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八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八集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讲解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晚上好!(老师晚上好!)大家请坐。请大家打开经本到第11页,我们看第三行。上节课我们跟大家有解释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的意思。同时我们学习到三位圣贤人,尤其是我们讲到灵源禅师,还有六祖惠能大师,这个都是开悟的人,跟我们把“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句话,跟我们很详细地做了一个解释。对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会非常得有帮助。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跟大家讲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儒,就是后代的大儒,他们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尤其是有很多的方法,这个反省自己、警惕自己起心动念的这些方法,都特别特别的好,每一条都够我们认真学习很长时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经文

或问:“鸡鸣而起,未与物接,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为善。”


讲解

我们来看第一句。“或问”,“或问”是有人问的意思。有人问谁呢?有人问程子,这里讲的是程颐夫子。有人问程颐夫子,讲道:“鸡鸣而起,未与物接,如何为善?”“鸡鸣”就是讲天亮了,鸡叫了;鸡一叫,赶紧起来呀。“接物”的意思,我还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人事物,我怎么行善呢?因为我们前面有讲道,“更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人家说听到鸡叫马上就起来,努力地行善。

 

这个人可能也听到这一句教诲,他就问程夫子:“鸡一叫,我就起来了,可是我还没有接触到人事物,那我怎么为善呢?”从这句话你能够看得出来,这个学生他是很认真地想践行的。所以一般人他会想到这个吗?一般人连想都想不到。他能想到这个,说明这个学生观照自己非常得敏觉。

 

那么程子怎么讲的呢?“只主于敬,便是为善。”这句话告诉我们,行善不仅是从事上讲,你是在行善;你一个念头存着恭敬心,这个就是在行善了。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也会想到,你比方说现在社会,工作的形式比较多,不是说哪一个行业都需要与人接触的。很多的行业他都是自己在家,或者是一个人做,他不需要接触很多人,跟外面打交道。你比方说我们做饭,这个大家最能够感受到,做饭我不用跟人打交道,我就一个人,我炒菜。

 

“主于敬”,就是说你做任何事情,你心里面有这份诚敬心。不管你是从事哪个工作,因为你做这个工作一定是有意义的。有意义就是对别人有意义,你不是对自己有意义。你天天在做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时间长了,你就变得更加自私自利了。所以只要是对别人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就要问一问自己,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有没有存恭敬心啊?”

 

你比方说这个在家做饭,你做饭的时候,你就要用欢喜心来做。然后呢,虽然我们没跟你接触,但是我们吃那个菜,就能感受到做菜人的那份欢喜心。所以你做得越欢喜,越恭敬,吃的人呢,营养就越滋润他的身体,他也就会越来越健康。

 

那你比方说,有一些是从事写作的。因为从事写作的他也不用跟人打交道,那他怎么做,心存这个恭敬心呢?你写的内容要让人“思无邪”啊!你也每天在那儿写,别人看你写的东西常常起心动念,你这不是在帮助他,你引导他在这造业啊。他不想造业,你写的那些东西人家一看,他是被迫的呀。你想想看,有没有存那个恭敬心?没有存恭敬心。

 

所以世间的任何一个行业,细细想起来,虽然没有跟人打交道,但是我们都应该有那个“敬”在里面。根据你所做的事业的不同,恭敬心的形式不一样。这个心不是让你在那跟人鞠躬,就是你要对得起你做的这个事情。所以这是讲的第一句。


经文

宋张子曰:“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惧。如此一二年间,守得牢固,自然心正。”


讲解

我们来看第二个。第二个举的是张子先生,那就是张载,横渠先生。我们所熟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看这个话读起来多有正气呀!这个文字,那都是由恭敬心衍生出来的。一个人心不诚敬,不可能写出这样跟天地、人心感应的话,那写不出来。

 

所以我们来看看张子先生他是怎么讲的。老人家讲到“正心之始”,“正心”从哪里开始呢?“当以己心为严师。”就是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诚,心正。从哪里开始做呢,“正心”的下手处从哪里做呢?你可以“以己心为师”。

 

就是你自己要能够常常观照到自己的这颗存心,你这个存心是善的,还是恶的。你常常能观照到自己的这个心,就是“以己心为严师”,就是你对自己的这个念头的观照,特别地严格,不容毫分的不善夹杂在里面,这个就是以己心为师。或者是你常常想到的是这个经典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你常常提醒自己,这个也是以己心为师。它的这个解释,可以根据我们的理解的程度,你去感受这句话它的含义在里面。

 

“凡所动作则知惧”,“惧”就是谨慎。你常常能观照到自己,人的羞恶之心是本身就具备的,你一旦做了不好的事情,自己马上就能够警觉到。善的事情、好的事情,当然自己也很欢喜嘛;不好的事情,自己也会觉得好像不是那么恰当。那个警觉性,或者善恶、羞愧之心起来的时候,马上就应该观照到自己。

 

所以你常常能够以己心为师,“如此一二年间”,你只要能够坚持到一年、两年,你能守得住这两年的时间,“守得牢固”,守得长久,你的心自然就正啦!谁正你的心啊?自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你本来就具备的。为什么你感受不到了呢?因为我们的心念太杂了,所以你不容易感受得到。当你的心越来越纯净的时候,你自己就能够感受到,那个度你就好把握。

 

如果你说,我的心已经特别愚钝了,我还不能够提醒到自己;或者提醒我自己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时候你要常常想起老师的教诲,常常想起经典的教诲,常常想起师父老人家的教诲。让你自己的那个心,常常以经典的教诲为心,以圣贤的教诲为心。慢慢、慢慢地,你那个性德之光,它就渗透出来;时间长了,你自己就做得了主了。所以凡事它都有下手的地方,你这个做不来没关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方便的,试着去做。这是张载先生给我们讲到“正心”的一个方法。


经文

朱子曰:“罗先生教学者,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此亦养心之要。”


讲解

下面我们来看朱子,朱熹夫子来跟我们讲这个存心,来怎么养心。老人家讲到“罗先生”,“罗先生”是罗从彦先生。罗先生是朱熹夫子老师的老师,就是太老师。太老师是怎么教他们养心的呢?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常常跟学生有讲道,在静坐的时候,你去观察“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你的那个情绪还没有起来的时候,你去观照你情绪没起来的时候,“作何气象”。就是你那个念头不动的时候,还没开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你去感受一下。这个就是养心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

 

因为人还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的时候,其实我们讲的这个起心动念是很粗的起心动念,细的我们这里就不讲了。细的等到我们《感应篇汇编》学好了,我们再深入它更细的。

 

就是那个粗的念头你还没有动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分别、执着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人是非常的安宁的,我们自己去体会。你不去分别这个人是好人、坏人;你不去想我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你不去想这个事情,它是好还是不好,或者是这个东西,好还是不好。你不去分别、不去执着它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很轻松啊?

 

不谈我们身体轻松,你脑子轻松,就没有那么多负担。人有时候在想一些问题的时候,觉得头都大了。那个头都大了,就是负担太重了,他头才会大。你不去想这些的时候,你非常的轻松。这个轻松,这就是养心非常重要的方法。你怎么养心?你以为是养你这个肉团心啊?你养的你那个念头嘛。

 

所以人每天觉得累,累在哪里?不是身体的累。身体的累是属于劳作的累,那个躺到床上一躺,休息个几个小时,马上身体就恢复过来;那个累是你那个心思,在那想心思,动念头,那个是非常累的,你怎么休息你都恢复不过来。最好的方法是把这些念头都放下,你慢慢地,人就舒服了嘛。

 

所以你看这都是先儒,他们特别特别宝贵的修身的方法,来介绍给我们,我们现在想不到的。你看现在我们讲修行、修行,有几个修行人能讲到这些境界的?所以,以前的大德、大儒,那个功夫都是很了不起的,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后面这几段文呢,都是朱熹夫子老人家在跟我们在介绍,怎么来修身,怎么来养心,怎么来正心。非常的好。


经文

又曰:“心须令只在一处,勿有外事参杂。仍须勤勤操守,临事勿暂放宽。人之精神,习久自成。若勤紧收拾,真个提得紧,虽半月见验可也。”


讲解

我们再往下看,夫子老人家又讲道,这个“心须令”,“须令”的意思就是必须让这颗心“只在一处,勿有外事参杂”。“只在一处”就是置心一处的意思,就是让我们的心专注在一个点上,念头要集中。你脑子里面,你如果真的要想的话,那你就想一件事情。你不要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一会儿又在想那个,那你真的是越来越乱。你就“只在一处,勿有外事参杂”,不要去想别的事情了。这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专注。

 

“仍须勤勤操守”,就是这个功夫呢,要在平常的时候常常去练习,去操练,你才能守得住这个念头。所以我们讲让你的心“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虽然不是一下子达到,但是你要常常练,你不练你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但是你常常练的话,你就有希望达到。

 

所以,“临事勿暂放宽”,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说我暂时放松一下,这个你的功夫就有夹杂、间隔,断掉了。即使有事的时候,你也要能够观照到你这个念头。“人之精神,习久自成。”人的精神,他是慢慢、慢慢地练习出来的。这个精神,就是专注的这个精神,他是慢慢地练成的。时间长了,你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好,而且我们的心力就会越来越集中。

 

同样的,人的精神散漫,也是慢慢、慢慢地达到了一个无法控制的一个情况。你不要说那些常常忽忽悠悠、搞不清楚状况的,他不是一下子就是那样的;他就是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放逸,放松,他就才会变成那样。因为我们放松、放逸的时间长了,要把它聚集起来,需要时间。

 

“若勤紧收拾”,“收拾”就是收敛的意思。如果你常常不间断地来收敛你的这个精、气、神,“真个提得紧”,你真的把持得住,你常常能够观照到自己,“虽半月见验可也”。这个时间不长啊,半个月你就可以自己看出来有没有效果。所以大家可以试着去做一做,尤其是那个常常迷糊的人。


经文

又曰:“涵养本源之功,最易间断。然才觉间断,便是相续处。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积累将去,久久自然接续,打成一片矣。”


讲解

我们再来看,下面夫子老人家怎么讲的。说“涵养本源之功”,“本源”就是心地,涵养我们的心地,这个功夫最容易间断。但是你才觉得你间断了,这个时候正是你用功的时候,“才觉间断,便是相续处。”这就是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更害怕的是什么呢?你还顺着你这个往下想。那你就开始演电影了。

 

所以只要常常地自己能够“提撕”,就是提醒自己,警觉自己,告诉自己我要保持正念呐。“分寸积累将去”,这个分寸就是讲一点一点地积累。我可能我一天间断的时间比较的长,没关系,我如果在这一天我晚上的时候想起来,“哎呦,我今天间断了!”那你最起码没有等到第二天,你才发现你前面一天晃晃悠悠地过去了。然后你再提升到,你一个上午自己能够做得了主。

 

就是你把一天分成两半,或者一天分成三半:上午、下午、晚上。你从这个开始练起,然后呢,慢慢地再到一些细微的地方,总归是有进步的。就是你只要去做,不怕慢,就怕你不开动。所以“久久自然接续,打成一片矣”,时间久了,自然功夫就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不间断的意思,它相续的。


经文

又曰:“静中私意横生,学者之通患。能自省察至此,甚不易得。此当以敬为主,而深察私意之萌,多为何事。就其重处,痛加惩窒。久久纯熟,自当见效。不可计功旦暮,而多为说以乱之也。”


讲解

又讲道,“静中私意横生,学者之通患。”这是大家常常能够感觉到的。动的时候,你比方说我一天工作很忙,事情很多,你反而觉得你这一天过得还蛮充实的。你好像也没有想什么坏念头,做什么坏事,或者是你觉得这一天就过得挺有价值的;但是呢,反而这一天没什么事情的时候,或者是你在静静地坐在那里的时候,你会发现我这念头怎么这么多呀,或者是我怎么那么多坏念头啊?平时都没觉察的那些念头都起来了。这是“学者之通患”,那说明这是大家都有的一个毛病。

 

“能自省察至此,甚不易得。”你能够感觉得到你的心念、念头很多,你静不下来,这个已经是不容易的了;很多人念头已经多到自己静不下来,然后他都不能够感觉到自己静不下来,他觉得那很正常。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觉得打妄想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说“你在打妄想。”很多人还搞不清楚呢,“那难道我有想法不对吗?”所以那你要跟他解释,要跟他好好地上一堂课,得花时间的。所以能够感觉到,“哎呀,我怎么静下来的时候这么多的念头啊,我好像静不下来。”这个说明这个人自省的功夫还是可以的,他能够已经觉察到念头多不好了。所以这个不容易。

 

“此当以敬为主”,这个时候,你要以这个诚敬心来起观照。诚敬心起观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念头比较多,当然这个念头多当中有善的,有不善的,我们一下子不能够把念头全部去除,那我们可以多一点善的,少一点坏的不就好了吗?前面我们讲了,“一念什么什么,就怎么怎么样。”那一念善的话,那你将来果报也都是好的。所以你先想正面的,少想负面的;进而呢,你正面的也先慢慢地放下一点;逐渐地就让你的心地保持干净,不管是正的还是负的,你看看能不能少一点。

 

就好像那个湖面,这个湖面你不管是投大石子,还是小石子,它都会起波浪。那个不好的念头就像大石子一样,他就念头起得大而已;善的念头、好的念头呢,它可能就像小石子一样。但是不管是大石子,还是小石子,它那个湖面都动了,它影响你这个水反映外面景物的那个现象。所以当你的心比较平静的时候,外面的现象照过来的时候,你才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开始以诚敬为主。

 

而且呢“深察私意之萌”,“深察”就是你这个要下功夫的,这个别人是帮不了你的。你要深深地、认真地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你自己常常起的这些,“私意之萌”就是私意萌生,或者是你那个自私自利的那个心,刚开始那么一点点起来的时候,你去观察。常常这些事情“多为何事”,就是你常常去观察你的这些念头,你常常是想的什么事情啊,什么事情常常困惑你呀。不是让你常常去想这些,就是你要能够观照到自己。

 

比方说念头当中,它一定有一些是你常常起的。你也不会每天都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出来。细细地去体会,一旦你静在那里,常常是有一些固定的事情,盘旋在你脑海里。那你去感受一下,“是什么事情常常缠绵在我的思绪当中呢?”你去感受,去体会。

 

“就其重处”,就把那个常常现形的、现前的,对我影响最大的那些念头,我常常被它影响的那些念头,你去找出来。找那个最常常出现的,“痛加惩窒”,就是花功夫去想,这些念头我为什么常常起,是什么让我对它放不下。“惩窒”就是惩忿窒欲,你就要开始管理自己念头了。

 

时间久了,纯熟了,“自当见效”。因为你会去想,为什么这个念头常常起来,为什么这个人我放不下。大家了解哦,不是你喜欢的人放不下;你不喜欢的人你也常常放不下。你常常把他请到你的脑子里面去想他,然后你就会心烦意乱。

 

所以你要去想,那你想了以后,你就想为什么我放不下呢?你要找出原因。把原因找到了,你不就在解决吗?就我们修行也是一样,我们要去找,“我修行的障碍究竟在哪里呢,是什么障碍住我呢?”那你要把它去找出来,找出来你就会想办法去对治它。这是印光大师讲的,最害怕的是两军对敌的时候,你都不知道敌人在哪里,那你怎么办呢?所以你要去想。

 

但是呢“不可计功旦暮”,“旦暮”,“旦”是白天,“暮”是晚上,合起来就是整天的意思。就是你不可以整天去想,“哎呀,你看我怎么还搞不清楚啊,我怎么还搞不清楚啊,我什么时候能搞清楚啊?”这个也不行,这个就是“宽紧”,就是那个度,“宽为限,紧用功”。

 

就是你去反省的时候,认真去反省;但是也不是让你老是就在想着,我什么时候能反省成功啊,我什么时候能去对治它呀?那你又把这个念头,又加重了这些念头。本来这些念头已经让你烦恼了,你时时刻刻又在加重这些念头,这个又不对了。


所以另外呢,也不可以“而多为说以乱之也”。就是也不要整天地到处去讲这些,就是你想这些问题,不要整天跟人去讲。自己也不要自己对着自己,老是去揣摩,去计度。所以就是这个度的把握,你要知道,这个不容易,但是呢它是我们的下手之处,而且很好。


经文

又曰:“心存,群妄自然退听。”


讲解

我们再来看,又讲到“心存”,这个“存”是存正念,存心端正,“心存”。“群妄”,“群妄”就是妄念。“心存,群妄自然退听。”就是你的存心端正了,妄念自然而然它就退让了。我们用大家能听得懂的话讲,就是地里种了菜,就不长草了。你的念头常常是这个善的,那个邪僻的、邪恶的,慢慢地它就让出去了,它进不来,已经被你的善给填满了,就是这个道理。


经文

又曰:“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便是存心之法。如说话觉得不是便莫说,做事觉得不是便莫做,亦是存心之法。”


讲解

我们再往下讲,“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便是存心之法。”这是朱熹夫子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怎么来练习这个存心。我们不是说要学圣贤人的存心吗,圣贤人是怎么存心的呢?“居处恭”,这个“居处”就是讲我们的生活起居,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恭敬,恭肃。对自己内在来讲,叫作“恭”。“内曰恭,外曰敬。”“敬”是我们内心恭敬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对人真诚、恭敬有礼。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已经有这个恭敬心在里面了,所以外面对人才会起这个恭敬的形式。


“执事敬”,做事情要踏实。做事的“敬”从哪里体现呢?就是要踏实、不马虎,尽忠职守。这个都是做事情的一种恭敬心。“与人忠”,待人要真诚,不能够虚伪和欺骗。这个是我们学习圣贤人存心的一个方法。另外呢,如果感觉到你这个话讲得好像不应该讲,那你就不要讲;如果觉得这个事情做得好像有点不妥,那你就不要去做嘛。这个也是存心的方法。


你不要老是等到话说错了,然后你又后悔,“哎呀,早知道不讲这句话了。”有些他不是话有问题,是口气有问题。你看有没有人常常把好话讲得让人感觉很噎得慌?所以有一些人家本来就是好话,你这口气不对,你也讲错了。所以不是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面,还是在我们这个心,你的存心。你存心善,你哪怕是教训人的话,教育人的话,人家都能感受得到你是为他好的。


另外,不要等事情做错了,然后再怪自己,后悔为什么要做。在做之前,三思而后行,这都是古人很好的教诲。其实我们常常把一些耳熟能详的,一些谚语也好,一些教诲也好,你常常能够提起来,你会发现我们会少犯很多错误。很多一些我们常常听说的,问题就是我们事到临头就记不住,没有入心啊!你能够把圣贤的心,常常讲“换心”嘛,把自己那个自私自利的心换掉,换成圣贤人的存心。


经文

又曰:“学问须自警醒。瑞岩和尚每日间常自问:‘主人翁惺惺否?’自答曰:‘惺惺。’学者宜法。”


讲解

我们往下再看,朱熹夫子老人家又讲道,做学问需要自己常常警醒。也就说你必须要自我警醒,就是常常警醒自己,保持头脑清醒。“瑞岩和尚”,这是朱熹夫子举的瑞岩和尚所讲的一段教诲。那么这位老和尚是五代时候的一位神僧,神僧就表示尊重,出神入化了。这位老和尚呢,年幼的时候就出家了,持戒特别得严谨。所以老人家对修行,那这个功夫下得是很深的。因为我们知道戒律是最难守的,因为那个戒律太多,稍不注意自己就犯了。


老人家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呢,他每天“间常自问”,时不时地就问这么一段话,他不是问别人,他是问他自己:“主人翁惺惺否?”“惺惺”的意思是清醒的样子。他怎么问自己的呢?常常叫着自己的名字:“某某某啊,你现在清醒吗?”或者是“某某某啊,你在吗?”这个很有意思啊。你人容易犯错误的时候,就是自己做不了主了。所以常常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自性在当家做主啊,还是我是习气在当家做主啊。


真的遇到一件事情,你不要谈你说话,还是你做事情。你在说或做之前,先问一问:“某某某啊,你是清醒地在说呢,还是还没睡醒在说呢?你是清醒地在做呢,还是稀里糊涂地在做呢?”常常问,言语不相同,但是意思是一个。你不一定说“主人翁惺惺否?”换个话题也是一样,是吧?你问自己,要问自己:“某某某啊,我在不在呀?”这个是提醒自己的一个方式。


你看,人家修行得道,他肯定是有方法的,我们都要去借鉴。所以“学者宜法”,修学的人应当去效法。念佛的人常常问:“我有在念佛吗?”真正念佛的人,那个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看跟阿弥陀佛相应不相应啊?所以这个都是很好的自我提醒的方式。


经文

门人周彦文问曰:“近觉行坐语默,皆瞒不得自己。”朱子曰:“此是得力处,心灵到身上来了,但时时默识而存之。”


讲解

下面又讲道,“门人周彦文”,“门人”是弟子的意思,学生的意思。他的这个学生就问朱熹夫子,“近觉行坐语默,皆瞒不得自己。”这个人的功夫蛮高的。“近觉”就是最近,我发现我自己,行住坐卧,不管是讲话也好,还是一个人安静的时候,不管是跟人交流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安静的时候,我都觉得,我好像瞒不了我自己。也就是说你只要说错了,做错了,甚至是起心动念错了,自己感觉都有感觉。

 

这个人了不起,功夫。所以夫子赞叹他,“此是得力处”,你这功夫用到力了,“心灵到身上来了”,就是自己自性可以做得了主了。换作上文的意思就是,他的主人翁常常地惺惺焉。但是呢,夫子还给他一句叮咛,你要“时时默识而存之。”“默识”就是《论语》里面夫子有讲到的“默而识之”。

 

这个“默而识之”呢,它有深的讲,有浅的讲。我们讲得稍微深一点,就是你要去离开你的那个妄想、分别、执着,去体悟。就离意识心,就不是用你的那个思维去想。就是我们前面刚刚讲的,把这些念头都放下,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时候你去感受,去体悟。这是朱熹夫子给学生的一个叮咛。


经文

宋陈烈苦无记性。偶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乃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遂读书,一览无遗。


讲解

好,我们来往下看。下面是讲的宋朝的一个例子。“陈烈”,这是一个读书人,“苦无记性”。这是读书人常常觉得头疼的一件事情,记忆不好。“偶读”就是偶尔有一次他读到《孟子》。这个大家看了,你是要有感觉的,要有悟处的。他是一个读书人,他不可能没有读过《孟子》,他应该常常读《孟子》。“偶读《孟子》”,发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

 

你读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感受,他偶然的一天读到了《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突然一下子悟到了,“我的心从来都没有收回来过,我怎么会记得呢?”从这句话当中,大家能读到什么味道吗?这句话他是不是第一次读?(不是)。那他以前怎么没有“忽悟”呢,怎么今天突然悟呢?你就知道为什么自古以来我们一部书,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很多的典籍,他是一辈子读不厌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读一千遍,有一千遍不同的悟处。不是说我读过就好了。

 

所以这位陈先生,他“苦无记性”,他一定不是最近他才无记性的,一定是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他很久了。所以旧书不厌百回读。方法不是说,我再请一个高人问一个什么方法。常常“温故而知新”,你就自己能找到答案了。

 

所以他读到《孟子》就读到,夫子老人家讲到的,学问、学问,它没有其它的很奥妙之处,就是让你把你的散在外面的心收回来,这就是真实的学问。所以他就突然感受到,我的心一直都在外面,我从来都没有把它收回来过。也就是我的心一直都很乱,我从来心都没有静过,那我怎么记得这些经文他所讲的意思呢,或者经文里面的文字呢?所以他很有感悟。

 

然后呢,“乃闭门静坐”,不急着读书了,先让自己安定下来。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打的比方,你那个水已经是荡漾得很厉害了,你怎么能照得清外面的境界呢?所以第一步,“为学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气定。”你看第一功夫,他第一功夫还没有下手呢,所以重新再来,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所以“不读书百余日”,他这一百天他做什么功夫呢?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以收放心”,把心收回来,能够就是观照到自己身上来。“遂读书,一览无遗。”有没有起功效?有啊。所以这位陈烈先生,用他自身的这个经验来告诉我们,收心的重要性。


经文

或问敬之貌。谢上蔡曰:“于俨若思时可见。”问:“不免有矜持如何?”曰:“矜持太过却不是。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


讲解

好,我们再来往下面看。“或问”,又是有人问,有人问什么呢?“敬之貌”。“敬之貌”就是诚敬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想学诚敬,不知道诚敬是什么样子。你会发现自古以来,很多这个求学人的心态,跟我们是很相应的,他们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问题。只是我们有问题不会问,不知道怎么问。所以读古书呢,别人帮我们问了,我们就看答案就好。

 

所以这个人就问,他问谁了呢?“谢上蔡”。这个“谢上蔡”是谢良佐先生。谢良佐就是“二程”夫子的学生,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我们了解“二程”夫子有四个非常得意的门生。一个就是杨时,这是我们了解的,《程门立雪》,杨时;还一个就是游酢。

 

我们读到《程门立雪》的时候常常想到,因为游酢跟杨时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是游酢说我先走吗?所以你会觉得你瞧不起游酢,但是你不知道。所以看人不能够只看片面,他一个言语、一个行为,你就说这个人不行,那个太偏激了。人家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所以不可以看一个人的一个行为、一个言语、一个动作,你就瞧不起人家,你要真的能看清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所以一位是杨时、游酢,另外还有一位吕大临,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谢良佐。

 

为什么叫“谢上蔡”呢?因为他是上蔡人。你想想看,用姓冠上他是哪里人,那是极其尊重的一种说法,那是道德学问很高。所以讲“谢上蔡”,这是以地名来指,上蔡这个地方出了一位谢良佐先生,有德行、有学问,了不起。

 

所以就有人问谢良佐先生,“诚敬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或者是“诚敬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能不能让我感受一下呀?”我可能诚敬心我还达不到,我第一要先看看一个样子是什么;我可能实质上我不一定一下子能契入,我先看看能不能先做一个诚敬的样子,我感受一下。

 

那么谢良佐先生讲道:“于俨若思时可见。”谢先生告诉他,给他一个方法,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诚敬是什么样子的呢?“俨若思”,这是出自《礼记·曲礼》的第一段话,“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俨若思”就是讲他的容貌,他的容貌是什么样子的呢?好像在沉思时候的那个样子。你看人在沉思的时候,是不是比较端庄呢?(是)。很庄重啊。他不会嬉皮笑脸的,那个怎么想问题呢?所以他沉思的时候,他会比平时更庄重一点。你从那个你去看,就能看出一点诚敬的样子来了。

 

那这个人又问到了,他说,这样子会不会有一点矜持呢?“矜持”就是拘谨、拘束。如果一个人常常是“俨若思”的这个样子,会不会有一点拘束、拘谨啊?谢先生就跟他讲道:“矜持太过却不是。”跟你讲是让你感受那个样子。所以人在听话的时候,你要能去听这个话的含义,不要执着在那个话的文字上面。你矜持得太过肯定就不对了,过而不及嘛。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这个就是保持中庸的一个状态。你能保持到中庸,你就能够感受到那个“俨若思”。就你“俨若思”的这个状态,你就能掌握得比较好了。所以,这些都是真正的做学问做过来的人的切实体会。


经文

高景逸曰:“每至夕阳,默检一日所为。若不切实煅炼身心,便虚度一日,流光可惧。”又曰:“所以要惜分阴者,不使邪思妄念瞬息据我灵府,庶几日就月将,缉熙于光明。”又曰:“先儒入敬法,曰整齐严肃,曰常惺惺,曰收敛不容一物。今日我辈胸中,劳劳攘攘,千万物俱容在此,岂止一物?若要免此,须是常惺惺;要惺惺,须是整齐严肃。三法又有次第。”


讲解

我们再往下看,下面讲的是高景逸先生,就是景逸先生。他的全名叫高攀龙,别人称他是“景逸先生”。这是明朝时候,万历年间的一位进士,是我们无锡人。所以这位高先生有讲道,他说“每至夕阳”,就每天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他总是“默检一日所为”。他会静静地反省自己,我一天所作所为。

 

如果说,“若不切实煅炼身心,便虚度一日。”就是我今天,我一天的所作所为,如果对于我这个身心的一种修持,或者是我身心的一种磨练也好,历练也好,就如果我不是实实在在地在做这个事情的话,我今天一天就好像虚度了。比方说我一天没有做克己的功夫,那我觉得一天就虚度了;如果一天没有实实在在地在关注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我这一天就虚度了。

 

他讲道:“流光可惧。”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一流过去啊,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又讲道,因为流光可惧,所以要分外地珍惜,“要惜分阴”。就是分外地要珍惜一分一秒,“分阴”就是一分一秒。因为“流光可惧”,所以要格外地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不使邪思妄念瞬息据我灵府。”我就是一分一秒我也不希望有这个邪思杂念,在我的心灵上停留半分半秒。这个克己的功夫,对自己那是高要求,严标准。

 

“庶几”,“庶几”是表示一种希望,希望的一种语气;或者是我在什么情况之下,才能避免某种情况出现。“庶几”,“庶几”就是或许可以。就是我怎么做了,可能才不这样,就是避免某种情况出现。

 

“庶几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这是一段话,是完整的一段话,出自《诗经》。“日就月将”就是每天都有成就,每月都有进步。就好像什么呢?你如果这样子地去学习,天天有一点点进步,月月有一点点进步,按照这个方向不断地去学习,你就能达到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呢?“缉熙”,缉熙是光明的意思。你就能够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因为如果你没有进步的话,你就不明白道理。我们求学不就是希望转迷为悟吗?不就是希望把自己从一个不明白的人,变成一个明白人吗?那明白人就是光明,就好像有光明;不明白人就好像有那个障碍,挡住自己看不见。所以“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它是一个每天不断进步学习,乃至每个月不断进步学习的一个功效、一个成果。

 

那这句话联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我要分外地珍惜每一天、一分、一秒的时间,不让这些邪思杂念分秒占据我的心灵;如果这样子的话,或许我才有可能达到“日就月将,缉熙于光明”这样的一个地步。这个大家能理解吧?

 

好,后面又讲到“先儒”,这是讲儒家的先贤他们“入敬之法”。就是怎么契入“诚敬”的这个状态当中去呢,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呢?“曰整齐严肃”,这个“整齐严肃”不仅仅是讲东西摆得整整齐齐,自己的内心也要很整齐,很端正。这是一个方法。他讲到就是先儒对于诚敬的下手之处,是从哪里契入的呢?

 

他讲了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讲到要整齐严肃,身心要整齐严肃;还讲到要“常惺惺”,就是刚刚我们讲的老禅师的例子,就永远要保持着觉照。这个“常惺惺”,觉照一直保持,就是正念一直现前,不迷失,不丢掉正念。这是一种方法。

 

还讲道,“曰收敛不容一物”,就是收摄我们的心神,收摄心神;或者是讲把我们的心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不容一物”就是什么事都不装,这个我们要学刘老师,刘素云老师。你看刘老师告诉我们“三不装”:心里不装人,不装事,不装物。你看,可能刘老师没有读过这篇文,但是刘老师把这段文给我们真实地表演出来了。心里干净,什么都没有。你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都没有,人有些时候也搞不清楚,又在那开始打妄想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得要装一个东西,要让你的正念提起来,是吧?这样你的心,就能够收敛到一个点上。

 

这个是讲到先贤是怎么契入到“诚敬”的这个状态当中的,人家是“整齐严肃”“常惺惺”“收敛不容一物”。但是今天我辈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做一个对比,让我们知道,我们跟先贤的差距在哪里。“今日我辈胸中,劳劳攘攘,千万物俱容在此,岂止一物?”就是我们的心里面是劳劳攘攘,妄念纷飞。别说“一物”了,不知道装了多少东西在。

 

所以,“若要免此”,如果要避免,去除掉这个毛病,“须是常惺惺”,常常提起正念,要有警觉性。“要惺惺,须是整齐严肃。”一个人他能提起正念,这个人他做事情有条不紊;如果平时生活就很乱,一团糟,他就很难提起正念,乱七八糟的。所以我们了解,就是我们的身心跟周围的这个环境,它是有关系的。环境整洁会影响到心;你心清净了,自然而然会影响到环境。

 

所以“三法又有次第”,就讲到给我们介绍了三个入手之处。它既是可以分开的;但它联系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有次第的。先从“整齐严肃”开始,然后“常惺惺”,然后“不容一物”。你看,你身心比较安宁了,然后你又常常保持正念,你自然就不会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到自己纯净纯善的心里面去了嘛。你时间久了以后,你不就契入到诚敬的状态当中去了吗?

 

所以,这都是很好的方法,古人介绍给我们。所以各位学长,我们读到这些这么好的教诲,要珍惜!因为每一段教诲,都是每一个圣贤人,可能都是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经验的总结,才浓缩成这一句话。我们读起来觉得很容易,但是你要知道,人家那是几十年的修为啊。

 

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受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受益;千万分的诚敬心,我们就得千万分的受益!这都在于我们自己。好,我们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读经文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