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了凡四训》第一集(上)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08-01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第一集(上)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十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了凡四训》,可以说是现在学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弘扬者最爱读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希望改变命运,尤其读书人要知命,知命,才能为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而“知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夫子到五十岁才能“知天命”。所以我们认识什么是命,什么是命运,应该怎么样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这是大学问。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和学习。


虽然讲的是了凡先生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背后讲的是老百姓都明白的一个理,什么理呢?善因必定会得善报、善果,恶因必定会得恶报,就像自然界,种好因,开好花,必然会结好果。因果是自然发展的一种规律,是一种法则,那我们怎么来认识,怎么来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就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细心地去观察,学《了凡四训》、读《了凡四训》、做《了凡四训》的人很多,应该都有改变,但是很明显地改变命运的人多不多?你仔细去观察,不多。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呢?这个值得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不然的话,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迷信了,很容易就误以为在改造命运,殊不知,可能命运会每况愈下,为什么?对理论、对方法、对境界认识不清楚。


所以第一篇首先是“立命之学”。所以这个“学”,学习是非常重要。能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很多出现的一些偏差都在于一知半解,或者只要结果,他不管过程或者是应该怎么去把它做好。


了凡先生,大概跟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名字叫袁黄,是我们江苏吴县人,距今有五百多年。如果从它的一个体裁来讲,可以说是一封家书,也可以说是一封家训,或者家规、家教都可以。因为讲得很通俗易懂,而且有理论、有方法,有没有效果呀?(有)。所以中国人非常讲科学的精神,拿出实验的效果给大家看。


我们一起来把经文第一段来读诵一下,预备起。【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余”是自称;“童年”是指十五岁之前,应该大概是五六、七八岁都有可能;父亲很早地就过世。“命弃学举业学医”,家境不是很好,如果家境好,可以不用弃学,还会继续地支持他读书。


从这一段,大家能感受了凡先生的命运好不好?(不好)。可以说是很坎坷,甚至可能是一般讲的单亲的家庭也是如此。虽然命运很坎坷,但是了凡先生从小就有一个非常好的品德,就是《弟子规》所讲到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同时,应该能感受,对自己的父母有没有怨恨呢?(没有)。如果有的话,会不会有后面改造命运的一个条件呢?不会。


实际上这一段是特别重要,重要在哪?这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根本的基础就是在“孝亲”了,“孝亲”,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孝亲”,才能有后面的“尊师”啊!


因为遇到孔先生不容易,但是孔先生遇到的年轻人多不多?(多)。但是不是每一个遇到孔先生这样愿意去帮助年轻人的长者,他们都能够得到利益呢?(不是)。孔先生愿不愿意帮助年轻人?愿意。有没有想跟他们收学费?没有。但是为什么只有了凡先生得到利益呢?(孝亲)。


所以这个是大根大本,很多学习都是放到了后面做善事去了。善事固然重要,但是“百善”什么为先啊?(“孝为先”)。很多人就忽略了,你做一百件善事,都未必有对父母的那一种爱心来得实在。所以这是很多人改造命运他不得力,或者不容易改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还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其实从后面看,了凡先生爱不爱读书?(爱)。虽然母亲,其实父亲也是如此,可能让他不读书,让他去学医,为了养家,可能他虽然很爱读书,但是听不听父母的话?(听)。不但听,而且顺,而且还有敬在其中。从哪里看呢?遇到孔先生,有没有第一时间先跟母亲报告啊?(有)。而不是擅作主张。所以你看那个敬在其中,顺也在其中。


所以我们今天学《了凡四训》,不是只是在后面“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下工夫,真的是要在“孝亲”的地方好好下工夫了。有了这个基础,后面的方法才能够相得益彰;没有这个基础,你怎么努力,还都是空中楼阁呀!所以这个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而且从这里也看到,一个人在世间要不要有一份正当的工作?(要)。你是读书,也是为了工作;你学医,也是为了工作,要能够安身立命。所以这个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要为了工作,为了服务、养家、利益社会大众,最起码先能够养家糊口,这个是我们讲的安身立命之处。


大家来看第二段,请来读一下。“后余”,预备起。【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如果前一段我们可以说是叫“孝亲”,后一段可以说是“尊师”了,所以尊师是建立在孝亲的基础上。哪怕家庭很困苦,哪怕父亲很早就过世,把家庭的重担就丢到了一个孩子的身上,但是他还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身世,这是我们应该要好好学的。多少的孩子不懂事,怨父母,怨自己的出身,怨自己的家庭,怨自己的很多很多好像不如人的地方,这都是太不懂事了。


所以哪怕学了《了凡四训》,命运也改不过来,为什么呢?把福都折得差不多了。所以从爱自己的家庭,家庭再苦、再穷,是不是自己的家啊?(是)。爸爸妈妈再没读多少书,再有很多的毛病习气,再有很多的烦恼,甚至再有很多的罪业,你爱不爱啊?(爱)。应该要爱嘛。所以这是我们讲做人的大根大本。


为什么很多学长学传统文化,就是不得其门而入,就是不爱父母,不敬父母,为什么呢?就是那种觉得家里、父母对不起他,这种都是大不孝,所以命运你说能好到哪里去啊?而了凡先生他虽然没有说他怎么爱自己的家庭和父母,这第一段大家能看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怎么样?“力为具”。“出必告,反必面”,这都在其中表现了出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十五岁那一年,在一个寺院,其实这里也有一个含义,就是在一个学习的环境。以前的寺院都是课堂,都是学习的环境。像范仲淹先生、欧阳修先生,有没有很多都是在寺院读书读出来的?因为那个环境培养人,不懂的可以去问出家人,他们都学识渊博,在这个环境应该都是很有善根的。


“遇一老者”,应该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没有很多人在学《了凡四训》的时候常常想,“什么时候我也遇到一位修髯伟貌、飘飘若仙的长者啊?”有时候看电影,尤其是武打小说,或者看电视连续剧,一个奇遇,我们人生有没有奇遇啊?真有啊?


为什么他的因缘这么殊胜?原因就在于他后面这两个字,哪两个字呢?“敬礼之”。这个“敬礼之”,是不是看到人家是高人,人家是贵人,马上就笑容可掬啊?马上就彬彬有礼啊?请问那个高人、贵人看得出来吗?(看得出来)。为什么能看得出来?“如见其肺肝然”。因为平常不是这样子,突然一下这样子,有没有感觉有点怪怪的?


那我们再思考一下,了凡先生仅仅对飘飘若仙、修髯伟貌的长者这么地礼敬吗?甚至在田间工作的农夫,甚至是推着小车卖东西的商贩,请问他会不会也恭恭敬敬的呀?(是)。这才是一个人的恭敬心啊,不然就变成谄富骄贫了。


所以前面是“入则孝”,后面就是“出则弟”了。因为对爸爸妈妈爱、敬,所以出去对长辈也会恭敬。可能偶尔也会闹点小情绪,偶尔,偶尔也会顶个嘴,但是很少,大多数都是毕恭毕敬的,“长者立,幼勿坐”,“路遇长,疾趋揖”。


有时候我们讲,是不是对长者,一看,因为地位、身份、见识、德行、年长,比我们高,我们才恭敬,这个是应该的;那这个恭敬心对平辈有没有呢?如果对平辈都爱理不理的,对平辈都大呼小叫的,您觉得对长辈的恭敬心真的假的?肯定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傲慢还在,只是在长者面前、领导面前,稍微收一下而已了。


所以平常学长们之间的相处,你就一定要来观察,你不要观察别人,你观察你自己:是不是朋友有信呢,是不是朋友之间互相地敬爱呢,是不是真正地对人礼敬呢?如果是,非常好,保持。相信真正遇到一些好的机缘,你自然而然的那种礼敬的态度就出现。所以这个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地方。


而且你看到孔先生是主动问他,为什么主动问他呢?就是看到“孺子可教也”。所以讲出,你往后应该是做官的,能够在官场上有一些发展的,但看你怎么好像在采药,没有去读书?这个时候,了凡先生还有一个可贵的品德,就是老实。“余告以故”,一五一十地,不会掩饰,也不会修饰,把家庭和个人的真实情况就谈了一下。


而且你会看到后面还有一个字,哪一个字?“并叩”,大家看“叩”这个字,表现出什么?那种恭敬,而且懂得礼节。你光有恭敬,没有礼还不行,那种应对、进退大大方方的,不会那种扭扭捏捏,不会畏畏缩缩的。虽然十五岁没有怎么读书,但是见到长者还是大大方方的,不会唯唯诺诺的,这个也代表一个人内在有正气。


孔先生讲,我是云南人士,“得邵子皇极数正传”,这部书是邵康节先生,宋代的一位大儒,他从《易经》的一些数理推断,来总结天地万物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所以从这里大家知道,事物发展有没有它的规律?(有)。只要你认识和掌握了,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能不能够了解?(能)。


就比如说天气预报,是不是天气预报的播报员今天心情好,给你播个晴天,心情不好,跟你说明天可能是多云转小雨?(不是)。他是凭什么推断出来的?你怎么知道明天的事情?数字,其实你看是卫星啊,都是通过很多数字总结出明天的可能性。


有没有也有一些错误的呢,就是那个数字有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但是如果完全准确,明天甚至是明年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够了解得很清楚,就像我们的老祖先,惊蛰,是吧,惊蛰是万物复苏的。惊蛰一般会怎样?打雷。那次给我们学长的印象也深刻,就是第九期的时候,惊蛰那天正好是报到那天。


报到那天,到下午,快晚上的时候,大家还记得七点钟到教室集合吗?大概就在那个前后,就听到“duang”一下的雷声。前面没听过,后面再也没听过,就是惊蛰那一天,一声惊雷,还记得吧?印象是非常深刻,再一看,那天惊蛰。


我们的老祖先厉害吧?凭的是什么?就是地球按照它不变的规律一直在旋转,到一定时候,它就必然会有一定的现象出现。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啊,诸位学长,我们的孩子要不要学好数学啊?(要)。不是只是会读经啊。


以前我们讲“礼、乐、射”,还有“御、书、数”嘛,但现在只是读书、读经、写字,忽略了数学,这个是很可惜的。因为数学是科学之母,你没有数学的基础、逻辑思维,你的很多的架构,很多的一些逻辑推理,是比较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所以要好好学,是吧。


“数该传汝”,为什么想传给他呢?是不是看了凡先生可怜呢,是不是看他可爱呢?(不是)。那看他什么?可教,可教。还记得柳义泰吧?柳义泰觉得自己有一个错误,就是不该传他儿子,因为他知道他儿子不能传,是吧?所以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遇到一个好学生更难。难,难在哪呢?难在孝亲尊师的根。要说有,都有,但是要深,真正的叫“深厚”才好。你要说有,都有,但是要“深厚”才好啊!


“余引之归”,都展现出很懂事的一个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要改造命运很重要的基本功,除了孝亲尊师之外,就是“礼”了,礼节,懂得待人接物的分寸和礼数。现在不懂,所以小过不断,大错也很多。


“告母”,“告”这个字代表一种恭敬,禀告、报告,下对上的那样的一种态度。母亲发话了,是吧,“善待之”。有了母亲的支持,非常的难得。母亲为什么会支持他?知道孩子懂事。大家了解吧?你懂事了,你稳重了,你做什么,父母都放心了。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不放心,不要怪父母亲,是我们太浮躁,是我们太不稳,做事情做不好。


“试其数,纤悉皆验。”就是都非常的灵验,就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连很小、很细的事情都一一地得到了验证。我们现在看起来很神奇,但是真正通达数理的话,你会发现,凡经过会不会留下痕迹呢?(会)。那些痕迹就是我们讲数据,这些数据都有它的一些规律,可以往前推,也可以往后推,这样子大家就了解。


这个时候他想读书,正好遇到的一个机缘,所以缘分都很凑巧,都很顺利。虽然很凑巧、很顺利,遇到这个缘不容易,其实更难得的缘还在自己的“尊师”和“好学”了。从哪里看呢?他的功课有没有比别人耽误了多少年了?虽然耽误了,但是有没有学上去呢?(有)。


他为什么能学得上去?“余遂礼”,大家看“礼”这个字,不是说去磕几个头,不是说去送一点“束脩”,而是真正地尊师和重道。懂事,知道自己要读出来,知道自己要承担起供养父母、光大门楣的责任。一个孩子有这样的动力,怎么会学不好呢?还记得《赵志闻声》吧?真的,父母的叮嘱都在耳边。所以这都是一个人他未来有好的命运,非常重要的基础,是我们应该要具备的。


好,我们再来看第三段,预备起。【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过去的事情推断得很准,这个不难,因为发生过了,但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都给你能够推断得出来,这个就不简单了。代表孔先生的德行、学问怎么样?那就是高,那就是深了。


我们再来看第四段,预备起。【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从这一段大家看,了凡先生的这一生的命运理不理想啊?(不理想)。从哪里看不理想呢?一个是寿命不长,是吧?还有一个,就是没有后代。这是一个结果,我们总是要了解它的原因在哪里。


“四川一大尹”是四川的一个县的县令,有大尹、二尹。大家算过命没有?或多或少都算过了。扑克牌嘛,是吧?有时候算这次会不会过,还有什么紫薇斗术,还有血型,还有星座,还有什么?八字,还有面相,还有摸骨,手相……算得准不准啊?所以人对命运很感兴趣,非常想了解这一生,什么时候结婚,有几个孩子,叫生命线、事业线,还有什么?爱情线。这可以说人人都很关心的。


其实从这里也看到,人都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但是发现很多人很想把命运掌握在手上。所有人都知道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上?(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如果掌握得好就不会出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可以说是人生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为什么掌握不住呢?这个就是我们要找到它的原因。


了凡先生在那个时候,他也只知道一个结果,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孔先生的境界也只能是推断,只能把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说出来。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哪里来,怎么样变化?孔先生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不是说他不想告诉了凡先生,就是他的境界还没有达到。


虽然没有达到,高不高?(高)。我们遇到之后应该也会感觉很想了解,是吧?了解之后呢,人生会不会有一种侥幸啊,什么侥幸呢?如果好,希望更好。你们不希望啊?(希望)。不好呢?希望时来运转。这多少还怀有一点侥幸,“万一算错了呢,说不定我会更好呢?”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可能也有一点这个心态,但是后面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他就死了这条心了。


为什么呢?大家把第五段先来读一下,预备起。【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本来应当是他吃国家的俸禄,“廪米”就是学习成绩很好,国家给他发俸禄,支持他来读书,就是他不从事生产。为什么?因为他将来要从事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生产,了解吗?


所以从这里大家就了解,不同的劳动,你不能说都去种地,是吧?种地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没有精力、时间再去读书呢?就没有。那哪些人适合去读书,是不是要读得优秀的人啊?(是)。这个也是要经过国家的考试,然后优秀的,国家来照顾,国家来培养,让你安心地读书。


本来是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可以出贡,可以提高到更高的一个级别;但在领俸禄“七十余石”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批准他,就是我们讲升级,可以补贡,可以做贡生,就是国家更高的一个级别,我们可以说是,比如说本科、研究生、博士,这样的更高的级别。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是好事,是吧?那了凡先生就起了一个疑心。什么疑心呢?“如果这个算错了,那会不会我活的时间会更长啊?”或者很多,一下子,那个想法就会非常之多。但是,大家把第六段来读一下,预备起。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果然,报上去之后,被更高的主管给驳了回来,就是不批准,代表他还是不能够补贡。到了有一年,另外一位老师看到他之前写的一些文章,看到之后,赞叹、感叹道,这五篇文章可以说跟给皇帝上表的奏折,他的论述、文采,还有甚至包括写的书法,这些应该都是很好的,可以说不亚于大臣给皇上上奏折的这样的一个程度了。“博洽淹贯”这四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博学多才、见识深远了。


这一段的经历,大家不要只看到“又遇到一个贵人”,是吧?贵人为什么会提拔他?有真才实学。换句话来讲,孔先生虽然把他的命给他算出来,告诉他什么时候你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一般人容不容易悠悠度日啊?(容易)。但是了凡先生是不是这样呢?(不是)。他还是依然努力地读书,依然还是努力地上进。


大家要知道,如果他悠悠度日,写不出来这五篇奏议,就算殷秋溟宗师看到了,看到也跟没看到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不值得推荐嘛。就有时候人会把心思放到“什么时候我遇到贵人啊?”大家遇到过没有啊?没有啊?那为什么贵人会相助呢?有值得相助的地方。对啊,这个就是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了,相助的背后是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能够利益社会大众。


所以很多人一直纠结在什么时候遇到好的机缘,什么时候有好的表现,什么时候会被提拔,却忽略了自己值不值得被提拔,是吧?自己能不能担当起重任呢?“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就是我们至圣先师在《论语》所讲到的这一句话。而现在恰恰相反,很多人是“患无位”,不患“所以立”,是吧?所以每天患得患失,得失心都很重的。


为什么得失心重啊?怕失去,怕错过,怕得不到。但却很少想一个“他应不应该得到”,是吧?你应该得到,没得到,你这个是有点可惜;但是大多数没得到的背后,是他还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和能力。


就像人有时候看到别人好,别人有好的发展和机缘,是不是心里会有一点难过呀?他为什么难过呢?如果今天懂得这些道理的话,就听懂夫子讲的这句话,“不患无位”,“位”呢,我们就讲好的机缘、机会、地位、身份,或者职位、职权,你看大多数人都很想得到,但是光担心“无位”,行不行啊?(不行)。


就算你机遇好,有一天真的让你有这个位子,但是你没有能力,没有实力的时候,累不累?(累)。为什么会累啊?对,就是现代人经常讲的,叫“德不配位”。而真正工夫应该下在哪里呢?“患所以立”啊。


所以不要羡慕了凡先生遇到了好几位贵人,这些贵人他是没有私心的,他是不是今天只帮一个,不想帮第二个人呢?(不是)。如果他有机会遇到十个人呢?(帮十个)。如果这十个人只有一个人值得帮助呢?(帮一个)。如果十个人当中一个都没有呢?(谁都不帮),不是说他不想帮,如果十个人当中,个个都是呢?(都帮)。你看他高兴啊,天下得人,那种喜悦。所以“患所以立”。


所以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应该放到哪里?你能够自立自强嘛。所以“天助自助者”,自助者天才助。自己都立不起来,光靠别人那么一直扶啊扶啊,而且有没有发现,孔先生也好,殷秋溟宗师也好,就扶了一把,有没有?(是)。往后的路是不是要靠自己走?能不能靠一个人天天扶着你呀?(不能)。扶到最后,自己变成什么了?就得坐轮椅了,因为已经没有办法,已经养成了严重的依赖了,就变成了一种依赖,这个就错了。“患所以立。”


所以了凡先生有很多很可贵的品德,在他开始改造命运之前,他具不具备了?(具备)。那我们要不要具备?(要)。所以不要只看到他后面做了多少件善事,这个善事固然重要,但是在做善事之前,他应该是一个有品德,而且我们讲老实、听话和真干的一个人;不然的话,遇到了谁都不管用。


推荐他,就是“准贡”,这个时候算一算领的俸禄多少石呢?(“九十一石五斗”)。这个时候了凡先生的心踏实了没有?(踏实了)。他为什么踏实了?还是那句老话,“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好事嘛,也是,心也就不七上八下了;坏事呢,可能也就有一点不那么上进了,不能说他不上进,大家要了解,只能说不那么上进了。如果真不上进,早就被人请回去了。该干的事他也干,而且应该是尽心尽力地做,但是可能就没有太多念想和希望,反正按部就班这样子,一生就这么过去。


所以第七段大家来读一下,预备起。【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这个时候的“无求”是不是有点消极呢?带一点消极的味道了。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心态、你的一些状态不能够调整,很容易就变成现在人所批评的“佛系青年”了。学传统文化也很容易变成这种,他无求,他要求也不高,但是也不上进,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时候只知道这样一个结果,但为什么会这样,他还不了解。也因为不了解,所以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但是好处呢,他也不会去跟人争什么。



 
 





由我作

自己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