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了凡四训》第一集(下)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08-01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第一集(下)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十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好,我们再看他人生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第八段,预备起。【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就是做贡生之后,入太学去国家培养。当时明朝的太学有两个,一个是在北京,一个是在南京。从北京到南京,“南雍”,就是到南京的这个国子监,就是以前的太学,先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的法号叫“法会”,所以叫“云谷会禅师”。老人家是一位开悟之人,就是我们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一位法师。

 

老人家在栖霞山的栖霞寺修行,其实还不在栖霞寺,在栖霞寺后面远一点的山上,有一个小茅屋,在那里修行。有很多的人慕名去拜访,去求教。来了人之后,不跟他多说,先给他一个蒲团,让他静静心,静坐。了凡先生这一坐坐了三天三夜,“不瞑目”就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这是现代人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叫禅修、禅坐。为什么呢?因为心能够静一静,心静,身自然也就清静。

 

重点是“不瞑目”,不是打瞌睡。大家能坐多久?看他能坐到这样子心相对清净,心不清净坐不下来的。所以能够坐在那里学习几个月不容易的,动是容易动得起来,但是让人静下来是不容易的。所以大家也蛮不容易的,四个月。

 

来,我们再把第九段读一下,预备起。【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好,云谷禅师怎么知道他不起妄念呢?难道看到他不起念头吗?其实是看不见的。那为什么能知道他不起妄念呢?因为起了妄念,他根本坐不住嘛。

 

其实从这里大家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坐不住了吧,什么原因?“妄念相缠”嘛,要喝口水,是吧?你会发现好多事情让我们的心神定不下来。所以这跟学多久没关系,有时候学越久,心越定不下来,反而他学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容易就定下来。为什么呢?心静、心不乱、心不慌、心不攀求。

 

同时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把凡夫跟圣人的区别,一句话就讲透了。凡夫跟圣人有没有区别啊?有。区别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从外表一点区别都没有。如果有区别,就是在“妄念相缠”了,如果讲得更细一点就是妄想、分别和执着了。换句话来讲,凡夫把妄念去掉之后,请问他就是什么?(圣人)。那圣人起了妄念呢?他就是凡夫了。

 

所以我们该怎么去修行,这个是我们一个总的纲领,就是要减少、去除执着、分别和妄想。正如同世尊觉悟的时候所讲到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如果有人夸奖你,这是不是一种夸奖啊?(是)。这是很大的夸奖了,就有点把他往圣贤人的方向走了,因为不起妄念,不起杂念。诸位学长,如果是你,请问你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过奖,过奖,哪里,哪里”。大家看了凡先生很可爱,可爱在哪呢?老实。

 

好,我们来读一下,预备起。【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可以说是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到后面,每一步都是他改造命运非常重要的关键,大家不要只看到后面他发愿改过,其实每一段都有他改造命运很重要的一些品德的流露。

 

第一,掩不掩饰呢?(不掩饰)。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的时候学习容易把好的一面表现在外面?(是)。而且人都有一种想好,或者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不错的一种想法,但是在老师面前,只是把好的展现出来,当然也不是说把坏的就也展示出来,要不要把真实的情况展现出来呢?(要)。

 

其实这个是非常重要,就跟一个人去看病,我们讲是心上或者是身体,就是我们讲言语行为有错误,有一些心病也好,还是身体上有错误也好,就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说,“看你还蛮健康的。”你会怎么回答?“我本来就健康啊!你看我多健康啊!”请问还有必要治病吗?(没有)。那你在医院干嘛呢?

 

你来学习,是不是要学不足的地方啊?(是)。一看都已经学得很不错了,都已经是到这种境界了,您觉得还有必要学吗?(没有)。但是人容不容易掩饰呢?(容易)。可能刚刚开始觉得想表现好一点,但是时间久了会不会变得虚伪了呀?(会)。这一虚伪就麻烦了,如果这个时候了凡先生讲,“还可以吧,最近读了几部经,读得心情愉快……”

 

一定有他自己修学的一些方法和方式,而且应该也有一定的功夫了,但这个时候他有自知之明,而且听出云谷禅师在问话的背后,可能还有一种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你没有那么多的杂念。他就讲道,“不是说我没有杂念啊,我的命都给算定了呀,想也白想啊。”

 

有两种“不想”:一种是想也白想;还有一种是完全通达了,不用想了。他属于哪一种?(想也白想)。换句话来讲,有没有妄想?有,只是觉得没有用了,他不再去想。

 

其实我们讲要提起正念,那什么是正念?不是说你没有这些杂念,而且你还是要有正念。他只能说是没有一些杂念,但是正念并没有提得起来了。所以这种“清净心”它是一种很狭隘的,而且容易“着空”的清净心。

 

真正的清净心,他是思维很敏捷的,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非常细心,而且能够很好地去把它做好的。就是清净心起作用它是智慧,但这种它是不是清净心起作用呢?(不是)。很多人追求这样的一种效果,实际上叫作“无明”,就是看起来不起妄念,但是他不像圣人那样了了分明。

 

了凡先生是不是还糊里糊涂的?(是)。那你说心是不是清净心?(不是)。他只是一种清净心的外表的样子,很多人是在追求这种“清净心”;跟大家讲,您清净心现前是你的智慧开了;你的智慧没开,你那个清净心只能说是一种消极的,就像了凡先生这样什么也不想。就是不该想的不想,该想的要不要想一想啊?(要)。不然的话,变成了该想的也不想,不该想的也不想,这个就着空了。

 

这个着空还是愚痴的表现了,做事不知道怎么做,待人接物不知道怎么待,读经也读不出味道,讲更讲不出来了。所以我们要不要有真正的清净心呢?(要)。但是了凡先生这个功夫比那个胡思乱想的,有没有已经高了一等了?(是)。这个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但是不要陷入到一种假象,你什么都不想了叫“清净心”了,不是的,那个有的时候叫不负责任了。对的,很多人是不负责任的“清净心”,这种是大错特错了。你还不如那个每天为家庭、为生活、为工作在那担忧的、胡思乱想的人,你连那个人都比不上了。大家了解吗?对的。我们学习千万不要变成了一种无所作为,这样就错了。了凡先生有没有往那个趋势走啊?(有)。实际上是有的。为什么呢?“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就很开心,是吧?云谷禅师开心不是开心怎么又遇一个凡夫,云谷禅师开心是开心老实,遇到个老实人。这个笑它有不一样的:要我们笑,可能笑“又遇个凡夫”;云谷禅师可能笑,“哎呀,一个老实人”。当时了凡先生三十五岁,还是很好。

 

大家来把第十一段来读一下,预备起。【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人之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这一段把“命数”的缘由就讲了出来,原因就是人有心,这个心就是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有善的,也有恶的;善恶就有影响,有变化。这个影响变化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和这里讲到的他的一个“数”。那这个“数”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不是)。

 

“数”是因什么而变呢?如果讲到根本处就是人的起心动念了。你说有言语,有行为,对,言语、行为也是因为人有念头才有这些言语行为。所有的行为概括起来,三个大方面:一个是善;一个是恶;一个是说不上善,说不上恶,叫“无记”。比如说你喝口水,算善算恶啊?谈不上,这个影响不大,忽略不计。所以有比较大影响的一个就是“善”,一个就是“恶”。

 

这里给大家画一个坐标,大家来体会一下善恶的变化。我们这个可以以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时间,这个作为他一个原点,他的一个善恶发展;向上我们讲是善或者是福,因为善是因,福是一种果;向下是恶。上面讲的是心善、念善、言善、行善。下面讲的就是心恶、念恶、言恶和行恶,就会感召到哪一种呢?灾祸。

 

我们假设这一个坐标就是一个人的命数,或者他的一个命运,就是固定的一个发展。说是固定也固定,为什么呢?因为以前他所做的善、做的恶,它有没有已经发生的?既然发生的,是不是一个定数呢?是一个定数的话,就代表这一生就按照之前的一些善恶,他有这样的一个结果。

 

所以有时候讲,人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如果不觉悟的话,真的就是四个字把它就概括尽了,哪四个字呢?“人生酬业”呀。你以前做的善事多,这一生来做什么呢?来享福嘛。如果以前做的恶事多呢?这一生受苦受难来了。这个苦难谁给你的?(自己)。你就了解了,命由我做,福自我求,它是从这个道理而来的。

 

你会发现有没有百分之百都是善,百分之百都是恶的呢?(没有)。所以大多数人生是顺和逆、喜和忧,还有就是福和祸,都是交杂在一起。如果大的分就是你的祸多,其实再有很多祸患的人,他人生有没有幸运和快乐的时候?(有)。幸运和快乐也是他曾经做过的一些善的善报。

 

那有些人人生也算福报很大,有没有一些不顺和痛苦的事情呢?(有)。原因在哪里?就是以前有善,善做得很大,有福报,但是也有做错的地方。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它都是有一定的结果,所以人生都是来酬偿业报的。如果不觉悟,只能是我们讲“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是觉悟了之后就不一样了。

 

所以云谷禅师他了解命运的这些发展变化:极善之人,数就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也拘他不定。我们打一个比方,我们讲“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如果他按照以前的命运来讲,命运是很坎坷的,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但是他老人家有一个好处,有德行。

 

这个德行表现在哪呢?(孝)。“亲憎我,孝方贤。”有没有“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有)。所以,“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就是命运发展变化的一个真相。

 

有没有有的人的命运是很好,但是因为心恶、念恶、言恶、行恶,就直线下降呢?(有)。还是拿秦桧来作比喻吧,因为他大家都很熟悉。从命运来讲,他的命运应该是很尊贵的了吧?能不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但最后的结果为什么会变得是千古罪人?就是因为极恶之人,数也拘他不定。有没有人生命运到了最低谷了?(是)。

 

但是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天秦桧觉悟了呢?是不是他就永远不得翻身啊?也不是嘛。如果有一天他觉悟了之后,他也行善积德,能不能从逆境当中也能够转变人生命运呢?(能)。

 

大多数人很少有这种“极善”,也很少有这种“极恶”的,所以你会发现大多数人就是普通人、平常人。平常人什么概念呢?做不做点好事啊,做不做点坏事啊?(做)。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他的变化就很明显。而我们大多数也做一些好事,但是小错也不断,所以你做一点好事,有没有一点点增加啊?(有)。做一点坏事,有没有一点减少啊?(有)。所以你会发现命很难说算到就完全的一点都不差,那个是很不容易的。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算命大概在一个区域,早几天、晚几天,或者是多赚点、少赚点,多生一个儿子、少生一个儿子,就是差不是太大,原因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命说是定数,也是定数;说不是定数,也不是定数,它有没有随时在变?(有)。但是这个变化的幅度不太大。

 

实际上,你要说得完全准确,可以说每一天那个数据,就跟股票一样,它每一天都会更新,每一秒都在变化,但是因为善恶变化不大,所以大多数我们的命运有没有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呢?(有)。所以很多时候如果你用的方法得当,大多数算还是会算得比较准的。了解这个道理,你还算命吗?(不算)。为什么不算命了?不管是好命,还是不好的命,反正就是这个命。

 

所以人先从“认命”开始,你认不认反正现在目前就是这个情况。但认命不是消极的,我“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传统文化不是学成这个样子;是在你这个命的基础上,我们要怎么样?要改。往哪里改?有没有人改着改着又往下改了?(有)。这原因还是很多。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你不是凡夫,谁是凡夫啊?这个看是有点批评,有没有一种教导在其中啊?(有)。真的是让他醒一下了。这一说,了凡先生来劲了,因为在他以前来讲,我的命是怎么样?(定的)。突然听说,命还能改?

 

然后“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就是我那个不好的命能改吗?以前是想都不敢想,或者是想,想了没用。所以你就知道这个有觉悟的重要吧,不觉悟,真是人忙、盲、茫。不是不想改,谁都想改,不懂得方法,不懂得理论,不懂得境界,你无从改起。

 

还有很多人不服命运,抗争命运,就是我们讲叫挑战命运,用的方法如理如法还好,有没有很多人是不如理、不如法的方法啊?(是)。结果好不好?很不好。不是说你不服命运,你抗争命运,你跟命运拼搏,你就能够改正,那个是不可能的了。

 

云谷禅师又进一步地教导,“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话真是应该放在心上啊,太重要了!很多人都把命运交到谁的手上了?(别人)。很多人都把福认为是谁给他的呀?(别人)。所以在那里患得患失,在那里怨,怨自己的命不好,怨自己的福报怎么被人拿走了,该是我的福啊!

 

诸位学长,该是你的福,天王老子都拿不走;不是你的福,你用什么办法都留不住的。今天不是说谁拿走你的福,谁都可以拿得走,为什么?那个不是你的福。但是人在这个过程中,他迷惑,他会不会觉得是别人害了他?是啊。所以这两句话真的是讲尽了命运的事实真相。

 

应该要相信,应该要理解,当然理解是随着后面的学习要深入理解,至少我们要端正一个态度,就是我们的命运是我们自己作、自己受的呀!你现在的命运不管是好还是不好,谁造成的?(自己)。你现在的福分不管是多还是少,谁积累的?(自己)。这样子,你的心才能够定下来,才知道该怎么去努力。不然都是别人怎么样,都是我该怎么去求得,这个是越求越苦,越求越迷惑,越求越少。

 

这两句话不是云谷禅师的发明,而是在《诗经》和《书经》,“四书五经”当中所讲到的,“的为明训”,至理名言。“我教典中说”,佛法的经典也讲道,一个人“求富贵”,这个求是如何求?如理如法地求。必定会得什么?“富贵”。“求男女”必定会“得男女”,“求长寿”必定会“得长寿”。这几句话真是很有深意,“得富贵、得男女、得长寿”是不是每一个人心中的美好的愿望呢?(是)。

 

这里讲到的“男女”不仅仅是得孝子贤孙,好的对象是不是“男女”啊?(是)。高兴了啊,知道怎么求了吧,怎么求啊?先从“男女有别”开始,你男女这个“别”都没有的话,如何“夫妇有义”啊?夫妇没有义,怎么会“父子有亲”呢?所以先从“男女有别”开始。

 

所以这个都是我们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是几个大原则,但是具体地去端正心态、去落实,里面还有好多的学问要学。但是总的一点,这不都是我们想得到,也应当得到,也可以得到的吗?重要的是在“求”这个字。如何求?自己求。从哪里求?从自己的内心啊。那自己的内心怎么求?你的“善”啊。不但自己的命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命运都是这个道理。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古圣先贤会不会用假话的方式来骗你行善呢?(不会)。有一句话是骗你的,你可以把他所有的教诲全部推翻,你就知道句句都是真实语。所以在《金刚经》讲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怎么会讲不真实的话呢?

 

所以不仅“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孔孟圣贤诳语欺人吗?(不)。所以我们应当要信受奉行。但是很多时候就容易忘记,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到外面去攀求。求得到,沾沾自喜;求不到,又在那里找原因,都找谁的原因?“都是谁害的,都是谁害的”,没人害你啦。后面会跟大家讲到,路就越走越窄了。为什么?一身的习气不改嘛。

 

这么一讲,了凡先生有没有来劲儿啊?来劲。为什么?看到希望了。大家有没有感觉,这三十多年过得昏昏暗暗的,一点希望都没有的人生,虽然也没犯什么大错,苦不苦?苦啊。所以心中有一盏明灯很重要,所以人要活得有信仰啊,信仰就是那盏明灯,哪怕你说你信改命运也行啊。

 

“余进曰”,这么讲,读过的“四书”当中就讲道,孟子有说过这样一句话,“求则得之。”就拿前面的来对照,“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当时没有往这方面理解,当时理解是“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难道这些“功名富贵”也可以求得吗?

 

诸位学长,这位了凡先生很可爱,可爱在哪?他想不想求功名富贵?(想)。求功名富贵丢不丢人?不丢人。不是说我们学了传统文化就不食人间烟火了,我觉得都还是很真实的、很实在的一种想法。不是说好像就达到无私无求,诸位学长,不容易啦。但是后面了凡先生有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有。但是从刚刚开始,还是想求什么呢?求富贵,求男女,长寿没有求,但是也得长寿。

 

“如何求得?”云谷禅师进一步跟他去解答,“孟子讲的是实话,你错解了”。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容易变成错解、误解真实义了,原因还是在我们的内心不清净,在我们的内心还有高下杂染。

 

“汝不见六祖说”,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代表儒家也读佛家的经典,像《六祖坛经》、《金刚经》,这都是读的科目。“一切福田”,诸位学长,这四个字包含的范围有多广啊?大家来想一想哪些“福”?讲得具体一点好不好?健康,想起了“五福临门”是吧,富贵才算五福当中的一福,“富贵、康宁、好德、长寿、善终”。

 

从哪里求?(从心求)。很多人从哪里求?(外求)。当然也不离开“外”,不然你天天在家里想“心啊心啊,给我一点,心啊心啊,给我一点”,给不给?才不给你呢。有善心、善念,他一定要有什么?善言和善行。你没有善言和善行,你光有善念、善心的种子,就好像不施肥、不浇水、不耕耘,光有种子,能不能结果啊?(不能)。所以有种子,还得有什么?你有善心、善念,还要有什么?善言和善行。

 

很多人在这方面就忽略了,以为我只要心好就好,实际上那个心只是坐那想一想,还不是真正的心好。真正的心好,就像一个人孝顺父母,要不要有孝顺父母的行为?(要)。不然的话,你只是口里说说。口里说说的福跟你讲也有福,什么福?“口里”的福报,了解吧?所以因果都不虚的。

 

比如说“好”,你只是口里在那修福,那你福报也会现前,就是口里,也就是讲讲你很有钱,然后就很有钱了?你很长寿,就很长寿了?就是你很有钱,你要不要去做你努力工作的这些缘呢?(要)。不然很多人就投机取巧,认为就是在那想一想,我只要心善就好了。如果讲一讲,那只是口头上的善了,口头上的善将来也只能得到口头上的福了,人家祝福你两句就报掉了。

 

“恭喜发财!”你说,“完了,千万别说,我都报掉了。”“祝你健康长寿”,报掉没有?(报掉了)。为什么报掉了?因为你就是口头的福,你也就是受到口头的。但是你是真正的福,别人口头上,不但是口头上,你真正会不会得到发财呢?会嘛。你会不会得到长寿呢?会嘛。很多人他修福或者修命运,投机取巧,好像我只要从心上修就行了,是啊,你心上修,你得到的也就是那么一点果报了,不是说没有了。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梁武帝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公案。当年,他的出身也是很贫寒,后来因缘聚会,他取得政权,做了皇帝。当年跟他一起的有一个老朋友,就是乡里的一个老朋友知道他做了皇帝,高兴不高兴?(高兴)。为什么高兴?怎么都可以拉个关系,以前一起在一个村,一起生活,老朋友总还是记得。

 

他就到了南京,到了京城之后,就想了办法见到了梁武帝。还好梁武帝念旧,认出他了,“最近怎么样啊?”讲一讲之后,“想不想做官?”“想想想!”“这样,给你封个县官吧。”因为在皇帝那儿封一个九品官不是难的事,但对他来讲是不是很欢喜的事啊?(是)。而且这件事情有没有把握?(有)。为什么有把握?谁答应你的事?(皇帝)。

 

但是那时候就匆匆见了一下,没有说给他具体哪一个县,怎么去找,找哪个部门,去落实这个事。但是已经开了金口,皇帝无戏言,答应了,那个高兴啊。下次再见面,再来落实这个事。

 

下次去找,要么就是见不了,要么就是有事情,要么自己有事情,要么梁武帝有事情。好几个月见个面都见不到,慢慢地从满怀希望到失望,甚至快到绝望了。大家能够想象那个心情吗?就是本来是十拿九稳的,但是见不到面,根本没法落实。别人说,“皇帝讲了,我们没接到公文。”就是得有公文过来,那公文就得再见面,再来落实,怎么就再也见不到面了?

 

然后在那很失落的时候,正好宝志公禅师正在升堂讲经说法,大家在听,他也就过去闷闷不乐地听,听得满脸的心事。宝志公禅师就像云谷禅师一样,孔先生一样,那都是高人。看到之后就想帮他一下,就说,来来来,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他说是有问题。

 

这个情况讲了讲之后,宝志公禅师说,这种情况你也不要怪梁武帝,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他说,为什么我自己造成的呢?因为在以前,梁武帝他很爱做好事,行善积德,他也常常会找一些朋友,大家一起来做好事。当时你有能力、有条件做好事,但是你只是碍于面子,口头答应,“好,这件事情我也来做,我是出钱、出力,还是怎样,我也来做。”

 

但是后面有没有落实呢?没有落实。就是口头上答应,但是没有真正地去做这件事情。所以这一次的果报是什么?(口头上的)。是不是梁武帝故意的呢?(不是)。今天梁武帝也是有能力帮助他,也是真想帮助他,但是却帮不了他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有时候想一想会不会后悔死了?如果那个时候不是虚情假意,不是口头说“好,我也来做好事”;如果当时他是很实在的,哪怕你很实在地随喜做一点的话,有没有这一次的果报也会现前?(会)。但是这一次的果报是空的,原因在哪?(自己)。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大家对这个道理你了解了,你就会知道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没有偶然的。好,我们休息一下,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谢谢大家!



 
 





由我作

自己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