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四集(上)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四集
(上)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讲解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晚上好!老师晚上好!好,大家请坐。我们打开经本,到正文的第一面,我们今天正式学习《感应篇汇编》的正文部分。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最上面的这一行字,《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卷一》。我们所讲的《感应篇汇编》是这个题目的缩写,这一本经典它的完整的题目是《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卷一”是这部经它分为四卷,这是第一卷。


经文

太上,至尊之称。盖称天立教,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感应之谓乎?通篇以首四句提纲,已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乃统论神明纠察之密,罪罚之严,先启人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言为善召福之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言为恶召祸之报。下又于“横取”、“枉杀”二端,特重言之者,见其恶尤甚也。“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为神所鉴,福基祸胎,宜懔懔辩之于最初也。“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也”,示勿因从前之过自弃,果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实为至易。此太上开示之本旨,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应前“惟人自召”之意。末总结以语、视、行三端,为奉行积累之格律。结句励以勉行。“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


讲解

前面“太上感应篇”是指这个注讲的内容是《太上感应篇》,“注”是注解的意思,“讲”是讲论,“证”是证明,“案”是公案,也就是说这本经典是把历朝历代有关《感应篇》的注解、讲论、证明、公案汇集在一起,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感应篇汇编》这本书。

 

下面我们来看下面的正文部分,“太上”是“至尊之称”,“太上”这两个字,“至”是极的意思,“尊”是极为尊贵的称呼,“至尊”的意思就是极为尊贵的称呼。为什么称为极为尊贵的称呼呢?因为“太”这个字是至大的意思,就无大可大谓之太,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叫做“太”。“上”是无极可极谓之上,达到了极致,所以称为“上”。

 

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太上”,顾名思义,那就是极其尊贵的称呼了,已经没有比这两个字更为尊贵的称呼。那为什么用“太上”这两个字来做这一篇经文的题目呢?后面告诉我们之所以用“太上”这两个字,是因为“盖称天立教,示人不可玩忽”。“盖”是语助词,“称天立教”,“称”是符合的意思,“天”是天道,“教”是教育,符合天道的教育,我们讲就是圣贤的教育。

 

说明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是圣贤的教育,既然是圣贤的教育,就告诉读的人不可以以玩忽之心来对待它,“玩忽”就是不严肃、不认真的意思。那么我们师长老人家跟我们讲道,《感应篇》以“太上”这两个字来做题目,告诉我们其实这篇文章是从自性当中的流露,是称性而谈的,跟性德极为相近的,所以用“太上”这两个字。

 

下面讲到解释“感应”这两个字,“感如种植,应如花果。”“感”就好像我们种地,种下了种子,“应”就是这个种子将来它要开花结果。所以“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彰”是显示的意思。

 

“天道好还”就是任何事情他都会有因缘果报,就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去的种子是南瓜的种子,它就会结出来是南瓜,不会结出西瓜和冬瓜。如果你种的是豆子,它就不会长出花生。你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果,这个是讲感应。

 

后面讲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感应之谓乎?”也就是说天地虽然广大,但是感应,有感一定有应,可能会有疏忽的地方,但是不会漏掉,这是中国古人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也是讲的这个道理。

 

好,我们往下看。从“通篇以首四句提纲”开始,就是这一段从这一句开始,一直到这一段的最后一行,“‘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那么这一大段是把整篇的《感应篇》做了一个分段,让我们读起来更清晰、更明了。

 

那么这一段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下面呢,我们花点时间,把整个的《感应篇》我们顺一下,了解一下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汇编》。因为《汇编》是《感应篇》为主,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到底讲什么,我们心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所以大家把这个经本往前再翻,翻到正文前面的第16页,16和17页是《感应篇》的全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那么这一篇文一共分为七个大的部分,也就是七大段。第一段只有四句话,就是“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那么这四句是整个感应篇的总纲,就是这四句,全文就是讲的这四句,从这四句以下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来阐述,或者是解释,或者是注明这四句话的意思的。

 

那么第一句“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两句话讲的是感应之理,感应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我们简单地先跟大家分一下段,具体经文的意思我们到后面再跟大家慢慢讲。那么第二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两句话讲的是报应之事,前面讲感应的道理,后面讲果报具体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部分从“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一直到“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这是感应篇的第二个部分。讲的是统论,统论就是总的概括地来讲神明纠察之密,纠是纠正的意思,察是观察的意思。说明天地神明观察我们人间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得细致、周密,你没在意的、没看到的,天地鬼神都看在眼里。

 

所以后面讲道,既然有纠察,他就有罪罚,这一个部分的后面一段讲的是罪罚之严。从“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这一句到“算尽则死”是第二个部分的第一个部分,这一段是告诉我们,总的来告诉我们“天地有司过之神”。

 

尤其是第一段第一句“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这一句总的就告诉我们天地之间他是有专门观察人间善恶的这些神明,并且根据我们所犯的这个过恶的大小,他有一个惩罚。

 

后面他具体讲到怎么惩罚的:“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这几句就是告诉我们具体是有哪些惩罚。最后一句作为总结,“算尽则死”,“算”是寿命的意思,寿命如果尽的话,那就是就要死亡了。因为没有命了,这一生就结束了,下一生再接着好好修行。

 

那第二大段的第二个部分是从“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开始,一直到“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那么这一段跟我们讲天地之间有哪些神明来纠察我们的善恶。第一句“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这是讲的三台北斗神君,这是讲天上的神明。

 

后面讲的是身体当中的神明,你就知道神明之多之广。“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这一段讲的是身中的神明。除了这两类神明,还有灶神,“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最后跟我们讲,“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告诉我们神明是怎么来结算我们的过失的呢?“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十二年为一纪,一百天为算,就从这里开始。“其过大小有数百事”,也就是说过恶其实是蛮多的。最后劝勉我们“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所以积德延寿。

 

后面第三个部分,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开始,一直到“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是第三个部分。这个部分讲的是为善招福之报,也就是说我们行善,一定会有福报。那么第一句是总说,总的来讲就一句话,“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也就是说不进则退,没有原地踏步的。

 

那么后面呢,分为两个部分来讲积德行善,一个是自行,一个是化他。也就是说行善不仅仅是自己所行所言,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要是善的,那么还要能够利益到别人。“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这是对自己来讲的。后面“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一直到“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一段讲的是化他,自己言行端正了,就能感化别人。

 

那么第三个部分呢,是劝勉我们“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而且“遏恶扬善”,告诉我们要“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要多行布施,“施恩”,但是呢,你多行布施,还要三轮体空,不要着布施的相,对人好,“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最后一句,“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是为善的果报。

 

我们再往下看,第四个部分,这个部分的篇幅非常的长,占了我们全篇的有一半之多。那么这一大段都是讲为恶招祸的果报,一共讲了十六种恶。从“苟或非义而动”开始,从这一句开始,一直到“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到这个部分一共讲的是十六种恶。

 

从“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一直到“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这几句话讲的是前面这十六种罪恶的一个果报。他这个果报有自己的业报,还有后世的余报。自己的业报是“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余报是“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不但自己要受报,可能子子孙孙都因为我们的过恶而要受连累。

 

那这个部分再往下,还有三段,这三段特别地从前面十六种过恶单独提出来,说明这三种过恶特别的严重。害怕我们前面会一带而过不注意,所以特别把它列出来,要我们提醒我们要更加留意,多注意不要犯这种过恶。哪种过恶呢?一个是“盗”,一个是“杀”,还有一个是“取非义之财”。

 

从“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开始,一直到“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这一段讲的是犯盗罪他的果报。后面“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这是杀生的一种果报。最后一句,“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这句讲的是取非义之财他所遭受的一个果报。这个部分是第四个部分。

 

第五个部分,这个部分只有两句话,“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这一段主要讲的是我们一切吉凶祸福的根源都在哪里呢?它的原点是在哪里呢?就是在我们起心动念的最初的那个念头。

 

所以这段叫做推本初念,就根本的根源,善恶、祸福的根源就在我们起心动念最初的那一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是善的话,就种下了福报的根基,如果这个念头是恶的话,就造下了,就已经埋下了祸胎,后面就是这个灾祸已经开始在你最初的那一个念头、恶念的过程当中,你已经在孕育这个灾殃了。

 

第六个部分是改过迁善,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以前犯的错误就自暴自弃。“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这一段告诉我们人要有信心,不能够自暴自弃。我们讲到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只要忏悔了,古人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有肯改过的心,我们就可以改造命运。

 

最后一段是结劝,就是结尾并且劝勉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劝勉我们,身、语、意三个方面,来劝勉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积德行善的一个标准。哪三个方面呢?“故吉人语善”,言语善;“视善”,非礼勿视;“行善”,行为善,包括这个行为究极到最根源处,就是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意的行为。所以“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这是积善,积恶呢?“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告诉我们,得善报它是有原因的,他把得善的、得福报的方法告诉我们,从身、语、意三个方面行善,那么同样的,如果身、语、意不善的话,不用多久,“三年天必降之祸”。所以以三年为一个期限,那我们也要劝勉我们自己,我们三年希望我们“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所以这是全文的七个部分,那么最末跟我们讲,“结句励以勉之”。结尾是告诉要我们,“勉之”的意思就是勉励,“励以勉之”就是鼓励我们要努力地行善,尤其是跟我们讲到“勉”这个字是改过迁善的要诀,就是改过迁善的秘方。

 

这个“勉”,这个字就是奋发的意思,人要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要有一颗见贤思齐的心。想一想,这是《了凡四训》上面的话,“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为什么人家“彼何以百世可师”?为什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所以有一个奋发的榜样,那么我们改过迁善他就有一种动力,所以“叮咛之意,深切至矣”。

 

你有没有发现非常的慈悲地来劝勉我们,而且还不放心我们,特以“勉”之一字做劝勉我们的一个重点。所以看到这些经文就能想到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人们对后代子孙一种慈悲之心油然而见,不忍我们堕落,千叮咛、万嘱咐,就怕我们给忘了。所以不学好怎么对得起祖宗呢?


经文

世道不古,人心浇漓,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故有序此篇者云:“善者闻之益劝,不俟奖赏之加;恶者睹之自危,逾于刑罚之及。”可见此篇不但扶翼圣经,亦且补助王化也。


讲解

好,我们往下看正文部分,翻到这个正文部分,接着往下看第二段。“世道不古,人心浇漓”,这两个字读“jiāo lí”,“浇漓”的意思就是比较的单薄、不厚。这是讲人的心,社会上的人情比较薄,人跟人之间缺乏真正的感情。

 

“世道不古”,就是世道人心不如古时候那么淳朴。其实这个我们能够看出来,不要说古时候了,就是几十年之前都不一样。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得要有钱,都得要讲费用,以前不一样。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在路边都看到有老爷爷老奶奶摆那个凉茶,就摆茶免费让人喝的,其实我们那个时候,已经是一杯茶可能要两分钱了,但是你再往前推上几十年,他那个摆在路边的就是免费的了,这个大家能理解吗?

 

你看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常常看到古人投宿,到人家家里去投宿。现在你看你到人家家里去投宿,会把你给赶出来,但是以前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人心都很善良。我们中国人首先是把你当好人,把你往好人想,没有说把你往坏人想的,所以有人来投宿都是特别的真诚地接待。

 

但是现在社会发展,但这个大家也要理解,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还是要有警觉心。我们还是看到很多人很善良,最后他出意外的。所以现在因为世道人心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随着世道人心走。你不能再说以前是什么样子,所以我现在也要什么样子,那不会保护自己的话,最后就会受伤害。所以我们学习要会学习,不能照着以前的那个搬,时代不一样了,但是我们要了解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那因为现在人心比较复杂了,所以“礼教不能劝化”。儒家的重点就是礼,礼就是守规矩,如果人人都守规矩的话,这个社会就非常的安定。但是已经开始慢慢的,不能光用守规矩来教化百姓,那怎么办呢?所以讲法,但是你会发现这个法律,再严密的法律它都会有漏洞的时候,所以又会钻法律的空子。

 

所以规矩也不能达到劝化,法律也不能禁止,那这个时候要用什么方法来劝导人心要向善呢?用因果的方法。为什么用因果的方法,后面这一段给我们做详细的解释。

 

讲道:“人即不畏王法”,人即使,“畏”就是害怕、不畏惧的意思,人即使不畏惧、不害怕国家的法律,但是没有不怕鬼神的。虽然很多人讲没有鬼神,没有这些,但是提到这个还是会害怕,说明天地之间真的是有神明。为什么我们相信人他过世了以后有灵魂的存在,就不相信有神明的存在呢?这个思维应该要想一想。

 

“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也就是说国家的法律可能可以通过“势力”,就是有权势;“机巧”就是投机取巧,想办法;“脱”就是脱罪。可能你在社会上比较有地位、有权势,你可以想办法来逃脱你所犯的罪行,但是“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定”是一定的意思。神明不会因为你是富贵人,或者是有权势的人,而遗漏你。

 

也不会因为你“幽隐”,“幽隐”就是潜藏、逃匿。或者还有一种就是隐居了,有人讲“我金盆洗手不干了”,但是你所犯的罪过都还在。所以这些呢,天地神明他是丝毫不会有遗漏的。

 

“故有序”,“故有序”的意思就是,所以我们《汇编》前面的这个序,序言曾经讲到“故有序此篇者云”。所以在这一篇前面我们这个文的序文当中有曾经讲到“善者闻之益劝”,善良的人他听到感应的这个道理,“益劝”的意思就是更加劝勉自己要努力。

 

“不俟奖赏之加”,“俟”是等待的意思,不等到说你要有人奖励他,他才去作善。因为善跟善相感,所以他一听到这种劝发人向善心的文字或者是道理的时候,越发地启发他的善心和善行。不是因为有谁奖赏他,他才这么做,是他本发自内心他就想这么做,这是人的性德。

 

那么“恶者睹之”呢,就是做了坏事的人,“睹之”就是看到,能有缘分看到《汇编》,看到《感应篇》。“逾于刑罚之及”,“逾”是超过的意思。前面还有一句,“恶者睹之自危”,“恶者睹之自危”的意思就是干了坏事的人有缘看到《感应篇》,接触到善法。他“自危”的意思是自己感觉到比较危险,前面做的事情不太靠谱,可能会有不好的果报。所以他自己就升起了一种警觉心,升起了一种恐惧心,不敢再造次了。

 

而这样的一种行为胜过于,“逾”是超过的意思,胜过于“刑罚之及”,就是比你来一些惩罚对他来讲更管用。因为他不用等到你有惩罚的时候,自己看到、听到,就有警觉心,不敢再做了。

 

“可见此篇”,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不但扶翼圣经”。“扶翼”的意思是辅佐的意思,辅助、辅佐;“圣经”是圣贤的经典,圣贤的教育。不但可以辅助圣贤的教化,而且“补助王化也”,“王化”就是对社会国家而言,净化人心、和谐社会,这是社会风俗、社会风气,也可以帮助社会风气慢慢地转变向善。从这里可以看出《感应篇》它的重要性。


经文

人谓此篇出自道藏,遂疑与儒相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者,见得善恶不止一事;余者,见得果报不止一途。《易传》檃括言之,此书条晰言之。又,《书经》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诗》咏上帝鉴观,礼载人事得失,《春秋》事见在前,报书于后,六经所载,精言感应之说,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


讲解

后面讲道:“人谓此篇出自道藏”,有人讲这篇文章是道教讲的,“道藏”就是搜集的道教的经典。这个都是属于门户之见,他不知道三教是同源的,讲的是同一个道理,所以产生疑惑,认为是跟儒家的教诲会相违背。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说到底,他对儒家自己的经典还没有达到通达。你要是通达,你就不会有这种想法,更不会有这种言论了。

 

下面从五个方面引用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跟我们讲儒家是怎么讲感应的。我们一一来看。第一个讲的是《易经》,这是群经之首,所以放在第一位。《易经》上有讲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而且很熟的一段话,原来这句话是出自《易经》。

 

这段跟我们讲,这一句话里面的“积”这个字,从“积”这个字来看,可见善恶它不只是一件事情。你看我们讲“积”是积累,一个事情、一件事情谈不上是“积”,是好多好多事情才能够“累”,积累起来。说明这个善恶、积善,就是你行善积德绝对不是说做一件事情、两件事情,你才能够有这个好的果报。那一件事、两件事情有没有果报呢?有。但是他果报就是在某一点上。

 

因为我们这句讲的是“积善之家”,它是不断地积累的。因为一个人积福报,他自己会受益;你要知道一家人积福报,一家受益;一个地区积福报,一个地区的人民受益;一个国家的人积福报,一个国家的百姓受益。

 

所以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不知道积了多少的福报,所以我们中国人最有福报,沾的老祖宗的光。你看我们的经典里面,句句都是存心特别厚道,所以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这么仁厚,血液里面就流淌着这种仁厚的思想。

 

所以可见呢,从“积”这个字可见善恶不是仅仅是一件事情。从“余庆”或者是“余殃”的这个“余”字,可见“果报不止一途”。也就是说你行善是有果报,但是这个果报不仅报在你身上。善的果报也是一样的,你一个人你福报太大了享不完,后代子孙留着慢慢享。那么恶也是一样的,一个人一生有限,没报尽,后代子孙也跟着遭殃。所以这个是不是就是讲的是因果呢?就是讲的感应。

 

所以后面跟我们讲到《易传》,因为这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夫子老人家在这个《文言》坤卦,就是解释《易经》这个《易传》上面跟我们讲的这段话。《易传》是夫子老人家给《周易》作的注解。

 

《易传》是“檃括言之”,“檃括”的意思就是概括地说出来,经过精简,把重要的把它讲出来。那么我们这本书,《感应篇汇编》这本书是“条晰言之”,就是分段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这些因缘果报给我们讲出来。所以说《易经》是概述,《感应篇》是细说。这是引用《易经》给我们做证明。

 

那么后面又引用《书经》,这是《尚书》,这都是五经里面的。“《书经》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句话是不是也是因果的道理呢?也是有嘛。

 

第三个给我们举《诗经》。《诗经》,夫子老人家讲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老人家删诗书,就是删订《诗经》,他的一个宗旨,就是看到《诗》的人,希望都能起正知正见,端正自己的心念。

 

所以《诗经》上面“咏上帝鉴观”,“咏”是赞叹的意思,就是《诗经》上面常常有一些诗文,是歌咏赞叹;“上帝”是上天的意思;“鉴观”,“鉴”是明鉴;“观”是观察。也就是说《诗经》上面常常有一些歌咏、赞叹上天对人世间的一些善恶行为的一个观察和明鉴。

 

这个我们读《孝经》,大家深有体会,你看《孝经》基本上每一段最后一句都是“《诗》云”、“《诗》云”,是吧?尤其是《诗经》上讲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都是跟我们讲到不可以造次。这是讲《诗经》。

 

后面第四个引用的是《礼经》,“礼载人事得失”。这个“人事得失”就是人世间人事上面的一些要注意的一些内容。你看“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讲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所要注意的一些行为。

 

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大家要了解,这个行为的背后说到底还是跟我们的心念有关系。因为行为是我们念头的一个呈现,所以你行为要做得比较的能够周全,那你的心地要非常的清净,常常存善念,你才能行善行。如果行为上有一些偏颇的话,那么我们的心念一定也会有偏颇的地方。

 

所以《礼记》讲了那么多的一些为人处世的一些标准,其实最终都是通过这个事的这些行为要我们来端正我们的心念。也就是说你根端正了,你的枝叶自然它就会端正;根不端正,枝叶长出来就是乱七八糟的。所以这个有没有也是讲到因果呢?(是)。讲到最究竟处,也是讲的感和应。

 

最后一个引用《春秋》,“《春秋》事见在前,报书于后”。《春秋》是孔老夫子在鲁国原有的国史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个编订。因为这里面有夫子老人家的一个褒贬,所以这本史书就变成了经典。而且人看到以后,他能知道善恶的标准,它让我们有一个善恶是非的一个正确的观念,不然人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那么《春秋》呢,因为它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编年体就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一地给你记录下来,而且给你呈现下来。那我们就知道了,你比方说一些人,他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做了哪些事情,后面呢因为他不是做了就没有的,而且能够记载在史书上面的,应该都是一些重要的人物。

 

那么到后面呢,他会有一个后续的记载,那这个后续的记载,你再对照前面的记载,你就发现前面是因,后面是果。所以其实一部历史,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历史,它其实就是一部因缘果报。所以事在前面,写在前面,果报在后面给你呈现。看了以后你就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啊?你再把前面看一看,哦,原来前面做了这些事情。那这个是不是也是讲的因果呢?也是的。

 

所以“六经所载,精言感应之说”,这不是详详细细地把感应讲得很清楚吗?因为前面讲的五经,我们知道《乐经》在秦朝的时候遗失了,所以五经整个地就概括了儒家最重要的几部经典。这些里面都有详细地跟我们讲到感应的道理。

 

“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与此”就是与此经,“此经”就是这一篇《感应篇》。六经所讲的道理哪一样不跟《感应篇》的道理相应呢?也就是都跟《感应篇》的道理相应的呀。所以我们讲到《感应篇》跟儒家的教诲有没有相违背的地方?没有。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读经文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