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二集(上)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呼万唤归孝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二集
(上)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讲解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晚上好!上一节课跟大家一起学习《感应篇汇编》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感应篇》的重要性,因为讲到《感应篇》,就是讲以《感应篇》为代表的因果教育的重要性。在讲这个之前,我们上一次还剩下一篇序文,是关于《感应篇汇编》对我们修学的一个帮助,我们先把这个序文一起先学习一下。


经文

旧刊《感应篇汇编》序二

天地之心,一至善之心也。人生气化之中,性本皆善。而启诱振作,浸润滋信,必资于感应之书。今与世人言善,无敢以为非者,独于感应之书,往往不屑卒读,甚至攒眉不乐。揆其意,殆以感应之说所以教恶人,吾无恶,何读为?余独以为非善人不能读善书。所以然者,以善与善感,如胶投漆,如酥和酪,气类相感,自然醰醰有味,日起有功。信哉!非善人不能读善书、行善事、立善论也!抑余更有说者。儒道之言感应,犹释教之言因果也。感即因,应即果。故以善感者得福果,以不善感者得苦果,以六度万行无上菩提感者得佛果,以勤修净土念佛求生感者得极乐莲台果。无感非因,无应非果。感应既明,因果益著。世出世间诸法,无不可以此书为梯阶。惟愿家置一编,信受奉行。善念日充,心地日净,以之回向净土,求生极乐,进几佛果而不难,岂非重刻是书者之一大快事乎?是为序。

清光绪丙申三月大莲居士张丙炎沐手拜志


讲解

大家打开经本,第14页,这个序文二《旧刊〈感应篇汇编〉序二》,后面有一篇叫《劝读〈感应篇汇编〉启》,这篇序文是摘录汇编序文,就是第一篇序文里的一部分,这个我们就不再学习。好,我们来看一下序文二,这个也是在刚开始印《感应篇汇编》这本书的时候,它前面的序,第二篇序。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经文部分,“天地之心,一至善之心也。”这个是讲的天地之心,我们学传统文化都了解天地之心是无私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尤其是化育世间的万物,完全没有任何一点私心,这是天地之心。这个“之心”是至善之心,也就是纯净纯善,只为化育和长养万物,没有任何第二个念头,这是他唯一的一个念头。所以“人生气化之中”,就人生在天地之间,感受天地之间的这种善心,自然而然我们的本性性德也是纯净纯善的,这个它是相通的。

 

“而启诱振作,浸润滋信,必资于感应之书。”这段话前面其实讲的是我们的自性本性本善,但是大家了解人容易随着环境流转,所以慢慢的本性自性不当家做主了,习性当家做主。但是这个习性它是暂时的,它虽然在,但是我们的本性依旧还在,只是被乌云障住了而已。

 

这个时候需要通过一些外力,借助于一些外力,把我们本善的这颗心,把它重新启发起来,诱导出来。然后慢慢地滋润它,增加我们对本有的本性本善的这种信心,那他就需要一些帮助。这个帮助就是讲到感应,感应其实也就是因果的一种教育,让我们把迷失的本性找回来。

 

好,下面第二段讲的是,“今”就是讲的现在,在他这个时候。“今与世人言善”,今天我们跟世间人讲到我们本性本善,或者是要行善事,多做善事。“无敢以为非者”,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很赞同的,你看我们《感动中国》、《道德的力量》多么的感动人,每次看的时候我们都会流眼泪,说明这个世间大多数人,可以讲绝大多数人都是相信善有善报的,而且也很欢喜,看到流眼泪不就是跟他相感吗?所以大多数都赞成这个。

 

但是“独于感应之书,往往不屑卒读”。“不屑”的意思是认为不值得,比较轻蔑,“卒读”的意思就是把它读完。也就是说世间人对于讲因果的书常常不是那么认为很重要,只是可能读一下。你让他像我们《感应篇汇编》这本书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细细地把它读完,是在没有人讲解的情况之下,自己发心把它读完,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很少。大多数人可能看看前面,翻一翻几个故事,“差不多我知道了”。

 

这个还是好的,甚至有一些人会“攒眉不乐”,“攒”cuán,“眉”是眉毛,“攒眉”就是皱眉、不愉快,就不喜欢听这个。后面这个字读kuí,“揆其意”,“揆”的意思是揣测、估量。这是作者想可能为什么他们会不屑卒读或者是攒眉不乐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殆”是差不多的意思,可能、几乎。“殆以感应之说所以教恶人,吾无恶,何读为?”大多数人他是什么一种心态和想法呢?认为因果都是跟常常做坏事的人讲的,我又不做坏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为什么我要去读它?这个确实是,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是)。

 

后面作者就讲到他是怎么想的,“余独以为”,“余”是我的意思。可是我却是这么认为的,“非善人不能读善书”,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一针见血。“非善人不能读善书”,就是说心地善良纯真的人,他跟善书相感,所以看了以后愿意看,反过来的意思大家就知道了。

 

“所以然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什么呢?“以善与善感”,善跟善相感,“如胶投漆”,就是如胶似漆,“如酥如酪”,酥酪这个都是牛奶做的,它是同类,所以同类相感,“气类相感”,就是同类相感。“自然醰醰有味”,这个字读tán,它的意思是醇厚、醇浓,就是味道很浓厚。因为善与善相感,气味相投,所以善良的人他能感受到善书的那种醇美的味道。

 

所以他越读越喜欢,越读越欢喜,这样就“日起有功”,就是天天上进就会成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天天努力你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所以他每天读,他就有他的一种感悟,他有感悟他就有提升。所以“信哉!”我真的很相信啊!“非善人不能读善书、行善事、立善论也!”

 

后面“抑”,“抑”是表示转折,可是、然而。“余更有说者”,作者还有一些想法。“儒道以言感应”,这是讲儒家,因为感应是儒家讲的。“犹释教之言因果也”,这个跟佛法讲因果是很相似的,也就是说讲感应就是讲因果,只是他表述的方式不同,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感就是因,应就是果。

 

“故以善感者得善福果,以不善感者得苦果”,也就是种善因就得善报、善果,种不善的因就得不善的果、不善的报。“以六度万行无上菩提感者得佛果”,前面讲的是好人善心得善报,后面讲的是好的修行人。“六度”这是六波罗蜜,讲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是六度具体的一些落实。

 

“六度万行”这里意思就是修行人他种善因,种种种的善因,因为他发菩提心,种种种的善因,所以他得的果报就是佛果。这个我们了解,佛是觉悟的意思。因为他一直想觉悟,他的因就是想觉悟的心,觉悟的因,所以将来他的果报就是觉悟的果报。

 

“以勤修净土念佛求生感者得极乐莲台果。”也就是说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念佛,因为他想往生极乐,所以你念佛的心将来就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果报。“无感非因,无应非果。”就是你没有感,你就没有种这个因,所以你就得不到这个果。你要有种这个因,你才能得这个果。“感应既明,因果益著。”你能够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你再看世间的很多事情,你都能够看出因果的道理在里面。

 

后面这一句话特别重要,“世出世间诸法,无不可以此书为梯阶。”换一句话就是世出世间你不管是学佛、学儒、学道,在我们中国大概就是这三个方面,你都可以用这一本书,哪一本书?《汇编》这本书,作为我们修行的阶梯。也就是说你要从一楼要到五楼去的话,你得上楼梯,那你用什么上去呢?借助这本书的智慧,你可以从迷惑的此岸到达智慧的彼岸。

 

所以“惟愿家置一编”,非常地希望每家都能够有一部这本书,“信受奉行”。使你“善念日充,心地日净”,因为这本书是劝善的,我们读起来会觉得心底特别的敞亮。人敞亮了什么事儿都是欢欢喜喜的,所以你的内心就特别的欢喜,欢喜自然他就没有那么多烦恼,没有烦恼心当然你就清净了,所以你的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你以这个来“回向净土,求生极乐,进几佛果而不难”,成佛就不难了。

 

后面这一句是这就是重刻这本书,作者他觉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再刻这本书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为什么要再版呢?不是已经出版过了吗?就是希望每家都能够有一部,那就要很多的数量,所以他多印,希望助印的人他发这个心。所以“是为序”,他把为什么要再版这本书的缘由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大家看这个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这个居士所写,你看从这一篇序到我们上次跟大家学习的序一,其实大家仔细读一读,你会发现这些序文,如果不是认认真真地把这篇《感应篇汇编》认真地看下来,或者是学下来,不会有这么深刻的体悟。

 

你看我们现在是2020年的人,序一是1959年写的,序二是光绪年间写的。你看我们读了以后一点都不觉得有障碍,就感觉我也是这么想的,原来他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同感。因为他学过了以后他才有这样的体悟,如果你只是泛泛的,你没有这么深刻的体悟。

 

你就知道以前的人道德学问都是很好的,他们都这么认真地来学习,那到我们现在,第一个我们儒家的功底没有,是吧?说句老实话,修行的功底咱们也没有。只是听人家说念佛好,然后你看了几本书,然后你也是学佛人了,我也是学佛人了。其实真正问我们佛法的一些道理,一问三不知,真是的,大家仔细想一想,是不是?

 

所以我们看到前辈,看到大德,他们给我们做示范、做好的榜样。人要会学、要会看,你从人家的文字当中,我们就要去感受。然后看了以后你要会学,不是等别人来教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人手把手地教我们了。但是前人把文字写在这里,难道就不是给我们启发吗?这都是给我们直接做一种教导。

 

好,这是《汇编》的一个重要性,我们通过前面这几篇文章加深我们对《汇编》的一种信任的程度,不然你没有信心,信心越深,你学的时候你更有希望,所以我们放在前面跟大家一起学习。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感应篇》这篇文章,它对我们修学有哪些帮助。


经文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须有成范,方易得益。五经四书,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清长洲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后,尚日读此书,兼写以送人,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曰:“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其发挥可谓透彻之极。然见仁见智,各随其人之性质。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此书注解甚多,唯清元和惠栋之《笺注》最为精深宏畅,惜非博学之士不能阅。次则《汇编》,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妇孺,犹难领会。唯《直讲》一书,为能普益。然文虽浅显,词甚优美。浅而不俗,最易感人。

(《续编·卷二·感应篇直讲序》)


讲解

好,我们打开经本到第6页。第6页,《感应篇》之功用,这一篇是专门讲因果的。这一篇一共有四段文,讲《感应篇》让人深信因果,其中比较长的一段是第三篇,这篇文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因为这一篇文是印祖为《感应篇直讲》所著的一篇序,写得非常的好。

 

虽然我们今天不是学的《直讲》,因为《直讲》它的文字比较简单,我们这次学的是《汇编》,它的文意非常的丰富,特别适合我们现在人学。所以作为《感应篇直讲》的序文,也可以作为我们《汇编》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

 

我们先来看这段文,先来看第三段,从“人性本善”这个部分开始。“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这段文告诉我们,我们的本性是本善的,为什么会变成不善的呢?那是因为习性。由于“对境”,“境”是指的物质环境;“涉缘”,“缘”是人事环境。

 

也就是说,我们独处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我们都蛮善良的,自己自我感觉都挺好的,是吧?平时学习的很多道理也都能够常常记得,但是一旦对境涉缘,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或者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就是师父常常讲的待人接物,工作生活的时候,这个就不是自性当家做主了,这个就变成什么呢?我们的习性就开始当家做主了。

 

为什么不是自性当家做主,而是习性当家做主呢?原因一个是“不加检察”,就是我们那个念头常常被境缘牵着走,但是你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我们的习性太强了,就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按照这个,很熟,非常熟,就你都不用转换频道,你就顺着你的习气去做事情。

 

“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这就是我们毛病,我们毛病在哪里呢?自己的执著很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好恶。顺我心的,跟我差不多的,跟我志同道合的就欢喜;不顺我心的,看了不习惯的就起嫌弃。

 

“种种情见”,“情见”就是我们的分别执著,这个“情”是迷惑的,它不是觉悟的正念,它是已经被染浊了,有好恶在里面,有分别在里面。因为被它牵着,顺着他,所以就会埋没我们的本性。“比比皆是”,这说明是不是我一个人呢?咱们都差不多。

 

所以说“古之圣人,各垂言教”,这个是讲著书立书,给我们凡夫教导,言教。后面这个字读jì,“冀人依行”,“冀”的意思是希望,希望人是指我,各位学长,凡是讲到人是指我,不要想到别人。

 

希望我们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为什么要按照这些经典的教诲、圣贤的教诲去做呢?“以复其初”,帮助我们恢复我们的本性本善。所以“其语言虽多”,虽然文字很多,你看光儒家就有多少的经典。“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都是讲的格物致知、明明德、止于至善这些教诲。

 

下面印祖把这几段我们非常常见的教诲给我们做了一个解释。“所言格物者”,“格”是格斗的意思,就好像一个人跟千军万马做斗争一样。所以你就知道要相当的勇猛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物”是指烦恼妄想,印祖讲就是“俗所谓人欲也”,人欲就是人的欲望。

 

“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这个我们能够体会,我们的烦恼非常的多,其实大家看我们的烦恼从哪里来?师父常常跟我们讲妄想、分别、执着,大家想一想你的烦恼是不是从这三个方面来?(是)。我们所有的烦恼你概括起来,有没有离开这三个方面的?(没有)。

 

执着,相当严重!不是一般严重!总觉得我想的就对,是吧?分别,好恶心太重了,是非善恶的心太重。学长们你们自己试一试,从明天开始,你别说一天,你会发现你从早晨起来,你不自觉地你那个分别的心特别的重。所以分别心叫尘沙烦恼,好多啊,像尘土沙土一样。你不自觉的就是这个事情怎么怎么样,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你会觉得一天很累,为什么很累?就是这些。

 

你想不执着了,不分别了,但你那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你止不住,所以人累是怎么累的?心累,不是这个肉团心。其实想想,念头太累了,你不想想,不想想还在那想,晚上睡觉还做梦,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烦恼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根源。

 

再加上我们的欲望又特别重。我们常常觉得我缺这个了,少那个了;这个可能条件具备了,我才能怎么怎么样,我那个要怎么怎么样;你会发现等我有了这个的时候,那个又缺一点;这个缘分具足的时候,那个缘分又不具足;总是想找一个好的修学环境,总是觉得现在的修学环境还不够完美,是不是?

 

没有房子的时候,我要是能有一个我睡觉的地方,带一个洗手间的,就觉得非常满足了。有了休息的地方,你会发现我学习的地方不行,如果我能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有一张大书桌,有一个大的电脑或者电视,我该多好。等你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一定常常在那里面,我说的是我。

 

就是我们总觉得我现在修学,为什么我功夫不得力,是因为我的环境不好,或者我条件不具足,如果都满足的话,可能我会很用功地学习,我修学会有很大的提升。其实你会发现等你都具备的时候,你不一定,不见得。这个是我跟大家打一个比方,其实我们的欲望何止这一些,我们的欲望太多了。

 

所以你要想战胜这些欲望的话,印祖是过来人,老人家一生所见所闻那比我们要深刻的多,所以他特别能够理解,这些烦恼习气和欲望,你要想格物是不容易的,就好像一个人跟千军万马,你想想看那个力量的悬殊有多大呀?

 

所以必须要“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你首先,就是我能够克服这一些,如果说你先被他所打到的话,那就谈不上修行了。所以你要有这个志气,“方有实效”,你才能往下走。“否则心随物转”,你怎么能格物呢?你常常被它所牵,所以这是第一个。

 

后面讲到“致者”,这个是致知的致,这个致的意思是“推极而扩充之谓”,他推极和扩充什么呢?是扩充后面的那个知,前面这个致是针对后面这个知来讲的。这个知就是“吾人”,就是我们“本具”的,本来有的“爱亲敬兄之良知”,爱亲指的是孝,敬兄指的是悌,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来所具备的孝和悌这种美德。它是我们本来就具备的,每个人都有。

 

“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不是谁教你,或者你跟谁学你才有的,本来就具备,所以致知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连在一起看。这个就是要扩充或者是推广我们人人本有的孝悌之心。而这个心不是向外学的,是我们本身就有的。

 

但是这颗心,“然常人于日用之中”,常人就是我们普通人,没有觉悟的人,“日用之中”就是我们平时待人处事接物当中,我们日常离不开这些,跟人相处,处理事情,大概就是这些,人事物就这三个。

 

“不加省察检点”,这个不加省察检点就是没有关注到,没有观照到我们的这个内心,就没有观照到我们的起心动念。“从兹”是从此的意思,从这个地方开始,“随物所转”,就是你的心你自己观照不到。为什么你观照不到呢?因为这个心已经跟着境界所转了,要么就是被人放到人上面去了,要么就是放到事情上面去了,要么就是放到这个物品东西上面去了。

 

所以“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致”是有时的意思,或者、有时。“并”是令的意思,令就是让自己这一颗爱敬父母之心、爱敬兄长之心。这个心“失之”,这个“失”是迷失的意思,失去了正念,不是指没有了。因为我们的心常常被境缘所牵着走,你的心就常常随着这个事情,或者这个人,或者这个物,就是心没有收回来。

 

这个是孟子所讲的为学之道,“求其放心而已”,这个“放心”的意思就是放宽你的心,让你的心能够静下来,收回来,定下来,不要在外面停留。我们换句话讲,大家能比较细细地体悟,就是心随境转是因为我们不能观照到自己的念头了。如果你能观照到你的念头的话,你就能够转境了,你知道我这个想法是不对的。

 

但是我们不能观照到自己这颗心的时候,你就会起烦恼,不管是好的不好的你都会起烦恼,好的也会起烦恼,欢喜也是烦恼,不好的就更烦恼了,所以就迷失了自己的正念。因为你的正念观照不到,你还怎么能够指望用这颗迷失的心,就是讲后面这一段“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你还怎么指望这颗糊涂的心,用这颗心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

 

也就是说你想用迷失的心来涵养自身的修养,或者是你希望能够把事情处理得特别的好,比方待人接物特别温和,特别谦卑,特别让人如沐春风,这是本来应该的,但是我们迷失了。你迷失的话,你跟人相处,你肯定是自己的习气在跟人相处。所以你要用习气的这个心希望他能够做得比较好一点,这个可能性不太大。也能做好,但是会有后遗症,不是不能做好,也能做好,你看我们大多数不都是用的这个心吗?

 

事情做好了不代表我们的境界提升了,最好是事也能做好,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境界又能提升,这就是说明我们不是以前面所讲的迷失的心来当家做主了,这个就是以觉悟的心、觉照的心,你常常能观照到,是吧?以这个心来做,你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

 

“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也就是说圣贤人希望我们能够达到“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然后再到“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中间还有个“亲民”,“亲民”是觉他,“明明德”是自觉。从自觉到觉他,再到觉行圆满,这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有一个最初下手的一个地方,从哪里下手呢?

 

其实我们细心去观察,很多时候修学功夫不得力,或者是修很久很久,你会发现进步不大,原因在哪里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下手之处,是吧?我们是不觉悟的人,我们是凡夫,就好像是一个生病的人,我们已经病得很严重了,然后我们很想变成一个健康的人,那就要医治自己。

 

问题是你药没吃对,你吃了很多药,本来是希望能够早点好的,你药没吃对,就是你吃的那些药也能帮助你治病,但是你可能那个药力太猛了,或者是从某个国家进口过来的,跟咱们的这个身体不太适应。你得要找到跟你症状比较吻合的,比较契你机的,你才能够慢慢地调。所以你得要找到下手之处,这个下手之处就是从格物致知,从这个地方开始。

 

这里的格物致知就是从我们断除烦恼跟习气开始,你看你哪一个烦恼习气重,你把它找出来。每个人的烦恼习气不一样,有些人贪念比较重,是吧?但“贪”它也有分好多,有些贪吃、贪睡、贪玩,你看你在哪个嗜好比较严重,你就从这个地方开始,从这里下手。“其所说工夫”,也就是说圣贤人的经典,他们跟我们讲了很多的方法,对治自己毛病习气的方法。“妙无以加”,都非常的好,非常的殊胜。

 

但是“然欲常人依此修持”,“常人”就是我们普通人,但是如果说是希望我们一些普通人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这个方面来下手去做的话,“须有成范”,“成范”的意思就是榜样,要有一个榜样,或者是规矩,或者是一个模式,普通人看到了以后,他才好效法,“方易得益”,他才能够受益。所以师父常常跟我们说,希望我们能够做学佛人的好榜样。

 

这是印祖提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后面把这个问题详细地给我们拋出来。“五经四书”都是成范,都是榜样,都是楷模,都是规矩,你照着这个做,肯定都能够有受益的。“但以文言浩瀚”,四书五经的分量大,这个还都没有包括十三经在里面,一个是分量大,文字多,意义深,就我们现在这水平读《汇编》都读不懂,十三经想真的有所受益比较难。

 

而且“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也就是说四书五经也讲了很多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一些方法,但是每本书它都有一些它专门的一些方法,但是它散在每本书的各个章节里面,它没有汇聚起来。你看一本书就有很多,那你看把儒家一些好的经典,把它如果都列出来的话,你会发现方法有,而且很多,但是你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个就是修学一个很大的麻烦。所以“颇难取法”,一般人想依照这个修,比较困难。

 

“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读书不多的人更没有办法从里面归纳出一个榜样,或者是一个好的方法来自己修学,这是四书五经,修学很好,但对我们平常人来讲比较困难。

 

后面讲到《太上感应篇》,这个就是用《感应篇》跟四书五经来做一个对比。大家要了解,圣贤的教诲它是没有可比性的,不存在什么好什么不好。但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讲的话,就有些它比较适合普通人,能够一看就懂得,这个大家理解吗?我们不是说经典有好不好,只是对我们某一个层次,大众的根性。

 

下面讲“《太上感应篇》撮取”,“撮”是摘取的意思,就是摄取、摘取,摘取哪一些呢?“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至理”的意思是最高的理,究竟的理,这个道理当中最好的,最圆满的;“惠”是顺的意思。“惠吉逆凶”这句话是大禹讲的,在《尚书》,大禹讲的。这个“惠吉逆凶”是“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这个我们待会后面有一段文专门讲这个,我们再跟大家详细地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举了大禹跟汤王,福善祸淫,这一段是汤王讲的“天道福善祸淫”,就是行善的人会有福,上天会降福给他,造恶的人他就会招来祸殃。这个就是说《感应篇》它摘取了吉凶祸福的最圆满的道理,把它汇在了一起。

 

而且“发为掀天动地”,“掀”是掀起的意思。那你想想看,连天地都能够掀动了,这个力量该多大啊!“触目惊心之议论”,就是让你看了以后豁然警觉,当下就很震惊。也就是说《感应篇》直中你的要害,你的那个病灶,你病得最厉害的那个地方,给你直接就指过去。

 

告诉你“何者为善,何者为恶”,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不学《感应篇》的话,善恶的标准都是自己定的,有没有感觉特别明显?(是)。说你不好,你会说凭什么说我不好,我挺好的,因为那个标准都是你自己的标准。

 

所以“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这个都讲的“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也就是说你做什么善得什么报,做什么恶得什么报,它讲得非常的清楚。“洞悉根源”就是直接从根本处跟你讲,就从你起心动念开始,就帮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隐瞒。“明若观火”就是举着火把,再黑的天你都看得很清楚。

 

“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这个“愚人”讲我们一般普通人,你不要以为是那个愚笨的人。就是普通人大概都是这样,我们都认为一般都是不肯作善,你觉得做点小坏事没什么关系的。这都是因为自私自利的心,你为什么要去做那些事情啊?还不是觉得对你有益嘛,对你不好的事情你会去做啊?你不会去做的。

 

那你现在如果知道,“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如果你现在知道你所做的那些你觉得对你有益的事情,其实对你是很大的伤害、很大的祸患的时候,我们讲得不偿失的时候,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时候,你怎么会去做呢?

 

你不但不会去做,你还会转过来,哪怕你不想做好事情,勉强自己也得去做那些应该要做的事情,是吧?为什么?因为你希望你能够集福消灾嘛,你不希望每天集的都是灾殃啊!

 

“由是言之”,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此书之益人也深矣”,这本书对人有多大的帮助啊!不说成君子、成贤人、成圣人,就是说你从一个品德不太好的人,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个都已经不得了了。因为你这一念转变,你的果就变了,所以对人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故古之大儒”,这都是大家,通达儒家经典的这些前辈,“多皆依此而潜修焉。”这些大儒都通过根据《感应篇》这本书来作为自己潜修,默默修行,别人不知道,这是他们的根基。

 

后面我们会学到,你像《感应篇》这些,我们常常讲功过格,都是从《感应篇》这些过来的。你会发现为什么以前的读书人,你看他们无论是这个行动、言语造作都是那么的端正,那么的谨慎,那么的大气。因为他们在心地隐微处所下的功夫是很深的,我们普通人可能不容易了解,你想想看,那样的一个外在的那种形象。

 

这大家读《德育故事》,有一篇故事,还记得吗?《鉏麑触槐》,你看要去杀赵宣子,但是你看到赵宣子那个端庄,那个威仪。那个威仪不是一下子他装出来的,或者一下子就变成这样,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夫达不到那个状态。

 

那你就知道他外在的形象这么的让人肃然起敬,内心该多么的端正,相由心生。这些一定是下过很大的功夫,那个功夫从哪里来?古时候的大儒大多数可能都是从这里开始,从起心动念开始,修正自己的念头,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读经文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