的学生?

 

所以有时候,这一点真的大家可以去体会,你学,你学到了什么?有值得你学的地方没有错,但是值得你学的这些你学到了多少?你学到了所表现出来的是哪些?所以一个学生像老师,是不是一个好学生?(是)。是嘛。如果一个学生不像老师,有时候就问“你哪家的孩子?”

 

“常慕于师德,不应窥小过”,如果是“窥”这个字,是他看在眼里放在心中他不会说,这个“窥”本身就不是那种光明正大地看,其实这个反应的是那种他不吭声,好不好?没事没事。实际上有事没事?(有)。有事。如果是这样子你会发现,没人教得了他,为什么呢?谁是完人?首先一点,有没有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有但你的心是不完美的,(是)。所以你可能看到,人家哪怕是完美的,你也不一定会觉得是很好。

 

所以学习的这个心态就特别重要,那就算是有“过”吧,那今天我们是不是来学他的过呢?(不是)。我们今天来学的是什么?(德)。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而这些你说有,就像“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点呢他都是相通的心态。所以为什么对父母的尊重、恭敬心,信任起不来,他对老师一样地挑毛病,一样地不相信,道理就在此地。

 

“师严然后道尊”。圣贤之道你生起诚敬之心,那有的时候也是做表演,让那些不懂的甚至是对人轻慢,对老师不重视的,也是一种教育。

 

比如说祭孔,有没有?(有)。就是一种教化。他可能不懂但是他看到大家恭恭敬敬的,这么虔诚,对他内心也是一种触动,可能他就会问“你们在做什么?”这个时候正好五分钟给他上一堂万世师表的课嘛。为什么我们要尊重,老人家的这个伟大在哪里,简短的五分钟跟他一讲,所以我们要这样表达一下,也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见贤思齐。他不一定下次参加,但是他会“哦……”。所以“民知敬学”。希不希望将来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希望)。除了刻苦努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尊师”。这个都是积福报的。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这一段呢很重要。“君”这里讲到这个是君王了,他对于臣下他不把他当臣下看待有两种情况,哪两种情况呢?一种是“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就是在祭祀的时候,有礼官,就是像监礼官一样,穿着祖先的衣服,站在祭台上还是躺在那里,就好像这个祖先就莅临现场一样。那这个时候你能不能把他当做“诶,你是我的下属”?这个时候就好像看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个时候“当其为尸则弗臣也”,这个结束之后,那你还是臣下。

 

还有一种“当其为师”这个“为师”不仅仅是说我是做皇帝的老师,我可以说我不用做臣下,不是这样子的,皇帝也不是,他是对整个老师的一种敬重,甚至是对整个国子监、太学里面的老师们的一种尊重。如果只是太师、太傅、太保,不把他们当做臣下,那个意思还有点窄,还有点浅。

 

当然从这里开始,太傅、太师和太保,这都是以前太子和皇帝的老师。当老师来的时候,老师还是执臣下之礼,但是君上呢,不敢把老师当作下属,这个时候就不是“南北君臣”的这种见面的礼,君王是坐南朝北,南北向,这样子的君臣之礼,这个时候老师会下来,东西向,东西向在礼节来讲就是主和宾,主宾之礼来对待老师。

 

你看家里来了贵宾,我们对贵宾是什么态度?上坐,照顾那种恭敬。所以从这里大家就看到,教学、教育他不能是君臣之礼,所以“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连皇帝都不敢以君臣之礼来面对老师。

 

好我们休息一下,下节课我们把《礼记·学记》后面收个尾。好,谢谢大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